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小说《补天》中通篇给我的感觉都是荒诞!女娲形象的荒诞、各种人和事的荒诞,构成了一个荒诞的故事。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怒触不周山》,而女娲补天的故事出自《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本是两个独立的传说故事,东汉时期,王充把两个故事串联起来,有了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故事版本。
而鲁迅的《故事新编》中“补天”这篇故事就是以女娲的经历为线索,从洪荒时期造人开始到炼五彩石补天,鲁迅先生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了一次细节的补充和大胆创新。
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是荒诞的,先是因为它具体颠覆性。首先它颠覆了我们对于女娲的认识。鲁迅先生通过颠覆传统人物的形象表现荒诞。
在小说的第一部分,女娲睁开双眼,第一句话就是:“唉唉,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女娲是寂寞、孤独的,苦闷的。
在海边,她捧起一堆泥沙,揉捏了一下,无意间造出了第一个人。她为自己造出来的东西诧异,感到未曾有的愉快,她捏下了一个又一个人。
但渐渐的,被人的嘈杂声音扰的心烦,女娲失去了造人的兴趣,开始用紫藤条胡乱的造人,“大半呆头呆脑,獐头鼠目的有些讨厌”的人就这样被造出。
在这里,女娲的形象不再那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她不仅仅是上古大神,也是一个有着正常人感情的生物。这就是作者以颠覆的形象表现荒诞。
在第二部分,女娲造人之后,再次睡去,睡醒后面前是一片汪洋。
人类出现后,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大动干戈,共工与颛顼的战争就是一个例子。共工怒触不周山,让人间陷入洪水中。这时有三类人找到了女娲:
第一类人已经学会用东西遮掩身体了,长着白白的胡子,寻找着长生不老药,但在天崩之时他们面对女娲只能是奴颜婢膝,低三下四的喊着救命,女娲厌恶他们,但还是让巨鳌带他们离开。
第二类人浑身用铁片包围着,他们是武士,但分别来自共工和颛顼两部。他们先后在女娲面前说着女娲听不懂的文言文,数落对方,证明自己是“躬行天讨”,代表上天。而正是他们两家的互相杀戮,给人间带来了灾难。
两家人只顾着指责对方,毫无拯救灾难的意思。
女娲听着他们所说的“文言”,听不懂,感到烦躁,便去补天
第三类人就出现在补天的过程中,“腰间又格外挂上十几条布,头上也罩着些不知什么,顶上是一块乌黑的小小的长方板”的人出现了,他不帮忙,却刺女娲的脚趾。
通过装扮描述,我们这是官僚阶级的人。他故意站在女娲的双腿之间向上看,却又骂女娲“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禽兽行”。(女娲没有像他们一样身体有东西包裹)女娲都不愿正眼瞧他,继续自己的补天工作。
最后,天终于被补上,世界恢复了以往的宁静,而精疲力竭的女娲也在地上躺倒,不再呼吸。
女娲死了,上下四方是死灭的寂静。
这三类人是荒诞的,他们懦弱、自私、虚伪,与为了他们而积劳成疾的女娲成了鲜明对比。这些人当然不会是洪荒时代的个体,它象征着一个群体。
作者通过这种暗喻和反衬的方法来表现世人的荒诞,而在这种荒诞环境下,高洁反而不被容纳。
第三个部分则是女娲死后的事情。这部分则写了女娲为补天而死后,人类中的卑鄙者在她身上上演的丑陋闹剧。
颛顼的部队带着旗子来到了女娲的尸身上,选择了女娲的肚子,在这里安营扎寨,因为此处最为膏腴。但他们对外却宣称只有他们才是女娲的嫡系,把旗子上的名字改成了“女娲氏之肠”。而别忘了,正是他们和共工大战,使共工怒触不周山,才会有女娲补天力竭而死。他们的丑恶嘴脸也由此跃然纸上。
这就是另一种荒诞:通过正面人物的悲惨命运和反面人物的丑恶表现荒诞。
女娲是创造了人类的先驱者,但这个先驱者却不能为人类所理解,甚至被人类所摧残。就像作者所处年代的先进思想者一样,努力拯救麻木的群众,但不能被群众理解,最后遭到迫害。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家四分五裂,他们却还喊着冠冕堂皇的话语,这与故事中颛顼与共工战争,触破天体,让人间陷于水火的事何异?
那善良、勇敢、不辞辛劳,为补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女娲不就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写照吗?
“补天”虽然看似荒诞无经,但是背后隐藏着作者对中华民族前途的关心和期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