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日寇入侵明朝,明朝是如何赶跑日寇的?

日寇入侵明朝,明朝是如何赶跑日寇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552 更新时间:2024/2/3 6:04:20

极少有回答的还都×了。看来是提问质量太低,那就简单说吧。没读过历史吧?日寇没入侵过明朝,而是在万历年间入侵了朝鲜王国(李氏王朝)。当年朝鲜半岛承平日久两百年无战事了,统治腐朽落后且军备废弛,面对刚刚走出战国混战时期,江山初统的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天皇是傀儡)的虎狼之师(内战打了一个世纪)不堪一击。由于明朝建立时,李氏就向乞丐皇帝进贡,并采取外交“事大”政策只称国王,并请明朝皇帝册封,成了附庸政权。因此,在江山大部沦陷的情况下,李氏请明朝出兵援助。于是,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也是唯一对外的抗日援朝战争。明朝联军(明军为主)与日寇历经先后两场战争,加上中间两年的停战谈判期,直到祸首丰臣秀吉病死,遗命部下全面撤军才告胜利结束。明军随即也撤军回国。但明朝联军的伤亡与消耗都远大于日军,明朝国力军力因此大损。同时,它在客观上还无意中推动了建州女真部落的强大,为清朝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所以,不是明朝赶跑了日寇,而是在双方僵持下,鬼子内部忽生巨变,不堪压力主动撤退的。

谈不上入侵,沿海的流寇聚集,也就是倭寇。

戚继光带兵抗击倭寇,使之没有成为真正的威胁,没有建立事实上的陆地桥头堡。

为什么古代中国不占领朝鲜?

老历史观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历史上征服朝鲜共计8次。

第1次: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带着五千商朝遗民迁至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箕子朝鲜”。

第2次:汉初,燕王卢绾叛汉逃至匈奴,其部将燕国将军卫满则率千余人进入朝鲜,推翻了“箕子朝鲜”,建立“卫氏朝鲜”。

第3次:汉武帝时期派兵灭了“卫氏朝鲜”,并在朝鲜中部及北部建立四郡。

第4次:唐高宗时期,唐朝联合新罗,灭掉高句丽和百济。

第5次:契丹击败当时的朝鲜王,朝鲜向契丹称臣。

第6次:金迫使朝鲜向金朝臣服。

第7次:元朝建立后,征服高丽,改高丽为元朝的一个行省。

第8次:后金攻占朝鲜全境,朝鲜向后金朝贡,成为其附属国。

这8次中,有几次是中原军队去朝鲜建立政权,有几次是朝鲜是作为中原王朝的附庸国,中原王朝实际统治的只有汉武帝时期、唐高宗时期、元朝时期3次。

为什么中国没有长久地占领朝鲜?地理条件:

我们说的朝鲜概念即现在的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北部,维度高,天寒地冻,又多山,3/4地方是山地,不适宜耕种。

放在现在,朝鲜也不是资源丰富的地区,更何况在农耕文明时代,土地和人口才是最重要的。

朝鲜这个地区,适合耕种的面积少,人口自然也有限,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并没有什么吸引力。

如果要对朝鲜实施有效管理,既要派部队驻扎,又要派官员,而且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朝鲜远离中原王朝的政治和商业发达中心。像汉唐时期,首都在长安、洛阳,直线距离都有1600公里,实际距离超过2000公里,按当时的交通条件,实数偏远地区。

地理位置:同样属于耕地少的河西走廊及西域地区,汉唐时期都非常重视对该地的经营,汉朝时设立西域都护府,唐时设立安西都护府,派兵驻守、派官员管理。

这是因为这些地方是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商业贸易主要靠这条丝绸之路,同时控制了西域,也就能遏制其他少数民族政权,比如汉时的匈奴,唐时的吐蕃及突厥人等。

同时西域还能提供优质的马匹,这对缺少马匹的中原地区是非常重要的。

再看朝鲜,它处在当时中原王朝的东北面,三面环海,一面和中原王朝相邻,并不是什么世界交通枢纽地区,同时也不产马,靠海最多是鱼资源丰富,难道要进贡鱼吗?

所以无论从地理条件还是从地理位置,中原王朝如果从投入与产出比来考虑,在朝鲜实施直接管理,是非常不划算的。

中古古时候王朝对于疆域概念不像现在这样清晰,他们更侧重于实用,一个要啥啥没有,还得国家花钱派兵、派人去管理的地区,是得不偿失的。国家强胜时,还有钱有人派过去,一旦中原动荡,就只能收缩疆域。

所以朝鲜几次从中国统治下独立,都是借助了当时中原王朝和其他边疆政权打仗的时机,比如汉朝时对匈奴的战争,唐朝时和吐蕃的战争。

最后说下,这样一个中原王朝看不上的地方,为什么还要屡次发兵进攻呢?这主要是处于政权稳定角度考虑,宋太祖有句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中原王朝大部分时候征伐朝鲜,都是为了自己政权的稳定。

