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甲午战争中,所谓叶志超逃跑的真相是什么?

甲午战争中,所谓叶志超逃跑的真相是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696 更新时间:2023/12/31 20:03:55

题记甲午战争中,叶志超作为抗日援朝的主帅,一直以来,被钉在“贪生怕死、无能逃跑”的耻辱柱上。甚至认为他是导致中国失败的罪魁祸首。

其实,随着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被揭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叶志超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熊包,也并不是只知逃跑的无能之辈。

笔者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复盘一些当时的情况,努力为爱好历史的朋友们提供一此饭余茶后的聊资。

抗日援朝1894年2月15日,因不满朝鲜王室的压迫,东学道领导人全准率领东学道徒与非道徒农民数千人,夜攻古阜郡城,宣布起义。

起义声势越来越浩大,抵抗不住义军的朝鲜王室,便向宗主国清廷发出紧急求援申请,要求派兵帮助镇压东学道义军。

朝鲜东学党起义

清廷答应了朝鲜王室的请求,命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派兵支援朝鲜。

李鸿章便派遣直隶提督叶志超,带领太原部兵聂士成,率领一支2000人的清军,出国抗日援朝。

这名抗日援朝主帅,过往的战绩十分骄人。

叶志超,生于1838年,安徽合肥人。青年时候就参加团练,作战勇猛,冲锋陷阵,屡建战功。后来转投淮军,在刘铭传账下镇压捻军,积功至总兵。后得李鸿章赏识,留在北洋。1875年,署正定镇总兵;1889年,任直隶提督。1891年,率军镇压热河金丹道教,杀教首李国珍。平乱后,获赏穿黄马褂。

叶志超作为李鸿章麾下最高陆军将领,在国内战争时期,既可猛攻,又可用计,智勇双全。进入朝鲜这一年,他已56岁。

这支2000人的部队,也很不简单。

那个阶段,清军中的精锐,是李鸿章的淮军。而这2000人,是从淮军的精锐中精选出来的。

部队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毛瑟1871式步枪和哈奇开斯M1878式步枪等。

在叶志超和聂士成的率领下,清军于6月8日至10日在朝鲜忠清道牙山登陆。

日本,自从1868年动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崛起,大有赶超大清的态势。军国主义开始滋生,开始规划吞并朝鲜,侵占中国的计划。

东学党起义后,日本就高度关注朝鲜态势。清军派兵进入朝鲜,日本立即借口《中日天津条约》中“中日有对朝鲜共同派兵权”、《济物浦条约》中“日本有权出兵保护在朝侨民”等条款,陆续派遣日军,从仁川港登陆进入朝鲜不请自来了。

但清军在牙山刚登陆,朝鲜王室就与起义军达成和“全州和议”,两下罢兵了。

朝鲜王室随后要求清军和日军立即撤回本国。

日本怎肯放弃这个搅局的机会,赖着不走。随后,日本大使大鸟圭介奉命与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进行撤兵谈判。

眼看谈判就要达成,日本却在6月15日抛出“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方案,提出要长期驻军朝鲜,以协助朝鲜进行改革。

袁世凯与叶志超都感到日本气焰越来越嚣张。分别向清廷提出对策建议。

叶志超向李鸿章提出:当下形势,上策为:速派水陆大军进入朝鲜,掌控大局;中策为:派商轮来牙山,将清军撤回;下策为:守在此地,被动应对。

但李鸿章不希望中日直接产生军事冲突,在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与日本进行外交斡旋。以期达成共同和平撤出朝鲜。

接到叶志超的建议,李鸿章与总理衙门几经商量,在7月18日才定下“一面和谈,一面备战”的方针。而入朝增援部队,在7月21日才派出。

叶志超与李鸿章

但是,日本的行动快得超出清廷的想象。

此时,日本大本营已作出决定:先将清军赶出朝鲜,占领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进军中国。

7月17日,日朝关于退兵的谈判宣告谈崩。

7月20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废华约、逐华兵”,并要求48小时内答复。

见朝鲜政府未作答复,日本遂于7月23日凌晨发动政变:突袭汉城王宫景福宫,挟持国王高宗和闵妃,扶植以兴宣大院君李应为首的亲日政权,控制了朝鲜政府。

日本进而挟持朝鲜亲日政府,宣布与清朝断交。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

成欢之战感觉大势不妙的叶志超,一边向李鸿章提出应对建议,一边将登陆牙山的部队转移到牙山东部较为险峻的成欢驻扎。

7月24日,清廷增援部队江自康1400人到达牙山,叶志超合计3800余人。

叶志超、聂士成在此布下防线:

