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建立只有29年的清王朝面临着一场严峻挑战吴三桂造反了。
吴三桂主导的反清战争(三藩之乱),历时八年,波及十几个省区,严重危及清王朝的统治,差点把康熙皇帝拉下马。
那么,吴三桂发动叛乱的时候,手下到底拥有多少军队,为何能对康熙皇帝的统治造成沉重打击?众所周知,清军入关的时候八旗兵不到十万,满族军队至多20万左右。
而明朝人口是至少6000万,是八旗军的300倍;李自成、张献忠、明朝各路政府军的兵力不低于200万,至少是清军的10倍。
尽管八旗军骁勇善战,但是要想控制关内大片土地,消灭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武装,兵力严重不足。
因此清王朝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将充当马前卒,实现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
明朝降将中,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最效忠替清廷,他们赴汤蹈火,为清廷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因此,清廷也给了他们莫大的荣誉和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封王,赐地,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起义军和南明政府军斗争如火如荼的时候,清廷的八旗军防卫重心是北方,肩负保卫京师及驻防各地战略要地的重任;而南方大部就采取权宜之计,让吴三桂等人去镇守。
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
三藩之外,还有一个定南王孔有德。
但是孔有德在同农民军李定国作战时被围困在桂林,最后自刎而死,其子也被李定国所杀,所以无人袭封,仅有一女孔四贞嫁给孙延龄,清廷即以孙延龄为将军代领其众,驻守桂林。
(吴三桂起兵第二年,孙延龄被吴所杀,广西成为吴三桂势力范围)
康熙皇帝登基前,吴三桂所辖的正规军有6万人左右,之前顺治皇帝曾经对吴三桂的军队进行裁撤,但是裁下的都是老兵弱兵。
吴三桂在发动叛乱前,所控制的军队总兵力只有2.4万,但全部是作战经验丰富的精兵强将。
由于三藩事实上成为独立王国,同时也失去利用价值;卧榻之旁不容别人酣睡,削藩势在必行。
康熙下达削藩的命令后,吴三桂觉得自己立下汗马功劳,清廷这样做是兔死狗烹,太不厚道;他不甘心束手待毙,便开始积极扩军备战,打算起兵造反。
但是,到了吴三桂扯旗造反的时候,手下的军队已经扩大了4倍,总兵力不低于10万,加上其他两藩的军队,以及各地响应吴三桂的地方武装的人数,总兵力在30万人左右,是平叛清军的两倍左右。
吴三桂的军队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增加那么多?主要是因为他的经济实力雄厚,物资储备充足,有着强大战争动员能力。
吴三桂刚消灭南明政权的时候,清廷对他非常重用,给予极大自治权“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
当时的云贵,已经成为吴三桂的独立王国,财权、军权、人事权全部握在手中。文武官员都是吴三桂直接任命,他任命的官员称之为“西选”,当时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一说。
除了官员任命权,清廷在财政、经济上还给了吴三桂很多实惠和特权、
顺治时期,朝廷拨给云南一地的俸饷,每年就高达900万两。
不仅如此,云南当地的矿产和盐业收入也被吴三桂把持,吴三桂甚至在自己的辖区发行货币(西钱)。
既有朝廷拨款,又掌握了辖区的税收大权。
军事上吴三桂加强了和西藏达赖喇嘛的往来,通过转口贸易,吴三桂从西藏每年进口数千匹优质战马。
吴三桂还悄悄储备了制造炸药的硝、硫磺和其它战略物资。
在起兵之前,吴三桂经济实力雄厚,战略物资充足,只要有男丁,扩军水到渠成。
不过,短时间扩军,军队战斗力肯定不理想,他们来不及进行军事训练,跟正规军战斗力相差不少。吴三桂动员起来的军队战斗力并不理想。
既然如此,三藩之乱为什么还持续8年之久,而且还对清王朝的统治构成了致命威胁?
这是因为清王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的政权,本身就很难达到大多数人认可。
清军入关后所到之处,采取了野蛮的屠城政策,让天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
清王朝建立后,为了摧毁百姓的反抗意志,在剃发等问题上不惜动用暴力,进一步加深了民族矛盾。
而当时明王朝刚灭亡不久,相对来说明朝政策更加宽松,这让天下百姓和知识精英更加怀念前朝。
而吴三桂起兵之后,打的是“反清复明”旗号,很快得到无数原明军降将和士大夫的响应。
据清廷统计,各省布政使以下文职,“从贼官”523员之多,许多还是两榜进士。
这足以说明,吴三桂起兵得到许多汉人文武官员的支持,并没有因为他曾经引狼入室,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消灭南明武装,杀害永历帝而放弃与吴三桂的合作。
吴三桂对满清“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的声讨,和“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恢复汉人王朝统治的政治口号,还是深得人心的。
那些响应的人,并非全部是吴三桂的拥趸,甚至有不少人只是火中取栗;但是有一点,在反清这个大目标上。大家是一致的。
假设吴三桂推翻了清朝统治,还是会成为很多人声讨的对象,但当务之急,是推翻大清。
对他们来说,比起满清屠戮汉人的仇,剃发易裳的恨,吴三桂就不那么可恨了,他毕竟是个汉人。
甚至有人认为,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利用下这个汉奸有何妨?
