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时候,乘机招兵买马,发展各自势力,形成了军阀割据。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由于董卓乱政,李郭汜大交兵,皇帝出逃,各地军阀相互混战,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变得不可收拾。曹操听从荀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大汉丞相自居,征讨四方,相继讨陶谦、擒吕布、征袁术、驱刘备、败袁绍、平河北,统一了北方。又经赤壁之战,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那么从东汉末至三国,为什么很少发生外族搔扰入侵的事件呢?这主要得益于魏蜀吴三国对各国少数民族的强力打击所致。如曹魏的伐乌桓,孙吴的讨山越,蜀汉的征南蛮。起决定作用的,当属曹魏的伐乌桓。
我们常说强汉盛唐,四方的少数民族经西汉、东汉的不断强势打击下,有的分裂,有的逃离,有的远遁,有的归附,再无力与汉政权进行抗衡。东汉末年,北方少数民族乌桓逐渐强大起来,入居辽东、辽西、上谷、渔阳、右北平五郡。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的乌桓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并以柳成为政治中心,史称“三郡乌桓”。其中的单于踏顿势力最大,成了部落联盟首领。此时的中原正是群雄逐鹿,河北袁绍就联合乌桓攻灭了占据幽州的公孙瓒,袁绍善待乌桓,与乌桓保持着友好关系。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不久逃到河北的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开始争夺继承权。曹操佯装南攻刘备刘表,缓攻河北,导致二子内讧,相互攻打。曹操则趁机移师进攻河北,袁谭战死,袁尚与袁绍另一个儿子袁熙逃到乌桓。曹操知道,乌桓势力很大,统治着边民不下三十万。袁绍曾以姻亲加封爵结交乌桓,二子逃到乌桓,踏顿有助二子复图中国之意,如不及时剿灭,自己的北方边境将国无宁日。这对自己稳定中原,统一天下是极为不利的。于是曹操就想北伐乌桓,派人及早做着准备,但又顾忌荆州的刘备刘表偷袭许昌。经过谋士荀攸、郭嘉的判断分析,刘表只会坐而论道,绝不会支持刘备偷袭许昌,建议曹操兵贵神速,趁乌桓不备,迅速进军乌桓。曹操听取了建议,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五月率领大军抵达无终(今天津市蓟县),兵临塞口,准备出滨海道,过碣石,进攻柳城。但因天气不好,连月阴雨,进军一拖再拖,直到七月下旬。曹操北征乌桓的消息,也让踏顿知道了,在各交通要道做了防备。曹操进军不得,找了一个熟悉当地地形的向导田畴,他告诉曹操一个西汉曾进军的荒废之道,很少人知晓,可乘乌桓不备突达柳城。曹操非常高兴,一边在河道插上牌子,告诉对方要撤退,一边迅速从此道进军。乌桓哨兵还真以为曹操已撤军,就告知了踏顿,踏顿在柳城遂放松了警惕。曹军在向导的带领下,攀徐无山,出卢龙塞,艰难行军五百余里,于八月到达距柳城二百余里的白狼山附近,踏顿与袁尚袁熙等才发现,他们仓惶联络其他部落首领,凑齐数万骑兵,西进抵御突到的曹军。当时到达的只是曹操的骑兵,主力步兵还没到来。乌桓骑兵以逸待劳,又善单兵作战,曹操部队经过十多天的远途拔涉,十分疲惫,而且人数要少于乌桓军。许多曹军看到乌桓兵直发怵,要求等待步兵到来再战,但是关键时候畏战,又无退路,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曹操鼓励大家提振斗志,张辽要求出战,曹操大喜,登山看到乌桓军松散不整,就将指挥的旗子交给张辽,由他临时指挥,向敌发动进攻。于是两军在白狼山下进行了一场血战,最终张辽斩了单于踏顿,乌桓群龙无首,四散奔逃,让曹军杀得大败,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曹军大胜,斩踏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俘虏二十余万。曹操收编乌桓精锐,使之征战四方,谓之“天下名骑”。袁尚袁熙又逃到辽东公孙康处,曹操驻兵不动,不久公孙康斩袁尚袁熙,给曹操献上二人首级,表示臣服。
白狼山一战,彻底击败乌桓,解除了北部边境威胁,边民得以安居,曹操南征再无后顾之忧。正因为白狼山之战沉重打击了北方游牧民族,声威远震,才使整个三国时期,曹魏很少再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攻击。
了解了匈奴与三国英雄们打交道的历史,您可能会有些同情他们。
他们在汉末三国时期,也不是没有企图心,只是被各路猛人狂虐,屡战屡败。
镇压黄巾之乱,却把自己搞乱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
南匈奴依附打汉,把北匈奴打成了历史之谜。
从此,南匈奴开始跟着东汉大哥混了起来。
汉末,天下大乱,南匈奴积极帮助大哥作战,又是打凉州叛军又是镇压黄巾起义。
可是,用力过猛,南匈奴吃不消,一伙贵族起事把老单于给作了。
叛乱者害怕被报复,都不肯承认继承者于夫罗,另立了须卜骨都侯单于。
于夫罗没办法,只好跑去找大哥讲理。
也是运气不好,于夫罗跑到洛阳时,汉灵帝死了。大汉十常侍、何进、董卓们都很忙,没工夫搭理他!
