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1年,大明集结13万大军,下定决心要与大清在辽西走廊决战。
可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洪承畴的13万大军迅速灰飞烟灭了。
洪承畴善于用兵,他所率部队更是精兵强将,为何在此战中表现如此糟糕呢?
决战临近:决战未开,大明已失战略主动自从宁远之战、宁锦之战连续吃亏后,皇太极认识到实力差距,难以骤胜,遂暂停直接对明军精锐进行大举进攻,转取“伐大木”策划:攻击蒙古、朝鲜,切断大明左膀右臂,后又迂回入关,深入大明腹地,削弱大明战争潜力。
到1641年时,后金已征服了朝鲜、蒙古,又向北控制了黑龙江流域,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使其人口、版图、兵员大幅增长。
另一方面,在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和大清迂回入关的双重打击下,大明这根“大木”的根基进一步动摇了。
形势变化,皇太极君臣遂决心:实施决战!
事实证明:皇太极发起决战的时机,对胜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明虽然仍然远大于满清,但此时,大明拼尽全力,也只能组织起10余万大军,其兵力与清军相当,而且,由于饷粮紧张,大明耗不起,只有尽快决战,其无论战略上没有太多选择空间。
此战,从一开始,皇太极就战局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围困锦州:皇太极牢牢把握战略主动大明没有主动权,但皇太极如果操作不当,也未必能把握主动权。
当时,皇太极身边群臣主要有三种主张:1、绕过山海关,直接干京城!2、绕过宁远、锦州,“直抵关门”,直取山海关;3、逼近宁远、锦州,迫使他们没办法种地,自然不能坚持。
皇太极如果采取任何一条,恐怕就拿不住主动权了。
攻宁远孤城都攻不下,皇太极去直接打北京或者山海关,无疑自找没趣;而大明虽然弱了,但也不是什么小邦,你想小打小闹把人家挤出去那也是做梦。
皇太极选定了:锦州。,
锦州在辽西走廊东北部,锦州往西南,松山、杏山、塔山,每城间隔20里,再西南40里,才是另一重镇宁远。
明军救援锦州,以宁远为基地,距锦州百里,路途遥远,补给线较长,利于清军骚扰、截击。
皇太极在距离锦州90里的义州驻兵,以为后勤基地。
随后,皇太极发兵攻打锦州。
如此,清军“先处战地”,无论是打,是拖,都有底气,已把握了主动。
无奈的明军将帅锦州被围,蓟辽总督洪承畴该应战了!
洪承畴不是草包。
他认识到:明军兵力并无绝对优势。而且,明军不善野战。
所以,他认为,明军应该“且战且守”,大军带着粮食、物资,从宁远到塔山,再到杏山、松山,步步为营,稳步推进。
被困锦州的祖大寿也颇有大局观,他派人来告:锦州城池坚固,我们扛得住,您可以稳扎稳打,不必浪战!
无论是援军还是守城军,都清醒认识到应取稳扎稳打之策,大明不是没有将帅之才。
可是朝廷不干了!
李自成、张献忠闹得欢,这个情况下,集结十余万大军战辽西,朝廷已经够有魄力了!再拖?没钱啦!
洪承畴只能急进。
失败的中央突破对于急进之法,陈新甲提出的方法是:分兵四路,夹击围城敌军,迅速解围。
洪承畴吸收萨尔浒之战的教训,决心集中兵力,并敌一向,中央突破。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将辎重部署于宁远、杏山、笔架山等处,自率吴三桂等步、骑十万人,分为两个梯队(洪自率7万居前),进至松山。
多尔衮指挥部队奋力迎战,不能取胜。
此时,锦州守军在祖大寿指挥下发起反击,收复了外城。
形势朝着有利于明军的方向发展。
此时,有人建议:趁皇太极援军未至,出奇兵,迅速击破当面之敌,洪承畴未采纳。
如此,在皇太极抵达前,明军虽占据优势,却始终不能破围,改变战局。
当皇太极抵达后,战局再次逆转。
形势瞬间逆转皇太极得知明军大军前来,立刻“传集各路兵马,星集京师”,并将十五岁以上的满、蒙壮丁全部从军,奔赴锦州。
主力对主力的决战,就此开始!
