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为什么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战,而唐军却无法占领吐蕃?

为什么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战,而唐军却无法占领吐蕃?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885 更新时间:2024/1/25 9:41:23

吐蕃帝国,太逆天。这是唐朝没能控制青藏高原的根本原因。

至于说冲上青藏高原作战,然后再占领青藏高原、统治青藏高原,想也别想。唐朝不会想,元朝和清朝也不会想。

唐与吐蕃的关系,不是大唐非要攻上青藏高原占领吐蕃,而是吐蕃非要冲下青藏高原侵略大唐。

吐蕃守着青藏高原当土皇帝不香吗?

一点儿也不香。

不用看别的,看现在的数据就行:

据统计,70年来,中央对西藏的财力补助累计达到16335.85亿元。1988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5.7万元,扭转了长达20年财政收入负增长局面。

这是啥意思?

意思就是西藏那个地方要维持一个政府,必须要有外部输血。文雅点儿说叫财政转移支付,而且还是那种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即中央直接拿钱补贴。

这还是现在。

想想看,在传统的农耕游牧时代,青藏高原那地方怎么可能长期维持一个政府、一个王朝、甚至一个帝国?

所以,吐蕃帝国这个政府,要想生存,就必须靠外部输血。

如果外部不能输血呢?那就开放搞活拉投资。如果开放搞活也拉不来投资呢?发动战争、搞抢劫,这也可以,而且效率更高。

所以,吐蕃帝国诞生之初,就自带侵略性。它不侵略大唐,那就搞不来钱;而搞不来钱,那就没法活。

这个没法活,不是吐蕃高原上的老百姓没法活,而是吐蕃赞普和帝国政府没法活。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不会再有唐军、元军以及清军非要跑到青藏高原搞战争的问题了。

这三个帝国,谁也不傻,谁也不会把自家军队拉到青藏高原上作战。

元朝和清朝的情况,没啥可说的。他们只是控制了青藏高原,而不是占领了青藏高原。但只要控制的力度足够强,那跟统治也就没啥区别,所以实际就是统治。

那么,元朝和清朝是怎么实现这个统治的?

蒙古人的一贯调性是“世界那么大,我要去打打”。所以,高光时刻的蒙古人,还真去攻打青藏高原了。

公元1239年,蒙古西凉王阔端,派大将朵尔达率兵入侵吐蕃地区。这伙蒙古人也是相当能干,一直干到拉萨东北,算是初步建立了蒙古对西藏的统治。

但统治是有成本的。

如果统治的成本远远高于统治收益,而且还长期高于统治收益,那这个统治也就没法统治。

统治就要建立政府,建立政府就要养官养兵,而养官养兵就要花钱。然后,最简单也是最现实的一个问题立即浮出水面:钱谁出?

政府收税然后养活官员、官员收税然后养活政府,统治就是这么回事,而且非常成熟。所以,钱谁出,就不是一个问题。

但统治成本的底层问题,是收税成本。

你在一望无垠的华北平原上收税,这是一种成本;而你在沟壑纵横的青藏高原上收税,这又是一种成本。关键是华北平原上的农民只有锄头,而青藏高原的牧民拿着弓箭。前者胥吏就能搞定,后者必须派兵,而且还得派骑兵。派骑兵收税,就相当于现代政府开着坦克去收税。这个成本,谁也承担不起。

所以,领兵的蒙古将军就向阔端王爷建议:咱们别打仗了,还是谈判吧,让西藏自动归顺最划算。

因此,蒙古兵只是打上了青藏高原,而不是先战争占领再政治统治。关键是这个统治,肯定不是直接统治,而是间接统治,或者说是一种蒙古人的羁縻政策。

于是,也就有了公元1247年的凉州会盟。

代表蒙古的是阔端王爷,代表青藏高原的不是什么高原地方政府,因为根本找不到一个高原地方政府,而是高原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

通过凉州会盟,吐蕃归附蒙古。凭借这个会盟,中原王朝实现了对青藏高原的一种羁縻控制。

后来,大元皇帝忽必烈与萨迦班智达的侄子八思巴结成师徒关系。关系更进一步,控制也就更进一步。

大元皇帝可以为萨迦派提供经济、军事和政治帮助。而有了大元政府的这些帮助,萨迦派就可以称雄青藏高原,然后为大元帝国统治这片地区。

清朝呢?

