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人?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741 更新时间:2024/2/23 4:27:01

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个对四川老百姓很坏的人。

对于四川老百姓来说,刘璋是比诸葛亮要仁慈许多的统治者。

因为刘璋统治四川时期,刘璋至少做到了“轻徭薄赋”。

就连诸葛亮都认为刘璋对四川人实在太好了:

刘璋暗弱,自刘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法规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纵,君臣之道,渐已无序。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蜀书五诸葛亮传》

诸葛亮这番话,总结下来就一个意思,就是刘璋作为统治者对四川人太好了。

而刘璋比刘备、诸葛亮更得四川人拥戴的例子是刘备打到成都的时候,成都虽然是孤城,但是周围蜀人“咸欲死战”,再看看邓艾入川后,还没有打到成都,所有四川籍大臣都劝刘禅赶紧投降。

为什么?就是因为刘璋治理四川宽仁。

这一点《三国志董和传》里也提到了刘璋治下四川有多么富庶: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就连刘备都以“打下成都,子女金帛与诸君共享”为激励手段,鼓励手下将士奋勇作战;如果刘璋把四川治理的天怒人怨,民有菜色,成都能那么富庶吗?

很多人说诸葛亮治理四川是“乱世用重典”,这我同意,但是史书上都说诸葛亮治蜀,四川人是很不满的:

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而刘备死后,诸葛亮理财的手段无非就是重新捡起“盐铁专卖”的办法,诸葛亮任用的人都是以盘剥四川老百姓为己任的,比如负责盐政的王连,史料上说他:

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

而贵州、云南这样的“南中地区”,因为诸葛亮对南中地区老百姓盘剥,使得诸葛亮时代,南中起义不断:

南夷复叛,杀害守将。

(刘胄)扰乱诸郡。

柯、兴古獠种复反。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晋书》,看看东西晋时期为什么云南、贵州没有什么大的叛乱,原因很简单,晋朝不在南中征税。

诸葛亮治理下的四川又如何呢?

根据《张翼传》记载,诸葛亮才率大军到汉中,距离成都三十公里的广汉就立刻出现可以劫掠“军民”的大型盗贼团,要张翼去讨伐;

《吕传》则记载,在诸葛亮还活着的时候,四川各州能做到“征兵不逃亡”就可以升官的地步。

如果诸葛亮真那么得四川人的心,为什么这些四川人宁愿大规模逃亡,也不给诸葛丞相当兵?

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希望做到的三件事。能同时做到这三件事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很显然诸葛亮都做到了。

诸葛亮的德行,绝对是三国翘楚。历史上的任何君臣托孤,都比不上刘备对诸葛亮的托付。诸葛亮是用生命在践行自己的诺言。诸葛亮的功劳,其实只完成了一半。诸葛亮没出山之前,刘备一文不名,穷得叮当响。诸葛亮出山以后,辅佐刘备夺取了荆州、益州、汉中、上三郡,陆续有了三足鼎立的资格。可惜刘备中道崩殂,而诸葛亮北伐无望,所以立功这一块,只完成了一半,不算完美。诸葛亮的文采,也是响当当的。一篇《出师表》,不仅感人肺腑,而且文采斐然,绝对堪称典范文章。此外诸葛亮的作品还有《马前课》、《后出师表》、《诫子书》、《兵法二十四篇》、《便宜十六策》等。由此可见,诸葛亮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是后世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榜样。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立德,诸葛亮吃了不少苦。很多人觉得立功最难,其实真正难的,那是立德。因为立功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可立德这件事过分虚幻了,拿不出多少实际案例来宣讲,所以诸葛亮在立德方面相当不容易。

第一,没有辜负刘备的托孤。

诸葛亮的德行,我们从刘备托孤这件事就能看得出来。这位老兄算是着了刘备的道,自从接受托孤以后,昼夜冥思苦想,就想着完成刘备的大业,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结果只干了12年活,54岁的时候,诸葛亮就把自己给活活熬死了。而他也不像曹操和司马懿那样培养自己的子侄,他去世的时候,儿子诸葛瞻才8岁,几乎没有得到诸葛亮的任何教育。由此可见诸葛亮是真的一心为公,绝不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

第二,洁身自好。

此外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家里压根就没什么家产。除了吃穿用度的开支外,剩下的就是刘备和刘禅赏赐的那点东西了。可谓是相当廉洁了。

