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古代战争很残酷,动辄便会有造成几十万人伤亡的案例。比如在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就曾坑杀了40万赵军!而项羽也曾坑杀了章邯部下的20万秦军!不过近(现)代战争更残酷!近代战争最为残酷的例子,莫过于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名的凡尔登战役,造成了交战双方有生力量的大量伤亡,被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
二战中的每场战役,几乎都是伴随着巨大的兵力伤亡进行的。尤其是在东线的苏德战场,苏德双方进行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便是有名的残酷消耗战!这场战役带来的人员和物质损失是极其重大的。二战这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浩劫,致使半个世界的国家主动或被动卷入其中,由此带来了巨大的人员和物质损失几千万人因为这场浩劫而或死、或伤、或残!
至于现代战争是否同样残酷呢?这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①、假如只是进行常规战争,而不是使用核兵器。那么在精确制导武器大行其道的今天,或许武器的精度会弥补过去狂轰滥炸的缺陷吧?由此带来的是攻击方只寻求对敌方的战略、战术目标实行瘫痪式攻击,或是对敌方的战略指挥中心取斩首行动,便可以起到摧垮敌方战斗意志,削弱敌方持续战斗能力的作用,从而使敌方被迫选择屈服例如美帝对伊拉克之战、美帝对前南斯拉夫之战,无不是采取这种尽量减少对平民造成附带杀伤的战争方式,最终获胜了胜利的。
②、假如世界上某超级大国,因为失去了理智而进行丧心病狂的核战争,那才将是世界之末日,人类之浩劫。核能做为一把双刃剑,和平利用之则将化害为利造逼于民,若是用于战争则将化利为害,造成毁人自毁之恶果!在核战争这种没有赢家,也不可能有嬴家的战争形态下,整个世界都将被拖入毁灭的深渊,几乎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战争是穷尽一切政治手段而无法达成妥协之产物,是除了和平解决争端之外的,无法避免的暴力而又残酷的终极选择!在人类文明已经高度发展的今天,己经没有任何人希望再度出现类似二战时代那样凶残而又野蛮的战争了!中国古代兵家孙武说得好:上兵伐交,其次伐谋,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才应该是达成战争目的的最高境界啊!
战争都是残酷血腥的。古代战争的残酷体现在在战后,近、现代战争的残酷体现在战时。
古代战争残酷性体现在战斗结束后的屠杀行动,动不动屠城、屠杀投降者。
白起坑杀赵军,项羽五次屠城,清初大屠杀、吃人的军队等等。
近代以后,战斗中的残酷凸显出来,直接死于战斗中的人数急剧上升,各种高效杀伤敌军的兵器层出不穷。毒气、细菌、燃烧弹、机枪……
战斗结束后的屠杀相对减少。
本以为自己占了大便宜,最后却输了一个底朝天,有这样的古代历史战争吗?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某人接连发布两道关于八路军的命令。
第一是向日本军发布命令,让他们只能向国军投降,不准他们向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缴械。
同时向第18集团军(八路军)发布命令,原地驻防待命,勿再擅自行动为要。
蒋某人这样做是有底气的,他有430万军队,刚刚接收了投降日军100多万的装备。另外还有39个旅是全美械装备。
但他还需要靠谈判来拖延时间,因为国军的400多万大军,都尴尬的窝在西南一带。
由于谈判双方实力悬殊,谈判是不可能公平公正的。谈判刚一开始,国军代表就直接提出,共军需展现自己的诚意,让出江南8个抗日根据地。
让蒋某人没有想到的是,共军代表竟然答应了这个极端无理的要求。国民党军兵不血刃,就占领了整个江南。
共军代表之所以同意以这个无理的要求,也有自己的考量。
江南8个根据地各自为战,周围敌人重兵环伺,容易给敌人造成各个击破的机会。
另外中共把注意力放在东北,决定派10万大军进军东北。虽说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有100万人,但能够用于野战的只有不足四十万,如果从各解放区抽调精锐赶赴东北,不但会使各解放区的兵力捉襟见肘,而且会耽误很长时间。
让出江南八个抗日根据地后,抽调出来的部队过江接手苏北解放区,苏北的部队北上防御鲁南解放区,这样层层递进,最后由山东解放区的部队渡海,以及河北各大解放区通过陆路进军东北。
