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吴三桂到底拥有多少军队,控制西南,为何能威胁康熙皇帝的统治?

吴三桂到底拥有多少军队,控制西南,为何能威胁康熙皇帝的统治?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295 更新时间:2024/1/20 20:29:26

1673年,建立只有29年的清王朝面临着一场严峻挑战吴三桂造反了。

吴三桂主导的反清战争(三藩之乱),历时八年,波及十几个省区,严重危及清王朝的统治,差点把康熙皇帝拉下马。

那么,吴三桂发动叛乱的时候,手下到底拥有多少军队,为何能对康熙皇帝的统治造成沉重打击?众所周知,清军入关的时候八旗兵不到十万,满族军队至多20万左右。

而明朝人口是至少6000万,是八旗军的300倍;李自成张献忠、明朝各路政府军的兵力不低于200万,至少是清军的10倍。

尽管八旗军骁勇善战,但是要想控制关内大片土地,消灭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武装,兵力严重不足。

因此清王朝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将充当马前卒,实现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

明朝降将中,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最效忠替清廷,他们赴汤蹈火,为清廷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因此,清廷也给了他们莫大的荣誉和实实在在的好处,比如封王,赐地,拥有高度的自治权。

起义军和南明政府军斗争如火如荼的时候,清廷的八旗军防卫重心是北方,肩负保卫京师及驻防各地战略要地的重任;而南方大部就采取权宜之计,让吴三桂等人去镇守。

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驻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

三藩之外,还有一个定南王孔有德。

但是孔有德在同农民军李定国作战时被围困在桂林,最后自刎而死,其子也被李定国所杀,所以无人袭封,仅有一女孔四贞嫁给孙延龄,清廷即以孙延龄为将军代领其众,驻守桂林。

(吴三桂起兵第二年,孙延龄被吴所杀,广西成为吴三桂势力范围)

康熙皇帝登基前,吴三桂所辖的正规军有6万人左右,之前顺治皇帝曾经对吴三桂的军队进行裁撤,但是裁下的都是老兵弱兵。

吴三桂在发动叛乱前,所控制的军队总兵力只有2.4万,但全部是作战经验丰富的精兵强将。

由于三藩事实上成为独立王国,同时也失去利用价值;卧榻之旁不容别人酣睡,削藩势在必行。

康熙下达削藩的命令后,吴三桂觉得自己立下汗马功劳,清廷这样做是兔死狗烹,太不厚道;他不甘心束手待毙,便开始积极扩军备战,打算起兵造反。

但是,到了吴三桂扯旗造反的时候,手下的军队已经扩大了4倍,总兵力不低于10万,加上其他两藩的军队,以及各地响应吴三桂的地方武装的人数,总兵力在30万人左右,是平叛清军的两倍左右。

吴三桂的军队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增加那么多?主要是因为他的经济实力雄厚,物资储备充足,有着强大战争动员能力。

吴三桂刚消灭南明政权的时候,清廷对他非常重用,给予极大自治权“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

当时的云贵,已经成为吴三桂的独立王国,财权、军权、人事权全部握在手中。文武官员都是吴三桂直接任命,他任命的官员称之为“西选”,当时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一说。

除了官员任命权,清廷在财政、经济上还给了吴三桂很多实惠和特权、

顺治时期,朝廷拨给云南一地的俸饷,每年就高达900万两。

不仅如此,云南当地的矿产和盐业收入也被吴三桂把持,吴三桂甚至在自己的辖区发行货币(西钱)。

既有朝廷拨款,又掌握了辖区的税收大权。

军事上吴三桂加强了和西藏达赖喇嘛的往来,通过转口贸易,吴三桂从西藏每年进口数千匹优质战马。

吴三桂还悄悄储备了制造炸药的硝、硫磺和其它战略物资。

在起兵之前,吴三桂经济实力雄厚,战略物资充足,只要有男丁,扩军水到渠成。

不过,短时间扩军,军队战斗力肯定不理想,他们来不及进行军事训练,跟正规军战斗力相差不少。吴三桂动员起来的军队战斗力并不理想。

既然如此,三藩之乱为什么还持续8年之久,而且还对清王朝的统治构成了致命威胁?

