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大竹竿?人家那叫狼筅,抗倭神器好不好?
狼筅的发明背景
大明嘉靖年间,生活在弹丸之地的卑微寇族,不断的骚扰我中华龙兴之地的东南沿海岸驻兵薄弱的乡镇。
倭寇以烧杀抢掠为主,得手后即刻转移,如同老鼠一般油滑灵活,让负责缴灭倭寇的大明军队颇为头痛。
根据《倭变事略》记载,倭寇使用的武器“倭刀”十分锋利,能够轻松砍断明军兵勇使用的“长枪”。
倭寇不仅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具备娴熟的作战、格斗技术,单兵作战能力明显高于明军兵勇,明军在与倭寇的几次正面交锋中均大败而归。
狼筅的制作
戚继光将军针对“倭刀”攻击距离短、攻击形式少的弱点,发明了能够在最大成度上限制“倭刀”作战能力的武器狼筅。
狼筅以生长在南方的植物“毛竹”为设计蓝本,在经过特殊处理的竹竿上,固定若干个如同“树枝”般的铁质尖头,竹竿长5米,铁枝在25厘米至60厘米之间。
“狼筅”这个名字与武器本身的外形有关,“狼”指的是铁枝末端的“狼牙尖刺”,“筅”指的搅拌茶粉的工具,狼筅的外形与茶道工具“筅”有些相似,所以起名为狼筅。
(戚家军吃完饭后,用狼筅剔牙,顺便杀几个倭寇作饭后运动……)
制作狼筅的用料常见,工艺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装备大量部队。
可是“狼筅”的单兵作战能力并不理想,竹竿上的铁质尖头甚至连猪肉都割不透,基本上没有任何杀伤力,但是戚继光将军制作狼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进攻,而是防守。(戚家军鸳鸯阵)
狼筅的作战能力
狼筅是一种“团战武器”,通俗一点说,狼筅有着“减速”、“沉默”、“格挡”、“缴械”三种技能。
上图是戚继光将军结合狼筅的作战能力,独创的“鸳鸯阵”。
明军的传统部队编制与南宋极为相似,枪兵单独为一队,刀兵和盾牌手为一队,这种编制是针对北方地区的“北元”蒙古军所设计的,并不适用于和倭寇对阵。
戚继光将军十分巧妙的将兵种进行混编,狼筅小组站在部队的最前方,作为最关键的屏障,五米长的狼筅会抵抗住倭寇的进攻,狼筅小组不断晃动狼筅,使铁枝上的铁尖,钩在倭寇的衣服上。
一旦被狼筅困住,倭寇必须用倭刀砍断纷繁复杂的铁枝才能前进,但倭刀无法实现在短时间内砍断所有铁枝,他们只会在狼筅中越陷越深。
趁倭寇手忙脚乱时,站在后侧的枪兵对倭寇展开突刺收割人头,火枪手会击毙逐渐靠近狼筅小组的各别倭寇。
当倭寇弃刀而逃时,刀兵会一拥而上完成最后的歼灭。
戚家军凭借着“神奇的狼筅”,数次歼灭侵犯东南沿海地区的无耻倭寇,此后,倭寇只要看到狼筅便会恐惧的五脏俱裂!
通过戚家军的不懈努力,明朝的东海南疆恢复了昔日的平静,狼筅这种兵器,也成为了人们永远铭记的戚家军军魂。
就玩意就是给倭寇量身定制的加强版竹扫帚,倭寇失去近身作战优势,累得吐血。这种武器名字起的霸气,叫狼筅,其实没有啥攻击力,如果没有鸳鸯阵,就是一把扫帚。
为倭寇量身定制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平灭倭寇时,发现倭寇虽然长得个子矮,但打起仗来很生猛,一米五几的身材,近身格斗像猴子一样灵活,加上倭刀冶炼精良,锋利异常,可以连续砍断十几支长矛的矛杆,明军吃了不少亏。
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克制五短身材的倭兵,用长武器最有效果。戚继光按照以我所长,攻其所乱短的战略思路,制作了一这种扫帚形状的武器狼筅。用料简单,就是5米长的竹子,在头上固定一些铁制的钩钩刺刺,像锋利的狼牙一样。这种武器并没有名字那么威力大,作用说起来有点阴损,就是利用长度阻挡对手近身,利用铁枝扼制对手进攻的灵活性,消耗对手体能,借机消灭。
倭寇无法施展特长戚家军用上这种神器后,战场上热闹了。两军混战,倭寇气势汹汹冲上来,第一排明军用藤牌、皮盾围成一圈,倭兵哈哈大笑,明军真怂,成了缩头乌龟;刚刚靠近,突然盾后面捅出几条竹竿子,倭兵一头雾水,这是啥玩意,破扫帚也能当武器,明朝没军费了吧,从少林寺找来扫地僧打头阵!可到了跟前就懵了,这玩意五米长,上面安了很多铁钩铁刺,手持短刀的倭兵无法接近明军,于是倭兵用锋利的倭刀剁竹竿,竹子和木头不一样,柔韧性非常高,剁不断反而把刀子弹起来,倭兵心中一慌,一个没留神,被狼筅上的倒刺钩住衣服皮肉,像掉进荆棘丛里,无法脱身,只好左劈右砍,明军的衣服边都没沾到,砍竹子累了个半死。
这时明军战斗部队枪兵闪亮登场,手持长矛,对着急得又蹦又跳,手忙脚乱的倭兵一阵乱扎,倭兵死伤大半,还有稍远点的扎不到,火枪手砰砰砰一阵射击,倭兵全军覆没。这就是戚继光设计的鸳鸯阵。
戚继光用最简陋的材料,制作最实用的武器,用最简单的方法,制服了不可一世的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