聂志成坐镇成欢,为核心阵地,左翼是牛歇里,右翼是月峰山。三个阵地“品”字摆开。

因右翼兵力较为薄弱,叶志超便率1000余人退守公州,以为犄角。

聂志成还有更加高明的安排,他在来兵必经之路安城渡南岸的佳龙里,派遣小分队设伏。

叶志超是有先见之明的。

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

海战中,日本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高升号”共有清军官兵1116人,其中871名淮军精锐全部壮烈殉国。

丰岛海战结束后,陆战部队第五师团指挥官野津道贯中将,通过情报获知清军驻守在成欢,并且人数不多。野津道贯决定立即向清军发起偷袭。

野津道贯,生于鹿儿岛市内高丽町。曾参加戊辰战争和西南战争。1877年任征讨第二旅参谋长。1878年晋升少将,任陆军省第二局局长,同年任东京镇台司令。1885年任广岛镇台司令,晋升中将。中日甲午战争时任第五师师长。是一名有着扎实的现代军事理论基础及丰富实战经验的日本名将。

野津道贯

7月29日凌晨,野津道贯派遣混成旅团4000人,向成欢清军发起偷袭。

但意图偷袭的日军刚到佳龙里,就被设伏的清军发现并给予痛击,偷袭宣告失败。

双方随后展开激战。后来,日军依靠更为先进的散兵线战术,以及工兵壕沟战术下,将设伏的清军压回成欢营地。

日军跟上来后,兵分三路,向清军成欢、牛歇里和月峰山三个营地发起进攻。双方势均力敌,一度打得十分胶着。

后来,大炮这个被后来称为“战争之神”的重型武器,改变了战局。

对垒的清军和日军,都配备了大炮。

都有大炮,说明双方硬件水平相同。但怎么灵活高效使用,这就属于软件水平了。

清军配备的大炮,安置在固定的位置上。哪里需要炮火支援,就原地调整炮口,在射程范围内瞄准开炮。

但日军的大炮,通过一些技术处理和强化训练,竟然是可以随步兵移动的。

于是,在灵活移动的大炮的帮助下,日军首先攻破清军薄弱处右翼月峰山。

不断占据主动的日军,于凌晨七点将左翼牛歇里攻破。三个小时后,成欢主阵地被攻克。

叶志超随后放弃公州,与败退的聂志成后撤。

由于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聂士成率领退兵与叶志超汇合后,绕道汉城,行军千余公里北撤到平壤。

平壤之战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清军命令卫汝贵、马玉昆、丰升阿、左宝贵,分别带领盛、毅、练、奉四路大军,向平壤结集。汇合后,平壤清军达到13000余人。

8月19日,野津道贯的15000人在汉城集结完毕。他立即架设电话线和电报线,建立起下达基层上通东京的空中指挥通道。

由于清军电报系统被破坏,北京并未收到成欢惨败失守的消息。8月21日,本该被问责的叶志超,被北京任命为入朝清军统帅。

四将均向叶志超主张立即反攻汉城。叶志超无奈,只得同意出战。但部队刚出城不远,就因发生“炸营”而撤回平壤。

叶志超以平壤为核心阵地,周围构建几辅助防御阵地:马玉昆在船桥里设防、卫汝贵在城南设防、左宝贵在城北牡丹台设防。内城中景昌门至七星门一线,则由叶志超所部驻守。

9月12日至14日,野津道贯的15000人,从汉城倾城而出,对平壤形成三面合围。

野津道贯还切断了平壤对外的有线电报。平壤彻底和外界失去联系。

9月15日凌晨4点,平壤之战爆发。

成欢之战,叶志超与野津道贯都没有在一线战场。现在,这两个都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在平壤正面交锋。

硬刚开始。战斗在平壤的船桥里、三个战区同时开打。

船桥里日军没有讨到好处,但四个小时后城北牡丹台却意外过早失守,并且左宝贵力战而死。

这让叶志超十分不解。原来,一向擅长奇袭的野津道贯,提前布置两支奇兵,绕道迂回到牡丹台的后方,并且发射榴霰弹,大量消灭清军。

牡丹台是平壤城的制高点。而且位于平壤后侧。牡丹台被占领,意味着平壤的后门被封死,清军被切断了退路。

野津道贯由此占据了战略主动。但这支清军精锐之师,仍在浴血奋战。战至下午两点,日军没有再取得新的突破。野津道贯见状,下令暂停进攻。

下午四点,平壤下起了罕见的雷雨。城中的叶志超主持召开紧急会议。

叶志超认为:现在退路已断,再战我方必定一片惨死;而日军也还会付出一些伤亡。与其如此,不如和日军商量:都别打了。平壤我们不守了,不要了,我们撤走。你们可以零伤亡获得平壤。

