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乐毅一鼓作气拿下齐国七十余城,却对最后两城围而不下的真相是什么?

乐毅一鼓作气拿下齐国七十余城,却对最后两城围而不下的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241 更新时间:2023/12/24 8:21:15

公元前284年,乐毅带着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创下了半年之内连下七十余城的惊人记录。

但接下来的是,齐愍王在琅琊郡莒城,田单在胶东郡即墨城,他们竟能坚守了整整五年。

乐毅也是战国名将,他为什么没能一口气拿下莒城和即墨这两个座城池呢?

其实是有原因的。

在齐国的版图上,胶东和琅琊都位于齐国东南部,两郡之间的交通没有任何问题,可以说是水陆两道畅通无阻。

所以这两郡既可以相互支援、保全实力。所以,当时的齐国君王、贵族和军队就选择了全部撤到了这个地方继续坚守。

(琅琊郡、胶东郡)

其实,燕国合纵诸国伐齐的最初目的就是报仇,而不是灭亡齐国。

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将国君之位“禅让”给了相邦“子之”,子之为王的第三年,即前314年,燕国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合谋攻打子之。

齐宣王通过太子平干涉燕国内政,齐国发兵,攻破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砍成肉酱,“子之乱政”之后,燕国变得伤痕累累,这一切都是齐国造的孽。

燕昭王上位以后,他励精图治,意图振兴燕国,为此他还设立了“黄金台”来招贤纳士,等到国家强大起来之后,燕昭王就想要把这个大仇给报了。

齐国国力强大,燕国弱小,所以燕国就开始合纵起来,即秦、赵、韩、魏、燕五国合纵出兵攻打齐国。

但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齐国败得太快,太让人措手不及了,都城“临淄”就这样也被拿下来了,所以当乐毅拿下临淄之后,人心就变了。

(伐齐形势图)

燕国本来是报仇,现在就变成了想要灭掉齐国,吞并齐国的疆土。

而秦赵魏韩四国可不支持燕国这么干,特别是赵国当然不想看到燕国就此强大,如果燕国一旦如愿吞下齐国,以后燕国就能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赵国,那么,赵国危矣。

所以五国的主要领导人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合纵联军也在临淄停了下来,大家重新商讨如何瓜分齐国的方案。

赵魏两国的土地与齐国接壤,当然要的是齐国的土地;秦韩两国和齐国隔着赵魏,土地对他们没什么用,最多也就是掠夺一些钱财和战利品,再说韩国参战的目的就是希望赵燕齐魏四国打得天崩地裂,互相消耗实力,那韩国国防就安全了;而秦国就更加居心叵测了,齐国曾经和秦国并立为东西二帝国,这时候把齐国打伤打残,就更符合他的利益了。

(诸国各有算计)

这种情况下,秦韩两国当然不愿意看到齐国灭亡增加了赵魏燕三国的实力,赵魏燕三国实力强大了,当然对秦韩两国就不利了,所以他们找了个理由果断撤军,带着战利品回国了;秦韩两国果断撤军,赵魏两国就坐立不安了。

大家伙都是为了称霸,没必要装糊涂,当初秦韩两国这么积极参与进来,就是想让赵魏两国没有后顾之忧,放手大打特打。

现在秦韩撤军,联盟就解散了,联盟一旦解散,在道义上秦韩两国就可以随时攻打赵魏。

如果那个时候大军在外,那怎么去防范秦韩?

