在打败了楚国百万雄兵之后,吴国并不是没有想过要一鼓作气灭楚。但像吞并楚国和战胜楚国的军队,这完全是两回事,仅凭强兵灭国是不现实的。灭国凭借的是国力,兵强马壮不过是国力的一部分。秦能统一六国,除了秦军强悍之外,更在于其后勤保障可以源源不绝的将物资运往前线,保证秦军在前线的战斗力,否则无以为继灭国又从何谈起。
回到问题上来,吴国仅仅是攻破了楚国的都城,迫使楚王出逃,但并不是击溃了楚军的主力。在楚国全境内,各地的楚军仍在不断的奋起反抗,同时申包胥到秦国,求秦王出兵援楚。在强大的秦军外力的帮助下,在楚国民众自行组织的反击下,就算是有兵圣孙武的指挥,有伍子胥的辅佐,但吴国国力不济,也只能维持一时之强,而不可能彻底征服楚国的国土和人民。
有人要强调名将的作用,说孙武作为兵圣不可能失败,但现实情况是吴军在击败楚军之后,孙武在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在各种历史记载中,孙武这个人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综合各种史料,有人大胆推测,孙武就是在平均元处的过程中,再从秦军战斗中不幸身亡的,只不过历史并没有记载这些东西而已。
根基不稳地动山摇,吴国和越国是世仇,吴军在伐楚的时候,越国也没有忘记在吴军的身后点把火,事实上吴王阖闾最后也是死在了越王勾践的手里。有这样一个邻居,在自己的身后不断的煽风点火,吴国又怎能放心大胆地倾全力展开灭国之战呢?正所谓:“有后顾之忧,则无前进之能”。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吴王阖闾的弟弟自立为王。当时在吴王的弟弟夫概看到在秦国和越国的夹击下,吴国连连失败,而吴王阖闾又滞留在楚国回不去,于是就偷偷回到吴国自立为王。吴王阖闾知道后,才赶紧率领军队回国去攻打夫概,夫概失败后逃到楚国,楚昭王这才有机会回到楚国。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原因很简单,吴国没有那个实力,确切的说,是没有那个国力。
从上面地图上就可以看出,吴国和楚国体量根本就不在一个等级上。
吴国地处东南,远离中原,在春秋早期吴越地区还很落后,当时楚晋争霸,为了牵制对手,晋国派人去吴地教吴人种植农桑和文化,发展吴国,以在楚国背后牵制楚国向北发展的步伐;出于相同目的楚国扶持越国以牵制吴国。
所以,吴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相对中原各国和立国几百年的楚国,吴国人口稀少,经济相对落后,综合国力有限。
在吴王阖闾时期,拥有雄心壮志的公子光杀王寮后,以伍子胥为相,休想生息,大力发展经济,国家才有了相当的实力,在军事上任用兵圣孙武为将,训练士卒,一时吴军战斗力强悍。
而楚国国君新丧,新君年幼,奸佞之臣把持国政,贤良受到压制,才给了吴国机会。吴国军队在军事家孙武的带领下,打着诛杀佞臣的旗号起兵伐楚,连战连捷,攻入楚国郢都。
进入郢都后,吴王阖闾也不想走了,繁华的楚王宫让吴王阖闾失去了最初的雄心壮志,开始沉迷于声犬酒色,不务正事,但是他忘了,打败楚国军队和灭亡楚国完全是两码事。
楚国地大物博,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郢都距离吴地非常遥远,漫长的补给线成为吴军软肋,楚国虽然国都被攻破,楚王出逃,但是各地的百姓和势力仍在,楚国开始逐渐苏醒,各地反抗不断,不断骚扰打击吴军后勤补给,最后申包胥哭秦庭,借来秦军,和楚国各地义军一起反攻,吴王阖闾面临困境,再加上内部发生叛乱,吴王阖闾只能退回吴国收拾残局。
吴国能胜楚却灭不了楚,主要是楚国太大一时难以吞下,再加上时机不到,其他诸侯国不会坐视不管,吴国灭楚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