总的来说,吴三桂起兵反清是得人心的;因此一呼百应,大军势如破竹,清军望风而逃。
清军初期溃败还有一个原因,清廷的八旗军与三藩相比,兵力悬殊,而且战斗力今非昔比,一落千丈。入关后,经过数十年征战,满族人口锐减,男丁人数下降。
到顺治五年,满族男丁35万。按其“三丁一军”的惯例,其现役官兵不过10万多一点。
其余则为多年战争中陆续俘虏、征服和归顺的汉八旗男丁,即满清所说的“包衣”和“尼堪”。
这和三藩的50万大军相比,显然太过悬殊。
如果按照八旗兵入关前,或者刚入关时的战斗力,三藩的这点兵力不在话下。
那时候,八旗军战斗力非常强,往往以一当十,创造了“满万不可敌”的神话。
可是八旗进关后不到20年,安逸的生活让人懈怠,胜利的光环让人陶醉,马背上的民族来到了地上享乐,马上功夫渐渐退步。
三藩之乱初期,曾经的马上劲旅居然箭箭虚发,士兵们上马之后找不到感觉。
八旗军的主帅也指挥失当,官兵毫无斗志。
李定国的衡阳之战,郑成功的镇江之战和厦门之战,八旗兵被打得落花流水,表现与当初判若两军,战斗力不敢恭维。
在此情况下,三藩军队屡战屡胜,打到长江南岸;清军主力在北岸设防固守,不敢轻举妄动。
与此同时,广西、四川、福建、陕西飘扬叛军大旗,清王朝四面楚歌、岌岌可危。
问题来了,如果清军真的如此不堪,三藩之乱如何平息的?利用了汉人武装,这正是康熙的高明之处。
在清廷危在旦夕的时候,康熙用起了谋略。
起义军各自为战,不是铁板一块,康熙分化瓦解,让汉人自相残杀。
他首先收买了陕西提督王辅臣,然后又策反了三藩之中的耿精忠和尚之信。
正是依靠汉将作为前线作战主力,清军才最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当然,这时候的清军才刚开始腐败,还有一定战斗力,比后来太平天国时期的清军要强得多。
可是假如三藩不是一盘散沙,能够团结一致,那么历史大概率会改写,清朝统治能不能继续都是未知数。
总结吴三桂败因,主要是其战略严重失误。
他过高估计了清军战斗力,忌惮八旗骑兵;因此他采取保守战略,打到长江边不再前进了。反而想要去北京政府谈判,产生了和清王朝划江而治的想法,这正中康熙之意。
当时的情况,吴三桂首选战略应该是一鼓作气,从气势上压倒清军。
对吴三桂来说,最怕的就是保守战略。
因为三藩山头林立,除了吴三桂,大家都没有背水一战的决心。都在观望,各怀鬼胎、见风使舵。
如果勇往直前,他们就会跟进。
如果战略保守,裹足不前,就会生变,给康熙喘息和分化瓦解叛军的良机。
三藩之乱的平定,清廷是最大的赢家,彻底消除了分裂隐患,其政权得到完全巩固,为之后的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打下基础。
而作为最大的输家,吴三桂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身败名裂。
总之,三藩之乱改变了历史,人民承受了巨大灾难。
按照魏源所著《圣武记》的说法,吴三桂造反前的正规兵力约为23000人。
三桂藩属五十三佐领,绿旗兵万有二千,丁口计数万。
这么点兵力就敢造反?
当然不可能了。
吴三桂投降清朝后,除了原本的一万多关宁军外,他一路南征北战,还招降了不少明军和农民军。
如据《清实录》的记载,顺治十七年,吴三桂部共约七万余人,其中六万为降兵。
云南平西王下官甲一万员名,绿旗兵及投诚兵共六万名。
注意,这只是顺治十七年的统计。
顺治十八年,吴三桂通过打击南明余部,招降纳叛,如招降白文选部一万多人,李定国之子李嗣部五千人,又进一步扩充了实力。
粗略估计,顺治时期,吴三桂的实际控制兵力应该不会低于十万人。
而为了养吴三桂的这些兵,清廷一年就要为其支付900万两的军费。
合计天下正赋,止八百七十五万余两。而云南一省,需银九百余万,竭天下之正赋,不足供一省之用。
当然,吴三桂勒死永历帝后,已经不能再养寇自重了。所以他和尚可喜、耿继茂,很自觉得裁掉了大部分兵力。
据《圣武记》的记载,至康熙十一年,清廷每年只需要为三藩支付500万两白银。
除四川不数外,余皆三藩协饷岁五百余万,云、贵不及一半,较顺治间已省四分之三。
这个数字,只是三藩在顺治时期所需军费的四分之一。
这说明,吴三桂起兵造反前,其正规军已经裁得只剩巅峰时期的四分之一,两万多人。
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吴三桂作为顺治帝的宠臣,清朝的平西王。他在云南是有诸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
他不仅掌握了如采矿、茶叶、田赋、土司勒派等地方财政收入。
还有推举官员的权力。
据《皇清奏议》记载,康熙时期,吴三桂推举的官员,遍布云南、贵州、广西、四川。
四川、广西、贵州三省附近滇云,吏部查三省举人考过职街、应选州县者,挨序咨送平西王查缺补授。
这个现象,史称“西选之官遍天下”。
吏部要任命官员,还得咨询吴三桂的意见。
一个士人想在西南做官,不跟吴三桂搞好私人关系,官位是坐不稳的。
试想,吴三桂掌握了地方部分财权,同时还通过推举官员,掌握了地方部分政权。
他想把裁掉的军队隐藏起来,变成编制外的隐形武装力量,应该不难吧?
