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唐朝和吐蕃的战争期间各自用过哪些阴谋诡计?

唐朝和吐蕃的战争期间各自用过哪些阴谋诡计?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418 更新时间:2024/1/18 22:06:08

大帝国的狡诈,唐与吐蕃战争中的阴谋诡计!

在我写唐朝名臣郭元振文章的(《唐朝最诡异的谈判专家,算杀吐蕃军神,冻死突厥酋长!》)评论区里有,一个评论挺有意思。他说自己在藏区生活多年,感觉藏族兄弟们人很好,守信重诺,反观汉族最擅长用各种阴谋诡计。所以,唐蕃战争中吐蕃才吃了唐朝的亏。

如果从一个人的视角考量,这兄弟的观点不能叫错。

因为,每个人生活里遇到的人和事各不相同,而且喜不喜欢,通常带有鲜明的个人喜好。

但如果从两个国家的层面上看,这种逻辑就有点幼稚了。

对于唐蕃两国的战争来说,东至川西的剑南,西至西域的勃律,绵延数千公里的战线上,两军生死搏杀了将近200年,大战190多次,小摩擦无算。

在这种层面的国战里,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善良有意义么?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在这种人性扭曲的环境下,善良甚至会成为,见血封喉的催命符。

所有生活在边境上的人们,不管他是唐朝人,还是吐蕃人;不管是军人,还是百姓;也不管是为荣华富贵,还是仅为保住性命。

每个人,都被残酷的国战裹挟着,置对手于死地而后快。

所以,战争中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汉族人怎样?藏族人又如何?

没有谁在谋划时,会考虑敌人的感受!

今天我就两个例子,讲讲唐蕃双方的诡诈之计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背盟攻杀、吐蕃大相尚结赞的平凉劫盟。

一、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背盟攻杀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秋,崔希逸以中书省右散骑常侍的身份,接替牛仙客为河西节度使。

崔希逸的运气不错,他赴任河西节度使(兼任凉州都督)时,唐蕃两国刚于730年(开元十八年)和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会盟,在赤岭划界立碑。

由此可见,唐玄宗派他主政河西,并不是看重了他的军事才能,而是倚重其在河南主持漕运期间,所展现出的组织协调能力。

希望他通过改善民生的方式,巩固唐朝在河西的统治基础,进而有能力抵御吐蕃未来的军事威胁。

应该说,崔希逸对上意的体会很精准,完成的也相当漂亮。

经过几次接触,他温和而儒雅的处事方式,博得了吐蕃大论兼青海守将乞力徐的信任。

要知道,边境线上的军事将领间,建立信任是很难的。

大凡军事主官基本都动武的倾向,即便他本人没有,手下将领为了累功晋升也会有。

更何况,吐蕃军队的战争缴获,采取是赞普和将领集团分账制,这就让吐蕃边将更有攻击欲望了。

但乞力徐和崔希逸私人关系显然非常良好,当崔希逸感到边境上堡寨、栅栏林立,实在有碍两国边民交通往时。

他开诚布公的向乞力徐提出了,双方各自撤军的建议,“既然两国已经和好了,又何必在边境树立栅栏,设置守捉(边境驻军机构)呢?实在妨碍民众耕作、放牧,都撤了吧!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此事善莫大焉!”

乞力徐听后,心中有点疑惑,便道:“您是个忠厚人,说的必是肺腑之言。但我担心您那边未必都值得信任,万一有人搞事情,趁我不备,到时后悔就晚了!”

