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之战是发生在安史之乱期间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也被认为是古代最为经典的攻坚战之一。最后唐军副元帅李光弼多次挫败史思明的进攻,取得了战事的胜利。史思明占据洛阳后,便一直和退守河阳的李光弼相持。李光弼知道河阳一定不能失守,史思明则是多次率军进攻河阳,想要一举击溃李光弼。但李光弼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优秀的指挥能力接连让史思明受挫,最后只能下令退兵。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河阳之战吧。公元759年,安史之乱因叛军集团内部的新一轮洗牌完成而变得更为焦灼。重整旗鼓的史思明,利用邺城之战的胜利,成功反击到黄河以南。在收服了一直持观望状态的汴州之后,再次截断了唐朝宫廷的漕运。但唐军此时已不是当初那支缺乏准备的弱旅,他们始终坚守在洛阳以西的黄河两岸,让安史集团无法将稳固重新控制的地盘。当年晚些时候爆发的河阳之战,就是两股势力间的又一次硬碰硬较量。在灾难性的邺城之战过后,唐军主力被迫退往黄河以南固守。由于监军宦官鱼朝恩的甩锅密报,唐肃宗下令将督战不利的老帅郭子仪撤职。同时,改由表现最好的前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兼领朔方。由于另一位大将李嗣业战死,出生契丹的李光弼便成为皇帝最为倚重的对象。此时的唐军因损失巨大,也迫切需要时间进行修正与重组。在邺城之战后的争相溃逃中,不少地方节度使的部队都损耗严重。李光弼便以东都洛阳为基地,用手里的朔方、河东、河西三镇精兵为班底,陆续收拢那些失去联系的人马。由于唐肃宗的信任,他很快又被赋予幽州长史与河北节度使的职务,几乎可以调动唐朝手头所有的野战部队。汴州节度使的倒戈让东都洛阳失去了意义然而,新的问题很快在夏秋之际出现。位于洛阳以东的汴州,突然在节度使许叔冀的带领下倒戈史思明麾下。在之前数年的战争中,这位鼠首两端的地方大员都表现的乏善可陈。但在觉得史思明已经完全占据主动权后,还是不可避免的投入叛军怀抱。他治下的中原要冲,在后来会成为供养五代禁军的巨大兵营,在当时也是运河漕运的关键节点。史思明在获得他的效忠后,势力直逼江淮流域,在战略上的优势也就更为明显。鉴于洛阳的战略地位已经丧失,李光弼便主动率军弃守。临行前,唐军不忘将城内的物资清空,并将全部人口疏散。这样,史思明就只能拿到一座空有建筑物的死城。相反,唐军主力已经再次度过黄河,在北岸位置构筑坚固阵地。加上江南的地方势力也没意愿投靠大燕,局势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因为一旦唐军将主战场搬到北面,史思明的范阳老巢就会受到威胁,云集河南的主力军也面临后勤断供的危险。唐军放弃洛阳并将主基地搬到了河阳城当然,唐军并不可能完全放弃南岸,任由叛军再次猛攻关中的京畿。因此,李光弼选择以交通便利的河阳城作为大军驻地,死死卡住叛军可能西进的战略要道。只要条件成熟,便能顺流而下,将史思明的地盘全部拦腰截断。为此,他们还以北岸的河阳城为基础,构筑起横跨黄河两岸的“三位一体城市”。早在先秦时期,河阳城就是非常有名的要冲。黄河河道在这里变得较为狭窄,非常容易被驻防的部队切断。李光弼也让人到南岸构筑要塞,并在河道中间的沙洲上也建起了堡垒。为了方便部队机动,唐军用船只拼凑成浮桥,将三个据点链接起来。这样既可以堵住逆流而上的路线,又能在某处遭遇围攻时发兵支援。这种看似简单的部署,很快就让史思明感到芒刺在背。近10万人的主力军很快就将吃空洛阳附近的物资,而从汴州原来的储备也非常有限。李光弼则可以随时进军邺城和范阳,让自己必须为此疲于奔命。因此,他在这年9月开展部署,准备从南北两头进攻河阳。在排兵布阵方面,史思明将亲率超过50000人的主力从洛阳出发,进攻河阳南城。这里的唐军数量较少,临时搭建的栅栏也防御最为薄弱。