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英帝国在乾隆年间进攻清朝,能否像1840年鸦片战争一样胖揍乾隆皇帝。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不妨把时间设定为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刚结束的那一年。
然后,我们还要假设双方不要拉盟友,只是单纯的清英对抗。
1776年,英国发明家瓦特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1763年还没有进入蒸汽机时代,工业革命还没有正式启动,清朝与英国的技术差距虽然大,但还没有被急剧拉大。
先给出结论:英国海军可以全歼乾隆的水师,英国陆军可以在陆地上占领清朝沿海沿江大城市,但无法深入内地。
战争结局要看乾隆有多强的战斗意志,如果战斗意志强就会陷入持久的消耗战。当时的大清贸易依赖度并不高,长期消耗战很有可能把英军拖垮。
但从乾隆争强好胜的性格看,很有可能死力一战。
1,七年战争时期的英国海军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彻底击败法国海军,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海洋霸主,拥有120艘主力战舰。
1769年,英国海军军费是150万英镑。
直到工业革命后,因为技术和财政的支持,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得到极速发展。
1811年,英国海军有了240艘主力战舰、317艘快帆船、611艘快艇,每年的海军军费在2000万英镑以上。海军经费长了十倍以上。
但是在1763年,英国海军还没这么强大。
十八世纪军舰的火力已经非常强大。一艘二百英尺长的战列舰,安装了三层共一百多门大炮,,单舷火炮齐射,一次可射出半吨炮弹。
英国皇家海军军舰一共有六个等级,第一、二、三级军舰被称为战列舰,它们一般装有64到104门大炮。
英国最强大的战列舰是“胜利号”,1765年下水,可以赶上与乾隆的战斗。
胜利号排水量在2000吨以上,船员800人。
但当时英国只有一艘胜利号,还是橡木做的帆船。
英国至少可以派遣60艘主力战列舰来中国沿海。
2,乾隆时期的水师乾隆十一年(1746年),设立广州八旗水师,开始时只有600名水勇。
缯船为乾隆时期水师主力战船,有三帆八棹。
这种缯船见了英国胜利号战列舰,只能说是小虾见了大鲨鱼。
清朝陈良弼著的《水师辑要》详细记载了赶缯船的武器:
大贡铳二门(重三四百斤,各备药子十出)、子母铳十支、火药三百斤、火罐三十个、战箭五百支、斗头铳一门、喷筒五十支、碎小生弹二百斤、高升火号一百支、挑刀十把、钩镰枪六支、藤牌十面、双手大刀十把、竹蒿枪二十支,“赶缯船中水兵35人,则当配战兵65人”。
200kg的大炮才两门。
看看人家胜利号的武器:
炮甲板:32磅,2.75英吨长炮30门。
中炮甲板:24磅,2.5英吨长炮28门。
上炮甲板:12磅,1.7英吨短炮30门。
首楼甲板:12磅中炮2门,68磅炮2门。
后甲板:12磅,1.7吨短炮12门。
英吨略小于公吨。
估计胜利号只要一发炮弹就能击沉一艘缯船。
所以乾隆的水师在1763年,出战英国海军,不到半个时辰就能全军覆没。
3,七年战争时期的英国陆军英国的陆军不多,加上黑森和瑞士的雇佣军,总数也只有10万。万里迢迢,能运2万陆军到中国来也不容易了。
但英国的炮兵可以完虐乾隆。
4,乾隆的陆军八旗兵18万,绿营约60万,但战斗力比清朝初年下降很多。
早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八旗军的战斗力就下降很多了,绿营军是平叛的主力。乾隆时期,绿营军的战斗力也不行了。
乾隆虽然经过整顿,但战斗力恢复的也不高。
乾隆时期军队的大炮还停留在100年前的红衣大炮(前装滑膛炮)的水平。
乾隆年间颁布的《钦定工部则例造火器式》,记载85种火炮,全部是原来的火炮,没有一种创新。
英国人的军舰可以直接到镇江一带的江面,封锁南北漕运的运河,给依赖江浙漕米的乾隆以沉重打击。
乾隆则向沙俄购买火炮以进行陆地反击。
双方陷入僵持状态。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首先,以海军实力来说,主场作战的清朝海军,毫无疑问要被完爆。
