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平定了北方以后。公元208年,率领大军南下,进攻刘表。还没到荆州,刘表已经死了。刘表的儿子刘琮听说曹军声势浩大,早吓破了胆,派人求降曹操。刘备在樊城,听说曹操大军南下,决定撤退江陵,可是老百姓宁愿跟着刘备走,被曹操追上,幸亏张飞在当阳抵挡一阵,刘备诸葛亮才摆脱,只是不能去江陵了,只能改到夏口(今武汉市)。曹操占领了江陵,继续沿江东进,很快要到夏口,诸葛亮对刘备说,只能向孙权求救了。这时的孙权也正担心曹操把荆州全部占领,派了鲁肃找刘备,劝说刘备联合抗曹,诸葛亮顺势和鲁肃直接去了柴桑见孙权。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在鲁肃周瑜等人的支持下,孙刘达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孙权拜周瑜为大都督,统领水军三万和刘备一起抵抗曹操。周瑜用诈降之计,黄盖以投靠之名,寒冬十一月,忽然起东南风,黄盖带十几艘船借风势直奔江北曹操大营!靠近时,点着船只。曹操大营来不及反应,大火烧到大营。曹操慌乱中领着残兵败将从华容小道逃跑,周瑜和刘备分别从水路陆路追赶曹军至南郡(今湖北江陵),曹操几十万大军战死,加上水土不服的病而亡损失了一大半还多。曹操只好派曹仁,徐晃,乐进分守江陵和襄阳,自己带兵退回许都去了。赤壁之战曹操大败,曹操回北方养习,使得刘备有时间,得以借荆州之势,平定荆州南方四郡,从而站住脚跟,征定益州。是三国鼎立之势初步形成的开端。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使他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最好契机,三方势力在荆州地区形成可互相遏制,使得三国鼎立时期的到来!
三国时期“三大战”,分别是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其中,最著名的一场当属赤壁之战,历来都被三国迷们所津津乐道。尤其是,通过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的刻画,这场战役更加成为了三国的名片和标志。
曹操通过“挟天子令诸侯”,获得了政治上的正统地位,更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彻底击败了曾经的诸侯霸主袁绍。之后,又借机平定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除西北的马腾以外,曹操已经完成了对黄河流域以北的统一。
由于战乱率先结束,北方地区的人口规模迅速恢复,农耕生产也增长强劲。这些,都为曹操举兵南下,尽快实现国家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安十三年,曹操采纳了荀之计南下讨伐荆州刘表。据《三国志》记载:
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
不过,曹操的南征大军尚未抵达荆州时,刘表居然患病而亡,其幼子刘琮执掌军政。在外戚的干预下,刘琮不战而降,拱手将富庶的战略要地荆州送予曹操。
于是,原本还以为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就以这样的方式轻描淡写地结束了。曹操在高兴之余,还是陷入了两难的境,是得胜还朝?还是继续南下?
夏口已经近在咫尺,刘备的残兵和刘表长子刘琦合兵在此。而且,江东的孙权眼见曹操轻取荆州,也厉兵秣马进入戒备状态。
曹操思量再三,认为自己暂时还没有足够的兵力可以消灭江东,于是决定只消灭刘备和刘琦。据《三国志贾诩传》记载:
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而追。
其中,一个“追”字用得特别传神,充分说明曹操当时的意图只是针对刘备。假如没有孙权与刘备的结盟,曹操在消灭刘备后,短期内应该不会贸然攻击江东。所以,赤壁之战大概率是一次偶然性事件,绝非蓄谋已久的大战。
孙刘联盟后,江东儒将周瑜统领联军一举击溃了曹军,迫使其撤兵北归。经此一役,势力最强的曹操集团遭到重创,给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赢得了喘息之机,更为三国格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不可否认,赤壁之战的确属于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以军事的角度来看的确可圈可点。但是,站在政治的角度,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这场战役不仅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消极作用甚大。
赤壁之战不仅直接导致了魏、蜀、吴三国的形成,大幅延缓了国家完成大一统的趋势。而且,此战为日后中国的长期大分裂带来了巨大影响,三国期间内战不断,彼此都拼得精疲力尽。以至于,终于完成大一统的西晋,根本就无力阻挡北方少数民族的攻势,造成了长期的南北朝分裂格局。@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