一旦拿下此地,又可以顺流直扑潼关,抵消李光弼派到北岸的唐军主力。但为了不让唐军彼此增援,一支偏师将从北岸发起牵制性佯攻。如果李光弼将主力调往南岸,则争取将唐军的北岸重镇拔除。安史叛军很快就制定了分头出击的战略此外,为了给对方造成最大伤害,叛军还从运河沿线搜罗了大量船只,准备对河道上的浮桥进行火攻。但史思明的多疑性格,让他在做出决策时显得过于谨慎。这对后来的战局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作为对手的李光弼,在河道两岸布防的态势就较为安全。相比同时代的很多唐朝名将,其人的野战指挥水平非常一般,但守城技巧是非常了得。早在河东前线督战的时候,他就多次守城击败叛军。尤其是规模浩大的太原之战,更是让史思明亲自指挥的部队都久攻不克。尽管防御态势容易陷入被动,但这恰恰是李光弼最擅长的作战节奏。李光弼将利用工事防御在黄河上阻挡叛军在河阳之战的初期,史思明就利用外线优势,企图扰乱李光弼的心理和判断能力。居于南岸的主力军,在9-10月之间构筑起夯土材质的月城,做出要同唐军进行长期对峙的架势。但部分人马却利用这个时机,从下游偷偷进抵北岸,准备对疏于防范的对手进行突袭。为了尽可能的吸引对手,叛军每日都将主力骑兵的战马放牧南岸,制造很大的声势。同时,还不忘派人到城下向驻守其中的唐军挑战。尽管唐军大将白孝德在单挑中将挑战者刘龙仙阵斩,但叛军也成功的将李光弼吸引到南岸坐镇。不过,唐军的真正主力还是居于北岸,李光弼也在稍后悄悄返回,并策划了对史思明方面的心理反制。他让人从军中挑选出500匹母马,故意放在北岸的河边,而它们的幼崽则被留在畜栏之内。于是,母马很快奔回营地寻找小马,也将叛军惯用的雄马吸引过去。结果,1000多匹契丹-同罗骑兵的坐骑,争相踏过河道的最浅处泅渡,落入河阳的唐军手中。唐军的南城只是进行加固防御的临时军营这段极富戏剧性的插曲,让史思明怒不可遏。但他同时也意识到李光弼已返回北岸,便决心切断两头的唐军联系。数百艘准备多时的火船,便在稍后趁着涨潮和顺风之际,一同漂向河中的浮桥与沙洲要塞。然而,李光弼也早已让人准备好拦截船只,在上面安装了起固定作用的长竿叉。结果,几乎所有的火船都在触及目标前就停了下来。唐军还使用提前预备的投石机,尽可能击毁一些远距离上的火船,成功守住了两座浮桥。事实上,如果叛军下决心展开同步进攻,完全可以让唐军陷入被动。但史思明的阴柔个性,让他更乐于猜忌和进行虚张声势。等到可以切断浮桥的火船被白白消耗,对方的内线机动优势也就不可阻挡。稍后,李光弼甚至再次出现在南城,再次让叛军大佬气急攻心。叛军在第二阶段内尝试从北城突破此后,史思明改变策略,准备策动军队同步进攻两岸的唐军。他首先下令将大量主力派往北岸,准备绕道攻打河阳城西的唐军粮仓。若能获得成功,那么号称60万人的唐军就会因缺衣少食而被迫撤退。同时,他还挑选了500名精锐骑兵,交由部将李日指挥,准备突袭防御被削弱后的南城。这个计划的逻辑基础,是史思明预判李光弼善于守城且非常重视坐镇南部。但既然唐军可以在两头轻松机动,那么叛军施行大规模牵制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原本就存在的河阳北城防御工事最为坚固结果,李光弼在接到发现敌人大量泅渡的情报后,亲自抽调南面的大部分部队北上。等到叛军在夜里摸到城西的军粮存放处,发现自己正遭遇一支严阵以待的唐军预备队。同时,他们对于北城的佯攻也陷入僵持。为了尽可能隐藏企图,叛军无法在北岸大量建造攻城武器,只能以云梯等原始手段硬来。守军则可以凭借早已加固的城墙,轻松击溃这些威胁不大的散兵游勇。至于准备突袭南城抓捕李光弼的500骑兵,也发现目标早已不在原地。因此,精心策划的夜袭攻势,很轻易的就被唐军。相比进攻失败,人心的涣散让叛军处境更为艰难。由于史思明向来为人计较而喜欢以私行恐吓部下,很多人便因为作战不利而陷入恐慌。于是,包括带骑兵突袭南城营地的李日在内,不少人纷纷转投李光弼麾下。这反过来也进一步激怒的史思明,让他更为急迫的想要拔掉河阳三城。这次,他将进攻重点调回的南城,并准备亲自上阵督战。