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战争中,马的地位极其重要。在众多战马中,汗血宝马又无疑是马中的佼佼者。汗血宝马最初产自西域,中原并没有这样的品种。据说汉武帝为了得到汗血宝马,不惜发动对大宛的战争。不过分析起来,汉武帝发动对大宛的战争,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汗血宝马,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是为了获得汗血宝马,这是无疑问的。尽管汉朝是以农耕为主社会,但在与匈奴的抗衡中,马成了重要的战略物资。汉武帝倾慕西域汗血宝马,专门派遣使者前往大宛,愿意用金钱珠宝换取大宛的汗血宝马。不想,大宛国居然拒绝了。这显然激怒了汉武帝。为此,不惜通过战争来夺取汗血宝马。
二是通过战争建立起大汉朝在西域的政治权威。西汉经过前几代君主的经营,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已经相当强盛。后世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一语,便是出自汉武帝时期。区区一个仅三十多万人口的大宛国,居然拒绝了汉武帝的请求,这无疑很挫伤大汉朝的尊严。汉武帝最终以死亡五万多人的代价,击溃大宛国,如愿获得汗血宝马,是有宣扬大汉帝国的国威的成分的。果然,此后西域诸国愿意与大汉朝通商往来。
三是与汉武帝的西方求仙活动有关。汉武帝执著于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在东部沿海地区求仙多年未果,转而将目光放到了西域地区。当时人认为“西王母国”在西域,由于汉武帝对见西王母、求仙得道的心情特别急切,因此迫不及待的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和李广利发动对西域的战争,以求打通“西王母国”的交通要道,见到传说中的西王母,获取长生不老之术。
汉武帝在后代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伟大帝王,按理说他的任何决策都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不过有一件事却一直充满争议,那就是汉武帝为得到一匹优良品种的汗血宝马不惜向西域大宛发动战争。那这件事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在讲诉事件前,我们有必要先说一下马在古代军事中的重要性。马在古代是非常受到重视的,自古就有“伯乐相千里马”的故事;尤其是历代君主,更是将拥有马匹的数量和质量视作国家实力的象征。《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虽然我们知道这只是司马迁的艺术加工,世间根本没有会飞的“天马”,但从中可见大宛汗血宝马的独特和珍贵。
在当时汉朝和大宛国的贸易往来中,有大量的汗血宝马交易,但都是普通的品种,真正优良的汗血宝马却一直被大宛人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不被外人知晓。
偏偏汉武帝是个爱马如痴的皇帝,当他得知大宛有更优良品种的汗血宝马时,还是忍不住派使者前去索要,没想到遭到了大宛人的拒绝。大宛人以为汉朝离自己的地盘山高水远,汉武帝拿他们也没有办法,不料汉武帝立刻派李广利率大军前去征讨,就这样一支穿越沙漠的大军出发了。
两次征伐大宛后,汉武帝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极品汗血马。但当时的大臣们以及后人对这样的做法颇有微词。汉武帝历来眼界宽,为何为了一匹马就这样兴师动众呢?我们也许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找到些许答案。
一方面,当时搜集优良马匹不仅仅是汉武帝的个人爱好,同时也是对匈奴作战的当务之急,只有拥有了质量极好的马匹,才有可能在与匈奴骑兵的对抗中不再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大宛拒绝了大汉王朝的要求,只有强硬对待,才能够彰显汉王朝强大的实力,对西域其他领国也是一种震慑的方法,起到了杀鸡儆猴的战略作用。
所以,汉武帝为了一匹汗血宝马发动战争的事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汉武帝的个人私心,那样既是一种误解也不公平。
汉武帝一生丰功伟绩:在政治方面颁布了“推恩令”,加强了监察力度,加强了中央皇权;在经济方面他将冶铁、煮盐都收归官营,掌握了经济命脉,推行重农政策,兴修水利、发展屯田;军事方面他加强了中央军权,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将汉朝疆土向西进行了大面积扩张。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