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平定七国叛乱之战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为巩固统治,借口清除叛乱,杀掉在楚汉战争时期分封的异姓诸王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同时,他又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使皇室陷于孤立,于是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并立下“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企图用家族血缘关系来维持刘氏的一统天下。他所分封的同姓王,有齐、燕、赵、梁、代、淮阳、淮南、楚、吴等。这些王国的封地,竟达39郡,占西汉整个疆土的大半,而皇帝直辖的才不过15郡。为防止诸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规定除诸封国内的经济由诸王支配外,王国的傅、相等官员均须由皇帝任命,法令由朝廷统一制定,军队由皇帝调遣,借以限制诸王的权力。但西汉所封的诸王国,国大民众,随着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财富日增,势力日强,逐渐形成割据状态,朝廷与诸王国的矛盾便日趋尖锐起来。
汉文帝即位以后,深感诸王对朝廷的威胁日益严重,决定采纳太中大夫贾谊和太子家令晁错的建议,一方面把诸王的一部分封地收归朝廷直接管辖,一方面在诸王的封地内再分封几个小诸侯国,以分散削弱诸王的权力。同时,还把自己的儿子刘武封为梁王(封地在今河南东部),控制中原要地,屏障朝廷。诸侯王不甘心自己的力量受到削弱,纷纷反对。当时反对最强烈的是吴王刘濞。吴王的都城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北),辖有豫章(今江西地区)、会稽(今苏南和浙江地区)等郡,封土广大,财力富足,他利用这些优越的经济条件扩张势力,蓄谋夺取朝廷大权。
景帝即位以后,诸王国的势力发展到了同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景帝接受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继续推行削藩的政策,先削减楚、赵及胶西三王的封地。因而,引起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吴王乘机纠合楚王、胶西王、齐王、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赵王等各王国,准备进行武力反叛。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朝廷下令削夺吴会稽、豫章两郡,吴王便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首先起兵,并派人通知闽越、东越出兵相助。但由于齐王悔约背盟、济北王为其部下劫持不得发兵,故实际参加叛乱的仅为七国。一场史称为七国之乱的反对统一的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吴王反汉后,先杀尽朝廷在自己封国内所委任的官吏,然后聚集亲信,商议进兵之策。大将军田禄伯请求率兵5万,循江淮而上,占领淮南和长沙,入武关直捣长安,吴王唯恐大权旁落,拒绝了这一建议。青年将领桓将军对吴王说:“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因此建议挥军急速西进,沿途不要攻城掠地,迅速抢占洛阳的军械库和敖仓的粮库。并凭借洛、荥山河之险,会合诸侯。这样,即使不能西取长安,也占据了夺取天下的有利地位。否则,如行动迟缓,一旦让汉军抢先进占梁、楚一带,势必招致失败。这一避短用长、速据关东战略要地的主张,也遭拒绝。吴王亲率20万军队从广陵出发,北渡淮河,会合楚兵,并力向梁进攻,又派出小部队潜赴崤(今函谷关南〉、渑(渑池)之间,侦察关中汉军情况。在渡淮时,一面派兵袭占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向北攻城掠地;一面遍告诸侯,提出这样一个行动计划:由南越兵先攻占长沙以北地区,再西趋巴蜀汉中;越、楚、淮南、衡山、济北诸王会同吴军西取洛阳;齐、川、胶东、胶西、济南诸王与赵王先攻占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河内(今河南武陟西南),再入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或与吴军会师洛阳;燕王北取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云中(今内蒙托克托东北)后,再联合匈奴南下,入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直取长安。这一战略构想的意图是:以诸王国的军队分东、南、北三个方向合击关中,吴楚主力先占荥阳,与齐赵军会师,攻占长安。
