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起义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项梁和项羽杀死会稽郡太守于吴(今江苏省苏州),号召楚国遗民起兵反秦,得精兵8000余人。项梁、项羽率精兵8000渡江北上,势如破竹,连败秦军,起义军一路上吸收多支起义军,起义军人数迅速扩大到六、七万人。秦二世派章邯率军前来来镇压,在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项梁战死。章邯败项梁后,率军渡河北击赵,赵地钜鹿被秦军所困,项羽率军北上救赵并与秦军展开激战。最后项羽大败秦军,全歼秦军主力。
有关秦末战争的成语故事
以下是秦末战争相关成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末陈胜和吴广起义在经过大泽乡的时候说的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又见《庄子·内篇·逍遥游》,意思是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十面埋伏: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藏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四面楚歌: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暗度陈仓: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指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句是: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运筹帷幄:出处《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运筹帷幄”典故语出《史记·高祖本纪》。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一个运筹帷幄的人,必须胸怀大志、眼光敏锐、能够随机应变,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战局变化了如指掌,并善于把握时机,果断出击。同时要有大局观和对趋势的准确预见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指事情的成败或好坏全由于同一个人的作为。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韩信点兵的成语来源淮安民间传说。常与多多益善搭配。寓意越多越好。刘邦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韩信:“最多十万。”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指鹿为马:“混淆是非”和“指鹿为马”都有“违背事实;不分是非”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但“指鹿为马”完全是故意的;并时有咄咄逼人之势;“混淆是非”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原文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末农民战争的介绍和梗概:秦末农民战争又称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大陆对秦朝末年群雄并起的称谓,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900余人被征发去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东南)遇大雨误期,根据秦朝法律,戍卒误期到达目的地的一律处死。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发动反秦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史称“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推举陈胜为王,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各地纷纷响应,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起义军迅速攻下蕲县(今安徽宿州南)。当义军进据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拥有步兵数万。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西击荥阳,命武臣、张耳、陈馀北攻赵地,邓宗南征九江,周市夺取魏地。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最终在刘邦、项羽领导下推翻了秦朝,打击了地主阶级。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暗度陈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运筹帷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指鹿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