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与勇的对决,犹豫不决是失的前兆,
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刘邦先项羽一步进入关中攻破咸阳,而且在函谷关派兵阻拦项羽大军进入关中,项羽得知此时异常愤怒,派英布攻打函谷关进入关中,之后又有人向项羽告密刘邦准备在关中称王,要知道在项羽面前,刘邦的大军就是小喽喽,项羽还没说话刘邦就想称王,于是更是气的项羽火冒三丈,准备磨刀霍霍像猪羊,一举歼灭刘邦。
虽说刘邦有意阻拦项羽,但还有几分自知之明,刘邦与项羽实力悬殊实在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刘邦周围又都是能人义士,天下大势耳清目楚,在这样的形势下刘邦得知关羽入关,在攻陷咸阳后并没有大肆庆祝,而是退后到灞上。
项羽要杀刘邦的消息不胫而走,原来是张良的故交项伯也就是项羽的堂叔给张良透露的,目的是想让张良逃走免遭祸端,结果张良将此事告知刘邦,刘邦大吃一惊同时也有所顾忌,于是将项伯请到军中,各种说辞,最后项伯决定为刘邦求情,也让刘邦做好认错的准备。
接下来,一场足以改变历史的饭局鸿门宴就登场了。
说是一场宴会其实连谈判都不算,可以说是项羽开庭审判刘邦也不为过,虽然是美味佳肴,又有谁会放在心上,一开始刘邦就放下姿态、卑躬屈膝、点头认错,好说歹说项羽算是气消了,可项羽的亚父军事可不是好应付的,范增一而再再而三的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犹豫不决范增就代其发号施令命项庄舞剑助兴实则早有预谋,于是就有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项庄的剑充满杀气,招招逼人,此时项伯也出来舞剑助兴,说是舞剑助兴,其实是帮刘邦解围,项庄见项伯阻拦无从下手,这时刘邦的手下樊哙又冲了进来,替刘邦说了一堆好话,再后来刘邦借口解手小便趁机灰溜溜的逃走了。
鸿门宴最后不欢而散,项羽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没能抓住机会,而刘邦经过鸿门一宴后深知项羽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于是刘邦改变策略,不再与项羽硬碰硬而是选择了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处处忍让处处顺从,项羽将刘邦封为汉王,在位置偏僻土地贫瘠的汉中,刘邦也只能欣然接受,但是刘邦的志向又是项羽所不能比,之后的项羽满足于西楚霸王,而刘邦却不满足于汉王,韬光养晦,运筹帷幄,为反攻项羽积极的做准备,在项羽军中一片祥和无仗可打的韩信从项羽军中来到了刘邦军中,再慢慢的拜为大将军,再慢慢的……
楚汉之争就开始了。
鸿门宴是一场暗藏杀机的饭局,但不是决定性的饭局,项羽虽然没能抓住机会杀掉刘邦,但是在刘邦驻守汉中之前项羽仍有机会,只是鸿门宴看到的是两人志向的差别,经此一宴,项羽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而刘邦则更坚定了自己统一天下的决心。
如何看待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战争?
刘邦老谋深算而且善于听取部下的意见、善于用人,项羽个人勇武但却有勇无谋、刚愎自用而又妇人之仁,最后,刘邦赢得了战争,这其中,刘邦的大将韩信有一半的功劳,而韩信当初就是在项羽军营没受到重用而投靠到刘邦帐下的。
楚汉相争,有勇有谋的项羽败给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刘邦?怎么看?
没有经历过市井人文熏陶,靠继承贵族家风,做事刻板不懂手段,属于无谋。这种官二代,三代,无法在社会激烈的矛盾斗争中成为最后赢家。
项羽有勇有谋,但无政治头脑和手段,属于秀才造反。刘汉是流氓无赖,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受任何文化传统的约束。项羽是捆着手脚与放开了手脚的刘邦打架,机会稍纵即失,最后又不肯过江东以谋东山再起,只好落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