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在公元约五千年前,黄河,长江流域由汉族人民居住,统称中原。其余南方各少数民族,汉人统称他们为南蛮。清末明初,人们称他们为南蛮子。如南侠欧阳春,人们称为蛮子。有时北方少数民族也称汉族为南蛮。这是一种蔑称。随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种称呼逐当步被淘汰。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本文约500字,阅读需时2分)
“南蛮”这个词,发源很早。在周代的《礼记》中,就记载了“东胡、西戎、南蛮、北狄”四个与方位相关的部落。
三国杀中的南蛮入侵
说明最迟在周代,就有了“南蛮”这个说法。
“蛮”的古意,与虫有关。
《说文解字》言:南蛮,蛇种,从虫。可能与南方湿热,蛇虫等物较多有关。
就像北方的“狄”与“犬”有关,西边的“羌”与“羊”有关。
都是选取一地的特殊动物,代指那个未经开化之部族。
楚国是春秋时期公认的蛮邦,为什么呢?
因为春秋之前,这些诸侯国还都是周天子分封的,相互之间就算是有什么纠纷,要以兵相见,也都是规规矩矩的,按照很多行军之礼仪去解决问题,绝不是打打杀杀之类的。这是礼仪之邦的做法。
但是楚国这个国家就不按礼仪之邦的做法来,有一次和宋国打仗,直接上去砍的,可把宋国的贵族吓坏了。因此楚国蛮邦的形象就被公认了。
就连楚国自己也承认自己蛮的身份。
《史记》记载,有一年,楚国攻打随国,随国王无辜地说:“我无罪”,真是无罪,一个小国,小心翼翼在大国之旁。但是楚王回复道:“我蛮夷也”。一句话差点没把随王噎死。楚国也自认为自己是蛮夷,不需要遵从周礼那些规定。
楚国坏了这些规矩之后,别的诸侯国打仗也开始动真格了,贵族也退出了战场,自此就是孔子痛心疾首的“春秋无义战”了。
由此可知,作为南蛮的楚国,对春秋历史进程也是很有影响的。
速读历史类精彩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为什么诸葛亮不往南发展,攻下吞并南越?
答|江隐龙
从三国时期的地图可以看出两点:1、如果不算西域,从领土面临上来看,“蜀汉+孙吴≈曹魏”的等式是基本能成立的。2、当今越南北部在东汉属于交州,之后成为了孙吴的领土。
为什么吴蜀联盟的领土并不小于曹魏,但在实力上却差了一个等级呢?因为领土并不是国力的唯一组成部分甚至不是主要组成部分。吴蜀联盟的人口相加300万出差,曹魏是400万;吴蜀联盟的军队相加30余万,而曹魏一国就有40万兵马。南北双方的实力对比由此显而易见。
中原人口密集,可以以一敌十;边疆人口稀松,其价值要逊色很多,就更别说化外之地。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时候,马谡提出“心战”战略,为什么?因为南蛮之地一没有人口资源,二没有战略价值,花精力攻伐虽然能胜,但“今日破之,明日复反”,所以最好的结局就是收服其心,只要不在后方捣乱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南征孟获根本不是为了获取资源,只是为了稳固后院,明为进攻,暗为防御。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就算能南征越南,又有什么必要?几万兵士在东南亚气候瘟疫的打击下会损失不少,可结果呢?估计诸葛亮征服所得人口还比不上战死的士兵,更何况死的都是精兵,得来的都是得以管教的异族。相似的情节,倒是发生在孙权远通夷州一事上。当时孙权派人去夷州,就是为了掠夺人口,结果兵士死了不少,只得到少量不能用的异族人,可怜卫温和诸葛直两人就这样背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