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历史上的毒气战有哪些战例?

历史上的毒气战有哪些战例?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153 更新时间:2024/1/24 13:16:06

一战中的凡尔登战役,双方都使用了毒气,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毒气战,又称化学战,是指在战场上使用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作为武器消灭对方。该类武器与核武器、生物武器同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根据《日内瓦公约》属于被禁止使用的武器类别。

据由130多个国家签订,于1997年4月29日生效的《禁止化学武器公约》(CWC),将能够用于化学武器,或可能被用作制造该类化学品的有毒化学制品,根据其用途和目的被分为三类:

一类物质:化学武器以外的用途极少。可以用于研究、医疗、制药、化学武器防御测试等目的。每年制造100克以上就必须向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登记。一个国家被限于最多拥有1吨这些物质。例如,芥子气与神经毒剂;

二类物质:有合法的小规模民用。此类物质的制造必须登记,禁止出口给非公约签署国。例如,硫二甘醇用于制造芥子气,也用来作为墨水的溶剂;

三类物质:有合法的大规模民用。年产30吨以上的工厂必须登记,允许检查。限制出口给非公约签署国。例如,光气,可以直接作为化学武器,也是许多合法的有机化合物制造的前体;三乙醇胺用于制造芥子气,也用于制造化妆品及洗涤剂。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5年春英法联军在比利时的伊普尔运河一带与德军展开绝战。这里就是著名的西线战场,英法联军凭借坚固的工事,与德军形成对峙局面。1915年4月22日深夜,阴云密布,突刮东北风,德军在百余辆军车的掩护下,向英法联军阵地缓慢推进。随着凌晨的到来,天蒙蒙亮起,英法联军这才发现阵地前黑压压的全是德军,慌忙使用各种炮火猛烈反击。

德军看似招架不住,向后仓皇逃跑,数万名英法联军士兵跃出战壕、倾巢而出,追赶德军至一空旷地带。突然,几十架德军飞机蜂拥而至,在空旷地带上空投下无数炸弹,炸弹坠地后,并没有发出巨大声响,而是腾起无数黄绿色烟雾向四周弥漫,英法联军士兵吸入烟雾后,很快喉咙肿痛、呼吸窒息,紧接着口角出血、四肢抽搐倒地而亡。此时,位于西北高地的德军大炮也不停的向该地带倾泻毒气炮弹,很快英法联军一万余名士兵阵亡,其余大部分也丧失战斗能力,十公里长的阵地防线被德军轻松占领。这些毒气炸弹就是德军使用的秘密武器氯气弹。

由于德军率先在战场上使用毒气弹,并取得了胜利,随后英法联军也研发使用。引起双方毒气弹升级竞赛,创造更多新型的毒气:芥子气、光气等用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共有五万余吨有毒化学制品用于战争,直接造成85000余人死亡,非致命性伤亡的约100万余人。二战后,绝大多数国家认识到化学武器的危害性,也在谴责使用化学武器问题上达成共识,并于1993年1月13日签订,1997年4月29日生效的《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是第一个全面禁止,且彻底销毁一整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具有严格核查机制的国际军控条约,对维护世界和平、国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的瘟疫是怎么描述的?

我是湖畔故事,我来回答关于古代瘟疫的问题。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一是古人对于”瘟疫”一词含义的理解;第二是史料中对几种常见的瘟疫的具体描述,尤其对它们的症状、病因、流行状况、治疗方式的具体记载。

一,“瘟疫”的含义“瘟疫”二字在我国古代,连用的不多,文献中多单称“瘟”或“疫”,其中又以“疫”称居多,另外还有疫疠、戾气、疠、时气、时疫、疾疫、瘴气、天行时气等诸多叫法。

《说文》:“疫,民皆病也。从疒。役省声。”《一切经音义》注引《字林》:“疫,病流行也。”所以,“疫”是易流行的烈性传染病。

“瘟”即是“温”。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的范围很广,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瘟疫”合用,指的是以热象为主、易流行的烈性传染病。

二古代对瘟疫的描述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关于瘟疫的记载很简略,很多史料仅记“疫”或“瘟疫”几字,而并未指所发瘟疫到底为何种疫病。所幸众多医药文献资料可以弥补了这一缺陷。