没办法,于夫罗只好带领拥护他的部众到了河内一代,跟白波贼混到了一起。
这样,南匈奴就再次分为于夫罗部和须卜骨都侯单于两部。
而须不骨都侯死后,南匈奴国干脆空缺单于之位,由老王代理国政。
被义修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于夫罗也积极参加了讨董大业,依附袁绍。
不久,于夫罗又改主意了(可能得了董卓什么承诺吧)。
张杨不从,于夫罗干脆劫持了张扬,擅自离开。袁绍可没有那么好惹,义率军追击,在邺城之南大破于夫罗。于夫罗便跑到黎阳,击败了度辽将军,留下青山等柴烧。《三国志.张杨传》。
两次被曹操收拾1、内黄之战:联合黑山贼,被曹操击败。
在黎阳得到恢复的于夫罗又和黑山贼搞到了一起。
曹操攻打黑山贼,在内黄,顺手击败了于夫罗。
2、匡亭之战:联合袁术,被曹操击败。
咽不下这口气,于罗夫又响应了袁术,联兵袁术、黑山贼,一起攻打曹操的根据地陈留。
结果,匡亭之战,再次被曹操大败。
唯一的一次胜利:迎接天子连遭败绩后,于夫罗去世,弟弟呼厨泉即单于位。
这段时间,匈奴继续劫掠各地,蔡文姬就是在这段时间被劫持到了北方。
不久,呼厨泉迎来了一次立大功的机会。
杨奉、董承等人带天子逃离长安,被李追击。
杨奉知道打不过西凉军,遂召唤白波贼、南匈奴相助。
呼厨泉令右贤王去卑率军相助。
各军合作,击败李,迎还天子。
呼厨泉立下大功。
不过,到底实力有限,白波贼、南匈奴护不住天子,被曹操“挟天子”了。
至此,呼厨泉归顺了曹操。
被马超收拾又过了几年,呼厨泉又皮痒了,出来挨了一顿揍。
202年,袁尚为了抵御曹操,企图从并州攻关中,分曹操之势。
呼厨泉经不起诱惑,再次叛曹,与高干联兵,一起南下。
这一次,曹操根本就没有亲自搭理。
钟繇发动马腾抵御。
马超、庞德奋勇出击,大破高干、匈奴联军!
那还有什么说的,投曹吧。
分而治之匈奴这么隔三岔五折腾一下也不是个事,但北方英雄们都很忙,没力气好好处理他们。
等到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后,开始整顿了。
曹操把单于留在朝中,将匈奴分为5部,每部选尊贵者为帅,汉人为司马,以便监督。
如此,南匈奴部落组织名义上还继续存在,但已完全纳入曹操掌握中。
此后,南匈奴在曹魏时期不再折腾。
直到西晋末年,刘渊(于夫罗之孙)的崛起。
总的来说,汉末三国时期的匈奴,其势分裂,而其领袖才能又非群雄对手,只能迷茫第地被人利用,四处碰壁,掀不起什么风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