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中国数十个省,为何唯独福建在古代是兵家“不”争之地?

中国数十个省,为何唯独福建在古代是兵家“不”争之地?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胖次 访问量:3463 更新时间:2024/2/23 19:24:24

两方面原因。

第一,交通不便。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中原人都以为福建是个岛,原因就是古代福建人去中原,大多是搭船前往。中原人见得多了,就以为福建与中原是没有陆路相连的。

虽然后来中原人意识到福建是岛的概念是错误认识,但中原人同时也意识到,走陆路去到福建,相当之麻烦。

从春秋到秦初,北方政权的大军在福建的武夷山西侧多次发动试探性攻击,但总是找不到能走大部队的大道。

比如当时的楚国,势力范围都已经渗透进了云南,但对离自己统治核心区域距离更近的福建就是渗透不进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凭借强大威的慑力,逼迫闽越和东越臣服,并且在福建地区设立了闽中郡。但秦朝对闽中郡的统治政策并不是像治理南越(两广)那样指派郡守、县令管理,而是实行羁縻之策,即委任当地土著首领管理,让他们各管各的地盘。

也就是说,福建在中国统一后,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名为郡,实际仍是一方诸侯。

汉代后,尤其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后,中原王朝对福建的管理越来越加强,福建半独立王国地位渐渐消失,也变成了中央管理,但交通不便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当时除了走海路,福建陆路基本不通。即便打通了几条闽道,也是如蜀道一样,运输很是不方便,还不如走海路。

李白曾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是没到过福建。他如果走过闽道,估计也会说“闽道难,难于上青天”。

PS:李白、杜甫苏轼等大文豪一辈子四处游荡,江西、浙江、两广都到过,苏轼甚至连海南岛都到过,但就是没到过福建。

新中国建立之前,福建除了昙花一现的漳厦铁路外,没有与外界相连的铁路,这在沿海省份中,是独一份。一直到1957年,建成通车了鹰厦铁路及随后的外福铁路后,福建才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

其实我们看一下沿海各省通铁路(与外界相连的铁路)的时间,就可以发现福建进出不便的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

而交通不便,这让中原统治者对福建这块区域如何提的起兴趣?

第二,战略上不划算。

福建七山二水一田,平原地形很少,而且平坦地区都集中在沿海一线。也就是闽江入海口的福州-马尾地区;晋江入海口的泉州-晋江地区;九龙江入海口的厦门-漳州地区。

虽说福建有十分之一区域是耕地,但这些区域的缺点是都没有纵深,没有上游腹地。不可能形成珠三角,长三角那种大集散地。离开了沿海,福建内陆全部都是山区,路也是难走的转山路,经济带小。

古代海运不发达,而且重农轻商,福建的农耕潜力小,部分重农抑商的朝代自然是看不上眼。当然南宋、元朝重视商业,福建曾有一段时间很风光,被统治者看重。但到了明朝,又恢复重农抑商政策后,福建就又被统治者忽视了。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不止福建,广东省的东北部,浙江省的南部,江西省的东南部,自古也都是不争之地。这些区域多山少田,不盛产粮食,也缺乏自然资源,中原王朝对这些区域的重视程度都不高。通常来说,中原统治者占领几块经济价值较高的区块后,就不会往深山腹地继续延伸势力了。这也是这些地区会形成客家人聚集区的原因。

(侵华日军当年也避开了这些区域)

也就是说,古代统治福建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控制住沿海的几块冲积平原即可,余下的内陆丘陵既无法左右战局,又缺乏能战略价值。把统治秩序交给当地族长管理即可,这属于有意忽略,符合情理。

另外福建自古民风彪悍,闽人平日和善,但逼急了还真惹不起。当年侵华日军想攻占闽北要地南平,但刚进入闽北山区就被当地老百姓自发组成的民兵第十师打蒙了圈。所以民风这方面,也是历代中原王朝不想在福建投入过多精力的原因之一。

这是个让福建很尴尬的问题。

明明是大陆上最名副其实的“东南”沿海省份,但自古以来的福建似乎都太低调了,而最能体现这种低调的,莫过于连攻城略地的战争双方都不将这里视为兵家必争之地。就连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也只是占据了福建沿海的几个城市,对福建省内陆地区则几乎鲜有染指。

那么福建就奇了怪了,同样是东部省份,为何福建就如此“不受待见”呢?而在静夜史看来,福建之所以不被重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地形位置很无语

“兵家必争”,争的是地形之利,以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但福建的地形让人瞬间没了脾气。

在静夜史看来,福建的地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曰山地广布;二曰无大河出海。

福建的地形是真正的“八山一水一分田”,除了沿海的狭窄平原,以及星罗棋布的河流湖泊,福建基本就是山地的天下。

而山地,任何时期,对于任何事物都是无语凝噎的存在,今天的福建总人口不过4000万,和崎岖的地形加上贫瘠的土地密切相关。

因为其绝望的交通条件就足以令人望而却步,福建何谈兵家必争?