我们一起看看古代文献中常出现的几种烈性传染病,看看古代文献对它们的症状、病因、流行状况、治疗方式等方面的记载。

1.疟疾(Malaria)疟疾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素问》中有关于疟疾症状的最早文献记载:

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逸周书》卷六“月令解第五十三“,记载了疟疾发生的时间和原因:

孟秋之月,……行夏令,则国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山东《单县志》载:嘉庆十五年(1820年),

八月,人多疟疾,黄水为害。”同治十二年(1873),山东冠县“疟疾流行,人多染之致命,邑令韩光鼎施舍药饵,济人甚众。(韩光鼎《冠县县志》)

2.鼠疫鼠疫被列为甲类传染之首。人类历史上有三次鼠疫大爆发,第一次在公元六世纪,由地中海波及到欧洲、北非,死亡了近一亿人。鼠疫导致了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二次在14世纪40年代,也就是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持续了近三百年,遍及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尤以欧洲为甚。这次“黑死病”带走近一亿人的生命。

第三次鼠疫大爆发在19世纪末,波及亚、美、非诸州,死亡人数达千万以上,也波及到了我国西南沿海地区,清代文人金武祥在《粟香随笔》记载:

甲午春,余重至,东适时疫盛行,数月不已,亡者约以万计。疫作之前,各户见鼠多死,人每触气耳病,土人谓为鼠疫。清代经学家洪亮吉的《江北诗话》记载了乾隆壬子癸丑年间(17921793年)云南赵州鼠疫爆发之惨状,

赵州有怪鼠,白日入人家,即伏地呕血死,人染其气,亦无不立殒者,道南赋《鼠死行》篇,奇险怪伟,为集中之冠,不数日,道南亦以怪鼠死,奇矣!《鼠死行》的原文是: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忽死两人横截路。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气灯摇绿。须臾风起灯忽无,人鬼尸棺暗同屋。乌啼不断,犬泣时闻。人含鬼色,鬼夺人神。白日逢人多是鬼,黄昏遇鬼反疑人。人死满地人烟倒,人骨渐被风吹老。田禾无人收,官租向谁考?我欲骑天龙,上天府,呼天公,乞天母,洒天浆,散天乳酥透九原千丈土,地下人人都活归,黄泉化作回春雨。

根据余伯陶《鼠疫抉微》记载,我国古代并无“鼠疫”一词,最初叫核瘟。

鼠疫之名是新医学输入之后才有的,古代史料中的疠子、痒子、核子瘟、疣疫、恶核都是鼠疫的旧有名称。

崇祯时人刘尚有在描述北京城中鼠疫患者的症状、感染率、高死亡率:

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亦白日死,或一家数人并死。“疙瘩瘟”是对腺鼠疫患者淋巴结肿大的称呼。

吴有性在《瘟疫论》中有鼠疫症状的描述:

或为斑疹或为疮疥疗肿,或时众人目赤肿痛,或时众人呕血暴下。俗名瓜酿瘟、探头瘟是也。或时众瘿疾,俗名疙瘩瘟是也。为病种种,难以枚举。古人对鼠疫的观察可谓详细,各种怪异的名字就表明某些症状。而瓜酿瘟、探头瘟当为肺鼠疫、败血性鼠疫。

万历十年,滨州大疫,“大头瘟流行,闻者惊异。”大头瘟也是鼠疫。

3.霍乱历史上对霍乱的记载很多。一般认为我国清朝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以前的霍乱多是发于夏秋二季的急性肠胃炎或细菌性食物中毒。

现代医学所指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真正现代意义的霍乱记载始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伍连德认为霍乱在嘉庆二十二年,即1817年,霍乱由印度经陆地传入中国边境。

卫苌《栖霞县志》有道光元年,“秋,霍乱传染,人多病死。”

汪鸿孙、刘儒臣《恩县志》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霍乱盛行,人死无数。”

4.天花天花又称痘疮、疱疮、虏疮、疮疹、天行斑疮等,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的第一个烈性传染病。

我国天花的最早记载大都认为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相传马援于建武中(公元25年-55年)征武林蛮传入。书中说:

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的差后,疮斑紫黑,弥岁方灭。唐代孙思邈曾以“以毒攻毒”思想,刺破脓疮取汁治疗天花。