这是因为清王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的政权,本身就很难达到大多数人认可。

清军入关后所到之处,采取了野蛮的屠城政策,让天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

清王朝建立后,为了摧毁百姓的反抗意志,在剃发等问题上不惜动用暴力,进一步加深了民族矛盾。

而当时明王朝刚灭亡不久,相对来说明朝政策更加宽松,这让天下百姓和知识精英更加怀念前朝。

而吴三桂起兵之后,打的是“反清复明”旗号,很快得到无数原明军降将和士大夫的响应。

据清廷统计,各省布政使以下文职,“从贼官”523员之多,许多还是两榜进士。

这足以说明,吴三桂起兵得到许多汉人文武官员的支持,并没有因为他曾经引狼入室,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消灭南明武装,杀害永历帝而放弃与吴三桂的合作。

吴三桂对满清“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的声讨,和“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恢复汉人王朝统治的政治口号,还是深得人心的。

那些响应的人,并非全部是吴三桂的拥趸,甚至有不少人只是火中取栗;但是有一点,在反清这个大目标上。大家是一致的。

假设吴三桂推翻了清朝统治,还是会成为很多人声讨的对象,但当务之急,是推翻大清。

对他们来说,比起满清屠戮汉人的仇,剃发易裳的恨,吴三桂就不那么可恨了,他毕竟是个汉人。

甚至有人认为,为了推翻满清统治,利用下这个汉奸有何妨?

总的来说,吴三桂起兵反清是得人心的;因此一呼百应,大军势如破竹,清军望风而逃。

清军初期溃败还有一个原因,清廷的八旗军与三藩相比,兵力悬殊,而且战斗力今非昔比,一落千丈。入关后,经过数十年征战,满族人口锐减,男丁人数下降。

到顺治五年,满族男丁35万。按其“三丁一军”的惯例,其现役官兵不过10万多一点。

其余则为多年战争中陆续俘虏、征服和归顺的汉八旗男丁,即满清所说的“包衣”和“尼堪”。

这和三藩的50万大军相比,显然太过悬殊。

如果按照八旗兵入关前,或者刚入关时的战斗力,三藩的这点兵力不在话下。

那时候,八旗军战斗力非常强,往往以一当十,创造了“满万不可敌”的神话。

可是八旗进关后不到20年,安逸的生活让人懈怠,胜利的光环让人陶醉,马背上的民族来到了地上享乐,马上功夫渐渐退步。

三藩之乱初期,曾经的马上劲旅居然箭箭虚发,士兵们上马之后找不到感觉。

八旗军的主帅也指挥失当,官兵毫无斗志。

李定国的衡阳之战,郑成功的镇江之战和厦门之战,八旗兵被打得落花流水,表现与当初判若两军,战斗力不敢恭维。

在此情况下,三藩军队屡战屡胜,打到长江南岸;清军主力在北岸设防固守,不敢轻举妄动。

与此同时,广西、四川、福建、陕西飘扬叛军大旗,清王朝四面楚歌、岌岌可危。

问题来了,如果清军真的如此不堪,三藩之乱如何平息的?利用了汉人武装,这正是康熙的高明之处。

在清廷危在旦夕的时候,康熙用起了谋略。

起义军各自为战,不是铁板一块,康熙分化瓦解,让汉人自相残杀。

他首先收买了陕西提督王辅臣,然后又策反了三藩之中的耿精忠和尚之信。

正是依靠汉将作为前线作战主力,清军才最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当然,这时候的清军才刚开始腐败,还有一定战斗力,比后来太平天国时期的清军要强得多。