皇太极抵达前线,立刻观察形势,他发现了明军的问题:“大队集前,后队颇弱”。明军精锐十分靠前,后方薄弱。
皇太极做出部署:主力部署于松山、杏山之间,切断松山与后方联系。
洪承畴又不是木头,当然不会就范,立刻组织对清军的猛攻。
明军,仓促反击;清军,立足未稳。
野战对野战,明军没有优势,激战一日,胜负难分。
皇太极一面阻止抵抗,一面袭破了明军屯粮的笔架山。
此时,战场上,双方未分胜负;但是,形势上,只携带数日粮食的明军已经陷入了清军包围。
崩溃洪承畴担心步、骑兵被敌人分割,虽将乳峰山步兵退回松山,十万大军收拢,拼死一战。
次日,再战一日,仍未分胜负。
攻势受阻,粮草被断,明军气势大挫。
洪承畴与众将商议后,决心突围,回到宁远就食,再图后举。
撤退,是最复杂、危险的动作,必须妥善部署,统一行动,否则,满盘崩溃。
明军崩溃了。
原计划次日一起突围,但是,当晚,王朴擅自先逃,吴三桂等总兵见状,也争先撤退
明军撤退混乱,步骑兵互相践踏,损失惨重。
皇太极已预料明军当夜可能撤退,已周密部署,封锁通道,坚决堵击。
见明军分散突围,皇太极做出调整:各部见明军逃遁,明军逃遁多少人,我们就以多少人去追,争取多歼灭敌人!
如此,明军的突围,变成了一场大溃败!
皇太极预料明军退到杏山后,仍会后撤,遂派军再迂回设伏。
又一场大崩溃!
一番奔逃,明军被歼者达53000余人!
其实,突围当晚,明军曹变蛟曾攻入皇太极大营。
当时,清军主力已排除追击明军,力量单薄,因此,一时“军中大惊”。
只是曹变蛟后援不继,只得退出。
可见:明军如果保持统一、有效指挥,未必没有机会成功突围,甚至可能有意外收获。
只是军心已散,一败涂地。
全歼大量歼灭明军后,清军开始收尾。
清军挖壕筑墙,把仍在松山的洪承畴所部也围了起来,如围锦州一样。
大明令洪承畴死守待援。
只是此时的大明,哪里还有什么援军可以派来的?
次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沦陷,洪承畴被俘。
三月十日,坚守了近两年的祖大寿出降,锦州沦陷。
随后,清军在红衣大炮的帮助下,轻松攻取了杏山、塔山,基本控制了辽西走廊。
松锦决战结束。
此次决战,大明王朝仅存的战略力量被歼。
不久,当李自成从西安出发时,精兵强将悉数折于松山的明军无法抵抗。
大明亡了。
松锦决战,是皇太极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无论是围城打援,还是迂回断敌,或是分兵追击,他都牢牢把握了战场节奏。
大明救不了锦州,不算意外。
但是,大明重兵集团,短短时间灰飞烟灭,则是人祸了。
首先是国力受损。
由于国力受损,大明此战兵力并无优势,而且,无法采取其最擅长的步步为营之法推进。
以不占优势的兵力,用不擅长的方式展开决战,明军未战即已处被动。
其次是主帅人选不当。
洪承畴确实是一位不错的统帅。无论是前期镇压农民军,还是投清后,他都表现出了很强的军事、政治才能。
但是,此战前,洪承畴多与农民军交战,与八旗交战经验不足。
此战中,明军在已经决定急战解围的情况下,依然高度集中,以防清军分割、迂回。
这种战法,对付农民军效果不错。
但是,面对作战经验丰富、机动力极强的清军,则“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被兵力相当的清军切断后路。
其实,当时的辽东明军,在袁崇焕等人的经营下,已经具备了相当不错的野战部队,完全可以更加主动。
只是谁让袁崇焕们已经被崇祯爷自己解决了呢?
洪承畴对辽东军不太熟悉,辽东军将对洪承畴也不太信任,最后,突围时,众将不听号令,各自突围,引发了总崩溃!