景帝在获悉七王叛乱后,先是采取姑息政策,杀掉晁错,并恢复诸王封地,企图以此平息战乱。直到这一政策失败后,才决心迎击叛军,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率36将军东攻吴楚,另派郦寄攻赵,栾布攻齐,并以窦婴屯于荥阳,监视齐赵叛军动向。这一作战部署的着眼点是:分兵箝制齐赵,集中主力打击反汉的重要力量吴楚两军。
周亚夫受命后,即提出:“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也就是暂时放弃梁国的部分地区,引诱并牵制吴楚军队,达到守梁以疲敌的目的,这一建议被景帝采纳。周亚夫率军由长安出发,准备会师洛阳,后接受部下意见,改变进军路线,迅速由蓝田出武关,经南阳抵达洛阳,抢占荥阳要地,控制了洛阳的军械库和荥阳的敖仓,并派兵清除了崤渑间的吴楚伏兵,保障了潼关、洛阳间的交通补给线和后方的安全,顺利实现了第一步作战计划。然后,周亚夫率军30余万东出荥阳,进抵淮阳,针对吴楚锐气正盛,难与正面交锋,遂引兵东北,屯于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让梁王坚守梁地,阻止吴兵西进,同时派兵奇袭淮泗口(今江苏淮阴县西泗水入淮之口),截断吴军粮道。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楚联军向梁进攻,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一战,歼灭梁军数万人,乘胜西进,梁军退保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被吴楚联军围攻。
梁王数次派人求援,周亚夫按兵不动,直到吴楚攻梁受到相当消耗后,才将主力推进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在吴楚四面围攻形势下,梁一面竭力固守,一面组织力量不断出击,袭扰吴军。吴楚联军久攻睢阳不下,屡屡受挫,西取荥、洛的企图难以实现,退路又受威胁,乃调转兵力进攻下邑,寻求汉军主力决战。周亚夫深沟高垒,坚壁不战。吴楚求战不得,派部分兵力佯攻汉军壁垒的东南角,转移汉军注意力,以主力强攻西北角,这一声东击西的企图被周亚夫及时识破。当吴军进攻东南角时,他加强了西北角的防御,粉碎了吴楚军的进攻。
吴楚联军号称数十万,既遭顿挫于睢阳,又不得逞于下邑,进退维谷,加上饷道被断,粮食不继,在粮尽兵疲、士卒叛逃、士气低落的情况下,不得不撤兵西走。周亚夫乘机追击,大破吴楚联军。楚王兵败自杀,吴王仅率数千人乘夜向江南逃窜,企图依托东越垂死挣扎,但东越王慑于汉军压力,诱杀吴王。喧嚣一时的吴楚叛乱,历时仅3个月便完全失败。
当吴、楚联军向梁进攻时,胶西、胶东、川、济南四王在胶西王的指挥下,举兵西进围攻齐王临淄,经过3个月激战,被栾布击败。赵王刘遂联络匈奴,企图西入长安。
当郦寄军进攻时,龟缩邯郸,凭城固守,汉围攻7月不克。栾布在消灭四王之后回师同郦寄合力进攻,引水灌城,城破后赵王自杀。至此,汉赢得了平定七王叛乱战争的彻底胜利。
西汉平定吴楚七国叛乱的战争,是一场反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汉军抢占关东战略要地荥阳,控制南北要道,争得了战略上的主动,造成了东阻吴楚、北拒齐赵,屏蔽关中的有利态势。然后以一部箝制齐赵,而把吴楚作为主要打击目标,并根据楚军剽轻、吴军精锐的客观情况,采取了“以梁委之”,吸引和消耗吴楚联军,乘敌疲弊而后击的正确作战方针,最终各个击破,迅速平定了七国之乱。
反观吴楚等七国,为了维持诸侯割据而发动战争,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七国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重重,各怀鬼胎,步调不一,缺乏统一的计划和指挥。叛乱初期所提出的分进合击,从南、北、东三个方向包围关中,先取荥、洛会师长安的构想,由于各诸侯国或临时背约,或轻易改变,或屯兵观望而化作泡影。吴王既不听田禄伯、桓将军进军之计,又忽视了对粮运要道的设防,孤军一路,
全力攻梁,结果顿兵坚城,贻误战机。随着主动权的丧失,最终失败的命适也就成为必然。
七国之乱,不一定非要发生。
雪崩之前,雪山上首先要堆积足够厚的雪。而当时来说,雪还不够厚。也就是只有远忧而无近患,削藩是一件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
但是,汉景帝和晁错这两个人,一个神操作、一个神助攻,硬是让雪崩提前爆发了。当时,就是景帝和晁错在雪山里死命喊,也喊不来雪崩;但是这两个人却开炮了,雪不崩、山也崩了。
七国之乱,足以搞成连年战争。
别说七个诸侯国一起作乱,就是吴、楚两个都够汉景帝喝一壶的。但是,景帝和晁错是神操作,七国诸侯就是骚操作了。这就是一对互相比蠢的对手。
本来说好了是九国一起干,结果只来了七个。七个也行,但有四个却在山东杀来杀去,还有一个直接被摁回老家出不来。真正动手的就吴国和楚国这两个家伙。而这两个家伙,别说函谷关,就是成皋荥阳也没打到,困在梁国把自己给饿垮了。
01.西汉王朝的对手是谁要知道对手,先要知道目标。刘邦建立的这个西汉王朝到底要实现什么目标?
