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倾向于应州之役没有被抹黑,怀疑应州之役被抹黑的人,无非就是觉得打了一天那么久,蒙古人伤亡数字太少,过于离奇。首先发出质疑的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他在文中是这么写的,大家看一下。
《明朝那些事儿第十三章》:十万人是个什么概念,换在今天,那就是十个师,别说打仗,就是搞个军事演习,也经常死那么十来个人,即使双方拿的都是板砖,互拍几下也不止这个数。《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历史札记,受众特别广,就是因为此书引爆了我对明清史的兴趣,当年明月在文中质疑这场应州之役的逻辑,也被很多人接受,但是如果能稍微看一下史料的原文,你就会发现他的这个逻辑是有一定的瑕疵的,我首先展示一下史料的原文,以《明史》和《国榷》为例子(注:《国榷》的观点来源于《明实录》)。
《明史卷三百七》:至应州,寇引去。斩首十六级,官军死数百人,以捷闻京师。《国榷卷五十》:是役也,斩虏十六级,我丧五十二人,重伤五百六十三人,乘舆几陷。而在《明朝那些事儿》的原文中却是这么写的,“史书记载明军死亡五十二人,蒙古军死亡十六人”。
大家将《明事》的记叙和原文的划线部分比对一下,是不是能看出一些问题,当年明月错误的把明军的斩首数当成了蒙古军队的死亡人数,但这两者根本不能划为等号,是个人都知道,将一个人致死比砍掉一个人的脑袋可简单多了,所以我推断蒙古军死亡人数是要远高于16个这个数字,就比如说打成重伤在营中不治身亡等。
其实我还要告诉大家,明蒙战争中万人级别的战争,明军斩首个位数和十位数的不只应州战役一次,细翻史书还是有挺多这样的战例的,我来举两个例子。
大家来看看成化十九年的一次战例(巧了这个犯边的蒙古领袖也叫小王子),蒙古人出动3万人犯边,明军数字不详,但从军官级别来看,数千人应该是有的,打了两天,知道战绩是多少吗?原文曰:“连战二日,斩首一十七级,我军则阵亡五百八十六人”。打了两天,斩首17个。附图。
我们再来看一个战例,也是成化十九年,蒙古军6000人前来犯边,由宣府巡抚秦亲自率队迎敌,这好歹是近万人规模的战役了吧!而斩首数是9个,特别说一下,这场战役也是极其激烈,文中还特别说明了一下尽管斩首数特别少,但是宣府巡抚与其手下是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的,“是役虽折首无几,而虏自大同得利,长驱顺圣大掠,而能躬冒矢石,与玉犄角,贼乃夺气去”。附图。
事实上,首级做为明军中的报功标准,如果在没有暗黑操作的情况下(比如杀良冒功)是非常难以获得的,为了首级甚至会发生自相残杀、欺压下属的状况。
《译语》:官军冒死斩获贼级,向也多为主帅所夺,以媚权贵。或多为家丁所夺,以罔财利,是使之不战也。而且,蒙古人由于一人“恒备三马五马,多则八九者”,套马汉子机动性是非常强的,击杀他都很困难,更不要说砍头,人家在打仗还颇有《士兵突击》里所说“不抛弃,不放弃”的风范,若一人失马落单,其他人出自己的马给落单者骑乘,若一人受了重伤,其他人必定奋力援救,争取将重伤员带回去,就是死也要死在蒙古人自己的怀里,这样根本就不能让明军做到轻松砍头。
《夷俗记》:偿有一人折马。众必以余马载之,不然酋首必重其罚也。有被创者,危在呼吸间,众必捐驱以援之。
我再来以实例陈述一下《明事》的这个逻辑有多荒谬,大家都知道李成梁是一代名将吧!李成梁第一次镇辽22年,就是从隆庆四年到万历十九年,据熊廷弼统计共斩首15198级,如果把首级数当成敌方的实际死伤人数,敢情蒙古人在李成梁的打击下每年死了大概690人,这显然不符合实际啊!
