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历史上的七年战争严格意义上讲并不算世界大战。下面就由黎塞留的野望来为诸位慢慢解释一番吧(如有错误疏漏之处还望指出,勿喷)
谈及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世界大战。说的通俗点就是各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世界大战。同时也要有对立的阵营。而且还要有其他大洲的大国卷入,并且除南极洲外其他有人类文明的大洲都有国家卷入才行。针对最后这句我就拿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七年战争做个对比吧。因为很多人质疑七年战争是不是世界大战就是拿一战说事的。
一战事实上直到1917年美国、日本、中国、等来自不同大洲的国家卷入后才符合世界大战。可即便这样连第一次世界大战1920至30年代仍被很多人称之为“大战”或“欧战”(欧洲学术界至今都有不少学者特别是英国学术界有很多都质疑)。连一战都被质疑是不是了,就更不要说七年战争没被公认为世界大战了。
我们再看看七年战争吧,七年战争也有对立的阵营。英国、普鲁士、汉诺威VS法国、俄国、神圣罗马帝国。顺带还有欧洲一些中小国家和美洲及印度的势力而且战场范围涉及欧洲、北美、加勒比海、菲律宾、南亚和非洲部分地区。乍一看七年战争好像还蛮符合世界大战的标准。连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都觉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可结合我上面所述再仔细一看呢,七年战争就离世界大战稍欠火候了。有人可能会说沙俄在此期间在东方支持阿睦尔撒纳为光复准噶尔汗位降而复叛的事。这样有了清朝的加入不就可以算了吗?然而这纯属牵强附会。清朝加入了哪个阵营?英国和普鲁士、法国、神罗恐怕都不知道有这件事。清朝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只是为了剿灭阿睦尔撒纳的势力(准噶尔的问题早在1690年就是令清朝头疼的问题之一,而且清朝和沙俄之间此时也并未在交战状态),哪里想过要介入七年战争?
我放一张被不少人认为是七年战争的全球形势图
我再放一张曾被质疑是不是世界大战的一战在全球的对立阵营
通过两张图的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到,七年战争和一战的相似之处就在于起初这是欧洲列强之间的争霸大战。然而不同之处在于随着1917年美国、日本当时的大国还有其他国家的加入一战已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也正是1917年的战争扩大才使一战有资格进入世界大战的范畴。而七年战争则不属于。
最后我再补充一句。最标准的世界大战可以参考二战,然后结合我上面所述再拿七年战争和二战作对比(不用比战场范围,因为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波及范围比七年战争还大),你会发现二战轴心国除了德国和意大利还有亚洲的日本。然后反法西斯阵营除了欧洲的英国、法国(包括自由法国)、USSR这样的大国外还有美洲的美国、亚洲的中国。而且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国家参与。故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二战也达到了他的巅峰。这样一看七年战争只能算欧战。
谢邀。关于这个问题,之前也有读者私信问过子渊,要回答这个问题,要看是什么样的标准和定义。如果是广义上的世界大战,那“七年战争”绝对算,毕竟连丘吉尔都评价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然而从严格的定义上来讲,世界大战是指对立的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战争,“七年战争”中除易洛魁联盟和被沙俄拉下水的清朝外,其余参战国均为欧洲国家,所以这只能算是一场“洲际战争”。关于这场战争的详细信息,且听子渊为君道来。
1756年5月15日,英国向法国宣战,“英法七年战争”就此爆发。同年8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出兵援英,这场战争的参与者从英法两国扩大到几乎整个欧洲交战双方为欧洲两大军事集团: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沙俄、奥地利同盟。此外,汉诺威与葡萄牙为英普盟友,西班牙、萨克森与瑞典则加入了后一阵营。战争进行到后期,甚至连北美洲的易洛魁联盟都被迫卷入。
▲“七年战争”时的欧洲地图
为惩罚不宣而战的普鲁士,欧洲各国次年在第二次凡尔赛盟约中约定将共抗普鲁士。正面战场的奥地利派出13万大军,俄国有远征军8万,法国第一军6万、第二军5万,瑞典2万,其余奥地利附庸国也派遣了6万兵力。