目标来自传承、王朝需要对标。
西汉,只有两个可以对标的王朝,一个是周朝、一个是秦朝。而汉承秦制,于是始皇帝的大秦帝国就是西汉王朝的努力目标。
大秦帝国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与周朝相比,秦朝有什么变化?
周朝是典型的封建制,简单说就是间接统治。即所谓:
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从天子到庶民之间隔着好几级,所以这是逐级分权的间接统治。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这个间接统治的模式就成了天子、诸侯、士和庶人的格局。
周秦之变,是一场革命。最大的变化就是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从天子-诸侯-士和庶人,到天子-士和庶人。你把天子换成国家、再把诸侯换成贵族,把具体变抽象,就会更清楚。以前是国家通过贵族统治百姓,现在是国家直接统治百姓。秦国就是这么个特点。
但国家要怎么实现这种直接统治呢?一家天子面对亿兆生民,肯定玩不转。于是,代理官僚就出现了。三公九卿和郡守县令,统统都是给皇帝打工的,他们都不是贵族、不会赚取统治差价。
西汉王朝的初期,是个什么格局?郡国并行。而要对标大秦帝国,那首先的目标就是干掉诸侯。于是,对手出现了,就是诸侯。
大汉初年总共62个郡,归刘邦直接统治的才多少?15个。皇帝VS诸侯,是这么个比例。那就只能等着出事了,不是诸侯干掉皇帝,就是皇帝消灭诸侯。
比楚汉争霸更艰难的战争,是平灭异姓诸侯之战。楚汉争霸打了不到四年,平异姓诸侯王之战前前后后打了将近八年。刘邦到死,才算勉强打完。
刘邦消灭诸侯了吗?没有,却削弱了诸侯。之前是基于军功的诸侯,之后是基于血统的诸侯。简单说,诸侯王几乎被刘邦换了一茬,现在主要是老刘家的诸侯。
但是,异姓诸侯王是诸侯,同姓诸侯王也是诸侯啊!于是,刘邦的后世子孙,就一定要把同姓诸侯王也给消灭掉。因为要对标秦朝,而秦朝可是没有诸侯的。皇帝要直接统治,就一定拒绝诸侯这个中间商赚差价。
02.七国之乱是怎么发生的汉文帝时,大才子贾谊就提出了诸侯王的问题。但文帝不问天下问鬼神,把贾谊这个国师当巫师用。所以,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以少其力”的建议,没有实施。
然后,就到了文帝的儿子景帝这一辈。
这时候,诸侯王的问题肯定比文帝时还严重。
一个原因是诸侯国在休养生息后不断壮大。
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对比,开始出现不利于中央的局面。西汉朝廷守着关中这片地方,该开发的已经开发的差不多了。关键是要继续分封,就得在皇帝直接统治的地方分封。所以,朝廷直辖的郡肯定越封越少。而崤山以东的诸侯,则可以尽情开发。因为远没到开发的极限。
另一个原因是皇帝与诸侯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
打个比方,刘邦有八个儿子,选一个继承皇位,其他当诸侯王,皇帝与诸侯王之间是兄弟关系。而传到文帝是子一辈、传到景帝就是孙一辈,皇帝与诸侯王之间的关系就没那么亲近了。而且,大家也就来祭祀朝会的时候见一面,平时能通个书信就不错了。
但,这时候就一定会发生七国之乱吗?