所以赵魏两国仔细权衡利弊之后,也不打了,各自瓜分一些城池之后,于是也撤军而走。

看上去燕国占了大便宜,可以独占齐国大片疆土,但实际上这是赵魏两国设下的陷阱,燕国进退两难了。

其一,燕地隔海与齐地相邻,但在陆地上却要通过赵国的巨鹿郡才能进入齐国国境,也就是说燕国的咽喉被赵国死死地卡住了。

其二,燕国位处边疆,赵国在一旁虎视眈眈,塞外东胡又不断地压缩着它的生存空间。

所以它能投到齐国战场上的兵力实在有限,靠这些有限兵力,燕军以一已之力就无法彻底摧毁齐国,那就等于给了齐人喘息的时间。

战争就会长久持续,持续的战争会给燕国造成重大损耗,甚至会拖垮燕国。燕国和齐国两败俱伤,便宜了谁?当然是其他诸侯国,尤其是赵魏两国。

(乐毅苦思定策)

齐国就这样变成了燕国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继续打吧,前景不明;不打吧,又舍不得,真是进退两难!

乐毅于是给燕昭王出了个主意,对“莒城”和“即墨”围而不攻,先把已经占领的地区稳定下来,以武力威慑齐人,以利益收买齐人,再以齐地的财赋来强大燕国。

这样一来,控制区的齐人也给收服了,剩下的抵抗力量就会越来越弱,双方的实力此消彼涨,齐人就会变得不堪一击。如此一来,齐地、齐民尽归于燕,而后燕国就足以称霸天下。

燕昭王采纳了这个计策,这就是齐人为何凭借两座城池就能坚守五年的重要原因。

(齐国仍有实力)

其实这五年里,赵魏两国一直到旁边悄悄地不出声,而齐人在这五年里拥有的也不仅仅是两座孤城,实际上还包括胶东和琅琊两郡的大片土地,这才使得他们在五年后击败燕军,并且还有收复失地的实力。

试想,假如齐人只剩下两座城池,城里的人吃喝怎么解决,得有军需物资才行啊!

后来田单用火牛阵击败燕军之后,田单又拿什么去收复失地!

就算燕人被打败了,还有在一旁虎视眈眈的赵魏两国,假如齐国没有一定的实力,那如何去威慑赵魏两国,让他们不敢一拥而上来瓜分齐国。

种种事实都表明,齐国剩下的不仅仅是两座孤城,并且他们还保存有拒敌和收复失地的实力,也就是说齐国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具有固守着胶东和琅琊两郡的能力。

由此得出结论,齐人本身具备有一定的实力,这就是他们为何能坚守两座城池五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而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而对控制区采取“减赋税,废苛政”,待收取民心,再逐步蚕食的方针。

这就是齐人为何凭借两座城池就能坚守五年的重要原因。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乐毅伐齐,连下七十二城,却对最后的即墨、莒久攻三年不克,个中原因,历来让人猜测纷纷。其实,仔细回顾此战,可没那么复杂。

从五国联军到单干乐毅伐齐,第一阶段的胜利主要得益于五国联军合作之力。

尽管五个诸侯各怀心思,但乐毅以其高超的能力指挥若一,因此有了济西大胜,形势大好。

在取得济西大捷后,乐毅重谢秦、韩,遣回了两军。随后,又以燕军攻齐国故土、赵国攻中山故土、魏国攻宋故土,三方分头作战。

这个安排与其说是分兵作战,还不如说是划分清楚利益,各自去取了。在这种情况下,分出的三军自然只会全力经营划给自己的地盘,不会再配合友军了。

因此,五国联军,只剩燕军单独进行对齐核心区的战争。

攻下七十二城的关键:攻心为上凭什么把齐国最核心地区留给燕国?诸候们可不是活雷锋!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即使济西大战损失惨重,齐国依然还是拥有着强大的战争潜力。因此,在济西大战后,燕国名臣剧辛曾经和乐毅讨论过下一步方略。

剧辛认为,齐国大,燕国小,燕国即使深入,也灭不了齐国,还会与齐国结下世代深仇,不如与齐协商,让齐国割地就可以了。这样,燕国稳稳当当的得到加强,不是更好吗?

可见:实力上看,此时齐国依然很强!你想吃肉?得先啃烂骨头!

乐毅认为,齐王结怨内外,骄奢淫逸,人心尽失,此时趁胜追击,招揽人心,可以灭齐!

