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4年,乐毅带着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创下了半年之内连下七十余城的惊人记录。
但接下来的是,齐愍王在琅琊郡莒城,田单在胶东郡即墨城,他们竟能坚守了整整五年。
乐毅也是战国名将,他为什么没能一口气拿下莒城和即墨这两个座城池呢?
其实是有原因的。
在齐国的版图上,胶东和琅琊都位于齐国东南部,两郡之间的交通没有任何问题,可以说是水陆两道畅通无阻。
所以这两郡既可以相互支援、保全实力。所以,当时的齐国君王、贵族和军队就选择了全部撤到了这个地方继续坚守。
(琅琊郡、胶东郡)
其实,燕国合纵诸国伐齐的最初目的就是报仇,而不是灭亡齐国。
公元前318年,燕王哙将国君之位“禅让”给了相邦“子之”,子之为王的第三年,即前314年,燕国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合谋攻打子之。
齐宣王通过太子平干涉燕国内政,齐国发兵,攻破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砍成肉酱,“子之乱政”之后,燕国变得伤痕累累,这一切都是齐国造的孽。
燕昭王上位以后,他励精图治,意图振兴燕国,为此他还设立了“黄金台”来招贤纳士,等到国家强大起来之后,燕昭王就想要把这个大仇给报了。
齐国国力强大,燕国弱小,所以燕国就开始合纵起来,即秦、赵、韩、魏、燕五国合纵出兵攻打齐国。
但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齐国败得太快,太让人措手不及了,都城“临淄”就这样也被拿下来了,所以当乐毅拿下临淄之后,人心就变了。
(伐齐形势图)
燕国本来是报仇,现在就变成了想要灭掉齐国,吞并齐国的疆土。
而秦赵魏韩四国可不支持燕国这么干,特别是赵国当然不想看到燕国就此强大,如果燕国一旦如愿吞下齐国,以后燕国就能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赵国,那么,赵国危矣。
所以五国的主要领导人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合纵联军也在临淄停了下来,大家重新商讨如何瓜分齐国的方案。
赵魏两国的土地与齐国接壤,当然要的是齐国的土地;秦韩两国和齐国隔着赵魏,土地对他们没什么用,最多也就是掠夺一些钱财和战利品,再说韩国参战的目的就是希望赵燕齐魏四国打得天崩地裂,互相消耗实力,那韩国国防就安全了;而秦国就更加居心叵测了,齐国曾经和秦国并立为东西二帝国,这时候把齐国打伤打残,就更符合他的利益了。
(诸国各有算计)
这种情况下,秦韩两国当然不愿意看到齐国灭亡增加了赵魏燕三国的实力,赵魏燕三国实力强大了,当然对秦韩两国就不利了,所以他们找了个理由果断撤军,带着战利品回国了;秦韩两国果断撤军,赵魏两国就坐立不安了。
大家伙都是为了称霸,没必要装糊涂,当初秦韩两国这么积极参与进来,就是想让赵魏两国没有后顾之忧,放手大打特打。
现在秦韩撤军,联盟就解散了,联盟一旦解散,在道义上秦韩两国就可以随时攻打赵魏。
如果那个时候大军在外,那怎么去防范秦韩?
所以赵魏两国仔细权衡利弊之后,也不打了,各自瓜分一些城池之后,于是也撤军而走。
看上去燕国占了大便宜,可以独占齐国大片疆土,但实际上这是赵魏两国设下的陷阱,燕国进退两难了。
其一,燕地隔海与齐地相邻,但在陆地上却要通过赵国的巨鹿郡才能进入齐国国境,也就是说燕国的咽喉被赵国死死地卡住了。
其二,燕国位处边疆,赵国在一旁虎视眈眈,塞外东胡又不断地压缩着它的生存空间。
所以它能投到齐国战场上的兵力实在有限,靠这些有限兵力,燕军以一已之力就无法彻底摧毁齐国,那就等于给了齐人喘息的时间。
战争就会长久持续,持续的战争会给燕国造成重大损耗,甚至会拖垮燕国。燕国和齐国两败俱伤,便宜了谁?当然是其他诸侯国,尤其是赵魏两国。
(乐毅苦思定策)
齐国就这样变成了燕国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继续打吧,前景不明;不打吧,又舍不得,真是进退两难!
乐毅于是给燕昭王出了个主意,对“莒城”和“即墨”围而不攻,先把已经占领的地区稳定下来,以武力威慑齐人,以利益收买齐人,再以齐地的财赋来强大燕国。
这样一来,控制区的齐人也给收服了,剩下的抵抗力量就会越来越弱,双方的实力此消彼涨,齐人就会变得不堪一击。如此一来,齐地、齐民尽归于燕,而后燕国就足以称霸天下。
燕昭王采纳了这个计策,这就是齐人为何凭借两座城池就能坚守五年的重要原因。
(齐国仍有实力)
其实这五年里,赵魏两国一直到旁边悄悄地不出声,而齐人在这五年里拥有的也不仅仅是两座孤城,实际上还包括胶东和琅琊两郡的大片土地,这才使得他们在五年后击败燕军,并且还有收复失地的实力。
试想,假如齐人只剩下两座城池,城里的人吃喝怎么解决,得有军需物资才行啊!
后来田单用火牛阵击败燕军之后,田单又拿什么去收复失地!
