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赤壁之战发动战争起因结果是什么?

赤壁之战发动战争起因结果是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680 更新时间:2023/12/21 19:00:16

作为三国时期“三大战”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赤壁之战被后世屡屡提及,几乎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

一旦提起三国历史,很少有人会不知道这场战役的。尤其是,罗贯中通过在《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的生动刻画,使得这场鏖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故事。

一场赤壁之战,不仅结束了曹操一家独大的局面,终结了他如火如荼的统一趋势,初步确立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赤壁之战,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国历史。而且,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生在长江流域的大型水战,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不断演进,政治和军事的影响力开始向南大幅扩展,由黄河流域移动到了长江流域。

但是,后世对于赤壁之战的各种争论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比如,关于此战的背景、规模、指挥、地点、起因和结果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争议之处。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赤壁之战,努力探究这场战役方方面面,努力还原真实的赤壁之战。

一、战争的背景随着一系列的征伐,曹操逐渐崛起。他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正统地位的话语权;军事上秣马强兵,尤其是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接着平定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乌桓,基本统一了黄河流域。

基本上,除了西北的马腾以外,曹操在北方再无敌手。而且,随着战乱的逐渐结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口规模逐步恢复,曹操将下一个目标选定为长江流域的刘表。

208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在准备妥当后亲率大军南下,准备大举攻击刘表的荆州。结果,曹操的大军还没到达荆州地界,刘表就病逝了。于是,荆州开始由刘表的幼子刘琮执掌。

刘琮自然不是曹操的敌手,在蔡氏的主导下,很快就选择开城投降,将富庶肥沃的战略要地荆州拱手让给了曹操。

此次举兵南下,曹操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毕竟,兵精粮足而且依托天堑长江,荆州之战无论如何都会僵持半年以上的时间。可是!随着刘表的过世和刘琮的投降,荆州之地竟然唾手可得。

面对战场形势的空前利好,面对战役目标的轻易实现,曹操一时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是继续南下,消灭刘备和刘琦的残余,进而威逼江东的孙权?还是选择就此止步,先行安定荆州后再图南下?

很快,曹操选择了继续南下。不过,他南下的目的仅限于消灭刘备和刘琦所部。对于江东的孙权,曹操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与其开战。据《三国志贾诩传》记载:

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而追。

其中,这个“追”字用的特别准确,充分说明此时的曹操并没有一举消灭孙权的图谋。假如孙权与刘备没有结盟的话,个人判断曹操在短期内不会攻击江东。

所以,赤壁之战的爆发完全就是一次偶然事件,是一次不期而遇的遭遇战,绝非蓄谋已久的大型战争。

二、战争的规模关于赤壁之战的规模,历来就是最被人争议之处。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讲述,曹操占据荆州后,所俘获的原荆州水军和陆军,联同自己原先所带的北方兵马,号称有八十万之众。这个数字太过夸张,没有人会真正相信。

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规模究竟有多大?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

彼所率之众,不过十五六万。

笔者个人认为,这个数字大致应该是可信的。因为,曹操在基本平定北方后,他的总兵力大致应该在二十万以上。南征荆州时,曹操必须在后方留出足够的兵力防备大本营,同时,还要考虑当时的粮草和军需等后勤补给能力,因此出征荆州的军队应该不会超出十万人。

本以为的一场相持战,却因为刘琮的不战而降落幕。于是,曹操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获取了荆州,以及大量的荆州兵马。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

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得其水军,步军十万。

在占领荆州后,曹操一共所统辖的兵力应该增加到了二十万的规模。他对现有全部兵力进行了重新部署,命徐晃亲率三万人马驻扎于樊城,因为此地新得,没有民意基础,安排大将徐晃分兵留守是绝对有必要的;命曹仁亲率三万人马镇守江陵,作为荆州中南郡的首府,江陵战略位置突出,南连长沙等郡,西接刘璋的地盘,派曹仁坐镇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曹操远来作战,荆州各郡皆新得,必须分兵去驻守。这样算下来,大致又得分出两三万兵马。