虽然乞力徐心怀疑虑,但在崔希逸坚持下,还是答应了。

但他提出双方将领出面,再次祭天盟誓,保证互不相侵。在二人的见证下,斩白狗为誓,各自撤军。

很快,边境上便出现了,牛羊被野的景象。

赤岭(今青海省境内的日月山,为青海农、牧区分界线,海拔3520米。)

以当时河西的战争局势来看,崔希逸请求双方军队撤军,避免差枪走火未必是心怀诡计。但他毕竟只是大棋局中的一个棋子,既无力左右唐蕃战争的局面,也无力改变青海的态势。

就在二人青海盟誓的同时,遥远的小勃律(今巴控克什米尔吉尔吉特)爆发了一场战争。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也就是崔希逸到任河西当年,吐蕃兵发小勃律。

得到消息的李隆基,马上发出诏书,要求吐蕃从小勃律撤军。但吐蕃赞普并没给玄宗面子,拧着他的召命降服了小勃律。

随后,还将姐姐嫁给小勃律王,导致其周围20余国都归附吐蕃,不再向唐朝贡。对此,李隆基“甚怒之!”

本来,小勃律和青海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崔希逸从边将层面构建的和平信任,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

开元二十五年,崔希逸的侍官,也是他的好友孙诲入朝奏事。

他为取悦正在盛怒之中的玄宗皇帝,故意隐去了双方盟誓一事,只是将吐蕃放松警惕的事实上奏,并建议趁其不备掩杀之。

于是,玄宗派遣宦官赵惠琮来到凉州问事,二人矫旨要求崔希逸发兵袭击吐蕃。

身不由己的崔希逸值得从命,蕃军无备的情况下,唐军突入青海两千余里,大败吐蕃,斩首两千余级,杀伤无数,乞力徐只身脱逃,河西地区的和平局面彻底破裂。

从事后唐庭的处理方式来看,王维代表皇帝赴河西宣慰战功,而犯有矫诏之罪的宦官,也未因此获罪。

据此推测,这次背弃盟约的军事突袭,大概率是李隆基默许的。

不管崔希逸是不是背锅侠,唐军背弃盟约是事实。

此次事件爆发后,唐蕃关系严重受挫,赤岭会盟创造的短暂和平旋即结束,两军再次回到了战争状态。

二、吐蕃大论尚结赞的平凉劫盟唐德宗李适时期,藩镇割据已成心腹大患,各藩镇拥兵自重,不接受朝廷官吏,不上缴地方税赋,唐朝不得不调动大量军队防备。

在西北边防,吐蕃凭借军事上的优势不断向关中侵袭,机动能力不足的唐军,只能以陇山(六盘山)地形勉力支撑。

就在这种局面下,唐朝军中也涌现出了三员名将,他们分别是李晟、马燧和浑。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八月,时任吐蕃大相兼河陇地区最高军事长官尚结赞,大举进攻泾(今甘肃泾川)、陇(今陕西陇县)、(今陕西彬县)、宁(今甘肃宁县)等州,“掠人畜,割禾稼,西境骚然”。

吐蕃兵锋直抵凤翔,凤翔距长安仅仅一百多公里,如蕃军以精骑突进,两三日即能兵临城下,京城戒严,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所幸,尚结赞一脚踢上了李晟这块铁板。

尚结赞进军至阳城(今陕西陇县)时,李晟命手下骁将王设伏截击。临行前,他对王说:“阳重地,为吐蕃必经之路,等吐蕃前军已过,见五方旗,虎豹衣,乃其中军,击之,必大捷。”

王依计而行,果然将吐蕃军队截断,唐军四面攻杀,尚结赞几乎丢了性命。

随后,李晟又带领部将野诗良辅、王,奔袭吐蕃摧砂堡。击溃吐蕃两万守军,斩将夺旗,尽焚堡中存粮而还。

几番交手后,尚结赞对三将颇有忌惮,对部将说:“唐之良将,李晟、马燧、浑而已,当以计除之。”

为此,尚结赞谋划了条一箭三雕的连环计!

他先是派兵进至凤翔城下,约束手下军卒不许骚扰民众,并命部将高喊:“李令公(李晟)召我们前来,为何不开城劳军?”

