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距离太远就放弃土地?为何明朝始终都没有彻底收复西域地区?

距离太远就放弃土地?为何明朝始终都没有彻底收复西域地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932 更新时间:2024/1/22 20:35:15

感谢邀请!

欢迎来到熊二读史,一起来读明朝那些事儿。(本约500字,阅读需时2分)

明朝时期嘉峪关之外的西域,基本都在明廷的统治之外,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事实。

为什么明朝不去征服西域呢?可能最根源的,还是一种领土思想问题,其实还是因为朱元璋这些人,不想去打西域。

不想去打,不一定代表不能打。

我们都知道,元末朱元璋崛起中原之时,北横扫,将蒙元赶出长城以外。

注意,是赶出,并不是消灭。

所以蒙古势力一直是明代的北患。

明代也有出兵大漠,意图消灭蒙古的打算,朱元璋和朱棣都这样干过,但是草原民族的机动性很强,经常打不过就跑,让明廷也没办法。

那为明代不能像清代一样,将西域和草原纳入国家的有效管辖范围呢?答案很简单,朱元璋等人,觉得没有必要打那些破地方。

广袤的西域,不像长城之内的汉地,不能大规模的推广农业。

朱元璋等人,是农民起家的帝,有着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

既然这些地方不能种地,打下来干什么。

况且,打下来也不容易。劳民伤财的去远征,就为一片不之地,何苦呢。

所以以农耕民族的实用视角来看,最适合的范围,其实就是明代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

其他的地方,环境迥异,居民生计不同,因而文化差异也巨大。

也就是传统时期夷夏之防观点所言的“化外之域”。

明朝对这些农耕文化之外的地方,建长城以自守,设九边以驻卫。

可以说明代是传统时期农业社会的疆域思想和实践的一个很好表现。

剑桥中国史明朝实际控制区域政区图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这个问题比较无奈!

在先前文章中,静夜史就多次分析,明朝为何不收复新疆?无它,能力不足尔!不是不愿,而是不能。

为什么会这样?好歹也是堂堂的大一统王朝,为什么朱元璋时驱逐了元朝,深入了漠北,还攻取了云南;朱棣时期搞定了安南,设置了奴儿干都司,就是搞不定新疆呢?

要说没有搞定新疆也不完全对,毕竟1392年,朱元璋派宋晟打到了哈密城下,并先后设置了包括哈密在内的关西七卫,对新疆东部有了名义上的统治权。

为什么是名义上的?因为关西七卫的首领,都是投降明朝的蒙古王爷王公们,算是国际友人,明朝实施委托管理,也叫羁糜统治。

所以所谓占据了新疆东部就意味着统治了整个新疆的说法,基本可以算是无稽之谈。

可以说,明朝对新疆的统治确实非常地“不上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静夜史认为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密切关系:

1、缺钱

打仗,是要烧钱的,但是明朝没钱!

由于朱元璋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改革,使得明朝的税收来源只能局限性单一的农业税和盐税等,而对封建王朝有重大贡献的商业税,朱元璋则选择了丑拒。

这就使得明朝的税收水平一直很低,远远达不到供养帝国开疆拓土需要的标准。虽然明朝及时进行了货币改革,比如大量印刷纸币,不过很快就因为纸币滥发导致通货膨胀,最终宣告失败。

明朝初期到1571年隆庆开关,明朝大部分时间都在厉行海禁,明朝无法从对外贸易中获利。

能够收农业税的土地,始终只有长城以内的350万平方公里。加上明朝宗室的侵吞和自然灾害,农业税水平一直在平稳下降。

没钱,就供养不了军队,还打什么仗?

