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临汾的平阳鼓楼是什么时候修成的?

临汾的平阳鼓楼是什么时候修成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358 更新时间:2024/1/25 14:10:29

感谢邀请:本人在临汾生活几十年,每天路过鼓楼,非常开心能够回答此问题,根据参考资料,介绍如下:

临汾平阳鼓楼是临汾的地理性标志,代表着临汾浓厚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此楼位于临汾城中心,基座呈正方形,周长160米,楼高43.76米,为我国最高的鼓楼。鼓楼始建于北魏,楼上存有金明昌七年年铸2500余公斤大铁钟一口。据方志和碑碣记载,历史上临汾鼓楼曾有过七次修建;鼓楼是1987年重建的。大中楼基座券砌门洞,十字相交,通连四条主街。门洞上方各嵌有依明万历三十一年原刻复制的巨形石雕匾额,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楼基东西两侧各建有门楼,东曰“远眺”,西曰“云梯”。入门楼,沿级再登,拾级而上至中楼台坪及中、上楼层,近观远眺,别有风光。大中楼门厅匾额题词为明清两代所传,由徐向前元帅、著名书法家功、李铎、董寿平、段云、舒同、赵朴初诸先生书写,名人名作荟萃,胡为鼓楼增辉。

世传民谚:“平阳府有座大鼓楼,半截子插在天里头。”坐落在临汾市区的大中楼龙盘虎踞,冲大而立,以其高大雄伟著称于世。千百年来,邑中父老引以为荣,外地游客有口皆碑,此楼实堪为帝故都古老文明的象征。大中楼因建于东、西、南、北四街的中心而得名。

据《北史李崇传》记载:“兖土多劫盗,崇令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闻鼓皆守要路,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便尔擒送。”“诸州置楼悬鼓,自崇始也”,李崇是北魏末山东兖州刺史,既然北魏从山东兖州开始,州州兴起了建鼓楼,那么作为晋州治所的平阳,于北魏始建鼓楼亦有可能。据史学界专家考证,平阳鼓楼有金代改建取名钟楼之说,大中楼上亦悬有金明昌七年铸造的1口大铁钟。以此推断,此楼最晚建于北宋时期。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鼓楼的作用逐渐由防盗变为报时之用,且因鼓楼均建于城市中心,可发挥人文景观的作用,因此毁而复修次数越多,建筑形制便愈壮美。据方志和碑碣记载,在历史上临汾鼓楼共修过7次。自金改建往后,直到民国22年由各界人士捐资兴工,使鼓楼又恢复了原貌。[1][2]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徐向前司令员率部包围了临汾城。在城内顽守的阎军,不顾市民的反对,将修复仅15年的鼓楼强行拆毁。自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临汾市成立修复鼓楼委员会,按明代风格重新修复了鼓楼,并恢复了明代对鼓楼的称谓大中楼。[2]

大中楼的门厅匾额,基本上选用了明清时的原有匾词。三层东、南两面“太行形胜”、“云天咫尺”由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西面“望于姑射”由前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作书;北面“窗宿斗牛”由军内著名书家李铎挥毫;二层4块门匾,东面“紫气东临”原系近代著名书画家陈凤标左手榜书,因1949年毁于战乱,悬挂的是其外甥、洪洞籍著名书画家董寿平老先生的作品,甥舅二人前后同书一匾,双壁辉映,堪称书坛佳话;西面“襟山带河”出自蒲县籍革命老干部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段云笔下,南面“乾坤楼阁”为大书法家舒同先生之作,北面“声和击壤”乃全国政协副主席、佛学会会长、大书法家赵朴初所书。真是:名人名匾悬名楼,尧都盛誉传九州。

临汾鼓楼门洞上方各镌有石雕匾额,依其四面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这一组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原刻复制的匾文,苍劲古朴,概括了平阳府的重要地理位置。

大中楼基座的东西两侧,均建有石阶门楼。登40级台阶,可上到近10米高的台坪,并由此入一厅,上二层,俯瞰全城。楼阁乃木构巨制,为二层、三檐、四级滴水,十字歇山顶明式建筑,总高43.75米。支撑两层楼阁的12根通天大柱,直径均在一米左右。游客睹之,无不惊叹:“非皇家殿宇无以比!”

