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赤壁之战在推进历史的进程中,有多大影响力?

赤壁之战在推进历史的进程中,有多大影响力?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563 更新时间:2024/2/23 14:03:26

曹操平定了北方以后。公元208年,率领大军南下,进攻刘表。还没到荆州,刘表已经死了。刘表的儿子刘琮听说曹军声势浩大,早吓破了胆,派人求降曹操。刘备在樊城,听说曹操大军南下,决定撤退江陵,可是老百姓宁愿跟着刘备走,被曹操追上,幸亏张飞在当阳抵挡一阵,刘备诸葛亮才摆脱,只是不能去江陵了,只能改到夏口(今武汉市)。曹操占领了江陵,继续沿江东进,很快要到夏口,诸葛亮对刘备说,只能向孙权求救了。这时的孙权也正担心曹操把荆州全部占领,派了鲁肃找刘备,劝说刘备联合抗曹,诸葛亮顺势和鲁肃直接去了柴桑见孙权。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在鲁肃周瑜等人的支持下,孙刘达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孙权拜周瑜为大都督,统领水军三万和刘备一起抵抗曹操。周瑜用诈降之计,黄盖以投靠之名,寒冬十一月,忽然起东南风,黄盖带十几艘船借风势直奔江北曹操大营!靠近时,点着船只。曹操大营来不及反应,大火烧到大营。曹操慌乱中领着残兵败将从华容小道逃跑,周瑜和刘备分别从水路陆路追赶曹军至南郡(今湖北江陵),曹操几十万大军战死,加上水土不服的病而亡损失了一大半还多。曹操只好派曹仁徐晃乐进分守江陵和襄阳,自己带兵退回许都去了。赤壁之战曹操大败,曹操回北方养习,使得刘备有时间,得以借荆州之势,平定荆州南方四郡,从而站住脚跟,征定益州。是三国鼎立之势初步形成的开端。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使他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最好契机,三方势力在荆州地区形成可互相遏制,使得三国鼎立时期的到来!

三国时期“三大战”,分别是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其中,最著名的一场当属赤壁之战,历来都被三国迷们所津津乐道。尤其是,通过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的刻画,这场战役更加成为了三国的名片和标志。

曹操通过“挟天子令诸侯”,获得了政治上的正统地位,更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彻底击败了曾经的诸侯霸主袁绍。之后,又借机平定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除西北的马腾以外,曹操已经完成了对黄河流域以北的统一。

由于战乱率先结束,北方地区的人口规模迅速恢复,农耕生产也增长强劲。这些,都为曹操举兵南下,尽快实现国家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十三年,曹操采纳了荀之计南下讨伐荆州刘表。据《三国志》记载:

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

不过,曹操的南征大军尚未抵达荆州时,刘表居然患病而亡,其幼子刘琮执掌军政。在外戚的干预下,刘琮不战而降,拱手将富庶的战略要地荆州送予曹操。

于是,原本还以为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就以这样的方式轻描淡写地结束了。曹操在高兴之余,还是陷入了两难的境,是得胜还朝?还是继续南下?

夏口已经近在咫尺,刘备的残兵和刘表长子刘琦合兵在此。而且,江东的孙权眼见曹操轻取荆州,也厉兵秣马进入戒备状态。

曹操思量再三,认为自己暂时还没有足够的兵力可以消灭江东,于是决定只消灭刘备和刘琦。据《三国志贾诩传》记载:

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而追。

其中,一个“追”字用得特别传神,充分说明曹操当时的意图只是针对刘备。假如没有孙权与刘备的结盟,曹操在消灭刘备后,短期内应该不会贸然攻击江东。所以,赤壁之战大概率是一次偶然性事件,绝非蓄谋已久的大战。

孙刘联盟后,江东儒将周瑜统领联军一举击溃了曹军,迫使其撤兵北归。经此一役,势力最强的曹操集团遭到重创,给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赢得了喘息之机,更为三国格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不可否认,赤壁之战的确属于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以军事的角度来看的确可圈可点。但是,站在政治的角度,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这场战役不仅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消极作用甚大。

赤壁之战不仅直接导致了魏、蜀、吴三国的形成,大幅延缓了国家完成大一统的趋势。而且,此战为日后中国的长期大分裂带来了巨大影响,三国期间内战不断,彼此都拼得精疲力尽。以至于,终于完成大一统的西晋,根本就无力阻挡北方少数民族的攻势,造成了长期的南北朝分裂格局。@文史不假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有哪些战争的胜利,属于是伟大的历史奇迹?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当属抗美援朝,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对朝鲜的战争烧到了鸭绿江边,轰炸我境内的安东(今丹东)等地。50年代初,毛主席在慎重考虑后力排众议,做出断然决策抗美援朝。面对政治局大多数人的疑问和对头号资本主义军事强国胆怯时,毛主席详细阐述了“只有面对别人的威胁而坚决回击,