叶志超说:“根据我多年的洋务经验,一方主动撤守,另一方放弃追击,应该是一种国际惯例。而日本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新的伤亡,没有理由不同意我们的提议。”

“如此一来,我们还可保全现存的国家精锐部队,回国再与日军决战!”叶志超补充说道。

虽然有不同意见,但在叶志超的强势主张下,他的意见成为会议决议。

会后,平壤城头竖起了几面白旗。

随后,弃城撤兵、双方停战的协议内容,被以朝鲜平安道闵丙的名义写成一封信。然后这封信由一名朝鲜地方小吏送往日军阵地。

这名小吏将信交给见到的第一名日军后,就地返回。

这是最不可思议的一幕这么重大的一件军事事务,事先与对方高层并无沟通,一厢情愿就去表达,而且是派一名朝鲜地方小官去办理!

拿到这封信的,是一名日军朝鲜通译。他对书信的解读是:清军已经弹尽力竭,很可能连夜逃跑。

野津道贯拿到信后,也作了同样解读。于是,他立即布置对清军的伏击。

在战略没有出错的情况下,细节的确可以决定成败。

9月15日晚8点,清军冒雨成群结队,分批向平壤撤出。

进入日军包围圈后,大量清兵遭遇屠杀。撤退变成大溃败。中伏的清军死亡近2000人,被俘500余人。

叶志超与卫汝贵等人溃退至安州,在安放城北设防抵御日军。数日后,朝廷来电命令叶志超收集溃兵进行整顿,聚焦到义州设防。三日后,朝廷再电李鸿章,命令叶志超撤回国内,到达九连城一带设防。

由于叶志超部队一路回撤,日军没有再受到规模性抵抗,很快就占领了朝鲜全境。

平壤之战

几句闲话重新梳理历史,说叶志超只是个熊包,在平壤弃城逃跑,此后一路狂逃数百里,一直逃回国内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但是,叶志超在甲行战争中的很多过错与责任,也是回避不了的。

叶志超和野津道贯,都是国内一流的战将。二人相比,叶志超对于现代战争的理论素养与实战经验,包括情报战的运用等,显然输了野津道贯一大截。

这正如洋务运动对比明治维新

一个是坚持“洋为中用”,只学习欧美的军事,只学习硬件。结果治标不治本;另一个则是既学习、变革军事系统,又学习、变革体制,标本皆治,全面推进现代文明进程。最后硬件和软件都得到跃升突变。

时至今日,与实现“强国梦”擦肩而过的洋务运动,其深刻的教训,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说。

叶志超确实不该被所有的黑锅,但逃跑的锅只能他去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平壤之战溃败是必然的。

这是不是叶志超的问题。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之乱,朝鲜政府向清政府请求援军。

然而,在日军已经大举进入朝鲜的时候,李鸿章等人犹犹豫豫,自知不是日军对手。

等到叶志超率领区区1500人登陆朝鲜牙山以后,援军迟迟不到。

有人攻击叶志超躲在牙山不敢前进,其实却是兵力太少,前进是非常危险的。

这不能说有什么错误。

此时战机已经失去,日军派出了400人的海军陆战队和8000余人的混成旅团,占据汉城至仁川一带。同时日本还派出了8艘军舰,控制了釜山和仁川港,占据战场主动权。

清军才仓促增兵,但局势已经失控,北洋水师也在海上被袭击,海运中断。

此时,聂士成对叶志超说:“海道既梗,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势便利,战而胜,可据以待援;不胜,犹得绕道出也。”

客观来说,聂士成的观点是正确的。

日军随后大举进攻,聂士成和叶志超放弃牙山、成欢,退守平壤。

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35营,15000余人;进攻平壤的日军约16000余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但平壤之战,面对强悍的日军,腐败的清军其实根本就对付不了。