于是,能够继续随曹操攻击赤壁的兵马,最多也就十万出头而已。而且,在这十万兵马中,多数都是荆州的降兵,缺乏战斗力。因为一向疑人的曹操,断不会使用刚投降的荆州兵留守后方,只有带在身边战前消耗才是上策。

说完了曹操一方的参战人数,再来分析孙权和刘备的参战兵马。据《资治通鉴》记载:

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战卒有几?瑜答曰:三万。

另据《三国志吴主传》也有记载: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余人,与备俱进,大破曹军。

根据以上记载大致可以推断出,孙权的参战兵力应该在三万左右。而刘备和刘琦方面,据《三国志蜀书》的记载:

曹亲率精骑五千,日行三百里追赶,先主不足万人,退走夏口。

也就是说,在曹操的追击下,刘备残部已经不足一万。逃到夏口后,加上之前刘琦的一万人马,夏口的驻军总计不会超过两万,再加上孙权的三万人,孙刘联盟合计不足五万人。

整个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五万的军力,对抗曹操的十万人马,虽没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绘得那么夸张,可也绝对算得上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三、战役的指挥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太过于“崇刘抑曹”,将赤壁之战的首功归到诸葛亮名下,又是舌战群儒,又是说服孙权,又是鼓励周瑜,又是草船借箭,甚至还要借东风……。

事实上,这里几乎都是杜撰的桥段,因为诸葛亮压根没有参加过赤壁大战。或者说,诸葛亮只进行了结盟的构想和外交接洽,正式的战役没有参加过。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遂允之。

可见,联合孙权共同抵挡曹操的构想的确是诸葛亮最先提出并接洽的,这是诸葛亮的一件大功。不过,随着孙刘联盟的形成,诸葛亮就到后方去搞后勤保障工作去了。

结合当时双方的实力,刘备被曹操追得丢盔弃甲,几无立锥之地;而孙权据守江东,虽谈不上兵精粮足,可也是武备齐全,在孙刘联盟中孙权一方必然处于主导地位。

加之,孙权的参战兵力远胜过刘备,所以联军的统帅只能是孙权的大将周瑜。关于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难怪,北宋大文豪苏轼会在《念奴娇》中对周瑜有这样的感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四、战役的经过整个赤壁之战,以曹操获得荆州后继续追击刘备为序幕。

在曹操的追击中,刘备没有能够抵达江陵,只得转道前往夏口投靠刘琦。但是,由于追击非常仓促,曹操只亲率了五千精锐,自己的大部队没有及时跟上。

最关键的一点,曹操所率的精锐骑兵都不善于水战,因而被刘备军小胜一场,在江上烧毁了一部分战船。

刘备成功渡江抵达长江南岸后,终于在夏口和刘琦合兵一处,准备据江而守;曹操虽追至长江北岸,但刚小败一场,战船部分被烧,只得在此休整,等待后续部队到来。

这样,双方形成了暂时的相持局面。利用这段期间,刘备安排诸葛亮出使江东,终于说动孙权参战,并派遣周瑜率领三万人马抵达抗曹前线,促成了孙、刘两家联盟的形成。

而曹操的大部队也终于陆续抵达,由荆州赶到了长江北岸。不过,由于北方士兵水土不服,荆州降兵积极性不高,而且短期内没有筹集到渡江战船。

就在这段空挡期,曹军中爆发了大范围的疾病,尤其是北方的士兵,减员非常严重。这种情形,严重影响到了曹军的战力和稳定。

利用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良机,周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迅速发起水战,向对岸的曹操发起进攻,并且利用风势烧毁了曹军在江面上的大部分战船。