朱元璋时代,通过亦农亦兵的卫所制,暂时解决了军队的问题。卫所不但能自给自足,还能给朝廷交粮食,朱元璋高兴地自夸道:“朕不费一粒米,而养百万兵”。

但卫所制度作为堡垒式的防御体系,注定无法向前开拓。而且随着腐败的流行,卫所制度也在朱棣之后迅速崩溃。

以卫所制度向外开拓,注定是不靠谱的设想,在不适合耕种的草原深处,西北大漠,卫所根本就难以维系。相比之下,羁縻统治倒算是一个比较经济实惠的方式。

2、缺地

从唐朝和清朝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要想彻底搞定新疆,必须要保证河西走廊的绝对安全,因为河西走廊是中原和新疆的必经之地。

东西长1000公里的河西走廊,北部是蒙古高原,南部是青藏高原,自古以来都不是中原王朝的土地。唐朝在657年消灭西突厥前,唐朝已经于629年消灭了东突厥,占据了整个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北部安全;而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时,清朝已经于1691年征服了喀尔喀蒙古,占据了杭爱山以东的蒙古高原。并且于1724年征服了青海,保证了河西走廊两翼的绝对安全。

甚至到我军进军大西北时,也是先解放兰州,再解放西宁和银川保证两翼安全,最后解放乌鲁木齐。

可以说,没有河西走廊两翼甚至一翼的绝对安全,中原王朝想要牢牢控制新疆是不可能的。

而明朝初期由于始终无法彻底消灭北元势力,使得蒙古高原始终为北元乃至其后的鞑靼和瓦剌所占据。

而青藏高原,虽然吐蕃各部响应明朝号召,接受明朝册封,其中的帕竹噶举派更是被明朝委托统治西藏地方。但是明朝始终未曾向西藏地区派出一兵一卒,更没有向当地派出流官进行管理,这就使得明朝对青藏高原没有实际上的统治力。

等到帕竹噶举派因为青藏高原内部的宗教纷争而消弭,明朝彻底失去了青藏地区。

所以,明朝时期,河西走廊的两翼都不在明朝的实际控制中,这就意味着河西走廊随时可能被其中一翼或者两翼的力量侵袭甚至截断!

而因为没有占据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使得明朝进出西域只能依靠河西走廊一条线路。一旦河西走廊有变,比如吐鲁番汗国崛起截断河西走廊,明朝对新疆的经营就只能终止。

明朝对西域的无为,直接导致明朝中期以后,蒙古各部扩张到蒙古高原、西域以及青藏高原等地,对明朝形成了“C”形的包围。

3、缺人

明朝作为古典王朝,有着所有古典王朝共有的特点,那就是人口不多。

虽然明朝前期,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就从美洲通过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进而传入我国。

但是,终明一朝,这些高产作物始终没有大面积推广,这使得明朝可供养的人口始终不多,人口始终是在缓慢增长。

到明朝末年,长城内的两京一十三省人口达到了1.5亿人(学者徐炳估计),这已经是明朝人口供养的极限。

而明朝中前期,人口基本都在几千万左右。

打仗需要人口,不仅仅是需要普通家庭提供兵员,更需要数量庞大的家庭提供兵员的后勤补给等一系列需要。

一般而言,一个士兵最低需要25户普通家庭来保证后勤供应,这就意味着明朝想要保持在西北地区保持10万人的军队,就必须要牺牲掉至少250万户家庭的资源。明朝初期人口以5000万人算,则只有1000多万户,这就意味着1/5甚至1/4的家庭要被用在西北边境。

要知道,明朝北方和蒙古的战争,在1571年隆庆和议前就没有停止过,东南的倭寇也在不断骚扰,对赋税重地江南的破坏尤其严重。

所以可以说,明朝没有足够的人口供养足够的兵员来征服新疆。此外,征服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明朝还要面临长久占据经营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不移民是不行的。而中原地区人口尚且不足,如何能移民西北?

事实上终明一朝,明朝统治者始终都没有找到长久有效统治蒙古高原、西北以及青藏高原的方法,这使得明朝在边疆地区只能实行非常不稳定的羁縻统治。

新疆地区尤其是南疆干旱少雨,不适合农耕;且距离太远,在明朝的边境威胁中排在蒙古高原之后,所以明朝对新疆在内心始终是消极的!至于说丝绸之路,从来都是军事征服的附属品,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对外战略的主要考量!