比如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征朝鲜,是为了让自己有个稳固的后方,方便自己权力经营西域。

后金时打朝鲜,是为了让朝鲜臣服,避免自己和明朝开战时,朝鲜在背后捣乱。

所以中原王朝教训这个小弟,把它打服了就行了,真正实行统治,犯不上。

是老无历史观,青云计划获得者,资深历史传播者,传播有价值、有料的历史内容。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我。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中国真能拉出百万大军吗?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说。以现代战争来衡量古代,其实是不对的。因为现代战争的后勤太多了,也太复杂。别的不说,大家知道,美军维持1个前线士兵1个月最基本的物资供应,要运输多少物资吗?非战斗期间,只是日常巡逻,每个士兵每月最少耗费1.5吨物资。战斗期间,即便是轻步兵的物资消耗量,也是会是平时好几倍。这还是士

  • 英国王室有哪些著名的丑闻?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近日,在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的专访中,英国王室哈里王子和梅根夫妇两人,对于脱离王室生活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深度揭秘。梅根更是自曝在王室过得非常压抑,一度想要自杀。还指责王室撒谎,并称自己及儿子,由于肤色而受到王室的种族歧视。节目一经播出,全球一片哗然。外媒称,这是自1995年戴安娜王妃事件以来,最为轰

  • 古代作为边境地区的陕西都发生过哪些中外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这是无知喷子提的问题。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哪个是中外战争?说大点这是分裂祖国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反动言论。不值一驳!我想知道作者所说的外是指当时的外邦?还是现在的外国?陕西地处中原腹地,当时所谓的外邦少数民族政权现在都早已并入中国民族大家庭,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中外战争是指中国民族同其他民族国家之间

  • 史上最“搞笑”的死法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生命是顽强而坚韧的,而有时却又是超乎想象的脆弱。甚至会以很匪夷所思的方式结束!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创立过盖世伟业的英豪,不得不说,很多人的死法,就是个笑话。被老鹰用乌龟砸死公元前455年,雅典的一位作家埃斯库罗斯被”老鹰”丢下的乌龟重击头部而身亡。死于wii2007年,珍妮佛史崔基参加一个电台活动”

  • 蛮荒记里有一章写大荒出现了好多上古凶兽,带来大旱等灾情,是哪一章?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鲲鹏青帝《蜃楼志》都有三楼那位有没有看题目啊!!!!!!是!!!!《蛮荒记》!!!!不是《搜神记》况且鲲鹏青帝中出现万千飞鸟平丘合,还有那么多的毒蛇,再加上鲲鱼,大金鹏鸟,混沌兽-太古三大凶兽,随便一只,就够几族的高手受的了,那个体型巨大!!!还有黑水玄蛇之类的也很不错了。太古2565年,蛇族帝尊伏

  • 能否简述一下战国时期韩国的历史?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韩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30年),是战国七雄之一,早在西周时期,晋国就出现了,不过后来晋国慢慢衰弱了,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掉了智伯荀瑶,瓜分晋地。因为国君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前230年韩国为秦国所灭。韩国的地理位

  • 古代战争中被围了很长时间的城池中常面临断粮问题,为什么不用就地种粮的办法解决?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前言稍长古代大规模战争的残酷性来自于它无尽的消耗,消耗储备,消耗人口,消耗意志,最终获胜者往往也是疲惫不堪,几近强弩之末。有许多朋友在读史书时常常会看到很多类似这样的情形,一座固守的城池最终因为弹尽粮绝,不得不投降,有些守城军民虽然坚持固守待援,最终也因为食物耗尽,发生啃树皮,嚼草根甚至是人相食的惨

  • 谁能详细说一下朝鲜历史中的“萁子建国”这一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箕子朝鲜(公元前1122~公元前194),商后,商朝遗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今朝鲜半岛北部,联合扶余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被认为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带。这个国家在西汉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公元前3世纪末,箕子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在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的

  • 三国后期,姜维北伐十一次,最远打到了何处?是现今的哪里?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诸葛亮生前为了光复汉室,曾五次北伐,但都没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他自己也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在最后一次北伐中于五丈原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在诸葛亮死后,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姜维为实现诸葛亮的遗愿,也立志北伐,光复中原。他在诸葛亮死后于公元238年到公元262年这二十多年之间,曾参与主持了十一次北伐。第一

  • 靖康之耻到底有多惨?金国灭亡惨状较靖康之耻何如?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理科男答历史。靖康之耻发生在北宋末年,也正是这场事件,让北宋灭亡。当初北宋和金国海上结盟,共同进攻辽国,在这场结盟的过程中,让金国对北宋有了觊觎之心。我们都知道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女真族呢,又以捕鱼打猎为生,所以在经济方面远远不如北宋,北宋当时虽然富俗,但是北宋皇帝却昏庸软弱,官兵也大多是无能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