可是假如三藩不是一盘散沙,能够团结一致,那么历史大概率会改写,清朝统治能不能继续都是未知数。

总结吴三桂败因,主要是其战略严重失误。

他过高估计了清军战斗力,忌惮八旗骑兵;因此他采取保守战略,打到长江边不再前进了。反而想要去北京政府谈判,产生了和清王朝划江而治的想法,这正中康熙之意。

当时的情况,吴三桂首选战略应该是一鼓作气,从气势上压倒清军。

对吴三桂来说,最怕的就是保守战略。

因为三藩山头林立,除了吴三桂,大家都没有背水一战的决心。都在观望,各怀鬼胎、见风使舵。

如果勇往直前,他们就会跟进。

如果战略保守,裹足不前,就会生变,给康熙喘息和分化瓦解叛军的良机。

三藩之乱的平定,清廷是最大的赢家,彻底消除了分裂隐患,其政权得到完全巩固,为之后的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打下基础。

而作为最大的输家,吴三桂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身败名裂。

总之,三藩之乱改变了历史,人民承受了巨大灾难。

按照魏源所著《圣武记》的说法,吴三桂造反前的正规兵力约为23000人。

三桂藩属五十三佐领,绿旗兵万有二千,丁口计数万。

这么点兵力就敢造反?

当然不可能了。

吴三桂投降清朝后,除了原本的一万多关宁军外,他一路南征北战,还招降了不少明军和农民军。

如据《清实录》的记载,顺治十七年,吴三桂部共约七万余人,其中六万为降兵。

云南平西王下官甲一万员名,绿旗兵及投诚兵共六万名。

注意,这只是顺治十七年的统计。

顺治十八年,吴三桂通过打击南明余部,招降纳叛,如招降白文选部一万多人,李定国之子李嗣部五千人,又进一步扩充了实力。

粗略估计,顺治时期,吴三桂的实际控制兵力应该不会低于十万人。

而为了养吴三桂的这些兵,清廷一年就要为其支付900万两的军费。

合计天下正赋,止八百七十五万余两。而云南一省,需银九百余万,竭天下之正赋,不足供一省之用。

当然,吴三桂勒死永历帝后,已经不能再养寇自重了。所以他和尚可喜、耿继茂,很自觉得裁掉了大部分兵力。

据《圣武记》的记载,至康熙十一年,清廷每年只需要为三藩支付500万两白银。

除四川不数外,余皆三藩协饷岁五百余万,云、贵不及一半,较顺治间已省四分之三。

这个数字,只是三藩在顺治时期所需军费的四分之一。

这说明,吴三桂起兵造反前,其正规军已经裁得只剩巅峰时期的四分之一,两万多人。

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吴三桂作为顺治帝的宠臣,清朝的平西王。他在云南是有诸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

他不仅掌握了如采矿、茶叶、田赋、土司勒派等地方财政收入。

还有推举官员的权力。

据《皇清奏议》记载,康熙时期,吴三桂推举的官员,遍布云南、贵州、广西、四川。

四川、广西、贵州三省附近滇云,吏部查三省举人考过职街、应选州县者,挨序咨送平西王查缺补授。

这个现象,史称“西选之官遍天下”。

吏部要任命官员,还得咨询吴三桂的意见。

一个士人想在西南做官,不跟吴三桂搞好私人关系,官位是坐不稳的。

试想,吴三桂掌握了地方部分财权,同时还通过推举官员,掌握了地方部分政权。

他想把裁掉的军队隐藏起来,变成编制外的隐形武装力量,应该不难吧?

所以吴三桂造反时,虽然正规军不多。但他能号召的人,并不少。绝不低于十万。

而也正是因为吴三桂在西南地区有较强的号召力,所以他起兵后,贵州巡抚曹申吉、四川巡抚罗森、四川提督郑蛟麟、广西将军孙延龄等人,就纷纷带兵归附,背叛清廷。

还不到一年时间,吴三桂的势力范围就由云南一省扩大至六省,完全控制了云贵川,控制了湖南、陕西、广西的一部分。

同时,他还得到了蒙古察哈尔部的响应。

可以说,吴三桂完全是以秋风扫落叶的速度打了康熙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吴三桂却突然不打了。

