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韩信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铁了心帮刘邦?

韩信为什么在楚汉之争中铁了心帮刘邦?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682 更新时间:2024/1/23 15:00:38

韩信是一匹千里马,刘邦是伯乐,这就是韩信为什么死心塌地跟着刘邦的原因。

01极为相似的早年经历韩信,姓韩,大约是韩国公室之后。一个大小伙子,既混不上一官半职,也不愿务农或经商糊口。成日不务正业,于是只能各种蹭饭养活自己。

韩信倒也不是懒,而是对那些不感兴趣。也许他是怕自己一旦习惯了普通人的生活,便会失去自己的青云之志。

所以,处境越艰难,越能激发韩信的斗志。于是,他才坦然接受胯下之辱。

韩信的这段早年经历,似乎和刘邦年轻时候又有几分相似。两人都不被他人看好,然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面对世俗的眼光,他们却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正因为相同的经历,才让彼此更加容易沟通。

02刘邦知人善用,项羽任人唯亲乱世才能出英雄。像韩信这样的将才,太平盛世无法显示出其才华。他的才能天生就是为战场准备的。秦末农民起义席卷中原,韩信的机会终于来了。

于是,韩信离开家乡,开始寻找工作机会。韩信首先来到了项梁这里,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展露头角,项梁就死了。然后,他的老板就变成了项羽。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项羽其实是徒有虚名。别说,像他这样没建寸功的将士,就算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们,项老板都想方设法地赖掉。因此,项老板给韩信的影响就是吝啬,还有任人唯亲。

在这样的老板下面打工,估计一辈子也不会有出头之日。韩信隐忍这么久,就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既然项老板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他也只能另觅出路。

当时,一众诸侯中,除了项羽,人气最旺的就是刘邦了。刘邦又是沛县人,和韩信差不多半个老乡。但是,韩信没有陈平那样的气质,只看一眼就能得到刘邦的重用。韩信刚开始也没捞到好职位,即便是萧何的推荐,刘帮也没重用他。直到韩信跑路之后,萧何追韩信,才引起了刘邦的重视。

韩信渴望被重用,刘邦真就采纳了萧何的意见。“经过面试,恭喜您被我司录用,职位是大将军,请尽快来报到!”韩信看着聘书热泪盈眶,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直接晋升到最高武将,激励作用有多大可想而知。

面对着两次截然不同的遭遇,韩信的心中对两位老板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刘邦是知人善用的大老板,项羽只是鼠目寸光的无知小儿。而这个认知,最终影响了韩信的一生。

垓下之役之前,项羽和刘邦几乎同时对韩信抛来了橄榄枝。刘邦的承诺是齐王,项羽的承诺是三分天下,显然,项羽这次开的条件是远远超过了刘邦。但是韩信仍然站到了刘邦这边,就因为他更相信刘老板的为人。

03千里马遇上伯乐,才能成为千里马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获得了其他公司高薪高职的聘书,乘兴而去,却总是高兴不起来,或者屁股还没坐热,就走了。究其原因,没有得到重用,更有甚者,处处受到压制。

其实,高薪诚聘是一回事,真正放权又是一回事。大多数人跳槽除了为获得一份优厚的薪水之外,还希望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因此,老板对下属的态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老板的信任就是对员工最大的激励,哪怕是累一些,也干得舒心。反之,遇上个小心眼的老板,工作即便再轻松,也会觉得格外窝囊。

千里马只有遇上伯乐,才能成为千里马。然而,伯乐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

刘邦就是韩信的伯乐,不但给了他大将军的职位,还对其充分授权。北方战事全部都由韩信自己说了算,所以,就冲着这点,韩信也不会轻易背叛刘邦。

韩信甘愿忍受这么多年的讥笑,不就是为了等到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吗?普天之下,又有几个诸侯都有这样的魄力?恐怕非刘邦莫属。而从韩信对项羽的评价来看,韩信也有一定的识人能力。所以刘邦和韩信两人一拍即合,刘邦当刘邦的汉王,韩信打韩信的仗,如此合作,才能短短三年多时间就统一了天下。

结语韩信,年少之时便想成就一番大事业。项羽目光短浅,弃之不用。而与韩信有相似经历的刘邦知人善用,不但破格将其提拔为大将军,更是充分信任和授权。这样,韩信才能创造出那么多经典的战争神话。