清朝照搬元朝,但更胜一筹。清朝皇帝有三重身份,对中原称皇帝、对草原称大汗,而对青藏高原呢?称文殊菩萨转世。有了文殊菩萨这个正名,大清皇帝才能实现对青藏高原的统治。同时,又是金瓶掣签、又是驻藏大臣,等等,这些就不是谈判协商层面的控制,而是命令管制层面的统治。

元朝和清朝之所以能够统治青藏高原,一言以蔽之就是宗教手段。

青藏高原这个地方虽然没有政府,但有秩序。而这个秩序,在本质上说,不是政治秩序,而是宗教秩序。所以,只要控制了这个宗教秩序,也就可以为其注入政治秩序,最后实现统治。但这种统治,不是中央集权,而是一种羁縻控制。

既然元朝和清朝能够想到这个办法,那唐朝为什么不行呢?

历史是发展的,历史的经验是在斗争中积累出来的。所以,清朝可以参照元朝,但唐朝能去参照谁?所以,你不能强唐朝所难。

那就是蒙古人有智慧、唐朝人太笨。

也不能这么说。

蒙古人是一种草原气质。草原气质天然能接受这种羁縻统治或间接统治的方式。草原大汗跟部落首领的关系,大体上是一种合作、联盟和臣服的关系,而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君臣关系。所以,蒙古人能采用这个办法,而唐朝人就稍微费劲一点儿。

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开头已经说了,那就是吐蕃帝国太逆天。

唐朝以前,青藏高原上面没有一个统一王朝;唐朝以后,青藏高原上也没有一个强盛帝国。但恰是在大唐,青藏高原硬是自组织出来一个吐蕃帝国。

你能想象吗?一块资源贫乏、山河破碎、人口稀少的土地上,竟然能诞生出一个强大的吐蕃帝国。

这是一件相当不可思议的事情。

编小说、写故事,甚至玩穿越,都没人敢这么写。但是,历史有时候就要挑战我们的想象力。吐蕃帝国就是诞生了。而且,还能与大唐互争短长。

汉匈战争,堪称中原和草原的绝对实力竞赛。但是,也就打了130多年。而唐与吐蕃之战,竟然打了200多年。

所以,这都不是不可思议,而是彻底逆天。

自东向西,长城以外可以分为东胡系、草原系和羌人系。青藏高原属于羌人系。羌人系的特点就是特别不团结。

但这种不团结不是因为本性如此,而是因为山河破碎。一个部落跟另一个部落,往往跋山涉水好几天才能碰到一起。没有碰撞,也就没有联合。所以,羌人系结成部落联盟的难度系数,就会非常高。

而深入到藏区,这种情况就只能加上一个更字:一是更为山河破碎;二是更为资源贫乏;三是大多数地区更为不适合人类生存。

大山之间、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可以吸收来自海洋的水汽,然后形成一个又一个分散的小区域。这些小区域,才可能适合人类生存,也才能获得发展资源,最后形成一个个的小部落。所以,青藏高原的社会形态只能是小部落、小贵族,哪哪都是土皇帝。

这种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别说诞生帝国王朝,就是诞生部落联盟都难。

东汉跟羌人系谈判,往往是东汉一个代表、羌人几十上百个头领。因为羌人系没有一个代表全体羌人的单于或可汗。所以,东汉跟羌人谈判,只能是一对多,而不能一对一。而深入到青藏高原腹地,这种情况也就更为严重。