从此来看,乐毅的连下七十二城,其成果是出乎诸侯及朝臣预料的,而这一战果,正是其人心战为主,攻心战为辅的指导思想下取得的。

即墨、莒难克,是其本来就难克事实上,战国时期,面对万众一心死守的城池,攻城耗费很长时间是很正常的。

战国初期,鼎盛魏国以名将乐羊灭中山,围攻三年才取胜;

“最次攻城”,当时攻一城花费数年,并不少见。

战国后期,秦国面对长平之战后的邯郸,围攻了一年多。最后还被对手和盟军一起反杀了!

而即墨、莒也不是盖的!齐国,当时已经形成了五都制,临淄为都城,但四方各立一陪都,协助管理庞大的齐国。

即墨、莒,都是“五都”之一。兵马粮秣、城墙壕沟是少不了的。即墨,当时的富庶程度比之都城临淄也不遑多让。

到最后反攻时能找出那么多牛来玩火牛阵,即墨财大气粗,可见一斑;莒,齐楚争战的前沿。齐国在那里还修筑了一道直连入海的长城,可见,其防务经营之深!

齐长城,始于莒县与五莲交界处,直入海。

加之此时即墨、莒聚集的,都是齐国的死忠,都是不原因当“亡国奴”才聚集到一起的,其人心之齐,不容置疑。

一碗夹生饭,但乐毅方略正确兵贵速不贵久,可能快谁愿意久呢?又不是在床上玩!

乐毅兵分两路,分头攻打,攻了2年,攻不下来。

攻坚战这个部分,我敬佩的专家朱增泉先生认为,燕军攻不下两地,乐毅应负指挥之责;此时应该集中兵力,一个一个地打。小编个人持谨慎意见。

莒的情况我不清楚,但古即墨小编去看过,其地形确实不易展开,即使集中更多兵力,也无济于事。

楚汉之际,项羽败亡后,齐残余势力仍在既墨旁的今“田横岛”附近顽抗。因此,乐毅采取了“攻心法”,减赋税、废苛政、尊齐民俗、不封城等方略,“和平演变”。

我认为乐毅的方略是正确的。

在燕国换将后,田单组织反击前,第一件事就是通过信息战,让燕军挖齐人祖坟、虐待齐人战俘等,可见,乐毅的攻心战对齐军士气是造成了相当影响的。假如攻心战得以持续,即使不至于让两城认清形势,速速来降,但消化已经攻占的七十二城,扩充燕国实力,是可能的。

另外,燕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也确保了他们可以实行这样的战略。燕国与当时的大国秦、楚都不接壤,与赵世代友好,因此,顿兵国外,内部空虚被人趁机袭击可能不大,完全可以从容实施“缓攻战略”。

名将的悲哀,算得清千军万马、内外形势,却算不清君臣之间的微妙信任关系乐毅长期经营齐地,使得外部风言风语一直很多。早在齐国反间计之前,就有许多人内部谗言,说乐毅图谋不轨了。

燕昭王尚能理智对待,恩威并用,顾全大局;到燕惠王即位后,就受不了这种局势了,立刻让人更换了乐毅。

燕王换将,终至大败。

燕惠王此举,并非纯粹是因其个人素质。

秦始皇素质高吧!在王翦带兵60万伐楚时,老王都还要以请多赐土地为幌子,来安抚君主的疑虑!

绝对放手名将发挥,就是素质高吗?“安史之乱”还记得否?

所以,当老板的也是没办法呀!

君臣互疑,人性如此,无解!

因此,如果要成就灭齐这样的的大业,只有攻城略地的文武韬略是不够的,还要像王翦一样,学会管理自己的上司!

