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还要从象棋里的楚河汉界说起,大家都知道楚河汉界来源于刘邦项羽在鸿沟议和,而楚汉战争的迅速结束,胜利的天平一下子向刘邦倾斜,也就是从这开始。
背景回顾在这之前,项羽和刘邦作战基本上是予取予求的状态,几次打得刘邦光成了杆司令,狼狈逃窜。但刘邦虽然自己打仗不行,但手下有“游击战大师'彭越和“兵仙”韩信两个能打的将领。因此,在鸿沟对峙之前,韩信已经打下了北边的赵魏燕齐之地,基本上占领了北中国,同时还消灭了项羽手下大将龙且的二十万人马,直接令项羽第一次感到了恐惧与威胁。
而在鸿沟对峙的时候,彭越又多次袭击项羽的粮道,造成了双方“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的强烈对比,项羽率军去攻击彭越,结果“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完全被彭越牵着鼻子走,就是抓不到,而项羽在被声东击西遛着走的同时,手下却屡屡被汉军击败,甚至兵败将死。
鸿沟议和因此,在鸿沟和刘邦对峙的项羽,内心很可能是绝望的,战略上被刘邦韩信包围了,战术上被彭越遛狗一样,完全摸不到踪迹,同时部队快没有粮食吃了。但与此同时,刘邦的处境其实也不是很好,连年征战已经消耗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不是萧何这个天才的后勤人员,就凭刘邦屡战屡败,就足够使大汉政府的经济崩溃了。而自己的父亲、妻子、儿女都在项羽手上,别的不提,吕后和刘盈一定要赎回来,否则领兵的吕氏族人很可能撂挑子。
所以,这个时候的刘邦和项羽,是麻杆打狼两头怕,互相都想停战休息。于是,作为优势一方的刘邦,首先主动求和,要求赎回人质,项羽就坡打滚也就同意了,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实际上不过是各自休养生息,积攒实力再图后战。
项羽是贵族出身,富有契约精神,对于盟约这种东西还是比较认可的。但刘邦一个地痞无赖出身,估计这辈子发的誓自己都数不过来了,完全不按合同办事。(这里其实也有些冤枉刘邦,刚达成议和,马上转头就攻击这个主意,其实是另外一个贵族张良和另外一个无赖陈平出的。)
战端再起于是,项羽这面按约定放了人质,刘邦接收之后,马上就再次发动了攻击。追着项羽屁股打,同时给韩信彭越下命令,一起合围项羽。但韩信和彭越这时候一个当着齐王一个当着魏相国,不想继续打了,想享受一下位高权重的舒适生活了。估计他俩也有兔死狗烹的觉悟,因此想要养寇自重。
又是“谋圣”张良,对于这两个人的心理掌握的十分到位,不过是因为没给他俩规定各自封国的领土而已,万一打完了项羽,刘邦随便封一下,那这么多年征战就白辛苦了。于是在张良的建议下,给韩信和彭越各自划分了好大一片疆域,这俩人这才赶过来围歼项羽。当然了,他们并没有想到,刘邦既然对于项羽这个敌人可以不遵守契约精神,对于他们这些自己人同样可以耍个无赖,毕竟刘邦本身就是无赖出身,这也所谓英雄本色了。战后几年,这些异姓王就挨个都被刘邦以各种理由收拾了,这是后话。
在刘邦、韩信、彭越几路人马的围攻下,项羽逐渐不支,战略纵深一点点消失,祸不单行,手下大司马周殷又叛变投敌,终于导致了项羽侧翼被完全暴露,然后就是我们熟悉的垓下之围了。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刘邦平定天下。
总结原因可以说,刘邦在前期作战一直不利的情况下,突然迅速的结束了楚汉争霸,原因有二:其一,韩信、彭越的功劳很大,韩信打下了北方,消灭了龙且二十万大军,使得项羽的压力瞬间无限放大;而彭越的游击战,袭击粮道,更是令项羽不堪其扰,做出了老虎打苍蝇的错误决策。这两个人,将刘邦屡次作战失利的劣势,硬生生打成了战略优势。
其二,无赖刘邦对于和约完全没当回事,说撕毁就撕毁,毫无任何心理负担,这种枭雄气度,比之略有些迂腐不知变通的贵族项羽,可谓高出了一大截,乱世的法则刘邦烂熟于胸,因此,他最后取得了天下。
听从张良的建议,先立雍齿为什邡侯,享实封两千五百户。从此楚汉争霸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