青藏高原的东北方向是安多藏区,包括今天的青海、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东南方向是康巴藏区,包括今天的西藏东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除此以外的喜马拉雅上以东是卫藏地区,包括今天的西藏大部分地区。卫是中心的意思。所以,卫臧地区才是吐蕃帝国的核心地区。

但是,这个核心地区最穷,要钱没钱、有粮没粮、要资源没资源。所以,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是安多藏区和康巴藏区。但不是这两个地方能产多少粮食,而是这两个地方能与外界实施物质交流。

然后,吐蕃帝国居然在最贫乏、最封闭的卫臧地区诞生了。除了外部竞争,内部自组织也可以形成联盟、王朝和帝国的模式。吐蕃就是一种内部自组织的结果。自组织的手段就是战争,把大家都打服了,然后你就是老大。

但是,自组织之后呢?就要考虑怎么长期自组织,具体来说就是统治的问题。

中原王朝没问题。只要占领了土地,那就控制了百姓,然后坐在家里吃租子。因为物产丰富、因为交通便利、因为人口众多,所以收税的成本会非常低。

但是草原不行,占领了土地,却控制不了百姓,然后也没法坐在家里吃租子。因为物产不丰富、因为交通不便利、还因为没有多少人。单于耍流氓,酋长真会带着百姓逃跑。所以,草原单于和大汗的生存逻辑,就是动不动召集各方部落,冲到中原搞一次抢劫,然后通过分配战利品来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也就是通过武力刷一波存在感。

草原可汗不能坐在家里吃租子,高原赞普就更不行了。所以,吐蕃帝国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怎么能让高原上的大小贵族听自己的。打服没问题,但打服之后就要收买。于是,钱的问题立即浮出水面。

吐蕃帝国不能在核心的卫臧地区搞自力更生,而只能到安多藏区和康巴藏区“开放搞活”。简单说就是抢劫富得流油的大唐帝国。甚至都不是抢劫的问题,而是直接侵略。甘肃的河西走廊、四川的千里粮仓、西域的富饶绿洲以及云南的四季如春,哪哪都是钱、哪哪都比自家地盘好。所以,抢到手肯定就有钱。

于是,吐蕃与大唐的战争逻辑,跟草原与大唐的战争逻辑,完全不同。草原人只是搞抢劫,抢了就要回家,然后放牧打猎唱歌。大唐太强盛,那就认怂,搞搞朝贡、求点儿赏赐,搞搞贸易、换点儿物资,这也可以。但是,吐蕃不行,吐蕃不仅要你的钱,而且要你的地、要你的人,但凡杀进来就一定要赖着不走。

所以,唐与吐蕃的战争非常残酷,也非常持久。

吐蕃的入侵,主要东北方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安多藏区。安多藏区有一条重要通道,叫青海道。青海道可以直接通往河西走廊和西域。所以,安多藏区成了吐蕃入侵大唐的主要跳板,目标当然是河西走廊和西域。控制住河西走廊,吐蕃都不是在这里放马种地的问题,而是直接设卡收过路费;控制住西域绿洲,吐蕃都不是在这里搞搞抢劫的问题,而是直接当起了殖民地宗主国。

以安多藏区为跳板,以河西走廊和西域为财源,然后吐蕃帝国有钱了,有钱了就可以称雄天下。这种唯金钱主义的逻辑套路,很有说服力。但是,真实世界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有钱仅是一个方面,而且往往是锦上添花,而不是主要方面,更不是根本原因。那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根本原因,具体来说有两个:

最主要的一个是宗教。

青藏地区本来盛行苯教,这是一种多神宗教。所以,五花八门,各个部落、各个贵族都有自己的神。到了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帝国引入了佛教。佛教要比苯教更为理性,也更为统一。于是,雪域高原也就有了共同的神。佛教对抗苯教,就相当于中央碾压地方、赞普对抗贵族。所以,地方的离心力变弱,中央的凝聚力变强,吐蕃赞普终于可以实现力量整合。

