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挡住了长江而来的曹操,刘备挡住了从汉水而来的张辽等七军。
当时,刘备听从鲁肃的建议,一面与孙权联盟,一面南渡长江,将军队驻扎在了长江以南的樊口(即樊水入江之口,今武汉洪山区东、鄂州市西),但关羽、刘琦的主力水军仍驻扎在长江以北,在汉水与夏口间的却月城内驻扎。
夏口固然是多条水流的汇集处,控扼东西,十分重要,但毕竟在江北,而曹操在襄阳留有重兵,即于禁、张辽、张、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共三万余步兵主力(注1),另外在江夏郡北部也有刘表降将文聘的数千兵马(注2),这些部队除部分留镇襄阳外,其余都沿着汉水两岸正缓缓向东南方向运动,兵锋直指夏口。虽然襄阳的数百艘战船大多被关羽带走(注3),导致曹军襄阳兵团并无船只可用,只能搭竹筏临时组建一支很水的水军顺汉水而下(注4),但曹军毕竟人多势众,且汉水入江口宽度较小,波浪小,远不如长江水宽浪急(武汉段长江,最窄处亦有1156米;汉水入江口,只有323米),即便是竹筏水军也能一战,况且,曹军还有步骑兵在汉水两岸夹岸用弓弩射箭,亦能控制水面。后来,在赤壁战的同时,关羽率领一百多艘小船与这帮竹筏军交战,也借着东南风一把火将曹军这些竹筏全烧了。曹军只得趁夜逃回襄阳。关羽顺势向西进入华容道,还想烧断曹操的后路,可惜曹操用羸兵垫路,已前一步冲过了华容道,可惜。
注1:见《三国志赵俨传》“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徙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注2:见《三国志文聘传》“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
注3:见《三国志先主传》“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注4:见建安七子王粲之《汉末英雄纪》“(曹军)无船,作竹,使部曲乘之,从汉水来下大江,注浦口。”
注5:据《山阳公载记》:“(曹)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其实赤壁之战刘备参不参与,孙权都是要打的,当然有刘备参与会更好,至少多一个帮手。
其实赤壁之战曹操到底是打刘备的,还是打孙权的,又或者两方都打,史书记载的有些矛盾,恐怕曹操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但不管如何,刘备铁定参战了。东吴方面出兵3万,主要是精锐水军,刘备方面近2万人,其中刘琦江夏军一万人,关羽水军5000人,刘备陆水5000人,刘备的第一贡献就是提供近2万人的士兵,因为要留守,实际参战人数肯定少于2万人。
赤壁之战是周瑜领导的,与曹操在赤壁及乌林的长江水面上作战,曹军是水陆并进,这个陆上只能是北岸了,周瑜军精水战,刘备军善陆战,在北岸对抗曹操陆军的,只能是刘备,算作刘备的贡献。
赤壁之战曹操是分两路出击的,一路由江陵顺长江东下,由曹操亲率,由周瑜抵抗;另一路由襄阳顺汉水南下,由赵俨督于禁、张辽、张、李典、朱灵、路招、冯楷、程昱等率领,估计由刘备阵营的刘琦防守,算做刘备的贡献。
赤壁曹操大败后,逃回江陵,又迅速北上撤退,留曹仁守江陵,乐进守襄阳,孙刘联军兵分两路追击曹军,一路沿长江逆江而上水路追,是周瑜追,另一路从长江北岸陆路追,是刘备追击,算做刘备的贡献。
孙刘联军猛攻江陵城,刘备部将关羽绝北道,阻止曹军救援曹仁,而张飞参与进攻与围城,两人都是万人敌,在江陵之战中功劳不小,尤其是关羽,力战五位曹将,这都算刘备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