一层厅顶为天井式彩绘格板,精工描绘了孔雀开屏、祥龙盘旋的民族传统图案,金碧辉煌,犹如宫殿;二层梁架拱顶,形如八卦藻井,四壁皆为格棱窗,棱窗上部的木格部位,以帝尧传说为主,描绘上古故事60余幅:或尧王访贤,或大禹锁蛟,或许由洗耳,无不色彩古雅,笔墨传神。二厅外有回廊,出厅凭栏四顾,临汾之山光水色尽收眼底:鸟瞰市内,大街小巷姹紫嫣红,花果城中铺锦绣;放眼郊外,远山近水叠翠流碧,麦棉乡里溢金银。登楼游客无不感慨“不上大中楼,白来平阳游”。

大中楼是临汾市举办出土文物和书画展览的场所。自1987年5月竣工之日起,市博物馆把在历史上曾3次出土的铁卧牛陈列于三层大厅的正中。临汾号称卧牛城,易守难攻,自古兵家纷争。这尊铁卧牛历尽沧桑,锈迹斑斑,千百年来静卧城墙之中,耳闻争斗之声,尝尽人间苦难,今逢盛世,得见天日,高居崇楼,接待游人,展现着尧都平阳丰富灿烂的文化风貌。

参考资料

[1]平阳鼓楼.新浪三门峡[引用日期]

[2]平阳鼓楼.新华网[引用日期]

[3]平阳鼓楼.临汾市网[引用日期]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战争来临之前,有哪些信号?老百姓需要做什么?准备哪些物资?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战争是无情的,战争会导致大批平民生灵涂炭,家破人亡。作为普遍老百姓,有没有可能提前预知将要爆发战争?如何我们仔细回想,就会发现爆发战争都是有先兆的,那么在爆发战争之前,都会出现哪些蛛丝马迹呢?一,爆发战争的三大先兆1、任何一个国家,想要攻打另一个国家,都要抢占舆论制高点,就是为战争寻找各种理由,甚至

  • 陕西名人的故事480字左右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陕西历史名人故事1:大禹治水立奇功“龙门”位于黄河中游韩城境内,传说禹用神斧劈开龙门山,疏通了河道,使洪水归入大海。后代人称颂禹治水的攻功绩,尊称他是“大禹”,又称龙门为“禹门”。龙门宽80米,形如闸口,扼黄河咽喉,水流急湍,汹涌澎湃,正如诗人所描述的“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也便有了“鲤鱼跃龙门

  • 南宋与金议和的背景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南宋与金议和的时代背景主要是宋高宗时期,在岳飞将军大战次次告捷的情况下达成的。我将从民众、南宋政治、金国情况三方面来看南宋议和与金议和的背景。从民众角度看,是受到部分百姓支持的。历史上每一次战争都是劳民伤财的,南宋与金的战争也不例外,尤其是战争开始爆发之地,百姓更希望安定的生活,一家和睦。战争需要保

  • 不怕牺牲的红色故事简短?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说到内蒙古产生的第一批共产党人,不得不提到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小石虎胡同的一处古建筑国立蒙藏学校旧址,这里曾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成立之初,该校是为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子弟就读而设立的民族中学,1918年开始招收专科学生时,改称蒙藏学校。“五四”运动后,蒙藏学校曾因经费困难一度停止招生,直到1923年

  • 为什么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粮草?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说明了粮草的重要性。在古代战争中有太多的案例了,粮草都是战争过程中打击的核心对象,一旦把对方粮草给毁灭了,基本就可以说战争已经赢了,而对方再多的军队都将不战自溃。粮草,就是粮和草。粮是给士兵吃的,古代出行打仗,因为交通不发达,出行打仗一般都是按月算,而粮就是支撑士兵出行打仗的

  • 1921-2021年英雄人物事迹?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黄继光】黄继光(1930~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

  • 抗美援朝英雄人物故事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下面介绍的是抗美援朝英雄人物故事,仅供参考。罗盛教的故事罗盛教,湖南省新化县相子村人,1931年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47军第141侦察队文书。他高举起抗美援朝、保家

  • 英国玫瑰战争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玫瑰战争(又称蔷薇战争;英语:WarsoftheRoses;1455年─1485年)是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支持者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下面是我带来的英国玫瑰战争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英国玫瑰战争是在16世纪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演

  • 汉代范增身世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范增并不是汉代人物,而是秦末楚汉战争时期的人物,他死时汉朝还并没有建立。以下是他的生平: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人(今安徽巢湖西南)。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公元前206(汉元年)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未被采纳。后在鸿门宴上多次示意项羽杀

  • 临汾在古代是否有皇帝在此建都?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临汾】在古代的大部分历史时期都被叫做【平阳】,定都【平阳】的皇帝有4个、天王有1个。他们都有哪些,且看寒鲲为您一一介绍一番:定都平阳的皇帝4人定都平阳的四个皇帝全是【汉赵】的皇帝,而且就当时的实际情形来看,【汉】才是这四个皇帝的国号,【汉赵】只是历史学家为了与其他【汉】相区别而命名的一个历史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