有了这种力量整合,吐蕃才能集中军队和资源去侵略大唐。

另外一个是官僚。

本质上说还是宗教。统治就一定要有官员。简单说就是谁来支持吐蕃赞普。贵族们之所以支持赞普,一是因为打不过、二是因为有肉吃。跟着赞普混有钱花,不跟赞普混没朋友,这时候,傻子都知道怎么选。但是,赞普必须建立自己的官僚队伍,也就是打造自己的绝对支柱力量。否则,吐蕃就很难成为一个帝国或王朝,而只能是一个贵族部落联盟。这个官僚队伍就是佛教僧人。这些人不仅活动能力强,而其还能写字,关键是支持赞普,天然具备了官僚的工具属性。

有了佛教官员的加入,吐蕃赞普才能维持起来一个强大的高原帝国。

但是,你就是钱再多,也多不过大唐;你就有官僚队伍,也硬不过大唐的官僚队伍。所以,吐蕃与大唐之战,输得肯定是吐蕃。

但是,公元755年,唐玄宗折腾出了安史之乱,大唐大厦将倾。于是,吐蕃趁机做大做强,鼎盛时期不仅控制了河西走廊,而且控制了西域。所以,大唐与吐蕃之战就只能一直打,一直打到大唐灭亡。

大唐灭亡,吐蕃是不是可以再来一波升级,然后直接跃马中原呢?

大唐死,吐蕃也死。

吐蕃之所以一直能搞到钱,是因为西域和河西走廊。因为有丝绸之路。大唐都没了,那西域和河西走廊也没法安生,丝绸之路不再繁荣。

安史之乱后,吐蕃的对手不再是大唐,而是回鹘。因为大唐已经没有力量控制草原和西域。所以,在西域较量的,主要是吐蕃和回鹘,也就是高原力量和草原力量。回鹘比大唐差太多,所以肯定不是吐蕃的对手。再加上从北面又来了一拨嘎加斯人,直接把回鹘给灭了。

回鹘灭国之后,一支回鹘人逃难到了河西走廊,成了甘州回鹘。甘州回鹘的位置,正好挡在青海道进入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关键点上。这一下就把吐蕃帝国的财源给断了。

一直过没钱的日子,也不是没法活。关键是大唐在、丝绸之路就在,草原也不会与高原碰撞,所以吐蕃能够一直有活钱。

但是,过了有钱的日子,再过没钱的日子,就真心没法活了。大唐内乱,吐蕃做大,这就相当于发了一笔横财。于是,吐蕃赞普开始发动佛教官员对抗贵族部落。这就导致财政开支年年攀升,养官肯定要花钱,不管是科举官僚还是佛教官僚。这就是在过有钱的日子。但是,甘州回鹘断了财路,吐蕃自然没法过有钱的日子。于是,内部矛盾瞬间爆发,贵族跟赞普、百姓与朝廷之间的矛盾也就被激化起来。再加上末代赞普的各种骚操作,吐蕃也就最终亡国了。

吐蕃帝国之后,高原再无帝国。因为在这地方诞生一个帝国真心太难。所以,元朝控制青藏高原的成本就会非常低,一场会盟、一个拜师,青藏高原就成了大元帝国的地盘。而之后的朝代,也就是顺理成章了。元朝人怎么玩,明朝人、清朝人就怎么玩,直接抄作业比自己写作业简单太多。

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在中原王朝与青藏高原政权的冲突中,元朝和清朝军队远征青藏高原易如反掌,而作为中国古代最强大的王朝,唐朝军队却很难战领吐蕃。

那么,为什么强盛如唐朝,却无法征服青藏高原呢?