城上唐军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尚结赞见疑兵之计已成,便带蕃军徐徐退去。

随后,尚结赞开始遣使长安请求会盟。对此,外强中干的德宗颇为心动。

尤其,贞元二年以来,关中连年灾荒,长安库府早已枯竭,老鼠跑进去都是含着泪离开的。

甚至,朝廷连养兵的粮食都发不出来,以至于长安禁军摘下头盔在街道上呼喊:“拘我们于军中而不给粮,难道我们是罪人吗?!”

眼看着长安禁军就要哗变,宰相韩运米三万斛至陕。

德宗大喜,对太子曰:“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由于当时缺粮日久,兵民皆饿得黑瘦,粮食运到后,久饿乍饱,胀死者达到五分之一。

这种窘迫的局面下,吐蕃请求合盟友好,对德宗来说无疑是根救命稻草。

李晟画像

但深谙边事的李晟坚决反对,他上书直言道:“戎狄无信,不如击之”。面对李晟的反对,德宗居然产生了猜忌,加之凤翔城下尚结赞的一番表演,更让德宗觉得有必要稀释一下,不听话边将的军权。

贞元三年(787年)三月,德宗将李晟召回长安,封其为太尉、中书令,变相夺了他的军事指挥权。

尚结赞的第一步计划实现了,下面他要开始扳倒,马遂和浑二人了。

刻意体察上意的宰相张延赏开始全力推动唐蕃会盟,这时另一个功勋卓著的边将韩游瑰,也站出来反对。

他在表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

这时,尚结赞连环计的第二步开始发动。他早就通过细作探知,名将马燧虽然很能打,但却有个致命的性格弱点爱财!

于是,尚结赞派大将论颊热带着重礼,来到马燧营中,请求他朝中游说。

果然,马燧收下礼物后,亲自带着论颊热来到长安,表示对会盟的支持。同时,论颊热觐见德宗,还抛出了一个味道甜美的馅饼。

两国会盟后,尚结赞将归还吐蕃占据的盐(陕西定边)、夏(今陕西靖边县)二州。

盐、夏二州地处关中西北,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沟通关中和朔方军(治灵州,今甘肃灵武)关键节点,唐蕃两军曾为此反复争夺。(详见拙作《帝国嗜血城盐州!城盐州!》、《唐蕃二百年国战的终章盐州之战!》)

这次,尚结赞抛出归还二州的“馅饼”,德宗毫不犹豫的就上钩了。

但尚结赞还有一个要求,他对唐使表示,之前唐军曾有背盟的案底。所以,会盟人选必须是“忠厚可信”之人浑(定远城天德军节度)、杜希全(灵州节度使)、李观(泾原节度使)。

从三人的职务便可看出,他们都是边关重镇的军事统帅。尚结赞早就谋划着在会盟仪式上,劫持这三位边将重臣。

而劫盟之后,马燧则必会因支持会盟遭受责罚,这就是尚结赞的计中之计。

好在唐蕃交战多年,互相不信任已深入骨髓。

对尚结赞的要求,唐庭回复说:“杜希全守灵州,不可出境,李观已改官别处,现在只能派浑会盟于清水。”

但马上,尚结赞又提出,“清水不是一个吉祥之地,请求将会盟地点改在原州之土梨树”。

对于这个请求,德宗本来都口头答应了。但神策军的将领马有麟上奏道:“土梨树多阻险,恐吐蕃设伏兵,不如平凉川坦夷。”

最后,双方反复协商,会盟地点确定于平凉川(甘肃平凉附近)。

贞元三年(787年)五月,德宗任命浑为平凉盟会使,兵部尚书崔汉衡担任副手。李晟反复提醒浑,此次吐蕃的会盟请求诡异,希望浑在平凉小心戒备。

但他的谨慎之言,却成了政敌张延赏攻击的口实。面对朝廷不信任,李晟私下流着泪说:“我生长在西域,深谙吐蕃实情,上奏朝廷只是担心被吐蕃欺骗罢了!”