  • 历史上有哪些影响古代战争结局的偶然性因素?它们的作用有多大?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本期话题战争本是关乎国运的重大事件,每一份作战计划,每一次作战行动都应该事先经过精密的设计。但在实际发生的时候,因为参与人、影响的要素太多,不可控的可能性是必然存在的。比如春秋时期决定晋楚两国霸权归属的之战,就是一次非常典型的由偶然因素引发的战争。在之战前,晋、楚两国经过两轮的谈判,已经初步达成了和

  • 保尔是怎样在革命斗争中成长为真正的革命战士的?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保尔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从小饱受了艰苦生活的磨难。他性格倔强,爱憎分明,向住革命,从一个贫困的厨娘的苦孩子成为共青团员和红军战土,坚定不移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一一在学校读书时,他的性格使得他从不向强权低头,神父无理侮辱了他,他便奋起反抗。一一在车站的食堂里,保尔对那些被践踏、受侮辱的女工充满了同

  • 古代战争,动不动都是数十万大军,古代打仗真的有那么多人吗?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古代打仗应该有数十万人的情况。不过,古代打仗存在如下情况:1、打仗军队人数属于军事秘密,存在虚虚实实情况,军队数量不一定十分准确。例如:垓下之战汉军存在四十万或六十万之说。成吉思汗铁木真攻打花刺子模军队有十二万或二十万之说。清朝入关后满族军队数量是个谜,有大约二十多万之说,萨尔浒之战后金军

  • 古代打仗为什么总缺粮?不打仗这么多人也要吃饭啊?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在远古的历朝历代粮食是天下稳定繁荣昌盛的基础,民以食为安国有粮而稳。由于在古代生产力低下,如在遭上天灾人祸那就更是无可救药必遇大难。所以农垦文明凡贤明的君主多注重农桑耕种,不务农时以天下为己任。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国家的粮库中有多少存粮也关系着军国大事国际民生,以三国中的官渡之战,和春秋战

  • 三国时期打仗,真的是将军先阵前单挑,小兵再向前冲吗?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战争,从来都是综合性的大型军事活动,既使是冷兵器时代,也不会简单划一的单挑,这不等于是打群架了吗?战争,有双方的军事力量,就有严明的军规和军事规范。它首先有主帅丶副帅,有连排长和士兵。任何进退都是在令旗下或鼓声中进行的。否者,就是一盘散沙,散兵游勇是不会打胜仗的。战争,一般分为进攻方和防守方。进攻方

  • 古代将士们不打仗也吃饭,怎么一开起战来,粮草就不够吃了?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自己想想假设一万骑兵马吃草料那个得用马车拉草和粮食一马车就算三匹马拉一车草他们也得吃啊到战场半车那样一开战得冲锋不是跑远了马人没吃的了坚壁清野就是没吃没喝回去吧哈哈古代行军打仗虽然粮草先行,但古代的运输能力也十分有限,所以打个五六天的仗就断粮了,后勤补给差。[微笑]冷兵器时代,人员、物资等战争物品集

  • 历史战争小说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窃明。另推荐一部近现代的《抗日之铁血远征军》虽然不是古代的但是场面也算大了,而且很热血,虽然因为河蟹问题结束较为草率但是也不失为一部好的小说,主角为维和部队特种兵穿越到中国远征军宪兵参谋长,经同古保卫战到国内战场、率部参加硫磺岛战役、诺曼底登陆。情结安排合理,值得一看。真正的作战,是两军对垒,由于古

  • 古代战争中使用密码吗?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密码在现代军事学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通过破译密码,可以知晓对方的行军或作战部署,得到这些信息后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那么中国古代是否有密码,最初又是什么形式呢?密码在中国起源很早,相传它的发明人是姜子牙。他在与周武王的谈话中,曾提到两种密码方式:阴符和阴书。据《六韬》载:太公曰

  • 请写出几部与战争的古今外文学名著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1中国古代《论语》《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三国演义》《史记》《西游记》《三言二拍》2中国现代《闻一多诗文名篇》《巴金小说全集》《茅盾小说全集》3外国《泰戈尔短篇小说选》《悲惨世界》《死魂灵》《茶花女》《罪与罚》《莎士比亚精选》《双城记》《飘》《战争与和平》项羽彭城破诸侯:三万对五十六万。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