所以,当年明月在《明事》中首先将斩首数比作蒙古人实际伤亡数极不合理,进而又从这个错误逻辑推断出应州之役被抹黑更是误而又误,根本就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事实上,古代打仗是有讲究的,就拿明蒙战争来说,蒙古人有自己的目的和战术,明军亦然,双方交锋要讲究发挥各自的优点,不是像电影《追龙》或者《古惑仔》,双方老大大吼一声砍死他,小弟们手持棍棒砍刀一顿混战,死伤无数,如果明蒙双方按照这种打法,十万人一天下来别说死几千人,死个万把人都是有可能的。但是从史料来看应州之战可真不是这么打的。
首先,从我从史料分析,蒙古人劫掠的目的那是相当浓厚的,绝对不是来和明军打什么大规模决战的,这场战役以《山堂别集》和《国榷》的描述最为详细,我就拿这两本史料来做个分析。
在应州之战前,明军还和蒙古军打过几次遭遇战,从这几次遭遇战来看,占据兵力优势的蒙古人根本就是以机动摆脱为主,明军以主动求战为主。
蒙古人在十月甲辰(初二)与明军王勋部遭遇,王勋督军步战,蒙古人退去。“虏南遁应州而去”。这是蒙古人第一次退却。
在第二日,明朝总兵张、游击陈钰、孙镇带领援军与王勋会合,与蒙古人展开战斗,史书记载战数十合,蒙古人估计以骑兵分队不断试探性进攻明军,见明军阵营保护完好,夜幕降临,又一次撤退,“虏寇傍东山而退”。但是,估计为了防止追击,仍然分出一部分兵马牵制王勋部队,“仍分兵围勋等”,等到大雾之时,牵制王勋部的蒙古军又一次撤退。
所以,细看史料发现,蒙古人此次南下,就是为了劫掠一番,如果真要来场大决战,面对劣势的明军根本不必要再三退却。因为如果一个蒙古台吉为了劫掠,与明军大战一番,万一人死多了显然划不来,所以面对主动求战的明军能退就退。
结果明军作战欲望比较强,第三路明军看来,而在应州城里王勋也乘势出战,等到朱厚照率领主力到来,蒙古人又退出战斗,但是这回蒙古人没有撤退,极有可能蒙古人被明军追的怒火中烧,为了顺利撤退,有必要以攻为守,来掩护自己撤退的目的。于是第二天又派出多支作战分队,对明军阵营发动来回冲锋,这次的攻势确实比较猛烈,所以史载“乘舆几陷”。双方想必也精疲力竭,蒙古人遂乘此机会利用机动优势退出战场,“明日引而西”,明军继续追击,“且战且逼”,至平虏、朔州,不及而还。
在这场战役中,史书上描述应州之战比较简洁,“自辰自酉,战百余合,虏乃退”,大家想想看,如果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打一天混战,肯定不会有战百余合这回事,极有可能是蒙古人派出多支骑兵分队,不间断的对明军进行攻击,而明军对付蒙古人的方式就是结阵,所谓“我营为方阵,四面外向以应敌”,战斗方式很有可能是蒙古人通过不断的骑射冲锋来试探明军方阵的强度,见无机可乘就退出战斗,而结阵作战最讲究纪律性,绝不能出现勇者独进的状况,每个人都必须坚守岗位,所以当然不能随便冲出乱砍首级,所以一场仗下来只有十六级是很正常的。
还有一点我特别要提到,这场战役达延汗本人是否参与确实是存疑的,因为只有《明史》记载了“小王子以五万骑自榆林入寇”,而明朝人的史书一律以“虏”字开头,并没有提到是达延汗率领。
如《山堂别集》写道“虏五万余骑营玉林,将入寇”。
《国榷》:“虏分道南下”。附图。
《国史纪闻》:“上至阳和,闻虏入塞,亲部署诸将御虏”。附图。
《皇明通纪》:“鞑贼以众数万围和阳,转掠应州。上命诸边将击之,虏寻引去”。附图。
所以,明朝的史书只是保守的说蒙古人来了,至于是不是达延汗来了,真是个未知数,而清修明史硬是搞成了两个政权老大的对决。而且纵观《明史》叫小王子的蒙古领袖还不少,那个还不一定是达延汗本人。