国力已衰,将帅无人,大明的国运,到头了。
松锦之战直接导致后来的甲申国变,明朝灭亡,而这一战,明军唯一的机动部队基本报销,那么,这一战,明军是如何输掉的呢?
指挥这一战的是蓟辽总督洪承畴,首先,在松锦之战爆发之初,洪承畴制定的作战指导方针并不是“以守为战”,而是且战且守即“守而兼战”的方针,崇祯十三年(1640)四月,当崇祯得知清兵在义州筑城屯田、图谋锦州的消息,命令辽东督抚镇臣:“密等方略,自行回奏”时,洪承畴密陈方略即明确指出:“今日筹辽非徒言守,必守而兼战,然后可以成其守;而战又非浪战,必正而出之奇,然后可以成其战。”
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他的作战方针既不是一味死守的消极防御,也不是一味激战的冒险进攻,而是“守而兼战”,一边防守,一边进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当时,兵部将他的这个方针概括为“战守双筹,内外兼顾”,应该说是准确的。
洪承畴的这个作战指导方针,是充分吸取以往明清交战的经验教训,根据敌我双方的各种因素而制定的。萨尔浒之战,杨镐对后金军队的作战能力估计不足,不听杜松、刘“敌未可轻”的劝告,轻举妄动,四路进兵,结果导致全军覆没。
后来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的战守无资、形势险峻的情况下,采取以守为主、相机进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作战指导方针,都曾有效地遏制了清兵的攻势,只是由于朝廷的腐败,党争的阻挠破坏,才没有坚持下去。
皇太极在征服朝鲜后,掠夺了大批人口、牲畜和金银财物,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力量,于是开始准备夺取辽西地区,以确保其辽东的统治,并为入中原打开通道。皇太极鉴于满族骑兵擅长野战、不善攻城,过去强攻宁、锦两场的失败教训,于是在义州筑城屯垦,对锦州采取围而不攻、长期围困的“持久之策”,力图迫使明军“耕种自废,难以图存”,撤锦州之守而回宁远,再撤宁远之守而回山海关。
为了解锦州之围,明廷把所有能够调动的约莫14万左右的军队,由洪承畴指挥援辽。洪承畴的作战指导方针,即前文所言那样,稳扎稳打,挡住清兵咄咄逼人的攻势,逐步扭转明军的被动态势。
清军先是连续攻破锦州城东五里台、城北晾马台等几个明军哨所,又攻克锦州城西九台与小凌河西岸等11个明军哨所,加紧对锦州的围困。七月,洪承畴为解锦州之围,率东协总兵曹变蛟、援剿总兵左光先、山海关总兵马科,与吴三桂、刘肇基合击清兵于杏山城北的黄土台,获胜后进至松山,再次击败清兵。
此次进兵“凡三战,松山、杏山皆捷”。清兵的大部队于是退屯义州,不再出战。洪承畴乘机亲至杏山,督令明军将士将由天津海运至老西各仓的米豆抢运到塔山、杏山、松山和锦州。
到九月初六日,运至锦州的粮饷已足可支持到次年三月,松山的粮饷可支持到次年二月,杏山、塔山的粮饷也“所积颇多”。此后,考虑严冬将临,前方战事较少,洪承畴才命马科、吴三桂、刘肇基率所统兵马入关休整,以利来年再战;同时令吴三桂、刘肇基率所统之兵往来松、杏之间,佯示进兵。
皇太极对围攻锦州的失败大为恼火,撤换了围锦州的统帅多尔衮,将其由亲王降级至郡王,派济尔哈朗代替,济尔哈朗按照张存仁的建议,在明军炮火的射程外扎营,将锦州严密包围起来,并策反城里的两营蒙古军,夺占锦州外城。
洪承畴见锦州危急,于四月下旬率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中协总兵白广恩、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及马科、曹变蛟、吴三桂齐集宁远,而后向松山进兵,在东西石门与清兵展开一场激战。祖大寿听到炮声,知道援军已到,也率兵出城,对清兵形成夹击之势,此战使得清兵向北退却。明军获胜后遂在松山西北立营,到了六月,济尔哈朗向明军再次发动进攻,却被明军反而夺取了乳峰山顶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的清兵营地,击毙清将梅勒章京翁阿岱等人。
