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甲午战争,,中国赔付2亿3千万两白银,一举把日本送入世界强国。
如今“我的国厉害了”,祖国渐渐的强大了,我们也决不能忘记以前祖国被外国侵略的历史。比如说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中国史上感觉最为屈辱之一。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之前,英美等国家都认为清朝军队不会失败,谁知还是惨败,而且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来看看中日双方各方面的对比:
当时清朝的北洋舰队有军舰25艘,其中有7000吨级排水量的世界级军舰定远舰和致远舰,辅助舰50艘,运输舰30艘,官兵4000多人。实力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六。
而日本最大战舰排水量不过4000吨,居世界第十一。
清朝军队人员素质低,属于封建军队,导致清军的战略和战术都不如日军,日军人员素质高。清政府克扣军饷,把军费用去为慈禧太后建颐和园,而日本国内齐心合力捐资捐物,连日本天皇都捐款给军队购置武器装备。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议和派太过于软弱无能,甚至采取“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之策略。只要保住慈禧的皇位,出多少钱都无所谓,反正受苦的是平民百姓。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而清政府却蒙在鼓里。《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大片领土,赔偿日本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不聊生。日本获得巨额赔款后,国力迅速强盛,成为了亚洲霸主。
甲午战争以签订《马关条约》为结果,刺激了世界列强掠夺中国的欲望,为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和以后的日军侵华战争埋下隐患,助长了它们的野心。
期待您的关注!
甲午战争的战败,对中国人最大的屈辱不仅仅是割地赔款,而是心里上的的震撼。一向被国人瞧不起的日本竞打败了天朝上国,心里上实难接受。一霎时朝野上下掀起弃文习武的风潮,目标要报仇血恨,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各省纷纷办讲武堂,选优秀人材出洋学事,办军工企也应时而起。中曰同时改革起步,但日本当时目标是脱亚入欧,中国是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明确显明谁优谁劣,才引出后的戊戌变法。
历史上有哪些血流成河的战争?
血流成河的战争?
不就是两个要求嘛,一规模大,二死人多。
规模大是必须的,两三个人打架,哪怕再激烈,场面也有限。死人多也是当然,人死得不多,哪来足够血液可以流成河?
这两大要件一筛选,合格的就不多了。掰几个先秦大家不熟悉的(以时间顺序,有记载的就算,靠谱不靠谱另当别论,有不足欢迎补充):
1.牧野之战,大约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11世纪(夏商周断代工程考证为前1046年)。《尚书武成》说得很清楚:
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这可以算有史以来第一个“血流成河”的记录了。
2.晋楚之战,公元前597年(鲁宣公十二年)。按《左传宣公十二年》:
遂疾,卒奔,乘。桓子不知所,鼓於中曰:“先者有。”中、下舟,舟中之指可也。
死人多少未知,但可以从被砍断的手指数量推断多少断指才能用手捧?
3.楚庄王围宋之役,公元前595-594年(鲁宣公十四年-十五年)。这一战从上一年九月一直到次年五月,围城八个月以上。按《左传宣公十五年》:
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伤亡之惨可知,“血流成河”不在话下。
之后的战役是不是“血流成河”未知,但“水为之不流”却是常见。
那些人尽皆知的著名战役就不提了,讲个人们不怎么关注的北朝时,东、西魏争锋的一场仗宇文泰伏杀窦泰之战。
这是中国历史上自孙膑马陵道设伏射庞涓之后,第二次利用地形设伏,用弓弩射垮了一支骑兵集团的经典伏击战。
是役,东魏大将窦泰的近万铁甲骑兵,误入泥泞地,惨遭西魏伏兵万弩齐发,死伤十之八九,基本被团灭。身负重创的主将窦泰,绝望之下,拔刀自刎。
这场仗,打得东魏精锐具装甲骑尸横遍野,也算得上是血流成河了。
当东魏兵败、主将自尽身亡的消息传到东魏统帅高欢的行辕时,高欢嚎啕大哭,哀伤不能自制,可见东魏损失之惨,影响之大。
下面,说一下战役经过。
东、西魏双雄争霸。六镇起义,尔朱荣崛起,使得一统北方,威震诸胡的北魏帝国元气大伤。
尔朱荣死后,高欢平尔朱氏,又与同时崛起的宇文泰争雄。
从此,北魏分裂成了“鲜卑化的汉家英雄”高欢主政的东魏,与“汉化鲜卑豪杰”宇文泰为主的西魏。
东西魏的共同点:就是双方都是盖世人杰,又全部兵强马壮、麾下云聚了汉、胡英豪,皆属特别能战斗之辈。
这样,当然是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
当东魏丞相高欢正厉兵秣马,将要出军讨伐西魏时,突然就接到了西魏发出的明示天下传诏。
诏书中历数了高欢谋权篡国,欺君罔上的二十条大罪,并言,西魏不日将东征讨伐,擒拿高欢。
这两家,是大斧碰铁锤,谁也不怵谁的样。
高欢三路伐西魏。看到西魏传檄而勃然大怒的高欢,立即决定:既如此,那就开打吧!