文帝之所以不采纳贾谊之策,是因为还得靠自家兄弟管江山。你就是把山东郡县全给皇帝,皇帝也派不出那么多官僚。大秦是怎么没的,不就是过犹不及吗。到了景帝朝,也没有那么严重。很多诸侯王手下的二千石的傅、相,都是朝廷任命的。关键是西汉是一片文化沙漠,皇帝手中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代理官僚。即便有,派出去,也不见得比诸侯王更好使。因为老百姓还没有完成思想转变,大家只认封地的王,很难接受朝廷的郡守。
但是,景帝朝却出问题了。
一是景帝跟吴王的关系,势如水火。景帝当太子的时候,一次与吴国太子下棋。但下棋对弈却掀桌子了,景帝是暴脾气,抄起棋盘就把吴国太子给砸死了。这就是杀子之仇了。从这之后,吴王刘濞就不来长安了。这还不算完,刘濞还在吴国开铜山铸钱、煮海盐卖钱,用这些钱各种笼络人心。于是,吴国也就上下一心了,只认自家吴王、不认长安天子。
二是景帝与晁错一起中二冒进。晁错最超前的建议,就是“以蛮夷攻蛮夷”。简单说就是装备蛮夷雇佣兵去干匈奴。在文帝时候,跟贾谊一样,也建议削藩。但文帝朝不被重用,做太子家令,算是景帝的官家。景帝国继位后,潜邸老臣的晁错自然得到重用。然后,鼓动景帝开始削藩,而且是往死里削。
如果晁错能有贾谊的见识,采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手段,那么也不会搞出这么大的动静。但是,中二就一定要怎么左怎么来,不仅硬削藩,而且硬得非常流氓。
晁错先是举报楚王刘戊,说这家伙在景帝奶奶薄太后去世的时候饮酒作乐、找女人了。然后,景帝认为举报属实,立即削了楚王一个郡。接着,继续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全都当成罪状,晁错连续举报,景帝全部诏准,又削了赵王一个郡、胶西王一个郡。
你们君臣二人玩得这么硬,那就是傻子也可能看出你们到底要干啥了。诸侯王们再坐以待毙,那就只能全被景帝和晁错给搞死。
最敏感的肯定是吴王刘濞,因为跟景帝有杀子之仇吗,所以知道早晚要削到自己头上。于是,吴王立即在国内搞备战,招兵买马、造武器,先把自己武装到牙齿。
果不其然,景帝即便杀过刘濞的儿子,也没觉得不好意思,把削藩这把火烧到了吴王头上。而且,火烧得非常猛,直接削掉吴国两个郡,一个产铜、一个产盐。但吴国总共就三个郡啊,你一下削掉两个,那吴王只能造反了。
03.七王之乱是怎么被快速平定的
景帝和晁错,在关系攻略上一塌糊涂。今天削楚王一个郡、明天削赵王一个郡,这是什么?这是把所有人都给得罪了,却没有干掉任何一个。大汉天下全成了这对君臣的仇敌。再一个败笔就是手段太硬、做法龌龊。这俩人肯定会说我都是为了大汉帝国好,你看贾谊说得多好啊:
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
诸侯王这个小腿比我的腰还粗、这个指头比我的大腿还粗,大汉王朝想平躺下来都不行。所以,必须削藩,把大国削成小国,君臣也就没必要互相猜疑了。到时候,宗族和睦、君臣一心,这多好。
但是,你们的手段就太不堪了。要削不是不可以,但你别玩得这么硬好不好,硬来就是抢劫啊。目标很好,但手段也不能太龌龊啊,龌龊就是毫无道义。
所以,诸侯王就必须反了。最初是九国诸侯一起造反了。但有两个出了问题:
一个是济北王,誓师起兵,但大家全反对、没人听。你这就没法玩了,济北王成光杆司令了。所以,诸侯王的问题还没到雪崩的时候,要造反的难度系数非常大。
