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吴起下个评价:
以大恶之人行大善之事!
杀妻求将、为兵吮毒,爱兵如子、收买人心,人性之复杂,其实是人性之固执!战国初期,吴起所作所为无不显示他是个恶人!但也为各个君主不待见,就算重用他的魏武侯如果不是李悝这个帝师的推荐,也不可能受到重用!
熟悉李悝的人都知道:《法经十三篇》曾对商鞅、韩非有很大影响!相传,商鞅只身偷到秦国就只带了一部《法经》。也只有李悝的推荐、魏武侯英明才会重用他!
不论杀妻求将,还是爱兵如子,要看他作什么事。更要看谁重用他的,又是做什么事的!
“变法”“图强”
春秋至战国,虽然礼乐开始崩坏,但是官门,仕途还是为世卿世禄之人所把控。
没有“明君”,任何寒门士族,很难有一官半职!吴起后来的经历,大家都知道,楚悼王变法未成,吴起殒命!
吴起尚若能容于魏文侯,也不会到楚国!可能他的人生悲剧到此结束!但是由于和现代人一样的人性善恶喜好取向,见冷于文侯!
吴起这种令人厌弃“恶”,是谁造成的?是社会!社会的不公!
吴起从军、变法哪一件不是有利于国家,并且先后从属于数个国家,无一不如此!
就像商鞅、白起,在中国社会早期,普通人想出人头地,无不以命相搏!并最终死于斯!
人性之复杂,是社会之复杂,圣人出,大盗兴;是社会的不公,“杀妻求将”!大家好,我是time007fm,喜欢的话,多关注我!
吴起是卫国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要做官,志向高远啊。
起初吴起的家里还是比较有钱的,吴起就将这些钱财用于求官,结果家财散尽都没有谋得一官半职,被那些官场的人耍的团团转。惹得他人嘲笑。吴起也是个狠角色,直接把那些嘲笑过他的人全部杀了。犯了杀人案,只能逃跑,逃跑之前,向母亲立誓,不混出点名堂来,绝不回家。春秋战国都是重名重义。后来,吴起拜了孔子的学生曾参为师,跟随他学习儒家思想及治国方略。期间,吴起的母亲病逝,按照儒家的思想是要回家奔丧的,但是吴起没有回曾参知道后,认定吴起是个不孝之人,直接将吴起逐出师门。吴起被逐出师门之后,也不能回去,只能到了鲁国,在鲁国开始学习兵法,渐渐被鲁国国君赏识。有一次,齐国军队来攻打鲁国,鲁国国君有意起用吴起为将,但是吴起的妻子却是齐国人,这让国君有些左右摇摆,不能拿定主意,吴起为了证明自己忠心,直接把妻子给杀掉了,后来国君果然任用吴起,吴起率兵大败齐国,开始在历史的舞台展露头角。
吴起做了将军后,从来不在军中搞特权,和士卒同吃同睡,俨然没有把自己当成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物,这样来看是一个非常亲民的将军。真正意义上做到了身先士卒。曾经有个老母亲知道了吴起将军为他的儿子吸毒疮的事情之后,就痛哭流涕,不是感动的,而是为即将失去这个儿子而伤心难过。试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将军,屈膝下跪的为自己下面的小兵吸毒疮,这个可是有生命危险的,毕竟在古代那个医疗条件简陋的时代,可能因为吸毒疮而造成的感染就可以要了人的性命。吴起这样做,身体力行的做到了爱民如子,这个被吸毒疮的士兵,肯定被感动的痛哭流涕啊,自家亲人未必能做的,吴起却能放下身段来做,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个士兵心里恐怕要想的只有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以死相报了。爱兵如子的故事,总是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意义。这个故事在军队中传开,每一个士兵都会把吴起奉为誓死追随的人。试想这样的军队怎能不无往不胜,战无不克。吴起把军队的所有力量凝聚在一起,是个高高手啊。这也是吴起一生没有败绩的原因。
吴起是个理想主义者,虽然是为了名,但是的确是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改革家。能够从表面看到本质,想出相应的对策,然后来解决。从吴起在鲁国和魏国带兵的时候是如此,在楚国进行政治改革也是如此,若不是支持他的楚王过早的死亡,吴起会把楚国带向强大。
人性并不那么的复杂,是外界的影响把它变化了。吴起是个杰出的人物,我们需要客观的对待,不要随意的断定人性的复杂。
人生漫漫,愿您归来仍是少年。我是曹城少年,祝你顺心,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