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最早被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已经是在元朝的事了,而诸葛亮生活的三国时代距离元朝还有1000多年。他没那个能力征服西藏,也没有那个想法。
第一、路途遥远、运输不便,三国时期的西藏还十分神秘,并不被蜀国所熟悉在当时的环境下,即便蜀国占领了西藏全境也没有用处,更何况西藏地广人稀、气候环境不如内地宜居。蜀国登记在册的人口只有90多万,全部迁到西藏去也于事无补。
从公元227年到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收复中原,先后发动了多次北伐,都没有成功。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蜀国被迫撤军。自始自终,蜀国想要攻占的都是魏国的华北平原。
西藏就在蜀国的西面,而蜀国却一直想收复中原,没有染指西藏的想法。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在魏国的黄河流域,而西藏在当时人烟稀少、缺乏战略资源。
诸葛亮生活的时代,中国的经济重心、人口分布都在北方集中,而蜀国占据的西南和吴国占据的东南都是地广人稀的区域,更别说遥远的西藏了。蜀国人口本身就非常稀少,没有多余的兵力能往神秘的西藏扩张。
在没有川藏铁路和公路运输的条件下,即便蜀国征发全国军队到西藏去,也要徒步穿过川西高原(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这些未知地带。这些地区道路崎岖、运输不便,连后勤补给都是问题。
更重要的问题是,蜀国人到西藏去能做什么?当然是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维持部落状态。
西藏处在高海拔地区,物资贫瘠,很多地区都是冰雪覆盖的高原和无法开发的冻土层,仅有的几个大城市也是后世才形成的。蜀国即便占领了西藏,也只会消亡得更快。
第二、古代西藏的地理环境恶劣,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还不如三国时期吴国的两广、越南地区西藏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出现过的强大帝国就是唐朝时期的吐蕃帝国,而此后由于物产贫瘠、宗教之争、气候环境等原因,大体上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西藏不像蒙古高原那样是一块天然的养马场,拥有丰美的牧草能够孕育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蒙古这样一支又一支的游牧民族。
古代西藏的地理环境和物资产出,实在无法支持太多人口在上边生活,所以两千年来只孕育出了一个吐蕃帝国,其他的都是零碎的吐蕃部落或者不起眼的小国家。
一直到蒙古人兴起之后,才依靠骑兵的威力登上了青藏高原,距离诸葛亮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时间。西藏本土的经济和人口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而高机动性的蒙古骑兵也不是蜀国军队可比的。
蒙古人凭借快马弯刀,甚至打到了东欧的多瑙河流域和西亚的埃及边界上,更何况是近在咫尺的青藏高原。
公元1240年,蒙古帝国派一支精锐骑兵从甘肃、青海深入西藏,在西藏的北边杀死了一些吐蕃居民,引起了吐蕃人的恐惧。1247年,蒙古的贵由汗在位时,吐蕃的王公贵族纳土来降,西藏成为蒙古帝国的西南疆域。
此时,距离吐蕃帝国崩溃已经过去了400年左右,青藏高原上分布着吐蕃诸部,再也没有形成过强大的王朝,蒙古的进攻对吐蕃的王公大臣造成了恐慌。
在蒙古骑兵的威慑下,吐蕃诸部向蒙古帝国表示臣服。后来元王朝建立,元世祖忽必烈在西藏设置宣政院,并且册封吐蕃首领为“帝师”。直到这时,西藏才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而南宋的宋恭宗就被元朝皇帝流放到了西藏,一辈子跟随吐蕃僧人学习佛教。
因此,在更遥远的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没有能力占据西藏。
三国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仍然比较低下,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尚不足以有效利用青藏高原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包括西藏在内的青藏高原是高寒高海拔地区,即使有原住民在西藏地区活动,当时的中原地区的人民也并不知道。所以,诸葛亮不会也不可能制定占领西藏的政治军事战略。
直到隋唐等大一统王朝后,中原王朝才渐渐对西藏有了一些了解,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其中就包括开疆拓土的战争,并最终把西藏纳入中国版图。
根据诸葛亮《出师表》所认为的,“不毛之地”指的是云南贵州等地区。试想,三国时期的云贵高原尚且是不毛之地,何况更高更远生命活动更艰难的青藏高原呢?这就是所谓的不知有汉,无论有魏晋了。
即使三国时期的人们知道青藏高原的存在,也只能把此地作为人类活动的禁区,连不毛之地都算不上,甚至比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的价值低得多。
面对难以逾越的秦岭,李白发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感叹,而秦岭与青藏高原相比就如泥丸一般。
因此,鉴于当时生产力比较低的客观条件,诸葛亮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从个人认知方面,都不会也不可能制定占据西藏进而全面控制青藏高原的战略规划,而必然根据先主刘备的遗志,制定北定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并终生付诸实施,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