于是,东魏征集军马,分兵三路攻伐西魏。
东魏的进兵方略。
第一路军。高欢自率步骑大军主力赴蒲坂,筑浮桥三座,大张旗鼓,拟作渡河之态,以此威逼西魏。
第二路军。窦泰率一军出逼潼关,欲趁西魏主力被高欢大军吸引时,以铁骑长驱西入,来一个黑虎掏心战术。
第三路军。大将高敖曹另率一军,移攻西魏上洛。这是偏师,也在分散西魏的注意力,扰乱其防御布置。
自拓拔鲜卑建立北魏,直至东、西魏两立时的北朝军队,融合了中原王朝汉军的制度与兵法,又兼有草原游牧骑兵的轻捷剽悍性。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强悍的古代军队之一。并孕育出了后来横扫天下的隋唐大军。
故而,东魏深谙兵法,然而论打仗,西魏群雄却亦非等闲之辈。
高欢分兵三路的意图,却让西魏宇文泰一眼就识破了。
宇文泰的对策。“任他三路来,我自一路去!”
打垮其中关键一路,其余二路必将自退。这就是西魏的应对东魏三路大军来犯的战术。
大敌犯境,西魏自然也是豪不犹豫出兵迎敌。
大行台宇文泰亲自督诸军驻于广阳,然后侦骑四出,察探东魏的进军路线。
如何击退东魏的三面进攻?
为此,宇文泰召集诸将,开了个军事会议。
会议上,宇文泰对众人说道:
“高欢这个老贼,看似三面进军,又是大作浮桥待渡。实则,他是在虚张声势。无非是想牵缀我军,然后让窦泰乘虚而入。”
又诸将说道:
“窦泰这个人,素以骁勇闻名。每次高欢打仗,他必为前驱,且屡战屡胜,从未败过。而这样的人,肯定已有骄横之心,正可以利用他的骄横,一击可破之。只要消灭了窦泰,高欢必将不战而退了。”
宇文泰,当世人杰也。一言道破克敌制胜的关键,果然是非常人,必有非常之见识。
然而,西魏众将却多有忧虑。
因为高欢的大军就在河对岸造浮桥,威胁旦夕可至。如今要无视迫在眉睫的危险,却舍近求远,去打窦泰的偏师?
众人想不明白,纷纷劝宇文泰:
“不如分兵一部去防窦泰突袭,大军主力还得防备高欢渡河啊!”
而宇文泰对高欢的判断是:若他真准备渡河进军,就不会大张旗鼓、明目张胆的造浮桥了!
