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一统王朝的国家版图,曾长时期都是哑铃形状的。传统汉地十八省在东,西域诸国在西,东西之间则有青藏高原与祁连山脉隔出来的2000里的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北面,是蒙古高原上的戈壁滩;在河西走廊南面,是青藏高原的冰川。
中原王朝对传统汉地完成初步开发,释放了想当一部分地缘实力的同时,匈奴人在漠北也完成了资源整合,对汉地形成了强大的战略压力。这促成了汉朝为了寻找战略同盟而进行的“凿空”的外交动作,从而打破了匈奴对汉地的封锁。
王朝统治者他们所追求的是长治久安,发现了西域这个地方对中原王朝的震撼是巨大的。这是一片相对松散的地区,一个强权很容易就可以整合这些零散的资源,形成强权的战略腹地,对中原王朝进行战略挤压。如果中原王朝掌握了西域呢?同样,就会在东西两个方向对漠北强权形成威慑。两汉与匈奴的三百年战争最终取胜,奠基于夺取河西走廊,而实际决胜却在于西域。
基于这样的战略考量,以后的中原王朝,但凡是能力所及,又面临着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压力的,无一不在积极恢复对西域的统治。明朝在建国初期进行了恢复西域的尝试,设置了关西八卫。可是同时期的北元势力很强,明朝在应付北元的攻击已经力有不逮,无力在西域进行更多尝试。后来蒙古势力逐渐恢复,明朝不得不在北方设置军事重镇,屯驻大量士兵,耗费了很多的国力。
清王朝借鉴了明朝的经验教训得失,在准噶尔部意图颠覆清王朝统治未果后,康雍乾祖孙三代人连续80多年对准噶尔部进行了打击,以避免再次1688年噶尔丹带领大军扣关北京的军政危机,最终把准噶尔变成了地理名词。
(清朝平定准噶尔之乱)
此后,西域在清王朝的统治下,渐渐趋于稳定。直到清朝末年,西域争端又起。太平天国扰乱了清王朝的全国军政部署,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匪帮窜入南疆,建立起了殖民政权,并且获得了意图在新疆建立傀儡政权的英、俄的承认。为了获得伊斯兰世界的支持,阿古柏甚至还派出使者到了已经日落西山的奥斯曼帝国,寻求册封。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沿海和新疆都处于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之中,朝廷却有两派意见。李鸿章主张“海防”,对沿海进行防控。慈禧认为新疆是荒芜之地,不要也罢。在这时,左宗棠提出了“塞防”观点,主张力保新疆,并说出了理由,这个可以看作中原王朝对新疆的战略地位的认识。
“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左宗棠指出,新疆不固,蒙古不安。蒙古不安,则陕西、甘肃不安,陕甘不安,则京师不安。同时,左宗棠还说了俄国人的扩张已经在北方三面对清王朝形成了包围,仅有蒙古能够略做缓冲。新疆若失,蒙古就将失去西北的侧翼支持,也将不保。
凭借坚强的毅力和强硬的作风,60多岁的左宗棠亲自挂帅,带领部队一次次击溃入侵者。没有风,没有月,也没有人送行,左宗棠是在一天夜里出京的。慈禧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要去兰州作出征的准备。
“六十许人,岂尚有贪功之念?所以一力承担者,此心想能鉴之。”他带着当年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怀着必胜的信念,以及儒者的家国情怀,赢得生前身后名,进行的是正义的收复战争。
这个问题是典型的找抽,我中华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哪一寸不重要?
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不仅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也是最早纳入我国版图的非汉区域。早在前138年,汉武帝就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史称“张骞凿空”,而其后汉朝对西域的经营逐渐增强。
以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开始,西域正式纳入我国版图,随后经历了近2000年时间的得失易手,最终成为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从地理位置上,西域深入中亚、距离中原千里之遥,在管理成本上注定入不敷出。但现实情况是小农经济支撑的中原王朝即便劳心费力也对此矢志不移。
那么问题来了,西域有怎样的战略价值?为何历朝历代都要争夺这里?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反制草原势力的需要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寻找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月氏,目的是联合月氏夹击匈奴。
经过70多年的卧薪尝胆,汉武帝虽然具备了反击匈奴的实力,但驰骋草原的匈奴居无定所,采用“打不过就跑”的策略,令汉武帝十分头疼,所以汉武帝想到了联合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断其右臂”的宏伟战略。
不过被匈奴打怕的大月氏对汉朝的“邀请”不感兴趣,汉朝只得继续自南向北反击匈奴。
不过随着反击匈奴战争的展开,汉朝在收复河西走廊后,加入到和匈奴争夺西域的过程中。对于汉朝而言,抢夺西域,可最大限度削弱匈奴势力。同时因为西域地处亚欧大陆温带草原的中央地带,是匈奴西遁的必经之路,所以占据西域的汉朝也等于封死了匈奴西逃的退路。
事实证明,正是夺占西域这一高瞻远瞩的战略,使得汉朝最终彻底击败了为患北方数百年的强大匈奴。从此但凡中原王朝能够控制西域,必然能够对蒙古高原上的游牧势力形成强大压制。
2、沟通西方世界的需要
西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原王朝想要走向世界,比如将其作为跳板和中转站。
作为四大文明中唯一不曾断代的文明,我国除先人的自立更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原王朝的地形相对封闭。
因为青藏高原的存在,虽然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肥沃的鱼米之乡,但也使得东西交流的通道必须向北移动。
而因为蒙古高原的存在,东西交流的通道又必须向南移动,最终使得河西走廊成为东西交流的必经之地。而从中原地区经河西走廊后的首站就是西域。
在技术条件并不发达的古代,想要穿过长达千里的河西走廊然后跨越万里横穿亚欧大陆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理论上说中转站极有必要,楼兰、高昌等国家就是这样崛起的。
而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如果不将这些邦国握在手中,迟早会被东部的蒙古高原和西部的中亚势力所侵占,所以中原王朝必须确保在这一地区的存在。
事实证明,只有中原王朝控制西域,丝绸之路才能畅通无阻。
3、保护中原地区的需要
作为两次收复新疆的王朝,清朝对于新疆战略价值的理解更为深刻。
清朝前期,准噶尔汗国就勾结沙俄在西北兴风作浪,除不断侵扰喀尔喀蒙古,威胁中原腹地,还南下侵占青藏高原,威胁云贵川等地区,所以即便西域远在千里之外,清朝仍然用70年时间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将西域纳入版图。
而随着沙俄侵占中亚,英国自南亚北上,新疆再度成为列强虎视眈眈的区域,在浩罕国侵占新疆数十年的情况下,清末重臣左宗棠指出,新疆的得失,关乎蒙古、陕甘以及京师的安危,于是慈禧太后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帝国主义企图以新疆入侵我国的野心。
事实也证明左宗棠设想的无比正确,因为新疆失而复得,临近新疆的蒙古和青藏高原等蒙古区域得到了充分巩固,为今日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奠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在经历了民国时期的动荡后,新疆终于获得了解放,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
2000多年来,先人对新疆的执着经营最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回报,今日的新疆不仅仅是我国的资源宝库,也是我国参与中亚事务、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
向张骞、班超、苏定方、兆惠、左宗棠、王震将军等为经营和巩固新疆的先烈们致敬!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