到了宋代,宋真宗时丞相王旦之子种痘而愈,其法遂流传开来:

种痘始于宋真宗王旦,其后各相授受,以湖广人为最。(梁绍壬《两般秋雨随笔》)明代中叶以后种痘术已经流行,但是从史料记载来看,还是不如清代普遍。

山东地方志中有许多清代的种痘医家。齐河县的王熙光“好善不倦,痘疹尤精”;寿张县的姜琢“精治痘疹,活童孩无算”;商河县杨中山“性聪明端方,精岐黄,业尤善痘疹科,小儿痘疹为生死大关,当时引种牛痘之术未传,经其医治均庆安全。”等等。

虽然种痘术推广开来,但是天花的危害仍然难以根除,尤其是清朝统治者,备受天花之害,在入关以前就常因天花而避居他处,入关后,顺治帝死于天花,清代宫廷诸皇子格格幼年夭折的主要原因也是天花。

所以朝廷十分重视种痘,雍正三年上谕:

看来满洲、蒙古等艰于子息者,大都为痘所殇。此亦无力种痘之故耳。新满洲蒙古侍官员等有未经痘之子弟,欲行种痘者,着告知太医院,交刘声芳看好时候,派种痘之医生,令其诊视。若痘疹科医生不敷用,着奏请添取。(阮葵生《茶余客话》)1796年,英国人琴纳又发明了牛痘,从此逐渐替代了人痘。

5.白喉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马喉痹的记载:

马喉痹者,谓热度之气结于喉间,肿连颊而颊而微状热,烦满而数吐气,呼之为马喉痹。这种对马喉痹的描述和白喉的症状极为相似。

宋窦汉卿《疮疡全书》有缠喉风的记载:

外证咽喉形如鸡子大,其色微白,外面腮上有肿,其形似疮,身发寒热,牙关紧强,语声不出者是也。清代医家陈葆善对白喉描述的更为清楚:

时疫喉病,喉间必红肿。甚则紫。而此症则独发白。或点或片或块。色如鸡脂。或发热后数日始见。或顷刻满喉。(《白喉条辨》)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有“秽浊上受喉肿痹”一条:

咽喉肿痹,上窍邪蒙,日暮昏烦,阴伤日炽,肌肤柔白,气分不足。这儿肌肤柔白很有可能就是指的白喉。

以上“瘟疫”的含义,以及古代文献中对各种瘟疫的具体描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崇祯年间,有一只带有鼠疫菌的小跳蚤,跳到了一只老鼠身上,并且拼命的叮咬它,然后鼠疫菌就进入这个老鼠体内。由于环境优越,鼠疫菌大量繁衍,老鼠病情加重发高烧,内脏开始溃烂,最终死亡。

在死之前,鼠疫菌传到了其他老鼠身上,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更多的老鼠感染了鼠疫菌。

明末,由于赋税的加重,土地兼并严重,让很多的农民离开一直耕种的土地,同时大旱、水灾、蝗灾,灾害频繁,让更多的人成为了难民。而难民四处迁徙,没有吃的,就会找老鼠藏起来的东西吃,或者吃老鼠,最终鼠疫传到了人的身上。

鼠疫先是在山西开始,由山西波及到四周,危及整个华北地区,打破了大明王朝的正常秩序,这就是明末大鼠疫。

这次鼠疫,死亡的人数众多,因为当时没有准确的记载,现在也就不得而知。关于鼠疫的描写,“阖门皆殁”,“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

“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可见,明末的的鼠疫有多么严重,而这一场鼠疫也葬送了大明王朝,给了崇祯一次致命的打击。清军入关,大明灭亡。

依现在的话来说,瘟疫就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在灾害过后,卫生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产生。明末,民不聊生,吃的都没,更谈不上卫生,所以鼠疫在此大爆发。

但是,幸好的鼠疫还是平息了,当时京城来了一个担任后补县佐虚职的福建人,他发现了鼠疫的治疗办法,可使用刺血法给病人治病。合理的治疗,加上后来的冰雪天气,冻死了大多数的老鼠,这次鼠疫最终被平息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三国演义》里著名的赤壁之战,有诸葛亮“借东风”的经典故事.当时正值冬季,应该盛行(  )A.东南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亚洲冬季风的源地在寒冷干燥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风从内陆吹向海洋,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所以冬季风为西北风,因此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说.故选:C.血火湘南1楼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八路军连长李俊乾奉命率领部队前往湘南南岭山下,希望在此建立一块新的根据地。湘南南岭

