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684年,齐宋联军攻鲁,鲁军在战术中采取一种全新的战术,在战马上蒙上虎皮,大败宋军,取得战役的胜利。下面,我就来略说一下这场战役。
第一,战役发起的原因公元前685年,齐国爆发权力之争。公子小白抢先一步,登上国君宝座,是为齐桓公。当时鲁国政府则支持公子纠,遂对齐国发动战争,试图拥公子纠上位。然而,齐鲁战争,以鲁国的失败而告终。次年,齐桓公发动报复之战,与鲁国决战于长勺,在这场著名的战役中,鲁国在曹刿的指挥下,以弱胜强,大败齐师。
齐桓公不甘心失败,遂于半年后卷土重来,还拉宋国入伙。齐、宋军队一路疾进,挺进到了距离鲁都曲阜不远的郎地。
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鲁国是选择战还是降呢?鲁国贵族公子偃坚决主战,他打探到宋军统帅是南宫长万,此人虽然有万夫不挡之勇,但缺乏谋略,是个勇士,却非良将,他的军队阵型混乱不堪,毫无章法。公子偃向鲁庄公献策,集中力量,只要打败南宫长万的宋国兵团,就能迫使齐军退兵。
第二,公子偃以虎皮蒙马,发动奇袭这个作战计划很好,但是过于冒险。如果没能够如期打败宋军呢?齐国人将乘虚而入,直捣国都,得不偿失。鲁庄公没有批准公子偃的作战计划。
战争本来就需要冒险。公子偃固执己见,战机转瞬即逝,如不果断出击,将陷入完全被动的局面。他断然抗命,自行调集战车部队,他别出心裁,用虎皮蒙在战马上。
这是古代战争第一次记载以虎皮蒙在马匹上的战例,有两个作用:第一,达到一种恐怖的效果,看起来似乎不是一群马,而象是一群虎。大家想想,宋军的战马见到一群“老虎”扑过来,岂能不惊慌呢?战马一乱,战车部队就乱成一团,根本没法像平常那样作战。第二个作用,虎皮也起到对战马的防护效果,相当于给马匹裹上一层皮甲。在春秋时代,是中国军事艺术高度发展的阶段,此即是一例。
公子偃的创意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面对鲁国的一群“老虎”,宋军很快阵脚大乱,只得选择弃阵而逃。
第三,鲁军生擒宋军统帅南宫长万得悉公子偃私自展开对宋军的军事行动后,鲁桓公担心他的兵力不足,紧急集合鲁国的精锐部队前往增援,正好遇上四处逃窜的宋国军队。
已如惊弓之鸟的宋军看到鲁国的大批生力军赶到,更加无心恋战,逃的逃,散的散。大将南宫长万在战车上制止军队的溃逃,鲁庄公取来宝弓,一箭射中宋国大将南宫长万。鲁庄公所使用的箭,名唤“金仆姑”,是特制的箭,后来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名词“燕兵夜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中的“金仆姑”的来历就是鲁庄公使用的这种箭。
南宫长万中箭后,从战车上摔了下来,被鲁国人生擒。眼看主帅被擒,宋军群龙无首,游兵散勇一哗而逃。宋国军队溃败的消息传到齐国军营,齐桓公见联合打击鲁国的计划泡汤了,知趣地撤军回国了。
在这场战役中,公子偃的奇袭对战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奇袭能这么顺利,又以公子偃发明的“虎皮蒙马”有一定的关系。
在后来决定春秋历史走向的城濮之战中,晋国军队采取了同样的战术,在战马上蒙上虎皮,大败楚国的喽陈国与蔡国的联军,取得关键性的胜利。
公元前684年,齐宋联合攻打鲁国。
宋国领将南宫长万虽勇无谋,且军队人员混杂,军纪涣散,鲁国公子偃就进谏鲁庄公攻宋,宋败,则齐国必撤。鲁庄公开始并没有同意
公子偃私自出营,吩咐手下将虎皮绑在马身上,又设计将一只真老虎装笼送给南宫长万,南宫长万甚是喜欢。深夜,驯兽师打开虎笼,猛虎冲向军营马圈,众多马匹受惊逃窜,军营大乱。随后,鲁国将士骑着身绑虎皮的战马,学着猛虎的吼叫杀入宋营,宋军大败。
南宫长万逃出军营后遇鲁庄公亲自率领的鲁国主力部队,混战中被鲁庄公一箭射中,被擒。
应该说这场战役公子偃的老虎之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说老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还是有些夸大其词。
齐宋两国虽联盟却不同心,南北夹击的战略导致双方彼此观望,都想乘对方战到一定程度再趁机而入,而鲁庄公派曹刿北上抗齐,更是对齐军起到了震慑作用!宋国南宫长万本人有勇无谋,军队涣散,战斗力差。综上所述,估计没有猛虎之计宋国也难以赢取鲁国,只不过百兽之王的老虎,加速了南宫长万的失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