在完成了征服萨克森的目标之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将目标瞄准了布拉格。这座城市位处维尔他瓦河畔,拥有肥沃土地和15万人口,同时也是捷克-斯洛伐克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倘若普鲁士军能够夺取布拉格,无疑异味着斩断了奥地利对北方的进军路线,并打开了通往维也纳的大门。围绕着这座城市,交战双方反复拉锯。1757年5月6日,“七年战争”中的布拉格战役,普鲁士大败奥地利。
▲易洛魁联盟士兵
对于这场范围空前的战争,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评价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为此许多人甚至将此战视作“名副其实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在后世学者看来,尽管这次战争对18世纪后期的世界格局有着深远影响,但却不能被认定为“世界大战”。事实上,世界大战是指对立的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全球性战争,“七年战争”中除易洛魁联盟和被沙俄拉下水的清朝外,其余参战国均为欧洲国家,而且易洛魁只是个松散的部落联盟,清朝也只是间接参战,所以这只能算是一场“洲际战争”。准确地说,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洲际战争”。
不过对欧洲各国而言,这场大小会战超过30余次的“洲际战争”对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造成的深远影响,绝不亚于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最大赢家英国。在“七年战争”之前,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经济和军事实力已有长足发展,具备了发动战争的物质基础。宣战后,英国秘密联络普鲁士以牵制法国陆军兵力,自己则充分发挥海上优势,不断对法国沿海要地和海外殖民地发动突袭。
▲签订《巴黎和约》的凡尔赛宫
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在《巴黎和约》中将整个加拿大割让给英国,还从整个印度撤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才得以只保留其中5个市镇。就这样,英国成为当之无愧的殖民地霸主,“日不落帝国”初具雏形。不过有得必有失,由于战争耗费过大,英国便将其转嫁于北美殖民地,结果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七年战争”结束13年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法国路易十四雕像
反观法国,《巴黎和约》的签订不仅令其失去了众多海外殖民地,而且完全丧失了“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所取得的霸主地位。早在路易十五继位后,法国国力就日渐衰落,“七年战争”中因被英国海军切断同其殖民地的联系,在各殖民地的战斗都孤立无援,而陆战方面又面临着强敌普鲁士的步步紧逼,加上沙俄倒戈和奥地利撤兵,法国输得一塌糊涂,毫无翻盘的可能。
作为英国的头号盟国,普鲁士在这次战争中夺取了大量土地,国力及威望空前提高,一跃成为欧洲新兴强国,国王腓特烈二世也因此获得“军事天才”“大帝”等称号。然而由于英国主要兵力都放在海外,普鲁士不得不同时面对法、俄、奥三国兵力,付出了极大代价,战后国内几乎沦为一片废墟。虽然腓特烈拼尽全力进行重建,但勉强崛起的普鲁士仍距英、法、奥、俄等“老牌强国”存在明显差距,只是好于瑞典、西班牙等国,因此又被后世称作“半个列强”。
▲腓特烈二世画像
在这场战争中,奥地利一直致力于从普鲁士手中收复西里西亚,但始终未能如愿。同时,由于沙俄的倒戈和法国的疲惫不堪,奥地利女王玛利亚特里西娅不得宣布撤兵。而在俄国,刚继承王位不久的彼得三世由于临时倒戈,在奥、法两国引起一片骂声,但却因此大大改善与普鲁士的关系。一个月后,皇后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罢黜了这位不守信义的前沙皇,登基为女皇,并伙同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
▲叶卡捷琳娜二世剧照
总体而言,“七年战争”是欧洲各国为争夺海外殖民地与区域霸权而引发的战争。虽然战争暂时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保证了此后数年的相对稳定,但各国心怀鬼胎仍是不争的事实英国加快了海外殖民扩张的步伐,法国依然视英国为世仇,奥普两国矛盾日益尖锐,沙俄则趁机向西扩张。可以说,“七年战争”并不是列强争霸的结束,所有的一切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世界战争史》《七年战争》《欧洲国际体系中的霸权与均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