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肴之战发生在烛之武退秦(公元前630年)之后3年(公元前627年)。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肴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肴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
秦国出名的战争机器白起,为何反被君王杀掉?
白起之死是不懂韬光养晦术导致的,他的被赐死根源应该在苏代那张嘴上,继而苏代的嘴又借秦相范睢的嘴成功地除掉了白起。
古来做君王也不容易,想一统天下,手下必须有几台“战争机器”,机器性能和马力不行,成不了大器。机器性能马力太强大了,君王又得时刻留神机器失控,伤到主人。
古来做个名将、名相更不容易。没本事君王不会重用,成不了名将名相。本事太大了,又要时刻留神功高震主,主人认为你危及到他时,你离死也就不远了。
有大本事的将相,功成名就后,千万注意韬光养晦,在主子面前装乖卖傻,示弱保命,让主子永远相信你只是他的一条听话的狗,除非你有本事取主子而代之,那是另一回事儿了。
白起战功累累,杀戮无数。秦国同代人除了王翦实力和他有一拼之外,其余难望其项背。
按说范睢也是间接帮过白起的忙的。
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王领兵久攻不下长平。赵将廉颇坚壁不出,以守为攻,和秦军打起了持久战。范睢使出反间计,成功促成赵王临阵换将,派赵括替代廉颇,秦国马上悄悄派出白起为主将,让王做副将。白起长平出战,出了个震惊天下的“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长平之战白起得胜,前后斩杀、活埋俘虏四十五万人。
这时,苏代的那张嘴要说话了。
长平之战后,秦军又攻下了皮劳、太原,韩国和已经受到重创的赵国愈加胆战心惊,派出纵横高手苏代携重金偷入秦国范睢府上,三寸不烂之舌一番说服。向范睢分析:白起已经消灭了赵括,秦军马上要包围邯郸,赵国一旦灭亡,秦王必将称帝。以白起的赫赫战功,就连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过如此,白起肯定会位居三公。
你范睢愿意屈居白起之下吗,届时不愿屈居又有什么好办法呢?
现在即使秦国灭了赵国,赵国大部地盘也会落入燕、齐、韩、魏等相邻国。不如秦国逼赵、韩割地求和,秦国撤兵。这样也不会让白起乘胜追击,再为他增添战功了。
范睢立即向秦昭王建议:秦国军队已经疲惫不堪,不如让赵、韩割地求和,我们休整兵力。
结果,韩国割出垣雍县、赵国割出六座城池给秦国,秦国撤兵。
按说范睢宰相之才,之前能使出反间计,促使赵王换掉廉颇,加速了长平溃败。他不会看不透苏代的阴谋。
但人的嫉妒心、私心泛滥时,还管什么国家利益。而白起事后知是范睢说动昭王撤兵,俩人开始有了矛盾。
再往下,死神已经在向白起招手了。
公元前259年至258年,秦国又派主将王陵率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当时白起可能怨恨昭王、范睢撤兵之故,也可能真有病了,反正是抱病不出任主帅。
王陵仗打的不顺,昭王增派部队支援,王陵还是失败了,损兵五校(大概相当于今日之师或团)。
白起已经病愈,昭王让他替代王陵做主帅,白起推辞说:现在邯郸不好打,他国援兵快到了,秦国已经惹了诸国众怒,我们刚打完长平,兵力损伤过半,国力亏空,再长途跋涉攻打邯郸,人家和救援国里应外合打我们,我们非失败不可。现在不能打啊。
秦昭王看自己一国之君都说不动白起,愤怒又无奈,谁让人家是战神呢。又派范睢去说服白起。白起不满的根儿就是范睢,更不会给面子,干脆又称病不出。
秦昭王见请不动白起,只好又派王去替王陵。王之前打长平就是久攻不下,范睢使了反间计,赵国让赵括替代廉颇,秦国又派白起才取得长平之胜。现在派王再出山,还是白给。
果然,王领兵打了九个月也没能攻下邯郸。而楚国、魏国援军救赵攻秦,秦军伤亡惨重。
白起此时说风凉话了:劝你昭王不听非要打,咋样,打不动了吧。
此时的白起已经犯了大忌,君王派不动你,你继续装病不吭声也就罢了,在君王的伤口上撒盐,他已经恼羞成怒了,岂能饶你!
秦昭王听到白起的风凉话,大怒:管不了你了,赶快出发去前线救急。白起这个二愣子还是不听,范睢再请,依旧不干。昭王怒火滔天,免了白起武安君的封号,削职为民,发配到阴密去。白起以病为借口不动身,三个月后,前线战事告急。昭王逼白起动身,不能住在咸阳,白起看昭王的怒火已经要烧到自己了,起身出发。刚走了十来里地到杜邮,昭王越想越愤怒:白起这个家伙肯定不服劲儿,憋了一肚子怨气。拉倒吧,我用不了你,又管不了你,还留你干啥,派人追上白起,赐他一把剑,你自杀吧。
白起的死,《史记》交代:“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战国策卷七秦五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记载:“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
白起擅军事而不善谋身,竟敢以病要挟昭王,批人主逆鳞。一生战功显赫,却落了个被逼自裁。说冤也不冤,还是自己不懂谋身之略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