千里马固然厉害,没有伯乐,不过是一匹普通马。千里马难寻,伯乐更是可遇而不可求。韩信在茫茫人海中,好不容易遇上刘邦这位伯乐,他怎么可能轻易放弃?所以,楚汉战争中,他才愿意死心塌地地追随刘邦。

楚汉战争中,韩信确实犹豫过是否继续帮助刘邦。他的犹豫,也确实延缓了刘邦取胜的进程。

然而,最终,他依然选择了帮助刘邦。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停下来”的韩信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在潍水之战中全歼龙且军团。

此时,汉军已经形成了对楚军的夹击之势。

当初,韩信曾提出宏伟大略:增兵三万给我,我攻灭燕、赵、齐,绝楚粮道,与大王会于荥阳。

正是采纳此策,刘邦才增兵给韩信,让其开辟北方战场。

如今,“北举燕、赵,东击齐”都已实现,下一步就是“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了”!

正在成皋与项羽对峙的刘邦”旦暮望若来佐我“,急切地期待韩信行动。

然而,韩信却停了下来。

这一停,就是一年!

要知道,此前,刘邦的指令,韩信无不立即执行,效率极高。

如今,韩信停了下来。

显然,对于何去何从,韩信产生了犹豫。

已能自成一势的韩信此时的韩信,已经完全可以成为项羽、刘邦之外的“第三势力”了。

韩信受刘邦重用,率汉军东征西站,然而,很长时间内,韩信的兵将,全部是刘邦所派。

此时的情势已不同了。

半年前,刘邦闯入大营,将韩信的部队全部带走,用以反击项羽的进攻。

随即,韩信征集赵地未入伍的兵员,经过2个月的征集、训练,自成一军,并平定了齐。

此时的部队,除曹参灌婴带来的部分精锐骑兵外,大部为韩信自己一手组建的,可谓“兵为将有”。

在先后击破田氏、龙且后,韩信又迅速平定了三齐之地,共得70余城,地盘、财物都又了。

自己的兵,自己的地,自己的钱,韩信,已事实上可以自成一势了。

然而,韩信与刘邦之间,也出现了利益冲突。

此前,韩信攻下魏、赵等地,刘邦或设郡直辖,或委托张耳留守,没有韩信的份。

半年前,刘邦直接把他的部队全部调走,要韩信自己再去建军。

没有刘邦的提携,就没有韩信的今天。

然而,今天韩信已经得到的一切,当然不希望被刘邦再像以前一样夺去的。

由此,刘邦与韩信之间,出现了利益上的冲突。

“稳住”韩信韩信这次很直接,派人去找刘邦,表示: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不暂立假齐王,不能安定,请立我为假齐王。

当时的刘邦,正遭受项羽的猛攻,急切期待韩信的配合,见信愤怒:这个时候要当王,什么意思?

张良、陈平立刻表示:这个时候不能拒绝!“不然,变生”!

“不然,变生”,说明张良、陈平认识到:这个时候不满足韩信的诉求,韩信的立场一定会发生变化!

刘邦不得已,立刻改口:“大丈夫作什么假王?要作就作真齐王”!遂封韩信为齐王。

刘邦、张良、陈平的警惕是正确的。

果然,项羽也看出了刘邦与韩信之间的微妙关系,遂派武涉游说。

武涉单刀直入,指出了韩信与刘邦的微妙关系:刘邦欲吞天下,必然容不下你!现在不对你动手,是因为项羽还在!如今你“左投则汉王胜,右投则楚王胜”,应该与楚连和,“三分天下王之”。

武涉的话,道出了本质:灭魏、赵、代后,刘邦都没有新立王,而是设置郡县(张耳当时还没有封赵王),“欲吞天下”,不会允许你韩信作齐王。你韩信要想保全自己,只有与项羽联合,咱们“三分天下”。

也就是说,武涉并非让韩信投靠项羽,而是策动韩信独立,让韩信与刘邦、项羽同为王。

如果刘邦拒绝韩信为王,项羽的条件显然是极有有活力的。

然而,刘邦已立韩信为齐王,韩信的诉求得到满足,因此拒绝了项羽的条件。

然而,韩信仍在犹豫。

犹豫随即,韩信的谋士蒯彻又两次劝告韩信,指出:你现在已经有了震主之威,你归汉也好,归楚也好,刘邦、项羽都容不下你!不如“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蒯彻的建议,与武涉的说词基本接近,唯一区别在于:韩信不需连楚,而是保持中立,维持现状,鼎足而立。

