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一个文风鼎盛的朝代,宋朝最大特点就是过于注重于精神世界,而不注重构建国家理想,也没有国家发展目标!
宋人过于看重个人荣辱,不关注国家前景。说穿了,这就是一个混吃等死的朝代,也是华夏士族精神,最后的余辉!
宋朝没有纠错能力!宋朝一旦出错后,既无止损预案,亦无应对之法,更别提什么纠错能力了!
从靖康之耻的由来,从崖山之战的结局,都充分的证明了宋朝是一个没有理想丶没有危机意识丶没有纠错能力的朝代。这一判断,不但适用于宋朝,也适用于今天的世界。当今之世,判断一个国家的兴衰,首先就是看该国现行制度的纠错能力如何;其次就是看该国有没有真正可以实现的理想;其三就是看该国有没有危机意识。
靖康之耻从字面意思就就可以看出这是北宋的奇耻大辱。北宋两个皇帝徽宗、钦宗被金文人俘虏,还有大量王公贵族宫女被金人押送到北方,一路上受尽非人般折磨。
崖山之战是南宋灭亡的最后一战,虽然失败,但是非常悲壮。南宋很多官兵力战而死,很多大臣跳崖投来海自尽,大臣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自杀。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杰,永远值得后人尊敬!!!!
北宋和辽国的主战场在哪里?都有过哪些战争?
北宋与辽的主战场主要在幽州,燕州,云州。
979年6月,宋太宗亲自指挥围攻幽州城的战役,十五日不能攻下,后被辽军的援兵横击于高粱河,宋兵大败,是为高梁河战役。
986年,宋大宗分三路出兵收复幽云二州:以曹彬,米信为一路,率师出雄州;田重进率师由定州出飞狐;潘美和杨继业率师出雁门。宋太宗制订的作战计划,是用河北的两路军队把辽的大军牵制在幽州,使其不能兼顾右翼,潘,杨所领的一路兵便可以出雁门巧取云州,然后再从那里东进与河北的两路宋军会师,夹攻幽州。但辽军把主力集中为一路,坚守幽州,先破曹彬军于涿州西南,使田重进一路溃退。然后集中力量迎战潘美和杨继业的军队。宋廷急诏西路军撤退,并令杨继业负责迁徒云,朔,寰,应四州人民于内地。而潘美令杨继业攻朔州,杨继业率军至朔州南,为辽伏兵所击,被俘不屈,绝食而死。
前言:宋辽之间这对冤家,是我国第一个千年前后南北两大并存的政权,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注定要发生很多不平凡的故事,两强相在,最多的就是争斗。我们接下来一起看看发生了哪些不平凡的战斗。
第一、宋和辽的成立背景契丹公元907年阿保机建国,兼并周边民族政权,一跃成为中原北方第一大患。而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五代十国,无暇顾及北边,遂使契丹坐大,就是我们俗称的辽国。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划黄袍加身,逼柴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
第二、两国的矛盾导火索五代后唐清泰末,辽(契丹)帝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攻灭后唐称后晋皇帝后,从石晋王朝攫取了幽云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之地并以此为基地,不断袭掠中原。辽帝国凭空得到中国的燕云十六州,增加大量财富和国力,但也严重地伤害了中国的自尊。而且长城险要已失,黄河以北像敞开着大门的广大庭院,再没有阻止外人闯进来的重要屏障,自然使中国不能安枕。所以燕云地区,始终成为两国冲突的导火线。
第三、两国战争的经过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的二十年之间,宋辽两国,发生四次重要战争。
第一次,公元976年,宋帝国第二任皇帝赵光义(赵匡胤的弟弟)在消灭后汉帝国,中国本土统一完成后,他兴奋地打算一举收复失土。而中国将士们大战之余,已疲惫不堪,原来满怀希望征服后汉之后得到休息和赏赐的,现在全部落空,还要徒步六百余公里,越过连绵险恶的太行山脉,去进攻庞大的强敌。他们对此强烈反对,但赵光义拒绝采纳任何反对意见。一个月后,大军抵达幽都府(即幽州,北京),攻城。辽帝国大将耶律体哥反击,在城东高梁河会战,宋帝国愤怒的士兵乘酣战时叛变,攻击赵光义,于是全军崩溃。赵光义腿部受伤,狼狈逃回球州(河北涿州),追兵赶到,赵光义已不能骑马,只好爬上驴车逃脱,留下一万余具士兵的尸体。
第二次,公元978年,辽帝国为了报复北宋帝国的无端攻击,耶律休哥进围瓦桥关(河北雄县),宋军大败,辽军追到莫州(河北任丘)才撤退。赵光义下令亲征,走到大名(河北大名),距莫州直线还有二百八十公里,却不敢再进,潦草结束.
第三次,公元986年,赵光义经过六年的准备后,向辽帝国发动总攻。东路由征服南唐帝国名将曹彬率领,出琢州(河北涿州);西路由征服南汉帝国名将潘美率领出雁门(山西代县),但两位都是对内有余、对外不足的“窝里凶”人物。东路军在歧沟关(河北高碑店西北)被辽兵团迎头痛击,像山崩一样溃散;西路军在飞狐口(河北涞源)也失败,大将杨继业正在前方节节胜利,听到消息,即行护送归附的汉人,向内地撤退。杨继业是这次战役中唯一的胜利者,潘美答应他在陈家谷(山西朔州南阳方口)留下重兵接应,杨继业一路血战,勉强抵达,却远远发现谷口无一兵一卒,他知道被他的统帅所出卖,不禁放声大哭,结果全军覆没。
第四次,公元1000年,辽帝国进攻瀛州(河北河间),击败宋军,生擒大将康保育,深入齐州(山东济南)、淄州(山东淄博),大掠而归。宋帝国大将范廷召一直在尾随,不敢进击,等到辽兵团退出边界,他才上奏章说是他把敌人赶走的。新即位的皇帝赵恒(赵光义的儿子,赵光义最终死于腿伤),十分高兴,还作了一首《喜捷诗》,搞得群臣们不得不一窝蜂表示庆贺。范廷召告捷,赵恒喜捷,这个新兴的宋政府,很快地就习惯于上下互相欺骗。
总结从这些战役可以看出,宋帝国根本不是辽帝国的对手,所以每战必败。但辽帝国也没有强大到能够消灭宋帝国的程度,两国遂形成紧张的对抗,只不过宋帝国承当的沉重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