而即便争得福建,因为崎岖的地形,也注定无法实现掌控区域全局的作用,所以从军事角度来看,福建确实太过鸡肋。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虽然福建地形没有吸引力,但如果有大江大河贯穿全境,例如长江、珠江,即便无法改变崎岖地形,利用大江大河的运输作用溯流而上占领内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扼守河口也可以控制内地大片区域。

但闽江表示这样的压力我承受不来,险峻的武夷山脉不仅成为福建和江西的分界线,更像一堵高墙挡住了几乎所有河流的去路,这让想要通过福建河流进入内地的设想全部落空,所以福建的地位更加“可有可无”。

由于我国古代始终未能建立起成熟的海洋意识,靠海的福建始终无法展现其所谓的海洋优势。而从大陆整体的布局来看,福建反而显得很边缘。

而因为台岛只是元朝才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澎湖巡检司主要管辖澎湖列岛,真正纳入版图是1684年清朝平定台岛),因此福建在很长时期内不存在“征台跳板”和“台岛后方”的作用,自然始终是“边角”的存在。

相比之下,广东之所以被重视,除了荒芜的海南岛,珠江的入海口,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广东紧邻少数民族密集的西南地区以及交趾,是中原王朝西进和南下的跳板。而浙江和江苏则长时间作为中原王朝的经济重心而存在,尤其是长江和大运河的存在,使得浙江和长江中下游的其他省份一样,成为帝国不可或缺的柱石,就连武夷山隔壁的江西省都曾有过辉煌的昨天。

所以,福建尴尬的地形条件和地理位置,令古代“兵家”最欲罢不能。

2、从来都被边缘化

除了“专治各种不服”的地形,因为地理位置太过边缘,所以历史上无论民众还是中原王朝,对福建的重视都始终不够,这也是当前福建省人口远少于周边省份的历史原因。

而因为除了战乱几乎难有人“造访”,历史上的福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也相对落后,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以及历史上因战乱而出现的人口南移,福建才逐渐崛起,并在宋朝成为经济最发达的省份。而之所以发达,主要是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撑起了福建的半边天。但福建的内地从古至今都没有出现过相对有名的区域政治或经济中心,汀州和建州虽然显赫一时,但和广州、杭州等城市不可同日而语。

“兵家必争”,除了争山头,更需要争大城池,因为这意味着“争”的成功率,但福建又一次令人失望了。

虽然从维护东南沿海安全的角度考虑,中原王朝必须拿下台岛,但在1624年荷兰入侵台岛之前,荒芜的台岛对东南沿海的威胁几乎为零。

况且即使外来势力占据了台岛,对福建形成严重威胁,因为福建令人绝望的地形条件,他们也难以对中原王朝形成致命威胁,典型如明朝嘉靖时期的倭寇,虽然严重威胁东南半壁,但十年时间始终徘徊在沿海无法深入。

历史上的中原王朝,由于对海洋始终缺乏重视,因此指望依靠海洋翻身的福建始终默默无闻。

事实上直到清朝,中原王朝的主要努力方向仍然只有两个,那就是一路北上和一路向西。

由于游牧民族在东北、华北、西北甚至青藏高原方向对中原王朝形成的巨大威胁,中原王朝除将政治中心牢牢固定定在北方并修建了横贯北方的万里长城,还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广大地区与游牧民族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

这种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简称生存之战,是几千年来中原王朝的主要努力方向,因为理论上只有搞定游牧民族中原王朝北方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

相比之下,云贵川等西南广大地区的少数民族虽然在地形上无法对中原王朝腹心产生致命威胁,但中原王朝为拓展生存空间,必然要将统治力向西南深入,这种趋势从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就开始了。

而除了向西扩张,为护卫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中原王朝还始终将交趾作为主要扩张方向。

所以,在数千年的时间里,福建始终不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努力方向,因此战争几乎从未青睐过这些地区,除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这里比其他地区更加宁静祥和。