他在风头正盛时,没有选择渡江北上,也没有及时东下,联合耿精忠拿下江浙,切断清廷与江浙财赋重地的联系。而是派人前往北京与康熙谈和,想划江而治,希望康熙放回吴应熊

而信使这么一来一回,耗时数月之久,就给了康熙调整反击的时间。

康熙在谈判期间,先派兵灭察哈尔部,稳定了后方。随即又制定攻守之策,在严防吴三桂的同时,将打击目标瞄准在实力较弱的耿精忠和王辅臣身上。

由于吴三桂未打通与耿精忠的陆路通道。且又要救援王辅臣。

于是,吴三桂的攻势局面就这么丧失了。三藩之乱也进入了长达五年之久的相持阶段。

在相持阶段,王辅臣被清军包围,吴三桂多次派兵救援,没能得逞。王辅臣在重重合围之下,被迫投降清朝。

另一边的耿精忠,由于与郑经不和,两个弱者还相互掐。最后,一个被清军灭掉,一个被清军打出大陆。

耿精忠被灭前夕,尚之信发动兵变,软禁老爹尚可喜,宣布响应吴三桂。

但尚之信也是个坑货。造反掉脑袋的事,他居然事先一点准备工作都没做。

而由于缺乏准备,尚之信造反后,完全没有作为。他是莫名其妙造反,又莫名其妙地投降了清朝。最后不出意外得被康熙下令处死。

等到耿精忠、王辅臣、尚之信接二连三地投降清朝后,吴三桂这才大梦初醒,意识到自己已经被清军从三个方向包围了。

自己的战略形势与曾经的清军合围南明,可谓如出一辙。自己已是无路可退。

为了鼓舞士气,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建国。

称帝之后,吴三桂下令全线反击。先打击南面的清军。

马宝等将领随即率军南征,大败清军,击毙了都统宜里布和护军统领哈克三,并大败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等部。

清军受此大败,由湖南退入广东。

反攻大胜后,吴三桂又亲自制定对两广的战略进攻。调集了十万大军,对两广地区的清军进行猛攻。

在一波攻势下,清军被打得节节败退,有大溃败的趋势。

然而,就在两广清军即将崩溃之际,年迈的吴三桂突然死了。

皇帝陛下死了,仗自然是打不了了。

随后,前线的吴军全部回撤,并派人赴云南迎奉年仅15岁的吴世继承皇位。

听说吴军迎奉吴世继位,所有人都笑了。

吴三桂是悍将,大家敬畏他。可吴世才是个屁大点的毛孩子,吴军众将在这个危机时刻居然立幼主为帝,简直是昏了头。

三藩之乱随着吴三桂的死,进入了清军全面反扑的阶段。

吴世继位不久后,康熙随即命令清军对川湘两省发动全线进攻。而吴世对此毫无应对之策,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

于是,清军轻轻松松就拿下了湖南、四川。

拿下川湘后,清军继续猛攻,先克贵州,再克云南。仅用一年多时间就灭了吴三桂的二十万大军。

三藩之乱为什么会失败?

原因有很多。体现在吴三桂身上,最要命的问题是他的年纪大了,缺乏进取心,战略上过于保守。且关键时刻病死。

如果吴三桂能年轻十岁,他与康熙究竟谁能笑到最后,还真很难说。

毕竟,吴三桂死后的第十年,噶尔丹就进犯喀尔喀蒙古,威逼北京。

而在此之前,沙俄还入侵了东北。

如果当时吴三桂还活着,清朝很可能在几方势力的夹击下,土崩瓦解。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中国有哪些暴力战争,纯粹为了杀戮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古希腊【特洛伊】英国22集短剧【罗马】个人认为偏政治一些,不知道你想要的具体是什么,打斗吗?【勇敢的心】【匈奴王】【罗马军团】【斯巴达300勇士】【最后的摩根战士】【第一滴血】都是比较经典的一些了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战争,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此次战争过去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