就算燕人被打败了,还有在一旁虎视眈眈的赵魏两国,假如齐国没有一定的实力,那如何去威慑赵魏两国,让他们不敢一拥而上来瓜分齐国。
种种事实都表明,齐国剩下的不仅仅是两座孤城,并且他们还保存有拒敌和收复失地的实力,也就是说齐国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具有固守着胶东和琅琊两郡的能力。
由此得出结论,齐人本身具备有一定的实力,这就是他们为何能坚守两座城池五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而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而对控制区采取“减赋税,废苛政”,待收取民心,再逐步蚕食的方针。
这就是齐人为何凭借两座城池就能坚守五年的重要原因。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乐毅伐齐,连下七十二城,却对最后的即墨、莒久攻三年不克,个中原因,历来让人猜测纷纷。其实,仔细回顾此战,可没那么复杂。
从五国联军到单干乐毅伐齐,第一阶段的胜利主要得益于五国联军合作之力。
尽管五个诸侯各怀心思,但乐毅以其高超的能力指挥若一,因此有了济西大胜,形势大好。
在取得济西大捷后,乐毅重谢秦、韩,遣回了两军。随后,又以燕军攻齐国故土、赵国攻中山故土、魏国攻宋故土,三方分头作战。
这个安排与其说是分兵作战,还不如说是划分清楚利益,各自去取了。在这种情况下,分出的三军自然只会全力经营划给自己的地盘,不会再配合友军了。
因此,五国联军,只剩燕军单独进行对齐核心区的战争。
攻下七十二城的关键:攻心为上凭什么把齐国最核心地区留给燕国?诸候们可不是活雷锋!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即使济西大战损失惨重,齐国依然还是拥有着强大的战争潜力。因此,在济西大战后,燕国名臣剧辛曾经和乐毅讨论过下一步方略。
剧辛认为,齐国大,燕国小,燕国即使深入,也灭不了齐国,还会与齐国结下世代深仇,不如与齐协商,让齐国割地就可以了。这样,燕国稳稳当当的得到加强,不是更好吗?
可见:实力上看,此时齐国依然很强!你想吃肉?得先啃烂骨头!
乐毅认为,齐王结怨内外,骄奢淫逸,人心尽失,此时趁胜追击,招揽人心,可以灭齐!
从此来看,乐毅的连下七十二城,其成果是出乎诸侯及朝臣预料的,而这一战果,正是其人心战为主,攻心战为辅的指导思想下取得的。
即墨、莒难克,是其本来就难克事实上,战国时期,面对万众一心死守的城池,攻城耗费很长时间是很正常的。
战国初期,鼎盛魏国以名将乐羊灭中山,围攻三年才取胜;
“最次攻城”,当时攻一城花费数年,并不少见。
战国后期,秦国面对长平之战后的邯郸,围攻了一年多。最后还被对手和盟军一起反杀了!
而即墨、莒也不是盖的!齐国,当时已经形成了五都制,临淄为都城,但四方各立一陪都,协助管理庞大的齐国。
即墨、莒,都是“五都”之一。兵马粮秣、城墙壕沟是少不了的。即墨,当时的富庶程度比之都城临淄也不遑多让。
到最后反攻时能找出那么多牛来玩火牛阵,即墨财大气粗,可见一斑;莒,齐楚争战的前沿。齐国在那里还修筑了一道直连入海的长城,可见,其防务经营之深!
齐长城,始于莒县与五莲交界处,直入海。
加之此时即墨、莒聚集的,都是齐国的死忠,都是不原因当“亡国奴”才聚集到一起的,其人心之齐,不容置疑。
一碗夹生饭,但乐毅方略正确兵贵速不贵久,可能快谁愿意久呢?又不是在床上玩!
乐毅兵分两路,分头攻打,攻了2年,攻不下来。
攻坚战这个部分,我敬佩的专家朱增泉先生认为,燕军攻不下两地,乐毅应负指挥之责;此时应该集中兵力,一个一个地打。小编个人持谨慎意见。
莒的情况我不清楚,但古即墨小编去看过,其地形确实不易展开,即使集中更多兵力,也无济于事。
楚汉之际,项羽败亡后,齐残余势力仍在既墨旁的今“田横岛”附近顽抗。因此,乐毅采取了“攻心法”,减赋税、废苛政、尊齐民俗、不封城等方略,“和平演变”。
我认为乐毅的方略是正确的。
在燕国换将后,田单组织反击前,第一件事就是通过信息战,让燕军挖齐人祖坟、虐待齐人战俘等,可见,乐毅的攻心战对齐军士气是造成了相当影响的。假如攻心战得以持续,即使不至于让两城认清形势,速速来降,但消化已经攻占的七十二城,扩充燕国实力,是可能的。
另外,燕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也确保了他们可以实行这样的战略。燕国与当时的大国秦、楚都不接壤,与赵世代友好,因此,顿兵国外,内部空虚被人趁机袭击可能不大,完全可以从容实施“缓攻战略”。
名将的悲哀,算得清千军万马、内外形势,却算不清君臣之间的微妙信任关系乐毅长期经营齐地,使得外部风言风语一直很多。早在齐国反间计之前,就有许多人内部谗言,说乐毅图谋不轨了。
燕昭王尚能理智对待,恩威并用,顾全大局;到燕惠王即位后,就受不了这种局势了,立刻让人更换了乐毅。
燕王换将,终至大败。
燕惠王此举,并非纯粹是因其个人素质。
秦始皇素质高吧!在王翦带兵60万伐楚时,老王都还要以请多赐土地为幌子,来安抚君主的疑虑!
绝对放手名将发挥,就是素质高吗?“安史之乱”还记得否?
所以,当老板的也是没办法呀!
君臣互疑,人性如此,无解!
因此,如果要成就灭齐这样的的大业,只有攻城略地的文武韬略是不够的,还要像王翦一样,学会管理自己的上司!
虽然庸俗,但惟其如此,才能协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