当时叶志超应该知道这个道理,完全可以派一部防御平壤,主力在朝鲜北部山区,利用优势地形做持久战。

然而,叶志超什么都没做。

果然,平壤之战惨败,左宝贵战死。叶志超在没有足够掩护部队的情况下,下令撤退。

清军立即一窝蜂逃窜,完全失去控制。

平壤之战大部分伤亡,都是在撤退期间被日军追击、拦截的结果,而日军损失轻微,整个战役仅有700人。

而清军撤退期间,就有2000多人阵亡,数百人被俘。

此时,叶志超逃到安州,聂士成认为这里地形险要,山地纵横,而朝鲜老百姓厌恶日本人,可以在这里打持久战。

然而,叶志超已经被吓破了胆,加上他的部队已经混乱,根本不敢留下,连续溃逃数百公里,逃到中国境内。

在撤退的时候,清军由于没有计划,没有补给,沿途强行掠夺朝鲜居民的财物,形同强盗,引起朝鲜人严重不满。

于是,本来朝鲜群众支持清军对付日本人,现在则迅速转为中立。

由此,清军彻底失去朝鲜。

自然,叶志超指挥失利,一味溃逃,是失败的失败。

但这确实符合李鸿章和淮军利益的,只是不符合满清国家利益。

因为如果叶志超的淮军留在朝鲜北部持久战,本身也存在很大风险。在别国打持久战,后勤薄弱,援军不到,面临敌人大举追击,弄不好就是损失惨重。

而淮军是李鸿章说话强硬的本钱,必须保住。

所以,叶志超可能就是执行李鸿章的命令,事后李鸿章也大力保护叶志超。

在撤退期间,李鸿章发电报:“务商饬各统将,赶紧整顿队伍,酌量分期过江,择地扼扎,勿得张皇奔命,一拥而西,致地方惊扰为要”。

可见,李鸿章是让叶志超撤退的。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抗日英雄的故事40字的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王小二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

  • 如何评价电影《珍珠港》里的狗血三角恋?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如何评价电影《珍珠港》里的狗血三角恋?《珍珠港》是2001年上映的一部以战争与爱情为题材的美国电影,其导演为迈克尔.贝,由本.阿弗莱特、乔什.哈奈特、凯特.贝金赛尔主演。这部电影曾获74届奥斯卡最佳音效剪辑奖,被许多电影爱好者奉为经典之作。《珍珠港》的故事背景是二战初期的美国,雷夫(本.阿弗莱特饰)

  • 谁知道中国在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第一个:赵一曼是著名的抗日民族女英雄。四川省宜宾县人。1905年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五四”时期接受进步思想,反抗封建礼教,谋求妇女解放,冲破封建地主家庭束缚,走上争取人民解放的道路。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9月

  • 四川总督的地位极高,权力非常大,为何仅仅管理一个省份?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因为四川面积太大,形势又很复杂,虽然四川名义上只是一个省,但实际上相当于几个省。而且别看四川总督只管四川一省,他的任务并不轻松,因为西藏的一部分事务也归其兼管。清朝入关初期,四川没有设总督。当时由于川渝两地大部分区域都掌控在张献忠和南明政府手里,清军只控制川北地区。所以当时四川只设有巡抚,抚台衙门驻

  • 二战的德军夜间战斗机有哪些?战绩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二战德国夜间战斗机大多数是在双发轰炸机或重型战斗机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具体的型号比较繁杂,大致上有以下这些。道尼尔Do217J/N,Do217J是在Do217E轰炸机基础上改进而来,Do217N是由Do217M轰炸机改进,其中Do217N加装了“斜乐曲”上射机炮Do217N亨克尔He219,这是为数不

  • 文学作品或是历史上有哪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

  • 蜀国为什么不一直向西南发展?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看一张图,马上就明白了:上图中,红色的部分,大概就是一般三国地图上蜀汉的疆域我随手勾勒的,当然会有不少出入。阴影的部分,就是学者伊懋可绘制的大象分布图。公元前900年开始,中原差不多就没有象了。所以曹如果要称象,就要东吴送一只过来。但是西南部,当时一直都还有象。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四川东部,要到隋朝后

  • 刘邦是怎么打败项羽的?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刘邦、项羽楚汉之争多年,垓下一战,决定了天下的格局。刘邦得天下最重要的便是用人,“得民心者得天下”。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刘邦曾在洛阳宫摆酒宴,列侯将相不要瞒我,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城略地,就把土地分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而项羽杀害有功劳

  • 中国方言中,为何西南官话能够发展的如此壮大?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说西南官话之前,先来说几句官话(即北方话、官话方言)。“官话”最早是对官方标准话的称呼,主体为北方汉语,是中国传统七大方言之一(其他六种为吴语、粤语、闽语、湘语、客语、赣语)。官话是汉语方言中分布最广的一种,除了在北方分布以外,也同时分布在中国南方绝大多数地区,如南方的江西大部、安徽中北部、四川大部

  • 戚继光为什么能在对抗倭寇的战争中多次胜利?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明朝时,相同时期的日本社会矛盾尖锐,日本的政治经济问题日趋严重,对中国货物的迫切需求和长期战乱,加之灾荒连年,这样的社会状况刺激了日本国内各阶层群体向海外劫掠财富的欲望,作为脱离生产的武士阶层生活困顿,但受自身传统武士观念影响不愿“纡尊降贵”同他们不屑的的农民一样下地干农活,于是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