  • 三国所有著名战役和著名典故的介绍 简洁易懂一些 好的加分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战役主要是考赤壁之战,在三国中一共有三大战役即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的北方争霸战,双方在次对势年余,后来曹操采用许攸之计火烧袁军屯粮地乌巢,最后大败袁军),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为统一全国而发动的对南方军事势力的攻击战,其实主要是孙刘联军,两军在赤壁相对,后来周喻采用部将黄

  • 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打天下,打败项羽主要的功劳在韩信。韩信没有成为大将军前,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韩信成为大将军之后,刘邦还不是项羽的对手,但韩信可以对付项羽。韩信将项羽的主要军事力量楼烦骑兵给灭了,使得项羽失去争夺天下的大杀器,最终让刘邦赢了项羽。萧何是管大后方的,他镇守关中,收服秦民之心,不

  • 为何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对东南亚地区的战争,胜率普遍不高?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历朝历代为了保证江山稳固,都或多或少对中南半岛进行过征战,但是很多时候都以惨胜或者班师回朝为结局收场。中南半岛这块土地到底是为什么成为王朝眼里“难啃的骨头”呢?下文以明朝永乐年间对越战争和清缅战争为例。明朝朱棣本来无意干涉越南安南国,毕竟路途遥远,耗资不可计数,明朝也立国不久,国库也不是那么充实

  • 为何有人说历史上南方总打不过北方?有什么依据吗?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也不一定啊,东晋谢安打败前秦苻坚的淝水之战就是南方胜利了。你说的应该分为两个时期,在经济中心还在黄河流域的时候,经济水平南方明显弱于北方。三国就是例子,虽然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但魏国占据了经济中心,各种资源优势比南方多太多。军事实际上还是要靠经济支撑的。南北朝后,经济重心南移,这时候以宋朝为主要代表

  • 古人打仗,南方人为什么总是打不过北方人,真的是北方人太强悍吗?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观点都不对,不知道这个标题想说的什么,为了让南北方对立?为了让南方瞧不起北方还是让北方瞧不起南方,都是中国人。以后这样的问题大家不用答,网特用各种问题离间祖国。南方人打北方人,南方人征战北方一是气候不适,寒冷影响战斗力,身才相应比北方人矮瘦点。俗言:强龙斗不过地头蛇,北方人是主南方人是打上门的客,天

  • 如果楚汉战争是项羽战胜了刘邦,神州大地会发生哪些奇妙的变化?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这是一个很具想象力的问题。如果是项羽战胜了刘邦,那肯定是项羽重用了范增和韩信,有了这一文一武的辅佐,项羽将把天下打造成最强大的军事帝国。凭借着项羽的英雄神武,加之范增的深谋远筹,大力发挥韩信的军事神才,项羽可以大展其神手,向着世界领域广泛进军。其历史功绩会大大超越亚历山大大帝。现在的神州大地可能是更

  • 甲午战争中,所谓叶志超逃跑的真相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题记甲午战争中,叶志超作为抗日援朝的主帅,一直以来,被钉在“贪生怕死、无能逃跑”的耻辱柱上。甚至认为他是导致中国失败的罪魁祸首。其实,随着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被揭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叶志超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熊包,也并不是只知逃跑的无能之辈。笔者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复盘一些当时的情况,努力为爱好历史的

  • 抗日英雄的故事40字的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王小二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

  • 如何评价电影《珍珠港》里的狗血三角恋?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如何评价电影《珍珠港》里的狗血三角恋?《珍珠港》是2001年上映的一部以战争与爱情为题材的美国电影,其导演为迈克尔.贝,由本.阿弗莱特、乔什.哈奈特、凯特.贝金赛尔主演。这部电影曾获74届奥斯卡最佳音效剪辑奖,被许多电影爱好者奉为经典之作。《珍珠港》的故事背景是二战初期的美国,雷夫(本.阿弗莱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