所以收复新疆,明朝终归难以完成。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您知道“临淄”的真正来历吗?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营葵沥酒邀君掬念兹话淄奉一汤本文属于【百尔所思】古文漫谈系列作者宗伯正曜本文中的车朝、车文、参朝、参文等古语是由宗伯学(古儒学)弟子正曜提出的一种先秦远古文字,目前还没有被主流史学界与文学界认可,属于宗伯学内传史料。一般来说知道“临淄”来历的人不会太多,大部分人都误认为是“东临淄水”,也就是座落在淄

  • 皇室战争中最有趣的模式?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亲爱的提问者你好,我也是一位皇室战争玩家,您说最有趣的模式是什么?我现在就来回答你这个问题最有趣的模式。相信很多人都会回答说是七倍圣水模式。也称无限圣水模式。我先来介绍一下这个模式的特点。这个模式,他的圣水收集速度是非常的快。这一个特点是许多皇室战争爱好者的喜爱之处。因为这种速度能让他们非常的激动,

  • 澶渊之盟,对于北宋来说是耻辱吗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是的。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

  • 西凉北凉这些小的割据政权为什么能轻易占领西域,而汉唐却费那么大劲...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西域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被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该地对东西方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转站的重要作用。从历史来观看,可以看出西凉、北凉所建立的政权属于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中

  • 被世人谓之强大如斯的唐朝帝国在与吐蕃百年战争中为何败多胜少?_百...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唐贞观九年(634年),唐太宗派遣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攻击吐谷浑,吐谷浑不敌,国王携众远遁,唐军追至青海湖后班师。这年11月19日,吐谷浑再次寇扰关中。有鉴于吐谷浑难以驯服,于是唐太宗李世民决定调发唐军精锐,并以李靖为统帅,配备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高甑生和归唐的突厥将领以及契何力等猛将进击吐谷

  • 战国最大的城市是哪座城市?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是公元前453年,当时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了晋国,从这时算起就进入了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大小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战争,弱小的诸侯国不断消亡,战国时期当然就是七雄喽,这七个诸侯国的都城人口日益集中,因此,要说战国时期那个城市最大,就要看这七个诸侯国的都城。相比较咸

  • 拜托分析一下关汉卿《拜月亭》的艺术特色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拜月亭记》故事发生在“天翻地覆、黎民遭贱”的时代背景中,主人公的遭际相当悲惨,他们的美好情操和坚强意志,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使作品交织着悲剧气氛与喜剧色彩,而以抒情喜剧作为全剧的基调。《走雨错认》(又名《抢伞》、《踏伞》)、《招商成亲》、《幽闺拜月》等折,洋溢着幽默风趣的喜剧情调,至今昆曲和高腔

  • 杨家军时期,大辽有灭了大宋吗?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那时还没有呢,后来他们都死了,大宋就不行了~杨家将虽然个个英勇,但难敌辽军如潮水汹涌,终于抵挡不住,金沙滩一役,大郎、二郎、三郎惨烈战死,四郎重伤不知所踪,杨业为保众人姓命,突围而出,浴血沙场,终为辽军俘虏,最后在李陵碑自尽以保名节。唯关红从耶律斜口中得知金沙滩议和是一个圈套,赶赴战场,眼见无法阻止

  • 印度在二战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印度在二战中分两派当时印度还属于英国人控制,而且还是个有几百个小王国组成的联合体,也就是说,印度只是个地理概念。因此确实是需要像英国这么一个能管理和压得住的爸爸才能维持这个印度国家的表面完整性。所以既然是作为英国的仆从,充当英国在亚太、印度洋、非洲、中东一块作战的后勤补给基地和兵员补充基地。这是英属

  • 印度对二战有什么贡献?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印度在二战期间有如下作为。一,德国入侵波兰时,英属印度中央议会的上议院发了一份赞扬波兰,并强烈谴责德国和苏联的电报。二,北非战役打响后,由于人手不够,英国从印度抽调了若干印度步兵师参战,其中就有号称英属印度陆军中,战力最强的印度步兵第四师。不过这些印军在战争期间表现一般,英军溃退时,他们也跟着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