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战争中的决水灌城为什么那么威力巨大?

古代战争中的决水灌城为什么那么威力巨大?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253 更新时间:2024/2/22 20:31:11

一般的城池都是依山伴水。

好了,这就是决水灌城的必要条件。

山,地势是高低起落,给予了筑坝堵截流水的因素;

水,不需多说,没水,拿什么来灌,也是因素之一。

决水灌城也不是常常可以拿来用,虽然条件符合,但得算成本账目。

有的比较适合,有的就不适合,毕竟防守一方也知道会被灌水,预先设置备案可以避免。

所以除了上述两个必要条件之外,还得看老天爷。

汛期是灌水的最佳时期,最好的盟友。

只要比照一下我们如今的内涝,若是有人恶意满满的再搞什么堵塞河道之类的动作,我们的城市立马就可以划船上街了。

同样,古代也是如此,造成防守城池内涝即可,如果再蓄意搞搞什么洪峰,那真的势不可挡。

古代平民是怎么躲避战乱的?

俗言: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生逢乱世,战火频仍,百姓生灵涂炭。无法在本地求生的百姓多会举家避乱,迁往他地以求生存。

大明朝后期,关中地区徭役日益繁重、自然灾害频繁,皇亲贵族、豪强之家仗势侵夺民田,土地兼并异常严重,加剧了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明末的社会动乱就从这里开始了,李自成等人先后起兵,关中陷入一片战乱。

越来越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原籍无法谋生,不得不背井离乡,携家带口,流离家园,成为流民。

明代周臣《流民图》局部

众多流民的自发去向大多为“地土可耕、柴草甚便、即不纳粮,又不当差”的山区。

老林密著、人烟稀少、物产富饶的秦岭山区,无疑为流民集结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避难场所。

这一广大地区处于明初“禁山”政策形成的人口和耕地的“空白”状态,因其地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可开发利用土地,而且官府难以管理,可以不用承担赋税、徭役。

所以从平原耕地上被排挤出来的农民必然流向这一封建统治薄弱的地带,寻求谋生的机会。

数以百万计的流民涌入秦岭、大巴山区,离开熟悉的土地,携家带口,在这片山林中究竟以何为生呢?

根据《明经世编》的相关记载,对流民的山地生存境况做如下总结:

一、“或开山耕种,或结庵居住”

平原生活方式向山地的扩展。伴随规模巨大的流民而来的,是平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耕种”、“结庵居住”等平原居民的生活方式伴随着浩浩移民,开始向山地传播,进一步促进了山区的开发。

二、“低山种包谷,高处只宜早荞迟麦”、“刀耕火种”

适宜山区农业生产的经验与实践。此处的“包谷”即玉米,伴随着这种适应性强的高产旱地作物的推广种植,流民征服山地的能力和动力也得以提升,并且逐渐总结出一套适宜山区农业生产的经验。

三、“山内木耳、笋、纸、铁、炭、金各厂,皆留寓客民所籍资生者”

除农牧业外的手工业也得到发展。流民进入秦巴山区后,除种植粮食作物维持生计外,还兼营多种手工业,开设各种小作坊。据严如煌《三省边防备览》记载,有茶园、木厂、炭厂、铁厂、造纸厂、盐厂、香蕈、木耳及药厂、淘金厂等。充分利用山地丰富自然资源以求得生存。

四、“官吏不收科征,里甲不敢差遣”

明确的逃避赋役目标。流民皆因不堪赋税压力或避战乱而起,逃往官府控制力薄弱的山区,若遇到官吏收赋税、派差役,则“鼠窜蛇匿”,抗税粮,拒差役。这种现象也是流民与官府主要矛盾和抗争结果。

五、“民间无族姓之联缀,无诗书相储”

社会组织较为自由松散。流民进入山地,或刀耕火种,或打猎为生,人无定居,到处流徙。流民的流动性和山地的自然特性使得流民社会并无较为紧密的宗族等社会联系,这也是流民脱离政府组织后自发形成的一种松散社会形态。

由此我们可以粗略得知战乱中的人民,是如何在山林中避难,如何生活的。

秦岭山脉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敬请关注@熊二History。

如果各位穿越回古代,运气不好,遇到战乱,那么记得古人的经验:”小乱避于城,大乱避于乡“这句话说的意思是,如果你遇到的战乱,只是几百土匪打家劫舍,那么跑到附近的州县城中最好。

一般来说古代县城人口从数千到上万,危机时刻能组织起几千人来参与防守,而地方官也会竭力保证城池不失,所以躲个十天半个月,土匪被剿灭或者窜逃它地,那你的劫难就算过去了。

但是,如果你运气实在不好,发现穿越的时间地点,最近年景不好,气候异常,出现了大量的流民乞讨人群,那你就要小心了,这时候社会环境就像个火药包,有几百土匪的队伍能很快在流民中拉到几千甚至几万的炮灰部队,要养活这些人,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进攻县城和州城,这种情况下留在城内就非常可怕了。