当曹操发现自己士兵患病且减员严重后,已经萌发了主动退兵的打算。而当周瑜主动发起攻击后,曹操便立即下决心后撤。于是,历史上关于赤壁之战最大的悬念产生了。

赤壁之战中火烧战船不假,但究竟是周瑜引燃了曹操的战船?还是曹操主动烧毁自己的战船?如果是周瑜烧毁曹操的战船,那么曹军必定损失惨重,而如果是曹操主动烧船后撤的话,那他的兵力损失就没有多少。

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

士卒饥疫,死者大半,曹公遂烧其余船引退。

而另据《三国志郭嘉传》记载: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

综上,笔者个人认为是曹操眼见战况不力而主动烧船北撤,他的战场牺牲并不算大。虽然赤壁之战的确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但曹操的伤亡和损失并没有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么惨重,并没有伤筋动骨。

六、战役的结果在赤壁之战前,东汉的割据势力已经所剩不多,大都已经被曹操逐一消灭。尤其是北方的黄河流域,基本已经被曹操完成了统一。说白了,曹操南下攻击荆州,也是为了完成国家的大一统。

但是,经过赤壁一役的失败,曹操的统一进程遭到了重大的挫折,给孙权和刘备以及西川、汉中等地赢得了喘息的机会。当然,也为最后三国格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虽然说,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应该被载入史册。不过,从推动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这场战役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起到了极大的消极作用。因为,此役延缓了国家完成大一统的趋势,更为日后中国的长期大分裂,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国格局正式形成后,各自相互攻讦战乱,造成了国家的内耗不断。

三国之间倾尽全力对抗,使得周边的少数民族崛起,以至于完成统一后的西晋朝根本就无力阻挡北方胡人的攻势,造成了中国的长期南北朝分裂局面。

回答完毕。

欢迎您点击关注支持!

经过官渡之战,曹操消灭了袁绍军事集团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大片国土。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发兵五十万,向南方水陆并进,企图一举消灭南方的两大军事势力:荆州刘表集团和江东的孙权集团,从而逐步统一天下。

当时,荆州集团的刘表去世,由其幼子刘琮继承了刺史之位。刘琮年幼,大权掌握在蔡夫人及蔡瑁张允手中,面对曹军大兵压境早已吓破了胆子,于是开门投降,使曹操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了荆州,20万荆州水军归于曹操麾下。当时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只能撤军至江夏一线自守,根本无力与曹兵抗衡。

其时曹军已扩大至80万,号称百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江东而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沿线扎营,随时准备进攻孙权。

当时割据江东的孙权集团,内部分为两派。以张昭为首的文官认为实力悬殊主张投降,而以周瑜、鲁肃为首的武将们主张应战。一时争论不休,和战难定。

孙权派鲁肃过江来请诸葛亮前往江东,一为孙刘两家联合抗曹,二借诸葛亮之口打压东吴内部的投降派。诸葛亮过江后舌战群儒,一举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

当时的形势是:曹操百万大军沿长江与孙权人马隔江对峙。由于曹军士兵多为北方人,不熟悉水战,加之水土不服,因此曹军将船用铁索连接在一起,上铺木板,如履平地。这就为东吴大破曹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孙权命周瑜、程普率水陆精兵3万,联合进驻樊口的刘备共计5万人马,溯江西进,在赤壁与曹军相遇。

周瑜采用部将黄盖利用曹军战船相连的漏洞,在甲子日东风初起时,用火攻之计,烧毁曹军战船大部,火势随即漫延至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只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孙刘联军乘胜扩张战果,两军分占荆州各处,尤以刘备集团占据了荆州大部分战略要地。

赤壁之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之计,终于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赤壁之战后,曹操一时无力南下,刘备集团经此一役,终于发展壮大,有了立足之地。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战争故事《阪泉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阪泉之战是中国上古时期传说中的一场战争,由黄帝与炎帝对战,最终由黄帝击败炎帝。此传说见于《史记·五帝本纪》。由于参战的两个部落都有很强的实力,战争的规模颇为壮观。汉代贾谊《新书》云:“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吕氏春秋·荡兵》也记述云