不过,他的警告也不是没有一点效果,德宗骆元光屯兵于潘原(今甘肃平凉东)、韩游瑰屯于洛口(今宁夏固原西南),作为浑会盟期间的后援。

骆元光领兵达到潘原后,发现距离平凉实在太远,一旦有变,难以及时救援。便和浑携兵向前,直至平凉外三十余里而止。

这个随机应变的军事调整,最终救了浑的老命!

贞元三年五月十五日,浑和其他唐使一起来到平凉川会盟坛。尚结赞早有准备,数万吐蕃精锐埋伏在盟坛西边,而浑对此一无所知。

等到浑脱去铁甲,换上会盟礼服,吐蕃战鼓遽然响起,精骑呼啸而至,杀都监宋奉朝于帐中,副使崔汉衡被俘。

浑不愧为久经沙场的老将,见势不妙逃出大帐,抓过一匹没有马鞍的战马,跳上马背,向骆元光扎营的方向逃去。

吐蕃骑兵穷追不舍,箭落如雨,居然没伤到他一根汗毛。奔到骆元光营前,方见骆营深沟固垒守备森严,吐蕃骑兵见状心知一时难以攻下,且韩游瑰事先安排的五百骑兵也鼓噪而出。蕃军只得悻悻而去。

唐蕃平凉会盟以吐蕃劫使盟毁告终,事件中唐军死500余人,被俘1000余人,自副使崔汉衡以下60余名唐官人,皆被扣押。

德宗这边还在长安等着好消息呢,就在这种自娱自乐的气氛中,兵部侍郎柳浑兜头泼了一盆冷水。他对德宗说:“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今日之事,臣窃忧之!”

李晟也跟着说道:“诚如浑言”。

看着这俩不开眼的,德宗气就不打一处来。

他当众训斥李晟:“柳浑是个书生,不懂边关大计,你跟着瞎掺和什么?!”

结果没过多久,韩游瑰打脸的表章就送来了,“虏劫盟者,兵临近镇”。

德宗当时就懵了,张着大嘴半天说不出话来。

等他回过神,第一件事就是痛骂马燧,人家李晟早就说吐蕃不可信,就你小子出来撺掇和吐蕃会盟,你不会和吐蕃有啥勾结吧?!

所幸,马燧一生东挡西杀,功劳极多,德宗就是想找个替罪羊,也不能轻易治罪。只是,夺了他的兵权,封为司徒、北平郡王,在长安养了起来。

早前,尚结赞曾言:“去三人,则唐可图也。”一番连环之计后,李晟、马燧被罢兵权,入朝为闲职,只剩浑依旧领兵为将,尚结赞的计中计,也算成了三分之二。

平凉劫盟之后,唐蕃关系跌入谷底。德宗即位之初,对吐蕃友好的战略彻底破灭。

随着李泌再次回归朝廷,一个西联大食、北和回鹘、东结南诏的反吐蕃联盟逐渐成型。

德宗也开始执行强硬的对蕃“三不政策”(不谈合盟、不见蕃使、不接国书)。

此后30余年,唐蕃外交陷入停滞,两国边将各显其能,大打出手。

综上所述,战争就是战争,不能将和平时期人与人的关系,套用在战争环境中。不管是崔希逸的背盟攻杀,还是尚结赞的平凉劫盟,都是战争状态下的表现。

这和其所属种族、何种信仰、人品优劣完全无关,所谋者,不过是获取更多的战争红利。

或从十五北防河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长城工程浩大堪称世界之最,即使放在现代也是令人汗颜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建成的?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其不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还是世界文化遗产。那么哪怕是今日也是十分艰难的这项工程,在古代又是怎么修建的呢?其一、人员修筑长城的人员绝对不可能少,那么这些人又都是谁?首先就是戍防的军队,长城额主要作用就是联通城郭,防守

  • 刘邦与项羽之间的事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雍丘之战,巨鹿之战,彭城之战,,荥阳之战,都是项羽大胜。垓下之战:真的有点象天要亡他项羽。汉军联兵五十万以上(甚至有说是七十万的),项羽孤军十万,又是以少打多!可是这次和以往不一样了,秦国的军队打输了,不可能弃城而逃的,而他刘邦逃惯了!汉军是有准备要和项羽决战的,又是所有诸侯联军,所以精力饱满、粮食