福建,想说“争”你不容易!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打仗为什么不骑猪?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既然有朋友把咱这二师兄都抬出来了,这个问题必须回答。先说形象,一点也不差。与高头大马比,二师兄似乎没那么高大威猛,不过,社会在发展,审美在改变,咱这憨态可掬的表情,萌萌的感觉,在这个年代,不知迷倒了多少新新人类。再说实战。优点多多。上的去,下的来,安全系数高。上马费劲还是上猪费劲,一目了然。有从马上

  • 除了《举起手来!》搞笑抗日电影,还有哪些搞笑抗日电影?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向我开炮巧奔妙逃三毛从军记绝境逢生富贵兵团财神之横扫千军这个必须安排了《地下交通站》豆瓣评分8.9在B站可以免费看一共28集,每集约45分钟。B站也有很多这个剧的鬼畜,所以这个剧的看点可见一斑。还有第二部哟《二号交通站》。《亮剑》这个就不用多说了2018、2019、2020甚至更长久B站鬼畜的万恶之

  • 古代中国为什么不向南扩张?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如果说古代中国,不热衷对外扩张是相对于西欧殖民国家和沙俄的。中国的版图从原始部落时代,就从河南中原地带不断扩张,这一种扩张一直维系到清朝。所以说,古代中国从中原这一小块核心区域发展到今天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都是领土扩张带来的,更不是上帝馈赠或者赠的。这一种领土扩张也叫做开拓疆土。虽然古代中国面积

  • 为什么二战中的意大利那么搞笑?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组织联盟要想成功是要多方面的原因的,这其中少不了合作。不过,或许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合作看起来并不那么完美,甚至会拖了合作者的后腿,这就是猪一样的队友。在二战期间,就有这样的一群队友。大家都知道,二战是有法西斯国家挑起的,他们组成了轴心国,其中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作为领导。在这三个

  • 为什么古代中国南方政权常会败于北方政权?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主要因为中国北方在古代率先进入了农耕文明,以关中为核心的中原文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长安作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整个天下的影响举足轻重,只要控制了关中,就等于牢牢地控制了整个中国北方,只要控制了整个中国北方,也就牢牢地控制了整个天下,即是天下分久必合,也都是得关中者得天下。随

  • 你知道哪些有趣搞笑的历史人物?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蠢萌的陈也罢在明朝的成化年间,福建莆田人出了一个翰林院编修叫陈音,在风波云诡的大明政坛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遗憾的是,这哥们不是因为天下无双的权谋,而是天下无双的逗逼行径。《明史》记载这哥们“然性健忘,世故琐屑事皆不解”,就是说他是个高度健忘症患者,而且基本上没救了。他那个陈也罢的外号是这么来的,某日他

  • 南北争霸2000年: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南方总是打不过北方?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蒙古人:我们吃肉,你们吃素,怎么打得赢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是搞清楚,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差异问题!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种族,但是从某种形态上来分,可以分为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和海洋民族!我们华夏大地,自古以来就由两种民族在主导着,一个是游牧民族,一个是农耕民族!从地理分布来看,游牧民族主要

  • 历史上大多都是北方统一南方,为何曹操在赤壁之战却失败了?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北方多次统一南方,根本原因在于北方的综合实力强于南方。这种综合实力上的优势,使北方的势力在军事上始终能够保持总体优势,即便局部或暂时不利,最终仍能取胜。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北方家大业大,输点不怕。经得起折腾。第一,古代中国北方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远超南方。一切军事斗争,归根结底都是经济的斗争。夏

  • 历史上有哪些搞笑的事?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说一下古希腊最沙雕的运动吧,古典拳击。这项运动的最初形式足以证明古希腊除了搞基的肌子,基本全是二货。它的基本形式是这样的,两个面对面坐在椅子上,用拳头互殴,直到有一方被打死为止。大抵上就如同《笑傲江湖》里令狐冲对田伯光那场,可惜规则规定屁股离开椅子也不能认输,还得坐回去继续打。时间长了,连希腊人自己

  • 古代南方割据政权都以淮河为界,而不是以长江为界吗?为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秦岭淮河防线水土不服我们经常听见“守江必先守淮”的军事用语,很明显这是将南方政权视为弱势一方,因此用了一个守字。其实中国古代南北对峙中,南方政权越过淮河北上的案例比比皆是,当然放弃淮河一线退守长江的更是不胜枚举。所以淮河并不能单纯理解为南方割据政权的底线,它其实就是南北划分最直观的对立中轴线,北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