  • 在中国古时一些阵摆下,只要有人进去就出不来了,是真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题主问在中国古时一些阵摆下,只要人进去就出不来了,是真的么?我说一下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古时候打仗摆阵我想不过就是两种阵法,一种是活阵,一种是死阵。古时打仗也是有规则的,比兵多将广,比谋略能人使敌人屈服,在比谋略的时候就是比阵法,布阵的方法敌我双方都是一个摆法,是当时有高人出的各种阵法,传授下来的,

  • 历史上德国和法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谁胜利的次数更多?有什么依据?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你好,我是慕慕说历史,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历史上德国与法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谁胜利的次数最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历史,从德国和法国的国史、背景等多个角度来解析。其实,算上德国前身“普鲁士”的话,德国和法国在历史上有过两百多个战争,其中,法国比德国胜利的次数稍微多几次。但如果说是大规模的战役

  • 希特勒为什么要发动世界大战,他真的觉得德国能征服全世界吗?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希特勒并没有发动世界大战,他是引发的世界大战。他侵略和世界大战,属于一串连锁效应,一个必然联系。德国属于那种发动了战争,最后无法操控战争,想退出也无法退出,最后深陷战争泥潭,最后拖死在战争中的国家。德国和日本一样,都是开战以后,战争无法操控了,最后死在里面了。希特勒想的是,他要当欧洲老大,那个时代,

  • 赤壁之战基本上都是东吴打的,那孙权又何必跟刘备联盟呢?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此时的刘备可以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果不拉拢刘备,江夏的刘琦兵力是敌是友?本来兵力不足的孙权还得防备江夏。拉拢了刘备,其实帮助有限,赤壁之战,刘备总投入兵力才2000人,可以说对胜利影响微乎其微。天下大势要想看待一场战役,首先不是看简单的兵力对比,也不是看统帅是谁,而应该先看看天下大势,看看这场

  • 为什么曹操要走赤壁攻打江夏?请从曹操当时的战略和三国时期地理环境分析?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个人考虑过许久,结合一些地图和大师们的分析,我认为赤壁之战在历史上是一场遭遇战。理由如下。先看一张地图一、曹操想从哪里渡江?古代的长江不像现在一样经过改造和修缮,肯定是湍急凶险的,如果不找到港口,贸然靠岸,就可能会触礁、搁浅,甚至有被伏击的危险,古代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如此。既然

  • 怎么评价三国的赤壁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著名战役,既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也是一场决定天下大势,国家是否统一的战役。这次战争中东风助阵,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了强大的曹操,直接导致了天下三分,三国鼎立的局势形成,中原大地再次出现分裂的局面。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会失败?他真的是输给东风

  • 二战前波兰和德国做了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最强大的两大超级大国就是德国和苏联。而波兰的地理位置恰好就夹在这两大超级大国之间。按理来说,波兰应该小心翼翼谨慎处理与两大超级强国的关系。事实上,波兰却始终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心态和客观实力,成为了二战被德国第一个从世界地图上抹去的国家。波兰与德国的“历史”矛盾难以调和。波兰拥

  •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什么都是英法两国联合打德国?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知道当年英国的两个绰号吗?一个是所谓的“日不落帝国”,说明其海外殖民地面积庞大。而另外一个唤作“欧洲搅屎棍”,这个绰号完美解释了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立场问题。坦白说,英国人参与两次大战的小九九,其实与正义无关,也与法国的态度无关,唯考虑自身利益而。英伦三岛地理位置有特殊的优势,那就是既与欧洲政治生态

  • 泰国和缅甸谁的军事实力更强一点?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最近,缅甸军方出手控制缅甸局势,让人看到了缅甸军方霸气的一面。但是事实上,缅甸的军力并不强,和他的邻国泰国一比,缅甸的军力只能算是不堪一击。缅甸总兵力有40万人,但是装备较差,莫说是和泰国比装备,就算是和越南这种制式装备都不统一的国家都没得比。缅甸军队至今没有实现武器装备的标准制式化,就连军制都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