一个是齐王,大家说好了一起誓师,但这家伙怂了、事到临头反悔了:我不造反了,我当个诸侯王不香吗?就是削掉我个把郡也无所谓,我齐国够大啊。生平久了,诸侯王也会在富贵中堕落。
九国联盟就变成了七国之乱。这七个诸侯王,分别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胶东王刘雄渠。
但是,齐国也不要紧。吴王早有准备,自从儿子被杀,就一直在整军备战。楚王最先被削掉一个郡,早憋了一肚子气,说造反就立刻出兵。因此,吴楚联军才是主力。而且,这两个家伙势如破竹,一下子就杀到了梁国(治今河南商丘)。而汉景帝前期削藩各种嚣张,真到打仗立即变怂。你们不是要清君侧吗?那好,我把晁错给腰斩掉,然后你们退兵吧、削藩我也不搞了。
人家都造反了,七个诸侯国,几十万大军都行动了,哪能说停就停,怎么也得到长安问候一下你这个天子吧。但是,七国开始骚操作了。
当初是九国约好出兵,济北王就不提了,这家伙是个笨蛋,连自家封地都管不住,大家也就不追究了。但是,齐国呢?你齐国临阵反悔,这就是坑队友啊。于是,七国里面有四个国家,直接找齐国算账去了。
造反的首要目标是杀到长安、收拾皇帝。等收拾完皇帝再收拾齐国不行吗?不行,就是这么任性,非要先把齐国收拾掉。还有一个赵国,这家伙勾结匈奴一起造反。但是,汉军一出,赵王立即就怂,跑回去守城了。
所以,七国之乱,真正发动起来的,只有吴国和楚国。但也别小瞧吴楚这连个家伙,吴楚会师之后,立即死磕梁国。梁王刘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当真是上阵亲兄弟,这个虎老二死活也得为大哥守好大门,于是也跟叛军死磕了。
然后呢?然后就是大汉帝国的中央军开到了,开出关中、开赴梁国。到这个时候,吴楚联军就没法折腾了。
如果叛军能够趁着朝廷没有准备、杀到长安,那么啥都好说。景帝杀晁错谢罪,就说明前期没有做足准备。这对中二君臣就不相信诸侯王狗急跳墙。但现在是什么情况?朝廷做足了准备,而你吴楚联军却连个梁国都拿不下。那还有什么说的?
周亚夫根本就不管梁国到底是个受得住守不住,守不住还有成皋荥阳,成皋荥阳守不住还有函谷关。帝国纵深足够长,险关也足够多。周亚夫派出一支轻兵就把泗水入淮口占了,直接断了联军粮道。这就成了包饺子。顿兵坚城、粮道被断,关键还四面楚歌,吴楚联军立即崩溃。
而其他几国呢?赵王在河北邯郸守城被揍,胶西四国死磕齐国临淄。之后,守城赵王刘遂兵败自杀,攻城四王要么自杀要么被杀。
七国之乱,从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开始,到三月就被平息了。造反的七王,也全都死了。之后,汉景帝立即大刀阔斧地收拾诸侯王。首先是把封国变小,以前是几十个县的规模,以后最大也就十几个县。其次是削掉诸侯王的实权,封国官员由朝廷任命;第三是诸侯的收入,除了田租,别的想也别想,开铜山、煮海盐的买卖也归了朝廷。
最后总结:
七国之乱未必一定要发生,西汉完全可以采取更好的手段来削弱诸侯王。但汉景帝和晁错这对君臣搞激进冒险的硬削藩,神操作加神助攻,硬是把诸侯王给逼反了。景帝和晁错才是诱发七国之乱的主要原因。
七国之乱之所以快速平定,与其说是西汉朝廷实力够强,不如说是七国太蠢,蠢到难以思议的地步。七国里面有四个国家是能跟吴楚一起出兵,结果这四个全跑到临淄攻城玩了。这才是七国之乱被快速被平定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