军队战斗力不同蒙古军队和清军有个明显特点,即都是游牧民族组成。

如果说20世纪的热兵器时代,坦克是陆战之王的话;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战争之王。

在整个中国古代战争史中,游牧民族组成的军队在跟中原地区军队的较量中,总体上是处于上风的。

因为骑兵的战斗力首先取决于战马的素质,就像坦克兵的战斗力取决于坦克。

大家不会忘记,少数民族是骑兵战的发明者,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就是采用了胡服骑射,才称霸中原的。

少数民族军队的战马,长在大草原上,那里有凶猛无比的狼群;它们是在狼群的威胁中长大的,如果反应迟钝,它们不等长大就会成为狼的美餐。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就要求它们反应敏捷,判断能力非常强,爆发力惊人,才能生存下来。

长此以往,草原上的战马都具备了这样的基因,能代代相传。

而一望无际的草原,给了草原马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让它们自由驰骋,成为能在战场上处变不惊、随心所欲的骏马。

而平原地区,本来就是以农耕为主,没有条件建立广阔的草原,人工牧场长大的战马,就像温室里的幼苗,草原马的素质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而且在平原地区养马的成本非常高,是中原地区政权难以承受的。

汉朝时期,汉武帝时期军队的战马一是来自战利品;而是自河套地区,由归降的匈奴部落提供;三是来自中亚的大宛,是李广征讨得来,比如闻名遐迩的“汗血宝马”。

甚至李广出征大宛的目的,就是为了良种战马。

“宛王以汉绝远,大兵不能至,爱其宝马不肯与。汉使妄言,宛遂攻杀汉使,取其财物。”《汉书.西域传》

从边远地区得到的优质战马,和中原地区的的马进行杂交,改良了马的品质,汉军才能多次征讨匈奴。

即便如此,中原地区能饲养的马数量有限,承担不了战争的消耗。

元狩四年,霍去病卫青一次出征匈奴,带去战马共有14万匹,回来时只剩下3万匹,一战损失11万匹战马。

所以汉武帝之后,汉朝再也没有能力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唐朝建立后,同样也面临着战马品质和数量的问题。

唐朝初期,唐军只有“五千匹”塞外战马,以突厥战马和缴获隋朝战马为主。《新唐书卷五十兵志》:唐之初起,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于赤岸泽,徙之陇右,监牧之制始于此。

经过半个世纪努力,唐军马匹数量增加不少。“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七十万六千。”《新唐书兵志》:

唐朝的战马都是在草原购买的。唐朝是鲜卑汉人混血的朝代,所以培养了一批回鲜卑人专门在中原答养马,但安史之乱后,这些马倌都各奔东西,中原地区优良战马开始短缺。

到了唐高宗后期、武则天时期及唐中宗时期,由于所用非人再加上战争的多次消耗,军马的数量急剧减少,马政一度衰落。到了唐玄宗开元初年,监牧中的马匹只有二十四万匹。

开元十三年(725年),马匹数量有所增加,由原来的二十四万匹,增长到四十三万匹。

尽管如此,中原地区是出不了好马的,优质战马一需要广阔草原,二要有狼群这样的天敌,三要有优秀马倌培训,

不然的话,再好的骏马,经过了几代之后也会退化,跟草原马无法比肩。

武德九年(626年)七月,突厥颉利可汗亲自率领10余万骑进寇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北武功镇),迫使唐京师长安戒严。

同年八月,颉利可汗带兵打到了天子脚下渭水便桥北,距长安只有20余公里。

此后唐太宗对突厥的战略方针,基本以分化瓦解,在其内部制造分裂为主,以李靖征讨为辅。

这个时期,东突厥内斗不断(比如突利可汗和颉利可汗就势同水火),自顾不暇,不断有“突奸”卖国投唐,大大削弱了突厥战斗力。

不然的话,唐朝能否自卫都是问题,出兵青藏高原更是力不从心。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藩镇割据、内乱不止更没有能力出兵西域了。

反观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拥有千里牧场,胯下是名震中外的蒙古马。此马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产自内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

蒙古马体格不大,但身躯粗壮,四肢坚实有力,它耐力惊人,爆发力强,生命力顽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生存。8小时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