第三,公平公正治理蜀汉。

在刘备去世以后,蜀汉乱成一团,南方多地发起叛变。诸葛亮夙兴夜寐,好不容易把蜀汉的烂摊子给收拾好了。紧接着又有人开始说他权力太大,想要分他的权力。

你说做人难不难?诸葛亮废了李严以后,没有人觉得不服气,甚至李严的儿子李丰依旧心甘情愿为诸葛亮效力。

其实不光蜀汉的人服气诸葛亮的管理,就连东吴和曹魏,也对诸葛亮的公正无私竖起大拇指。大家敬佩的是诸葛亮的德行。

李严犯了错误,自然是要被惩罚,可李丰又很有能力,自然可以代替李严,继续为蜀汉效力。马谡跟诸葛亮关系很好,但是他丢了街亭,诸葛亮只好斩了他。

正如诸葛亮所言:宫中府中具为一体。这就是诸葛亮的办事准则,不偏不倚,一切以法度来处置。只有做到公平公正,那些敌对者才能对你服气。可这个过程中,有多少苦,也只有诸葛亮自己心里明白了。

二、立功,诸葛亮把自己给熬死了。不少人看了点专家的介绍,就觉得诸葛亮是个后勤部长,压根就没什么作用。你要是这么理解,那就大错特错了!

为啥萧何能成为大汉开国第一功臣?为啥李善长能成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他们不都是搞后勤的嘛!

第一,后勤到位。

其实古代打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后勤。只有粮草供应准时充足,前线才不会出现混乱。诸葛亮在这件事上,绝对做到了顶级水平,刘备出去打仗从来不需要考虑后勤问题,因为他知道诸葛亮能搞定一切!

比如说汉中之战的时候,刘备集团才刚刚拿下益州,刘备就要求诸葛亮赶快组织送士兵和粮食来。你要知道,人家益州人还充满怨气呢,凭什么给你打仗,再给你送粮食?

结果在诸葛亮的协调下,这帮人中,男子立刻参军上前线,女子则立刻负责运送粮草。为刘备赢得汉中之战,扫除了后顾之忧。

第二,天才战略。

隆中对绝对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战略构思,当时诸葛亮还在隆中耕地,刘备三顾茅庐前来拜见。在草堂之中,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未来的规划:

曹操强悍,暂时不可与之争锋。江东经历了孙家父子三人的耕耘,已经牢不可破,只能作为援助,不能作为外敌。刘备应该先夺取荆州,再攻占益州,横跨两州以后,等到天时有变,一支人马从益州北上,一支人马从荆州北上,天下就能够平定了。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很多专家将鲁肃的榻上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做比较,这简直可笑。鲁肃为孙权谋划天下时,孙权已经有了江东的地盘。可诸葛亮为刘备谋划天下时,刘备有个啥?啥也没有啊!

这就是诸葛亮的天才之处,能将啥也没有的刘备,谋划成为三足鼎立的诸侯之一。最可怕的是,他们还真的做到了!

第三,收拾蜀汉烂摊子。

很多人说,诸葛亮就是第二个曹操、司马懿,说这种话一点责任都不负。你以为刘备留给诸葛亮的是一个完整的蜀汉?

其实刘备去世的时候,蜀汉已经濒临崩溃了。

刘备带走的十多万大军,基本毁于一旦,老本都给折光了。此外南蛮孟获开始起义,云南的雍也起兵谋反。蜀汉内部三大势力: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本土派离心离德,蜀汉随时有崩盘的危险。这些都是诸葛亮需要处理的烂摊子,结果我们知道,诸葛亮处理得很好。不仅平息了这些内乱,还击败了前来讨伐的曹魏军队,稳住了刘禅的皇位。

三、立言,这是诸葛亮的短板。按照《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桥段来看,诸葛亮一向瞧不起著书立传的人。因为他觉得这帮老学究把精力都花在了做学问上,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很差。

虽然诸葛亮说这话有点儿讽刺了,可毕竟也是这么个道理。喜欢著书立传的人,自然没工夫处理问题。而诸葛亮就是一个擅长处理各种问题的人。

由于诸葛亮把大量的精力都花在了处理问题上,所以自然就没有太多时间去写书立传。但是诸葛亮的文采,我们也能从《出师表》、《诫子书》等文章中看得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如果诸葛亮能一门心思扑在做学问上,肯定也能成为非常著名的文学家。不过实话实说,诸葛亮的作品并不多,这算是他的短板。

总结:古今完人并不多,诸葛亮比较接近了。这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如果有,那么这个人肯定在撒谎。包括诸葛亮在内,他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人。诸葛亮做事过分谨慎,所以导致魄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北伐的胜负,这就是他的缺点。而且他寿命太短了,司马懿活了73岁,诸葛亮才活了54岁,多出来19年能干多少事情啊!