宇文泰有个从子,名叫宇文深。此子自幼便好兵事,少年时玩游戏,叠石为营,教群儿布列行阵,常常井然有序。
宇文泰视其为将才,常常带于身边。此时,宇文深任职为直事郎中,参与军谋。
因诸将对宇文泰的决策持略有异议,宇文泰便叩宇文深也发表一下看法。
宇文深言道:
“窦泰者,骁将也,今与高欢分出东西。我若攻蒲坂,则欢军扼我前,泰袭我后,使我临腹背受敌之势。今宜选轻锐潜行疾进,先击窦泰。泰自持勇,性格急躁,必与我决战,而高欢不及往援。我若擒灭窦泰,敌人军势必沮。此时,再回军击欢,定可决胜破敌!“
宇文泰闻言大喜,曰:“汝与我意同也,我计已决,就这样定了。”
又对众人说:“来回不过五日,便可击灭窦泰,再来打高欢这老贼。”
他二人这样一分析解说,西魏诸将也再无疑虑了。于是,西魏军先作出了退兵长安的态势,并扬言将全力保卫陇右,以迷惑高欢。
到了晚上,全军昼夜兼行,直赴东魏窦泰大军来犯方向,经一昼夜急行军,达小关。
那么,宇文泰要如何才能歼灭东魏窦泰军团的呢?当然是用伏击战,才能一役歼敌。首先,就是勘察地形,选择伏击地。
现代打仗,指挥员每到一处,首先就是对照地图,实地察看地形。古代打仗,一样亦是如此。
小关附近有一个地方,名叫牧泽。泽中泥淖相间,看似平坦广阔,一旦骑兵误入其中,那就是陷於泥而难自拔的绝地。
宇文泰一到牧泽,就选定了此处作为伏击地。
于是西魏军主力备足了强弓劲弩,环绕牧泽,隐蔽设伏。而以轻骑前出,引诱窦泰来战。
宇文泰的判断,一点儿也没错。
百战百胜的窦泰,果然已骄横至极。一接战,便自持骁勇,一马当先,也不详查前方地形如何,只是麾动铁骑猛追猛打。
这儿,就要讲一讲东魏的铁甲骑兵了。
北魏以鲜卑具装甲骑闻名,而大多数甲骑却是被东魏继承了。
史书没说有明说,窦泰这一路军究竟有多少兵力。但以逻辑推理,作为东魏此次战役中的关键突击力量,想来步骑合计不会少于一二万。
那么,窦泰作为一路军统帅,亲领的骑兵应接近万骑规模。
于是,这支东魏的精锐骑兵军团,便因为轻敌,而在追击时前赴后继地陷入了牧泽的泥泞地之中。
当铁甲重骑兵在泥泞里举步维艰,再不得纵马驰突时。西魏伏军四面突出,万弩齐发。
瞬间,箭矢遮天蔽日、犹如暴雨倾盆一样,射向了正在泥泞中进退不得的东魏骑兵。连续十几轮迭射下来,窦泰的骑兵就被射死了一大半。不死的,也十之八九、已人人带伤。
窦泰自己也中了数箭,亏得大将铠甲坚固,没有当场毙命,但亦身负重伤。
而他自知此番陷入绝地,已难以幸免,又因葬送了大军,悔恨交加之下,竟然拔出佩剑,抹了脖子,自刎而死了。
由此,这支东魏骑兵军团全军覆灭,残卒或四散,或请降。
西魏军大获全胜,打扫战场之后,枭了窦泰首级,传送长安报捷,然后大军又急速回师。
窦泰在东魏是什么身份?
窦泰可不是一般的东魏将军,其人官拜大行台,可以说,是高欢之下的东魏军方第二号人物。
窦泰又一向以善战闻名,高欢每次出征,窦泰无不相从,而且他还是高欢的姨夫。
而据说,此番窦泰在出征之前,曾有惠化尼云预言:”窦行台,去不回!”
不料却当真应验了。古人信神怪,此说真假难辩。
窦泰一路大军的覆灭,消息很快传到了高欢处。
当时还在蒲坂的高欢,惊闻窦泰阵亡,不胜悲悼,在帐中放声大哭。
至此,东魏的西征军一路主力尽丧,征伐难以奏功了。于是,只得下令回师晋阳。而这一次三面进攻西魏的行动,彻底失败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