  • 历史上两宋与西南民族之间的发展关系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两宋和西南民族之间和平居多(主要是云南),也打斗平叛过(荆湖平蛮),也因歧视压迫而造反过(四川)。西南的云南当时正有个大理国,和南北宋和平共处,地位可不是藩属,那来问答里什么怀柔和羁縻政策,是正常的国与国的关系!!!赵胤拿起玉斧(一种文具)对着大渡河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这就是“宋挥玉斧”典故

  • 27.与象共舞 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是怎样的? 比较一下两篇课文(26.威尼斯的小艇和27.与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经驯化的大象除帮助人们开荒、筑路、伐木、搬运重物外,还曾是泰国历史上转战沙场、身经百战的功臣。如同冲锋陷阵的战马一样,泰国古代战将以大象为坐骑,君主以白象作为御坐骑以增神威。泰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古战役不仅与大象有关,而且大象还在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当时在泰国留学的时候,泰国历史课上第一个研究的课题

  • 居巢人范增 素什么意思?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意思就是说范增是居巢人。居巢是一个古时候的地名,今安徽巢湖市亚父乡,一说安徽桐城市练潭范增是一个有名的历史人物。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公元前206(汉元年)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未被采纳。后在鸿门宴上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又使项庄舞剑,意欲借机行刺,终未获成功

  • 战国时的比较著名的刺杀君王的故事有那些?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聂政(生卒年不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也是史记中提到的五名刺客之一。聂政的事迹在史记和琴操都有记载,但是行刺的原因和过程却不相同。根据史记记载,战国时严仲子事韩哀侯,因上奏宰相侠累的过失,怕被报复,找上聂政,想先下手为强。严仲子用黄金百镒为聂政母亲祝寿,聂政不受,并辞以母在,身未敢许人。后来聂母

  • 中国古代抑制全国统一的战争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那要看什么朝代,你说抑制全国统一战争肯定在当时国家并非统一状态,那就从周朝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长平之战,秦楚丹阳之战等等,再就是刘邦跟项羽争天下有彭城之战,荥阳之战,垓下之战。然后到了魏晋南北朝就很多了,这里就不一一列出,因为在三国时期战役太多。黄帝时期的涿鹿之战,商朝末期的牧野之战,春秋战国

  • 古代的衙门都是朝南面开的吗?为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之中,有方位的讲究。有的方位比另外的方位尊贵一些。比如,东面的方位,有的时候比其他方位尊贵;有时候是北面方位尊贵。关于方位尊贵之说,最早应该来源于八卦。八卦显示是是八个方向,但却建立在四个基本的方位之上。四个基本方位就是:东南西北。另外四个辅助方位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流传的尊贵的方位

  • 古代战事总是行军布阵,到底有什么阵啊...?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四门斗九阵,五虎驱羊阵,六金六甲阵,七星北斗阵,八门金锁阵,九死连环阵,十面埋伏阵。haha.中国有一本兵书总要叫“武经七书”,感兴趣的话,你会找到答案。就连高官,都有可能被调往出使外国。但实际上,因为交通和通讯不便,一般山里的居民都不会受到战乱的影响。实际上,从

  • 光荣使命电视剧怎么样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哎,哥们,在中国的现代电视剧中,你就别好高慕远了,能拍成这样,可能这导演的头顶白发都长出来了,你还是去看看古代战争片吧。还可以去看看起点网的历史战争小说,比看电视精彩多了......强力推荐一部经典长篇小说“小军阀”原因就是,因为北方频繁战争使得人口南迁的原因,现代中国各地的方言,越往南方越古老,越

  • 叶志超曾经被封为“巴图鲁”,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畏敌逃跑?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叶志超的溃逃,同整个战局是密不可分的,也不能单纯责怪叶志超一个人。在平壤之战爆发前,李鸿章等人一味消极避战,不积极向朝鲜增援部队。这导致清军长时间出于敌众我寡的地位。开战时,日军参战部队共20000余人,清军防御部队为15000余人。一般认为,日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强于清军。清军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