韩信表示“士为知己者死”,留恋刘邦对自己的恩情,并认为刘邦不会加害自己,以此拒绝了蒯彻。

韩信的表态是真诚的,但他在行动上却仍然很犹豫。

一方面,他继续留在刘邦阵营,另一方面,他仍然按兵不动。

韩信的犹豫,对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重大影响前203年十月,项羽的大将曹咎部被歼,十一月,龙且部被歼。

当时,楚军已经陷入战略包围,后方不稳,军食困难,士气低落,已经支撑不下去了。

然而,他依然继续与刘邦在成皋相持了十个月!

这是因为,在韩信的“带头”下,刘邦集团内部的微妙关系复杂了起来。

当时,彭越也在梁地作战,对楚军的补给线影响极大。

然而,在夺取梁地的大片地盘后,彭越也“学习”韩信,停了下来,企图讨价还价,索取王位。

英布因封地仍在楚军之手,作战积极,但是,由于韩信、彭越的“停滞”,天下形势仍未见分晓,因此,英布仍遭受激烈抵抗,一时无法取得大进展。

一时间,楚汉之间的形势僵了下来。

可以说,在诸人之中,韩信的实力最强,影响最大,如果他立刻进军,彭越不可能仍然“坐观”,英布也能很快打开局面,所以,韩信的动向对其余诸将起着支配作用。

大局危机韩信等人的持续犹豫,不但使局面僵了下来,甚至使局势出现了反复。

前203年八月(秦历法,以每年“冬十月”为第一个月,依次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项羽主动议和,请求罢兵。

次月,项羽引兵东归。

刘邦采纳张良、陈平之策,发起战略追击,决心一举歼灭项羽。

刘邦一面自率大军追击,一面下令韩信、彭越会合,并让刘贾协助英布,打开局面后立刻来会合。

然而,韩信、彭越等人依然态度消极,没有如期会师!英布、刘贾也没有打开局面,无法北进。

如此,刘邦成了一支孤军。

项羽迅速发起反击,大败刘邦,刘邦只好坚壁自守。

如果不是刘邦军的素质有了提高,及时坚壁自守,及时“止损”,固陵之战,有可能像几年前的彭城之战一样,使全局发生逆转!

打破僵局刘邦坚壁自守,被项羽压制,唯一的希望就是韩信、彭越、英布来会合。

刘邦问计张良:怎么才能让韩信、彭越出兵?

张良表示:韩信被立为齐王,但他知道那不是您本意,“信亦不自坚”,仍在犹豫

如今,把从陈到东傅海之地给韩信,扩大其封地,以此坚定韩信出兵的决心。

张良还特别点出:韩信老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

显然,张良看出了韩信的犹豫,也看出了韩信的渴望。

刘邦采纳此计,以此条件联系韩信,韩信立即答应!

韩信出兵后,局势豁然开朗。

项羽的后方空虚,根本抵挡不了韩信,韩信迅速攻占鹏程,又一路西进,与刘邦会师。

韩信的出兵,对楚军带来了致命打击,楚人心动摇,守寿春的楚大司马周殷投汉,英布、刘贾由此打开局面,攻占要害后立刻与刘邦会师。

与韩信一样得到刘邦封赏的彭越也行动起来,也来会合。

由此,刘邦与诸王的云集,形成了决定性优势!

垓下之战,汉军总兵力五六十万人,光韩信一部就30万,而项羽约10万!

在韩信的指挥下,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汉军击败项羽,定天下!

作为一个“士”,韩信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操。

正是刘邦的知遇之恩,韩信才能一展雄才,建功立业。

因此,韩信在情感上是感恩刘邦的,始终留在刘邦阵营,不愿背叛。

在建功立业,实力雄厚之后,韩信自然也是有其利益诉求的。

因此,韩信在灭齐后,“停”了下来,寻找利益最大化的方式。

如果不能解决利益上的矛盾,即便情感仍在,彼此仍很可能分道扬镳,这在古今中外都是极其常见的。

在张良、陈平的辅佐下,刘邦洞悉了韩信的诉求,并尽量满足了韩信的利益。

最终,在感情和利益的双重驱使下,韩信选择了继续为刘邦而战。

遗憾的是,刘邦确实有自己的想法,他给韩信的承诺从头到尾都是假的。

垓下之战一结束,刘邦故技重施,夺了韩信的兵。将韩信改封为楚王

最终,韩信还是被“兔死狗烹”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人?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个对四川老百姓很坏的人。对于四川老百姓来说,刘璋是比诸葛亮要仁慈许多的统治者。因为刘璋统治四川时期,刘璋至少做到了“轻徭薄赋”。就连诸葛亮都认为刘璋对四川人实在太好了:刘璋暗弱,自刘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法规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纵,君臣之道,渐已无序。宠之