由于布置得当,进入东北的共军,愣是靠自己的铁脚板,跑赢了靠飞机轮船进军东北的国军。争取到战略上的主动,也为东北野战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蒋某人占了大便宜,兵不血刃就得到了江南八个抗日根据地,四年后却丢掉了整个大陆,这个结局应该是他当初万万没想到的。
这样的历史战争当然有,最有名的莫过于长平之战了。
起因
自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年开始,秦国连续六年攻打韩国。并于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彻底切断了韩国上党地区与韩国之间的太行道。韩国只好准备把上党地区割给秦国以求停战。
结果上党太守冯亭颇有骨气,不肯投降。但回韩国已经不可能了,于是就打算把上党地区献给临近的赵国。
赵国这些年也没少打仗,虽然打出了一支强大的队伍,在攻城略地上却没有什么收获。这时听说冯亭太守要把上党地区共十七座城池送给自己,国君欣喜若狂。以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
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句话此时在赵国朝廷里交锋了。
以平阳君赵豹为代表的一方认为:无故而受利,可能会有祸害。
以平原君赵胜为代表的一方认为:上天给的不要,可能会有祸害(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赵孝成王有没有再去问廉颇就不知道了,反正他已经心动了,于是就答应受让上党地区。
就这样,秦国花了几年心血,苦心经营的战略结果眼看就要落到旁人之手。
不得不说秦昭襄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战略家。本来打算先把韩国搞残再来搞其它国家的他,看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如果将赵国陷进上党地区这个泥潭,并且消灭赵国的主力军,秦国未来面对赵国要轻松很多。
于是,一张更大的网开始张开。
阴谋首先,秦国大量派兵进入上党地区,给赵国大兵压境的感觉。赵国不得不把主力部队也开到上党地区。
同时,积极展开与赵国的和谈,让其它国家认为秦赵两国关系会好,不需要他们出兵帮助赵国。
其次,派人带上历史上无坚不摧永远有效的致命武器金钱,贿赂赵孝成王身边的重臣。
最后,当确定赵国在外交上已经失败,内部也开始分化时,秦国挑起了战争(秦昭襄王四十七年七月)。
赵国上下还蒙在鼓里,以为不就是一个地区的抢夺战。只有廉颇在前线感到势头不对,秦国的士兵实在有点过多了。于是坚守营寨,不与秦国交锋,希望把秦国拖死,毕竟秦国的补给线要比赵国的长得多。
战争然而,“致命武器在手,天下一切归我”秦国的秘密武器再次生效:在一片“赵国铁军拍什么廉颇丢了赵国的脸”的责备声中,赵孝成王越来越身心膨胀,居然听信敌人的话“秦国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把廉颇换了下来,把赵括推到了前线。
而此时,秦国已经暗中把武安君白起换了王龄(改为副将)。并且秦昭襄王也开始征调全国年满15岁的男子准备上战场。他自己也亲临上党。
反观赵国,却每天都准备随时庆祝胜利。不知道灭国危险已经来临。
赵括,其实也是一名不错的将领。为了履行国君的交代,他一反廉颇的做法,帅兵出击。
但诡异的事情出现了,近在迟尺的赵国另外一支部队一直不来支援,后勤补给队伍也裹足不前。
这一切,是秦国的攻心战略作祟。长平决战一开始,秦国就派人到赵国朝野到处宣扬秦军厉害,赵括已被杀。同时再次启动秘密武器,让那些可以去救援的将领因为“害怕”而裹足不前。
就这样,赵国在断粮46天时,赵括亲自冲锋陷阵被秦军射杀。(即使断粮那么久,赵军都并没有大乱阵脚,可以看得出赵括治军还是有能力的。)
结果接下去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赵国被坑杀了45万人。其中赵军40万人,平民5万了。
有人说残忍,可是不杀怎么办?秦军根本没有能力来控制这么多人。秦军举国上下能拿武器的都在这里,死伤也过大半。以其说是打赢的,还不如说是赵军自己饿输的。而且粮食也不多,要是俘虏了又不给吃的,俘虏闹起来,秦军也压不住了。
而且,最后是把俘虏骗到山沟里,用石头堵住出口,再从山上用泥掩埋的。秦军实在没有力气砍杀了。这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长平之战后白起不趁势把赵国灭了。
影响经此一役,赵国军队十之七八全部阵亡。以至于在两年后的秦赵邯郸之战中虽然赢了秦国,但也无力继续与秦国抗衡。最终被灭国。
如果不是贪图一点小便宜,赵国铁骑何至于此,被一场战役重伤元气。
这就是以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却输了一个底朝天的最有名的战役了。
欢迎朋友们关注我,我会认真回答你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