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提问者完全没有一点地理知识吗?文中说黄河在陕西地区频繁发大水,造成饥荒?我看你说的是反话吧!黄河在陕西拐了一个“几”字弯,从陕北的黄土高原,由北向南流经晋陕大峡谷,绕开了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关中都是很少发生灾害的,最多是夏天偶尔会大旱。地理位置好,优越,这也是为啥古代辉煌的政权都在长安的原因之一,这里地势都是比较高的,黄河到潼关-三门峡-永济,这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黄河交界处,黄河往东流向要汇入大海,经过河南及山东部分地区。黄河从陕西下来,河南这里是地势很低的了,黄河水又带着从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黄沙,到河南,成了地上悬河,自古就是黄泛区,年年遭灾,黄河决口发水灾,你去问问或查查资料,以前河南遭灾,发大水,河南这边人都是往陕西逃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前没有三门峡市,在三门峡修建了水库,三门峡这个地方也是以水库建市的,这才治理了新中国以前河南频繁发水灾的黄河水患问题!至于说的关中粮食问题,唐时长安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口上百万的城市,又是首都,光外国人都有十万。古时,生产力低下,亩产的粮食跟现代比不了,既然是首都,全国都是管辖范围,人多粮食不够,其他地区的粮食为什么不能往首都进贡?
提这问题的人,低劣浅薄,更是昧了良心。陕西到处都是河南人,集中居住区有西安道北(火车站北),宝鸡,铜川,这些人当挑担来陕西为啥?他们己是陕西人,不想伤害他们!不过小时候常见河南人要饭,老陕拿出自己的馍馍和粮食接济他们,你们可曾见过陕西去要饭?更没陕西人逃去河南定居!八百里秦川,天府沃土,风调雨顺,很少有灾荒。别昧良心说假话,那是要遭天咒的!
陕西称“三秦”,山西称“三晋”,湖南称“三湘”,由来是什么?
“三秦”:地名。故地在今陕西一带。
昔日项羽破秦入关,三分秦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领咸阳以西之地;司马欣为塞王,领咸阳以东至黄河之地;董翳为翟王,领上郡之地(今陕西北部),合称三秦。
后来,泛称关、陕一带为三秦。唐.王勃《王子安集》三.《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有:“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句。
另外,晋时十六国之前秦、后秦、西秦,也称三秦。
“三晋”:春秋末,晋国为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分,各立为国,史称三晋。
《战国策》.《赵》一.有:“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说。
三晋地区,包括今山西、河南及河北西南部分。
“三相”:湖南的湘潭、湘乡、湘阴(或湘原),合称三相。
另,指流经湖南境内的三条水:即江、湘、沅。
又,指湘江的三支流。据《湖南通志》十三.《长沙府》载:“湘犹相也,言有所合。至永州与潇水合曰潇湘,至衡阳与水合曰湘,至沅江与沅水合曰沅湘。”
还有,潇湘、资湘、沅湘为三湘。古代诗文中的“三湘”,多泛指今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一带。唐.《宋之问集》上.《晚泊湘江》诗曰:“五岭惶客,三湘憔悴颜。”
三秦的由来公元前206年项羽领导的军队在刘邦之后也来到咸阳。项羽出身于楚国旧贵族家庭。在秦末农民起义时为恢复楚国,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章邯投降。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入咸阳,杀了已归降的秦王子婴,并火烧咸阳城,焚毁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
项羽后引兵东向,都彭城(今徐州),以中国最高统治者自居,大封诸侯。其中将刘邦封汉王,都南郑,辖陕南及巴、蜀之地。为防刘邦势力扩张,牵制刘邦,他又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东马坊村遗址),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说:富县、安塞、延安)辖陕北。将关中之地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是时,还定三秦”。其实当年的三秦是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现阶段所讲三秦一般代指陕西,陕南、陕北、关中三地合称“三秦”。
“三晋”的由来三晋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魏、赵、韩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魏赵韩原晋国故地。二是指山西省。
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六卿,公元前453年,三家联手在晋阳城打败晋国执政智氏,此后三家逐步瓜分晋国,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魏、赵、韩这东方由晋国分裂而来的三国合称为三晋,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
现在三晋统指山西。
“三湘”的由来三湘,现为湖南别称。“三湘”是“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
“三湘”得名虽然有很多说法,但大多是附庸风雅,其实“三湘”与“四水”合称,都是指湖南的地理环境。四水指湘资沅澧四条河流,且以最大的河流湘江而简称“湘”;三湘则是指秦灭楚时,湖南境域内基本就是楚之三郡:洞庭郡(湘中)、黔中郡(湘西)和苍梧郡(湘南)。秦灭楚后将洞庭郡和苍梧郡合而为一,成为长沙郡,合楚之黔中郡和巫郡为秦黔中郡。后世以湖南境域基本为楚之三郡而称为三湘。任何经过文人再加工的解释内容,都只是原始含义的引申。
由于洞庭湖地处湖南北部偏东,地形以湖泊、平原、丘陵为主,明显不同于西边和南边的崇山峻岭。这样,洞庭湖辐射区域是湖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名为“湘中”;西部雪峰山脉名为“湘西”,南部靠近南岭山脉名为“湘南”。注意,“三湘”概念里是没有湘北湘东的,地理上靠北的长沙益阳岳阳等,历史上都是称湘中。湖南在历史上全省曾分为三道,民国3年(1914年),湖南分为湘江道(驻长沙县)、衡阳道(驻衡阳县)、武陵道(驻常德县)和辰沅道(驻凤凰县,后迁至芷江)。民国5年,省府裁撤武陵道,这时全省分为三道,一直延续到道制取消。
1.湖南湘乡、湘潭、湘阴(或湘源),合称三湘。
【出处】:见《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十四全州》。但古人诗文中的三湘,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唐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诗:“昔放三湘去,今还万死馀。”
2.指沅湘、潇湘、资湘。
【出处】:晋陶潜《赠长沙公族祖》诗:“遥遥三湘,滔滔九江。”陶澍集注:“湘水发源会潇水,谓之潇湘;及至洞庭陵子口,会资江谓之资湘;又北与沅水会於湖中,谓之沅湘。”
引自百度百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