蒙古马在战场上表现优秀,沉着镇定,不惊不诈,勇猛无比。

再加上游牧民族四海为家,充满进取精神,具有草原狼的团队精神,战斗力非一般军队能比,因此他们具备远征的实力。

清军依赖的也是蒙古马,骑兵也是其主力,征战青藏高原也不是难事。

和西藏力量对比不同唐朝时期,无论是突厥,还是回纥、薛延陀都处于蒸蒸日上时期,军队战斗力强大。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趁机崛起,占据了大部分原东突厥的地盘,拥有二十万精锐骑兵,战斗力空前强大。

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成立于629年,比唐朝晚了11年。

吐蕃是松赞干布创立的,成立之时已经统一了西藏,具备跟唐朝抗衡的条件。

事实上吐蕃成立后一直在发展壮大、开疆扩土。

吐蕃成立40年后,灭掉位于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鲜卑族建立的吐谷浑政权,实力更加强劲。

而唐朝内乱不止,开始由盛而衰;先是安史之乱、朱之乱,之后是藩镇之祸、牛李党争和甘露之变,没有一天消停过。

而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所向披靡,远征欧洲,西域不在话下。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也是清朝最强盛时期,出兵西藏不是问题。

而元朝和清朝时期,吐蕃已经衰落,(在唐朝末期,吐蕃已经奄奄一息)

9世纪后半叶经过一场席卷吐蕃全境的奴隶平民大起义之后,到了10世纪初吐蕃已经四分五裂。

严格地说,这时候的吐蕃已经不是一个国家。

这一混乱局面延续近4个世纪,直到被元朝占领,成为其统治区域。

这时候元朝出兵青藏高原,推翻那里的政权,就像秋风扫落叶那样容易。

相比之下,清朝没有对西藏实行过实际统治,那里的统治者只是接受了册封,拥有很大的自治权。

1642年,明朝灭亡前两年,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率领和硕特部攻进西藏,建立甘丹颇章王朝,时间长达80年。

1653年,固始汗接受清朝顺治皇帝册封,隶属于中央政权之下。

换言之,清朝皇帝没有大动干戈,就取得了对西藏的名义统治权。

清朝乾隆时期,清军出兵青藏高原,远征对象是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是西部卫拉特蒙古中的一个部落,在明末清初形成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辉特部四大部落。

清朝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开始于清朝初期,当时清朝进入康乾盛世,八旗骑兵风头正劲敌。

尽管如此,战争也打得非常艰苦。

战争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开始,直到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才结束,经历3个朝代,三朝,历时68年,最终才平息了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

由此可见,清朝的实力是一方面,决心也是一方面。

战略方针和格局不同一个王朝的国策,取决于统治者的战略方针。

如果统治者像成吉思汗一样,战略目标是开疆扩土,那就没有打不了的仗。

而唐太宗的战略目标是守成,是让百姓安居乐业,不愿意穷兵黩武,所以他没有不惜代价去发动战争,出兵青藏高原。

比如按照唐朝的国力,购买游牧民族的战马还是能做到的。但是统治者却认为这样做没用,态度非常消极,即使人家卖给自己也不想买。

《唐书回纥传》记载,回纥经常南下强迫唐朝购买自己的马匹,每年都数万匹,有一年甚至达到十万匹。

这对唐朝来说是好事,正好可以用这些骏马准备军队。

但是唐朝皇帝却叫苦连天,不愿意买。“番得帛无厌,我得马无用,朝廷甚苦之。”

所以唐朝对吐蕃和西域其它政权的战略方针是和为贵,和亲与“会盟”为主。

而元朝和清朝统治者,都非常好战,说好听的是雄才大略,说难听则是穷兵黩武,为了统一西藏花费多少军费也在所不惜。

清朝西征,花费巨大,每次都要花费几千万两军费,这就导致国力不抵,加重财政负担。

康熙末年,财政赤字800万两。雍正时期国库有了不少盈余,但到了嘉庆初年,国库存银急剧减少。

短期来说,清朝的西部战争加重了百姓负担;从正面意义上讲,则是维护了中国统一,利在千秋。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我国历史上的五君子都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尧、舜、禹、汤、孔子被称为五君子。尧:帝喾次子,名放勋,字伊祁,年十三,佐兄挚治理天下,封在陶丘。年十六,改封为唐,史称陶唐氏。年十八代挈为天子,居高辛古城。娶散宜氏之女女皇,生子九,长子丹朱、次监明、三开明、四启明、五胤明、六觉明、七卧明、八晦明、九源明。生女二,长女娥皇、次女女英适虞舜为妃。舜,