可是相对来说,诸葛亮这个人已经比较接近完美的那种形象了。他的品德没话说,办事能力没话说,文学素养也没话说,立德、立功、立言全都做到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独眼龙”夏侯为什么能两次打败巅峰时期的赵云,他到底有多厉害?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夏侯是个很勇猛的人,在十四岁的时候,别人侮辱他的师父,他就将那个人杀了,是个快意恩仇的主儿,一言不合就杀人,足见其性格的刚烈彪悍。但是,奇怪的是,犯下罪行的夏侯并没有被追究责任,看来当时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已经相当严重,法纪荡然无存了,此事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夏侯在曹操矫诏,会聚诸侯讨董卓的时

  • 赵云的具体战绩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演义赵子龙的战绩称第一!!单挑战绩(1)“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2)“挺枪跃马,直取麴义。战不数合,一枪刺麴义于马下。”(3)“与裴元绍交锋,只一合,刺死裴元绍,尽数招降人伴,占住山寨。......仓不忿,与那将交战,被他连胜数次,身中三枪。”(4)“操大怒,教许褚出战。玄德背后赵云

  • 赵子龙是不是被“吹”出来的?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看你怎么理解,客观的讲,赵云是蜀汉不可多得的良将,是有政治远见的大臣。关于赵云,现如今有两种极端的评价。一种认为赵云顶多就是保镖头子,杂牌将军,被演义吹的出神入化,实际上一无是处;另一种认为赵云是文武双全、百战百胜的无敌将军,甚至是三国第一名将。我们来逐条梳理,首先从大部分人讽刺赵云职位低的观点来说

  • 赵云与对手打平的战斗中,换做关羽或张飞出手,能打赢吗?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赵云一生中单挑未分胜负的三次,到底是哪三场单挑?赵云戎马一生,驰骋疆场,身经大小数十战,未尝败绩、未受一伤!一条龙胆亮银枪,一匹照夜玉狮子,赵云所到之处,无论是遭遇敌将拦路,还是冲入卒林兵海,赵云基本都是一枪刺死,或者生擒活捉。纵观赵云一生,刺死麴义、高览、朱然、韩德等大小战将二十三人,力压周仓、李

  • 楚汉战争中,对刘邦贡献最大的三个人为何死的惨不忍睹?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帮助刘邦打天下而不得善终者有好几个,但贡献最大的三个人中只有死一个,就是韩信。1.三大功臣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 《左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左传》以说理劝谏见长,然我更爱其描述战斗之文,不仅场面生动,也可以隐约看出《孙子兵法》原是凝聚了众多先人之智慧。暂取几篇来论述之。前714年,郑庄公大败戎人。北戎侵郑,郑伯御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公子突曰: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君为三覆以待之。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

  • 赵云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战,本是惨淡收场,为何变成了神勇无敌呢?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在正史上,赵云军旅生涯最后一战是在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年。当时诸葛亮想突袭祁山,于是采用暗度陈仓之计,明面上宣称自己将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与曹魏大都督曹真的大军周旋。由于赵云是疑兵,并不是主力,双方兵力有点悬殊,赵云对抗曹真的大军很有压力,但由于赵云一直将所有能掌

  • 古文中说的大战三百回合,一回合是怎么计算的了?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骑马用冷兵器交战,双方来回马头相交一次为一回合。三百回合就是三百次来回。哈哈,千万别当真,所谓“大战三百回合”,不过是宋代以后说书人的“噱头”而已。“古文中”,其实除了文学作品之外,没有类似记载;而且,明清以前的文学作品中,也没这么说的。“大战三百回合”,一定与现在说的“撂地儿”这种说书的表演形式有

  • 三国演义小说里面,有几个武将能把赵云吊着打?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开什么玩笑,在《三国演义》里不要说吊打赵云,就是能击败他的人都没有。在《三国演义》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武将排名,一个武将的武艺高低,一般是以他战平或者击败的武将为依据。赵云刚出场时不过是一个少年,不过却已经能和袁绍手下的大将文丑大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文丑此后曾经击败徐晃,其水平在演义中也是属于顶尖层次。

  • 鲁庄公与曹刿的故事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鲁庄公与曹刿的故事,是历史上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在战争的问题上,君臣虽然指挥不一,但是,鲁庄公能及时配合曹刿的战场天才指挥!因此他们构成了非常经典的故事。先论鲁庄公能广开言路,唯才是用,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一线,深入实际,甘当配角。让能人掌军,用能人决心坚定,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并善于向内行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