虽然庸俗,但惟其如此,才能协力前行!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造成了哪些结果或者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1946年12月19日,法军炮击河内,随后发动了对越南的全面武装进攻,拉开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帷幕。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上,关于印支问题的一系列协定最终签订,第一次印支战争宣告结束。这场战争持续了9年时间,原本只是印支人民反殖民主义的战争,但由于冷战的开启,大国力量的干涉,这场战争逐渐

  • 希腊神话中的诸神为何总是钟情于凡人的纷争和运动会?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神话故事属于文学创作,而很多神话故事的文学创作,却成了流芳百世的经典名著,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他是象历史上的一些生活现状或现实生活中一些真实的故事情节展现在神话故事之中。同理,古希腊神话也是一样,当一个国家或者一个诸侯国,他们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娱乐一般是下棋,可是光只是下棋的输赢,根

  • 美印“准备战争”针对的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印度瞎眼狗棒上美国野心狼,狼狈为奸准备战争?可能印度人不死是命鳖的,连新冠病毒都打不过,硬是呈强,都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想针对中国?美国应该问问印度,62年吃亏可会忘,印度也该问问美国,朝鲜战场,侵犯越南死了多少美国兵,美印都该问问中国人,何时怕过狗和狼!别说针对,就是真干,中国军队不怕任何强敌和饭囊

  • 二战中印度是个怎样的存在?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印度还没有独立建国,所谓的印度只是作为一个地理慨念存在,它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等,这些地方都可称为印度。英国自1757年就开始进入印度了,到二战爆发时,整个印度地区除个别的封建自治领地外,基本上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称之为英属印度,

  • 1687年,意大利发生的“恶魔来信”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1687年,修女被魔鬼附身写出没人看得懂的信,到底怎么回事?300多年前,意大利西西里岛帕尔玛迪蒙蒂奇亚罗修道院的一名修女称她被魔鬼附身,写下了一封涉密字符组成的信,让教会整整恐惧了300年!修女玛丽亚和魔鬼的来信1676年8月11日,玛丽亚克鲁西菲萨修女在并不闷热的地中海气候的舒适天气中慵懒的醒来

  • 二战时,一个百战老兵的战斗力抵得过多少集训一个月就匆匆被赶上战场的菜鸟新兵?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远征军1944年克复松山的战役整整进行了十次攻击,总共耗时95天,其中第六次攻击的重点是滚龙坡阵地。战斗中第八军首次使用了美式火焰喷射器,效果奇佳,日军无法在碉堡和隐蔽部里藏身,遂跳出堡垒与远征军进行单兵格斗。去了被烧死的,共有4、50个鬼子与冲上去的第八军82师246团一个连接战,军长何绍周就

  • 1618年掷出窗外事件如何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就不得不牵涉到宗教问题,作为无神论者,我想自己可以不带主观情绪的描述。其实我们统称的基督教并非一个高度集中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教派组成的,虽然他们同样信仰上帝。就如同我们的儒学一样,虽然都奉行孔孟之道,但对圣人言行的解释和儒家典籍的真伪存在分歧,儒家大体可分新、旧两学,又由此演进出

  • 谁能说说,印度历史上有打过胜仗吗?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当然有过。印度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对外战争也是有胜有负的,虽然胜率不高。远的不说,就说现代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就是以印度彻底胜利告终的!印度完全达到了肢解巴基斯坦的战略目的!战争背景印度独立之后,根据蒙巴顿方案,大英帝国治下的印度被一分为二,实行印、巴分治。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分为两个部分

  • 印度超日王的传奇一生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超日王号航母的超日王,就是旃陀罗笈多二世。旃陀罗笈多二世是古印度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一个国王。他是笈多王朝第三位君主,在位长达40年之久(375年-415年)。公元3世纪以后,印度贵霜帝国衰败,分裂成无数小国。笈多王朝开始崛起,经过旃陀罗笈多一世之子海护王两个皇帝的治理,开始成为

  • 雅典为何会输掉了伯罗奔尼撒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时发生在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战争。而战争起因主要有三个:科西拉事件;波提代亚事件;墨加拉事件(而这三次事件均是由于原属于伯罗奔尼撒联盟中重要城邦殖民地的政治立场投入提洛同盟)于是历时近十年的战争开打~至于雅典战败的原因,说来很好玩,从政治体制上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