  • “独眼龙”夏侯为什么能两次打败巅峰时期的赵云,他到底有多厉害?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夏侯是个很勇猛的人,在十四岁的时候,别人侮辱他的师父,他就将那个人杀了,是个快意恩仇的主儿,一言不合就杀人,足见其性格的刚烈彪悍。但是,奇怪的是,犯下罪行的夏侯并没有被追究责任,看来当时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已经相当严重,法纪荡然无存了,此事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夏侯在曹操矫诏,会聚诸侯讨董卓的时

  • 赵云的具体战绩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赵子龙的战绩称第一!!单挑战绩(1)“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2)“挺枪跃马,直取麴义。战不数合,一枪刺麴义于马下。”(3)“与裴元绍交锋,只一合,刺死裴元绍,尽数招降人伴,占住山寨。......仓不忿,与那将交战,被他连胜数次,身中三枪。”(4)“操大怒,教许褚出战。玄德背后赵云

  • 赵子龙是不是被“吹”出来的?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看你怎么理解,客观的讲,赵云是蜀汉不可多得的良将,是有政治远见的大臣。关于赵云,现如今有两种极端的评价。一种认为赵云顶多就是保镖头子,杂牌将军,被演义吹的出神入化,实际上一无是处;另一种认为赵云是文武双全、百战百胜的无敌将军,甚至是三国第一名将。我们来逐条梳理,首先从大部分人讽刺赵云职位低的观点来说

  • 赵云与对手打平的战斗中,换做关羽或张飞出手,能打赢吗?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赵云一生中单挑未分胜负的三次,到底是哪三场单挑?赵云戎马一生,驰骋疆场,身经大小数十战,未尝败绩、未受一伤!一条龙胆亮银枪,一匹照夜玉狮子,赵云所到之处,无论是遭遇敌将拦路,还是冲入卒林兵海,赵云基本都是一枪刺死,或者生擒活捉。纵观赵云一生,刺死麴义、高览、朱然、韩德等大小战将二十三人,力压周仓、李

  • 楚汉战争中,对刘邦贡献最大的三个人为何死的惨不忍睹?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帮助刘邦打天下而不得善终者有好几个,但贡献最大的三个人中只有死一个,就是韩信。1.三大功臣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 《左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左传》以说理劝谏见长,然我更爱其描述战斗之文,不仅场面生动,也可以隐约看出《孙子兵法》原是凝聚了众多先人之智慧。暂取几篇来论述之。前714年,郑庄公大败戎人。北戎侵郑,郑伯御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君为三覆以待之。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

  • 赵云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战,本是惨淡收场,为何变成了神勇无敌呢?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在正史上,赵云军旅生涯最后一战是在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年。当时诸葛亮想突袭祁山,于是采用暗度陈仓之计,明面上宣称自己将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与曹魏大都督曹真的大军周旋。由于赵云是疑兵,并不是主力,双方兵力有点悬殊,赵云对抗曹真的大军很有压力,但由于赵云一直将所有能掌

  • 古文中说的大战三百回合,一回合是怎么计算的了?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骑马用冷兵器交战,双方来回马头相交一次为一回合。三百回合就是三百次来回。哈哈,千万别当真,所谓“大战三百回合”,不过是宋代以后说书人的“噱头”而已。“古文中”,其实除了文学作品之外,没有类似记载;而且,明清以前的文学作品中,也没这么说的。“大战三百回合”,一定与现在说的“撂地儿”这种说书的表演形式有

  • 三国演义小说里面,有几个武将能把赵云吊着打?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开什么玩笑,在《三国演义》里不要说吊打赵云,就是能击败他的人都没有。在《三国演义》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武将排名,一个武将的武艺高低,一般是以他战平或者击败的武将为依据。赵云刚出场时不过是一个少年,不过却已经能和袁绍手下的大将文丑大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文丑此后曾经击败徐晃,其水平在演义中也是属于顶尖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