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的后勤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地方郡县、中央国尉府、军队辎重营。地方郡县长官平时就会征粮纳税,将粮草储备在地方的粮仓之中,小的粮仓由地方部队看守,大的粮仓则由野战军看守。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河套地区,秦朝大将军蒙恬率领秦军战胜匈奴骑兵后,在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所以秦长城修筑的主要目的是防御北边的匈奴,长城的防御系统,包含正面的城墙、关隘、烽燧,还包括辅助的卫、所、营以及驿站、仓储等。平常不打仗的时候,有少量士兵在烽火台值守,其余士兵除正常操操练外,还要开垦荒地,耕种粮食;有匈奴入侵的时候,或军情紧急时,国尉府就会根据战场远近,调配就近的郡县向野战部队运输粮草兵器,国尉府会派吏员督促地方郡县征集民夫、牛车等向前线输粮。
长城保卫战的资料?
一、古代著名的有西汉时期的抗击匈奴的战争.
二、明朝抗击瓦剌和鞑靼的战争,明朝后期和满清作战的战争.
三、最近的就是自1933年开始的抗击日本的长城保卫战
知识延展
一、长城(Great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二、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三、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
四、根据此前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公里,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公里,总长超过2.1万公里。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秦长城被谁破坏了?
秦长城是指秦始皇派蒙恬修筑的长城,并没有被刻意破坏。但汉初秦长城已落入匈奴控制的范围,对刚立国的汉朝没有作用。
没有秦长城的屏障,汉初就借助战国秦、赵、燕各国修建的旧长城,来抵御匈奴的大型攻势。
刘邦白登之围面对匈奴,则是因为有带路党。当时的韩王信(不是韩信)叛乱,把匈奴引到了今天山西大同一带,匈奴才能长驱直入。
【一】因为秦末中原混乱,匈奴趁机越过秦长城,扩大了势力范围,秦长城失去护卫中原的作用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受命率大军北击匈奴,随后在北方大修长城以防御匈奴的侵扰,就是举世闻名的秦长城。
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全长超过万里,号称“万里长城”,并从此成为护卫华夏大地的象征。
但在秦末汉初的混乱局势中,中原群雄逐鹿,无暇顾及北方的匈奴,匈奴就趁机越过秦长城,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长城以南。
秦长城因此而成为匈奴的囊中之物,不再是中原的护卫屏障。
【二】汉初靠战国的旧长城,也勉强可以抵御匈奴的攻击没了秦长城,汉初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战国时期原来秦国、燕国、赵国各自修建的旧长城,来抵御匈奴。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就组织人力对旧长城进行修复,并派兵驻守。直到汉武帝刘彻初期,这条旧长城仍然发挥着作用。
利用这条拼凑的旧长城,汉初在沿边设置了云中、大同、右北平等一系列边郡,任命能攻善守的武将担任太守,负责对匈奴的防御。
比如名将李广、程不识等,都曾长期在旧长城沿线防御匈奴。李广还有出长城追击匈奴,中计被俘的耻辱经历。
这条拼凑的旧长城,基本上发挥了作用。虽然匈奴时不时发动小规模的突袭,进入长城劫掠,但基本上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入侵。
即便是后来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也都是以旧长城为进攻和退守的主要据点。
【三】汉武帝时国力雄厚,以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破匈奴,秦长城得以修缮并向河西延伸,继续发挥防御作用经过汉初几朝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开始强盛,已经具备对匈奴反攻的实力了。
从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开始,汉武帝派出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大将统军,先后向匈奴发动漠南、河西、漠北等几次大的攻势,将匈奴势力赶出秦长城的范围。“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此后,汉武帝组织人力,大力修复秦长城,并先后派出赵破奴、李广利,在秦长城西端继续修建了河西长城,扩大了对匈奴的防御范围。
因此,秦长城没有被谁刻意破坏,只是汉朝初期秦长城被匈奴趁混乱占据,待汉朝国力成长起来,汉武帝就将匈奴赶回了老家,又重新用起了秦长城,还在此基础上向西延长。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