  • 戚继光曾用大竹竿杀倭寇,是因为没钱造武器吗?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什么大竹竿?人家那叫狼筅,抗倭神器好不好?狼筅的发明背景大明嘉靖年间,生活在弹丸之地的卑微寇族,不断的骚扰我中华龙兴之地的东南沿海岸驻兵薄弱的乡镇。倭寇以烧杀抢掠为主,得手后即刻转移,如同老鼠一般油滑灵活,让负责缴灭倭寇的大明军队颇为头痛。根据《倭变事略》记载,倭寇使用的武器“倭刀”十分锋利,能够轻

  • 民国时期四川巨匪袁刚都做过哪些恶事?带来了哪些不好的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民国时期的四川是个极为混乱的地方,前前后后出了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军阀,而土匪更是数不胜数,袁刚就是四川与陕西交界西乡一代的土匪,他在此盘踞十余年,横行乡里,为祸一方,穷凶极恶。一、袁刚其人袁刚又叫袁育成,1888年11月18日,生于四川省宣汉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中。1925年,当地的地主派人征收粮食,袁

  • 有什么好看的大型战争古代片?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您好,古代的,推荐《天国王朝》,《斯巴达300勇士》,《角斗士》,《勇敢的心》,《亚瑟王》,《特洛依》等,场面都很宏大的。近代的有《解放者》,《滑铁卢战役》:其次是,《勇敢的心》必看,否则你就不要看外国古代战争片了。另外个人值得一看的有:《角斗士》(获奥斯卡奖的,但战争场面不多,靠情节取胜)这些都是

  • 朱仙镇在历史上发生过哪些战事?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的朱仙镇,不仅是商业重镇,也是有名的古战场,宋朝民族英雄岳飞大破金兵的战斗就在这里。1139年夏,金兀术撕毁和议,倾巢而出,发动大规模的对宋战争。岳飞力主抗战,在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他一直准备着的施展收复中原抱负的时机到来了。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忠义民兵的热烈欢迎。这年七月,岳飞亲

  • 绵延七百余年的西南家族,为何能历经四个王朝更迭?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915年,播州杨氏基业奠基人杨端病逝,临死前嘱咐子孙不要忘记自己来自中原。杨端之后,其后人继续与周边势力激战,稳定了播州内部统治,统治面积约七万平方公里,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地方势力。匡扶大宋,国灭降元公元965年,杨端之孙杨实献其地归附宋朝,宋朝在其地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仍以杨氏为其首领。徽

  • 历史中为什么青龙要灭唐朝,白虎却救唐朝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古代,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镇守天庭的四大神兽,也象征着东西南北四方和春夏秋冬四季。道教本有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天神护卫的说法,而这四位天神实际上来源于古代的星神崇拜、古人将黄道(太阳和月亮经过的天区)中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后来将二十八宿和四象相结合,形成了“二十

  • 你对靖康之耻与崖山之战有什么看法?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宋朝是一个文风鼎盛的朝代,宋朝最大特点就是过于注重于精神世界,而不注重构建国家理想,也没有国家发展目标!宋人过于看重个人荣辱,不关注国家前景。说穿了,这就是一个混吃等死的朝代,也是华夏士族精神,最后的余辉!宋朝没有纠错能力!宋朝一旦出错后,既无止损预案,亦无应对之法,更别提什么纠错能力了!从靖康之耻

  • 千禧年之战到底发生了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21年过去了,有几个人知道,1999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调动了700万军队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月球阻击战。在会战中,联军空军炸毁外星侵略军“泰坦”号母舰,炸沉外星第三舰队旗舰,联合国为支援前线而六次发布全球动员令,超过半数团职以上高级将领殉职。月球阻击战未能阻止外星人占领月球,却改变了外星人进攻地球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