所以吴三桂造反时,虽然正规军不多。但他能号召的人,并不少。绝不低于十万。
而也正是因为吴三桂在西南地区有较强的号召力,所以他起兵后,贵州巡抚曹申吉、四川巡抚罗森、四川提督郑蛟麟、广西将军孙延龄等人,就纷纷带兵归附,背叛清廷。
还不到一年时间,吴三桂的势力范围就由云南一省扩大至六省,完全控制了云贵川,控制了湖南、陕西、广西的一部分。
同时,他还得到了蒙古察哈尔部的响应。
可以说,吴三桂完全是以秋风扫落叶的速度打了康熙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吴三桂却突然不打了。
他在风头正盛时,没有选择渡江北上,也没有及时东下,联合耿精忠拿下江浙,切断清廷与江浙财赋重地的联系。而是派人前往北京与康熙谈和,想划江而治,希望康熙放回吴应熊。
而信使这么一来一回,耗时数月之久,就给了康熙调整反击的时间。
康熙在谈判期间,先派兵灭察哈尔部,稳定了后方。随即又制定攻守之策,在严防吴三桂的同时,将打击目标瞄准在实力较弱的耿精忠和王辅臣身上。
由于吴三桂未打通与耿精忠的陆路通道。且又要救援王辅臣。
于是,吴三桂的攻势局面就这么丧失了。三藩之乱也进入了长达五年之久的相持阶段。
在相持阶段,王辅臣被清军包围,吴三桂多次派兵救援,没能得逞。王辅臣在重重合围之下,被迫投降清朝。
另一边的耿精忠,由于与郑经不和,两个弱者还相互掐。最后,一个被清军灭掉,一个被清军打出大陆。
耿精忠被灭前夕,尚之信发动兵变,软禁老爹尚可喜,宣布响应吴三桂。
但尚之信也是个坑货。造反掉脑袋的事,他居然事先一点准备工作都没做。
而由于缺乏准备,尚之信造反后,完全没有作为。他是莫名其妙造反,又莫名其妙地投降了清朝。最后不出意外得被康熙下令处死。
等到耿精忠、王辅臣、尚之信接二连三地投降清朝后,吴三桂这才大梦初醒,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清军从三个方向包围了。
自己的战略形势与曾经的清军合围南明,可谓如出一辙。自己已是无路可退。
为了鼓舞士气,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建国。
称帝之后,吴三桂下令全线反击。先打击南面的清军。
马宝等将领随即率军南征,大败清军,击毙了都统宜里布和护军统领哈克三,并大败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等部。
清军受此大败,由湖南退入广东。
反攻大胜后,吴三桂又亲自制定对两广的战略进攻。调集了十万大军,对两广地区的清军进行猛攻。
在一波攻势下,清军被打得节节败退,有大溃败的趋势。
然而,就在两广清军即将崩溃之际,年迈的吴三桂突然死了。
皇帝陛下死了,仗自然是打不了了。
随后,前线的吴军全部回撤,并派人赴云南迎奉年仅15岁的吴世继承皇位。
听说吴军迎奉吴世继位,所有人都笑了。
吴三桂是悍将,大家敬畏他。可吴世才是个屁大点的毛孩子,吴军众将在这个危机时刻居然立幼主为帝,简直是昏了头。
三藩之乱随着吴三桂的死,进入了清军全面反扑的阶段。
吴世继位不久后,康熙随即命令清军对川湘两省发动全线进攻。而吴世对此毫无应对之策,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
于是,清军轻轻松松就拿下了湖南、四川。
拿下川湘后,清军继续猛攻,先克贵州,再克云南。仅用一年多时间就灭了吴三桂的二十万大军。
三藩之乱为什么会失败?
原因有很多。体现在吴三桂身上,最要命的问题是他的年纪大了,缺乏进取心,战略上过于保守。且关键时刻病死。
如果吴三桂能年轻十岁,他与康熙究竟谁能笑到最后,还真很难说。
毕竟,吴三桂死后的第十年,噶尔丹就进犯喀尔喀蒙古,威逼北京。
而在此之前,沙俄还入侵了东北。
如果当时吴三桂还活着,清朝很可能在几方势力的夹击下,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