清朝乾隆年间,即18世纪时,是西方海军史上的“巨舰巨炮”时代,英国海军更是跑在全世界最前头。乾隆登基前,英国就已造出了安装三层甲板,配备一百多门火炮的巨型战列舰,还有装备火炮五十门以上,但航速奇快的巡航舰。其著名的“战列线战术”也已成形,作战时大小炮舰排成一线长队,凭火力优势凶悍扑来。
而到了乾隆晚年时,英国海军的战术火力水平,更是上了一个台阶。此时已通过“七年战争”,把法国海军打得半死的英国海军,连“战列线战术”都扔一边,形成了更加灵活的海上战术。舰船水平也更升级。比如服役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英国“胜利号”战列舰,全长69米航速超过九节,排水量突破两千吨,装备各种火炮一百零八门,公认全球海洋上最惹不起的巨无霸。也同样是在乾隆晚期,英国海军已拥有大小炮舰429艘,且英国战舰的船底,都换成了镀铜皮技术,航速比法荷各国都快一截。更根据火力水准,其舰船分为七个等级,其第一至第三等级,都是载炮七十门以上的战列舰。“一等”战舰的火炮数量更在百门以上。即使是最袖珍的“等外级”英国战舰,装载火炮也在二十门左右。论整体实力,遥遥领先世界。
那清朝海军呢?其实康熙年间时,清朝海军家底还不错,继承了明朝造船技术与装备,拥有数十艘长十五丈以上,装备双层甲板炮台的“鸟船”,堪称亚洲海面的霸主。可接下来,就是越活越抽。从康熙晚年起,大型的“鸟船”拆的拆废的废,清朝的沿海船厂也陆续凋敝,船只越造越小,到了乾隆年间时,所谓大清海军,主力战舰就是“米艇”,这种长九丈的“巨舰”,装备“大贡铳”两门,连英国最袖珍的“等外级”战舰都不如。如此水准,“乾隆盛世”时清朝海军别说跟英军比,就是跟万历年间的明朝海军打,十有八九也要挨揍。实战更证明了一切:在晚年乾隆得意洋洋炫“十全武功”的那些年里,东南沿海的清朝海军,还常被越南海盗船暴打,甚至每当越南海盗船来打劫,沿海清朝海军只敢“登桅望”,连开一炮的胆儿都没有。打越南海盗都怂,碰上英国海军?恐怕跑都跑不赢,只能给人塞牙缝。
既然海军不行,那陆战呢?这就得分时候了。虽说整个十八世纪,清朝陆军的装备水准,开始大幅度落后西方列强。但在乾隆以前,雍正皇帝却进行了十多年的军事改革,鸟枪等火器开始大规模升级,特别是引进了奥斯曼技术,发展出杀伤力强悍的“大鸟铳”(赞巴拉克火枪),清军精锐的战斗力,更是满血升级,在西北战场上打了一堆胜仗。虽说同时期的英军,已经装备了燧发枪,但凭着人数和地理优势,乾隆早期的清军,还是有的打。
但乾隆晚年时,情况却不同了。
当时的英军,主要的枪械依然是燧发枪,但无论齐射战术还是散兵线,都已经更成熟。比起枪械来,英军的陆战火炮水平,更是大踏步前进。18世纪后期,英国开发出了九种新型陆战火炮,既有重型的“卡伦炮”和42磅炮,也有射程1500米射速快的榴弹炮,还有“6磅炮”“12磅炮”等各个类型,堪称轻重火力齐备。18世纪末,英国也组建了“炮兵连”,将各类火炮集中使用,甚至还有山炮连。就算是清军依托山地地形,也难抵挡英军的火力优势。
而比起这高速发展来,同时代的清军,火力水平何止是原地踏步。拜乾隆年间的“毁书”风潮所赐,大批记载火器工艺的科技图书,也被清王朝任性焚毁,枪炮铸造技术也就不进反退。就连康熙年间清王朝的枪炮工艺图纸,竟也大量遗失。短视的乾隆皇帝,反而喊出“弓马骑射立国”的口号来,打着恢复八旗军战斗精神的口号,却叫清军的火器升级就此搁置,结果却是枪炮水平一年比一年衰,战斗精神?也没找回来。所以,待到乾隆晚年时,清军对缅甸和安南的战争,全是被人家打的满头包,最后被各级官员粉饰太平,当“捷报”给上奏,凑满了乾隆的“十大武功”。乾隆至嘉庆年间的西南白莲教大起义上,那些没怎么受过军事训练的起义军,就把拥有“十大武功”的清军杀的稀里哗啦。碰上装备战力堪称当时一流的英军?场面可以想。
而除了这些战场上的因素外,战场外的因素,更是细思极恐:乾隆晚年时,清王朝上下腐败成风,大小官员欺上瞒下成习惯。比如西南白莲教大起义,明明前线被打的满地爬,奏折上却还颠倒黑白使劲夸。一旦乾隆年间中英开战,且不论清军战备水平如何,就这虚报成风的丑剧,就得耽误多少宝贵战机。御敌于国门之外?恐怕国门都被人锤烂了,乾隆都未必能反应过来。当然,要说清军全没胜机?倒也未必,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糟心事也比较多,从七年战争到美国独立战争再到拿破仑战争,基本就没消停,又是远隔重洋,如果真和清王朝开战,能调用多少部队还是未知数。这也说明,乾隆在位的六十年,在那个弱肉强食的近代史上,本该是中国一段宝贵的和平发展机遇,却无奈,成了落后挨打的前奏。
今天假设这段历史,最发人深思的,应是此处。
参考资料:《清史稿》、《世界火器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