  • 你喜欢历史上哪个人物带领的著名军队?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我最喜欢的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缔造者毛主席带领的这支著名的威武之师。一、毛主席创建了一支无产阶级新型军队。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一个以农为本,以农为主的东方大国,如何缔造一支既不同于历史上出现过的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队伍,又不同于民国时期那些新旧封建军阀中的任何一支反动部队的新型军队,这是中国建军史上前所

  • 有哪些历史事件发生在锦州?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辽沈战役在锦州发生,为此锦州修建了辽沈战役纪念馆,成为锦州红色旅游的景点,也是锦州闻名的名片之一!我爱我的家乡!我祝我的家乡越来越繁荣昌盛!第一个是辽沈战役第二个松锦大战这个是清军入关前的一场大仗历史上锦州三次被屠城锦州是一个充满血腥的城市锦州好像还出过一个皇上做过国都被称为“民国第一奇案”的“临城

  • 二战美军的威廉D波特号,有什么神奇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这艘驱逐舰,还有个名字,叫威利号。战争是严肃的,但是喜欢搞笑的也不少,比如二战期间的谐星担当意大利。而在美国,他们的内部,竟然也有这么一位喜欢整幺蛾子的,关键它还是一艘驱逐舰。是不是很可气?这艘驱逐舰的全称为威廉D波特号,但是舰上的水兵们,却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威利号。威利号属于弗莱彻级驱逐舰

  • 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和杀戮有哪些(排名)?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应该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的人数,波及的国家最大,战场上也最惨烈,动用了世界上最致命性武器装备原子弹及细菌战,死亡也最多,人类之所以和平七十多年时间,就是因为太惨烈了。就算是今天,人类也无法承受不了战争的毁灭性,如果有三次世界大战,结果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人类这个物种一定会成为濒危物种,从新

  • 为什么说金朝长城是中国古代分布位置最接近北极圈的军事防御工程?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金朝为了抵抗来自北边蒙古骑兵的侵扰和劫掠所修建的长城,地理位置是最靠北防御体系,当然是最靠近北极圈的军事防御工程。金朝为女真族建立,世居长白山、松花江流域。公元11世纪初,女真族完颜部统一女真族。12世纪初,完颜阿骨打灭辽,于1115年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上京会宁府。1125年攻宋,于1127年4月监

  • 岳家军下辖12个主力军,一个背嵬军,到底有多少官兵?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首先纠正一下,岳家军的十二军包括背嵬军,全军约十万有余。岳家军十二支分别是背嵬军、前军、右军、中军、左军、后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十二军中,背嵬军属于岳飞亲军,是精锐中的精锐,“背嵬之名,始于西番”,岳飞此举是效仿韩世忠。游奕是游绰之意,踏白是武装侦

  • 历史上有哪些打得难解难分的攻防战?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两山轮战,无论对我国还是世界而言,都堪称最难解难分的攻防战。作为距离我国最近的战争,对越战争却显得最为“低调”,而作为对越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轮战则显得更加陌生。但即便如此,也难以掩盖这场战争的艰苦卓绝和重大意义。其中两山轮战无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都称得上是最难解难分的攻防战。1975年,美国撤离

  • 中国历史上战役及典故?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战役:赤壁之战典故:赤壁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时期的一场战争。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统一了北方,接着他在完成了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之后,遂发起了统一南方的战争。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早期的一场经典战役,虽然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

  • 10从1914年到1918年,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了那些重要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