比如明代的开封城,曾经算是明代的二线大城市,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曾经想定都于开封,明初的开封城,城周26里,比当时的西安长3里,而且开封城墙高5丈,也比西安的3丈4尺高得多。共有5个城门。比一般的州县城市防御力强得多。明末的时候人口达到37万之多。

繁荣的开封城于是成为了李自成的目标,他曾号称50万大军连续3次攻打开封,虽然始终未能攻陷,但长期围困下开封城变成了地狱。

至八月终九月初,父食子、妻食夫、兄食弟、姻亲相食,不可问矣”。二十日以后,牛皮、皮袄、药材,甚至是水草、水虫、马粪者,无不食之。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王玄策是谁?做过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王玄策,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数次出使印度。代表作品有《中天竺行记》《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贞观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节来唐。贞观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出使天竺(印度)。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

  • 古代历史上有没有双方都是名将,两方打的势均力敌,计谋频出的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南北朝时期,东魏与叛将侯景的涡阳之战就属于这种对决。这场战役中,慕容绍宗、侯景、斛律光、段韶等新老名将斗智斗勇,精彩迭出。慕容绍宗-高欢留下的侯景克星南北朝时期,宇文泰、高欢两位枭雄一西一东,各自裹挟皇室元氏,均自称大魏正统,史书将他们称为西魏与东魏。双方常年鏖战,高欢虽实力占优,但短期内也拿宇文泰

  • 中国古代有不夜城吗,具体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在今天的中国,随处可以繁华喧闹城市、彻夜营业的商家。不过在古代,这样的不夜城却极少存在。在严格的“坊市制”和“夜禁制”下,绝大多数城市入夜便关闭坊市,禁止居民上街游逛。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情况有所改变。尤其是到了宋代,“坊市制”和“夜禁制”被相继打破,宋朝都城开封和杭州便是有名的不夜城。在宋以

  • 印度被百般欺辱,都不曾起义,为何英国将猪油涂子弹上就出事了?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印度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这英国人到来之前。印度这个国家都没有统一过。当英国人到来之时。英国人用一系列战争将印度强行统一。印度就这样成了英国的一块大大的殖民地。英国本身人数就并不多。他们大量的雇用印度的土兵维持印度的秩序。而英国本身的驻扎军队不过4万人。本来两者相安无事,虽然英国人过得很好,

  • 中外古代著名战役的战场有多大?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牧野之战:又称武王讨伐。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的决战。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周联军4.5万人,商朝约17万人。这场战役,最终“纣克东夷而损其身”。官渡之战: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袁绍军约十一万人,而曹操军仅约

  • 二战期间有什么悲剧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英伦三岛诞生了无数的伟人、{达尔文,莎翁,牛}欧卅工业革命代{约17世纪}英个小小的岛就像火头一样带动着整个世界向前奔跑。20O2年、英传媒机构BBc就是英史上最了不的人物进行投票,没想到的是,得票最多的是两度担任英首相的丘吉尔,//、英百姓记住丘吉尔,也并不是他的才干,而是他在二战中的表现,正当值

  •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反败为胜的战争案例?过程怎样?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请君高唱大风歌】在下认为是楚汉战争。刘邦彭城(今江苏徐州)之败,连老父亲都管不了,况妻儿乎?夏侯婴驾车带刘邦并其一儿一女永逃跑,楚军在后紧追。刘邦弃儿女嫌车重速度慢,夏侯婴数次以救而拾回。愧高祖无妻父儿女之情,赞将军有江山社稷之恩。经此败刘邦彻底重用韩信,终于翻转乾坤。垓下之战,十面埋伏。霸王别姬

  • 拿破仑的经典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拿破仑当了统帅以后,有一次约几位大将到郊外赛马,正扬鞭畅奔,他的赛道突然被几个乞丐挡住,卫兵们举枪喝斥散开,拿破仑却放慢马速,命令卫兵们和他一同绕道。并大声说,请尊重弱者。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

  • 500年前的朝鲜战争中,明军主帅李如松和朝鲜第一名将李舜臣谁能力强一点?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没有任何可比性,一句话概括:李如松是帅,而且是大国之帅;而李舜臣只是将,而且是附属国之将,两者显然是不同等级的人物。李如松是大明帝国的东征提督,是整个朝鲜之役明朝联军的最高指挥官,而李舜臣不过是一名朝鲜的海军将领而已。此外,李如松乃将门之后,自幼获得良好的军事教育,而且常年统帅大军为大明帝国征战,保

  • 历史上有没有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次大陆这件事呢?你怎么看?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雅利安人是古代游牧民族,他们活跃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地点在今天的中亚草原。大概气候所迫,雅利安人的一支进入伊朗高原,成为今天伊朗人的祖先。另一支于公元前2000-前1500年进入印度翻过帕米尔高原,穿过印度西北山脉豁口,入侵到恒河流域。从此以后,雅利安人成为印度的统治阶层,持续了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