至于“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也不是因为蒙古人被打怕了,因为打开蒙古黄金史纲,蒙古人内斗的老毛病开始爆发,达延汗本人又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内战之中,征讨右翼蒙古,并在不久逝世,当然不会有大举犯边一说。
以上就是我对应州战役的理解。
引用文献:《明史》、《国榷》、《山堂别集》、《皇明通纪》、《国史纪闻》、《熊廷弼集》、《全边略记》、《译语》、《夷俗记》
谢邀。
历史上明武宗指挥的“应州大捷”是否被抹黑,就不从相关文献上抠字眼了,我们单从军事角度分析一下吧。
明军:总指挥为明武宗朱厚照,自命威武大将军朱寿,兵力约为5万人,步兵为主,由大同镇、宣府镇、辽东镇等地的边军组成,三地皆为军镇(经常打仗),相对于明朝中后期的没有战斗力的卫所兵,边军还是保持不少战斗力的,而且明军火器化远高于蒙古人。
鞑靼:总指挥为达延汗(孛儿只斤巴图孟克),元昭宗后裔,兵力约为3-5万,骑兵为主,由达延汗收复的蒙古各个部落组成,因明朝一直不肯放开边境贸易,所以装备水平各个部落不一致。
双方总指挥水平:旗鼓相当,朱厚照按照明军的兵力积极安排了几路兵力的部署,而达延汗(小王子)也比较好的按照自己的战略意图展开了劫掠队伍。
从双方的情况来看,双方实力相当,水平差不多,最后明军3万人在大同总兵官王勋的带领下主动出击,让小王子产生误判,以为是明军的主力,辰时,战斗在山西应州正式打响,除去第一天的试探和战略欺骗遭遇战,第二天的明军列阵与鞑靼的决战自辰时一直打了酉时(六个时辰,约为12小时),最后以鞑靼小王子下令退军为结束。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步兵对付骑兵都是这样的:
拒马枪兵在前,弓箭手或者弓弩手(火枪手)在中,少量的骑兵在旁边掠阵,那么弓箭阵列齐射是这样的:
还有蒙古人的齐射:
而且,明朝军队的火器装备和远程武器比鞑靼蒙古人要强得多(农耕民族的优势),而且明军边军大部分都装备有这样的大杀器:
一般来说,骑兵为了冲击猬集在一起的步兵阵列,冲锋的密度必然不会小,小了,就是战场上神射手的靶子,也冲不动排列好了的步兵大阵,那么随随便便一阵箭雨过去,或者一炮过去,死伤都有可能超过历史上所记载的杀敌人数了。况且,双方干了两杖,尤其第二天的那一场打了12个小时,尤其是明军主动出城了,鞑靼人不可能看着跑出来的明军玩对峙,人家是来抢劫的,10万人的群架,除去民夫和号称,打个折最少也有5-6万人,哪怕不拿武器,死伤都不会只有十数人,更何况参与的双方都是打老了仗的职业军人(别拿明军的精锐家丁说事,要知道那里是边镇,民风彪悍得很,不是内地卫所的部队)。
第二种可能,就是明军击溃鞑靼部队,要知道鞑靼人的主帅小王子是打败了瓦剌,统治了大片区域的强人,死十几兵就退兵?他要这么干了,大汗位子也不稳固了,至少各部被打怕了,打痛了才有可能退,所以不成立。
第三种可能,就是双方打和。这样看更不可能了,一方是来抢劫发财的,没抢到东西达成逼明朝互市的战略意图肯定不会灰溜溜回去,一方是为了杀蒙古人圆英雄梦的(皇帝的爱好),所以双方不打得筋疲力尽无以为继,是不可能罢手言和的,所以也不成立。
综上所有的条件,个人认为,应州大捷肯定是被黑了,如果这场仗没有打痛鞑靼,怎么会有:“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也不会有后来的:“是年,琉球、天方、瓦剌入贡”(出自《明史-武宗》),国与国之间,尊严和地位都是打出来的,瓦剌作为鞑靼的对手,也是看人下菜的,没有打痛打伤鞑靼,人家又怎么会巴巴的贴上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