战争到了这里,实际上只要明军坚持下去,大概清军在无法实现战略意图,且国力有限的情况下,自然会退兵,明军有极大可能赢得锦州保卫战的胜利。
然而,这个时候,暂时陷入低谷的西北农民起义军又重新活跃起来,当月,张献忠、罗汝才卷土重来,攻占湖广的谷城和房县,于七月间击败来镇压的官军,崇祯为此直接斩了主持抚局的总理军务熊文灿,派杨嗣昌接手。
而张献忠西入四川,以走致敌,再于崇祯十四年正月率部东下,进入湖广,于二月间攻克襄阳,诛杀襄王,迫使杨嗣昌自杀而亡。然后率部转攻河南,李自成也与崇祯十三年6、7月间进入河南。
面对这种形势,兵部尚书陈新甲坐立不安,他深知崇祯一向急于求成,又性多猜疑,臣僚有功即予旌赏,稍微有失误便严加惩处。如果辽西的战事不能尽快结束,明军无法腾出手来,集中全力镇压农民起义,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自己作为兵部尚书便难辞其咎,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五月间,当崇祯找询锦州解围之策时,他提出分兵四道进攻夹击的方案,希望能速战速决。洪承畴坚决表示反对,崇祯本来也支持洪承畴,但是,陈新甲仍坚持己见,而七月时,清兵因粮饷不足,扬言入攻三协以虚张声势。京师的明朝君臣最怕清兵从三协趁虚而入,威胁北京,于是陈新甲又以此为借口,写信威胁洪承畴,大意就是,你打仗打了一年多,耗费的钱粮有十多万而锦州之围也没有解除,这时候清军犯三协,你到底是要去堵住清军犯三协,还是继续辽西解锦州之围?反正无论选择哪种结果,你又有什么脸面对满朝文武,面对圣上?
与此同时。陈新甲还向崇祯反复密陈速战速决与守而兼战的利弊,并推荐前绥德知县马绍愉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出关赞画军务。崇祯遂密敕洪承畴刻期进兵,兵部还拨给步骑兵13万,超过原议10万之数,洪承畴只得将军饷留在宁远、杏山与塔山西北的笔架山,自率6万大军先行,余军继后,至松山集结,这就埋下了日后惨败的祸根。
明军主力挺近松山,此时清军统帅为多尔衮,双方连续几日作战,互有胜负,但战事焦灼,一时半会分不出胜负,于是多尔衮向沈阳要求,改变原先以半数兵力出战,半数兵力在家休整的做法,全军出战。
皇太极急得“忧愤呕血”,只得按其要求,倾国出动,使得参战总兵力在总数上超过了明军,并代病亲往松山督战。皇太极一到松山,就抓住明军缺粮而又不擅野战的致命弱点,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将主力推进到塔山、杏山之间,不仅夺去明军留在笔架山的粮草,还下令掘壕设障,切断明军与后方的一切联系和粮饷供应。
明军因为缺粮,洪承畴打算拼死一战,然而诸将主张回宁远,军心顿时涣散,洪承畴只好令曹变蛟、王廷臣两镇兵马坚守松山,其余六总兵分左右两路突围。此前吃过败仗的王朴,率先逃跑,吴三桂、唐通、马科、白广思、李辅明也率兵沿海而逃,结果遭到清兵截杀,伤亡惨重。
松山主力也决定要突围,然而三分之二兵力决围冲阵,后又遭到清兵阻击,移屯海岸又尽没于潮水,仅剩下200余人脱险生还,眼看突围无望,洪承畴派人东走小凌河,绕道漠南蒙古,向朝廷求援兵。
松山上的1万多守军苦苦坚持了八个月,始终不见援军到来,于是,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副将夏成德叛变降清,引清兵入城,辽东巡抚丘民仰与总兵曹变蛟、王廷臣等被杀,洪承畴被押解沈阳后降清,四月,清兵又攻破塔山,迫降杏山,历时两年的松锦战役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