小人心理与过度的严惩让叛军内部也人心不稳在河阳之战的最后阶段,李光弼平均分配了手头兵力,并和预备队一起居于河中的沙洲要塞。史思明则率领主力进攻南城,企图以预判的兵力优势强攻得手。但也不忘将部队又分兵多处,想要测试唐军的主力究竟置于何处。结果,南岸的叛军首先发起进攻,却被得到加强的唐军顺利击溃。接着,史思明下令第二支部队猛攻沙洲上的要塞。大批叛军通过凿船的方式填埋河道与堑壕,并顺利拔除了外围的栅栏。但李光弼很快下令让两岸的部队向自己所在的位置靠拢,前后两次冲出营垒进行反突击。叛军的前进路线本来就很狭窄,发现这个方向的抵抗异常激烈之后,也只能非常识趣的选择放弃。冲上沙洲要塞的叛军也被唐朝方面所阻挡最后,叛军的北岸分队开始攻打河阳本城。但只要唐军的浮桥安然无恙,就能以更快速度调集援军渡河支援。这次,李光弼不仅亲自前往,还下令悍将仆固怀恩等人直接出城反击。原以为唐军只会守城的敌人,被突如其来的反击打的措手不及。部队的秩序很快陷入紊乱,并在追杀下拼命逃往南岸,造成数千人淹死在黄河里。此时的史思明,还在指挥部队再次围攻南城。但当北路军彻底崩溃的消息传来,自己也明白已没有任何获胜希望,心有不甘的带着残部撤回洛阳。他在整场攻坚战中的表现,不仅是思考过度,而且有着明显的患得患失。如果我们能参考他当时的处境,也就不难理解这些举止背后的心理因素。由于患得患失史思明多次进行了错误部署虽然在之前赢得了邺城大战,但史思明始终在心理上处于潜意识层面的弱者人设。由于需要以黄河以北的有限地盘,去对抗缓过神来的整个帝国,他势必更加重视野战部队的兵力损耗问题。又因为自己是杀死安庆绪的篡位者,所以不得不用胜利去加强集团内部地位。安史叛军本身是一个基于利益威胁的诡异组合,对比以封建伦理观念效忠的唐朝来说,更加脆弱而不稳定。史思明自己的上位成功,就是利用前少主的屡战屡败。这也决定了他在后期的军事部署中,明显不如前期来的游刃有余。当然,也正是基于这些天然的心里弱势,让胜利天秤又将逐渐倒向了长安宫廷那边。
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河阳之战李光弼如何击败史思明?河阳之战战事解读
更多文章
爱国抗日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杨靖宇》——爱国英雄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
先秦时期发生在河南重大历史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在禹晚年的时候,各部落首领一致推举伯益为继承人,但大禹却暗中扶植自己的儿子启。等到禹死后,启凭借权势杀死了继承人伯益,夺取了天下。夏启继位之后,远古的“禅让制”被破坏了,取而代之的是“父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制。这一制度在中国实行了3900多年,直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为止。夏启的儿子太康继
蒙恬指挥灭楚了吗?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是李信指挥的,秦始皇认为年少壮勇的将军李信,曾以数千兵急追燕太子丹于衍水,并获得了胜利,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将领。于是便委以重任,并问李信说,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兵马?李信答复说“不过用20万人”。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则说“非60万人不可”。始皇不同意王翦的意见,而同意李信的说法,当即说:“王老将军老矣
现代正在发生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上面的战争基本都结束了。车臣战争还没结束。俄罗斯和车臣还在对抗。伊拉克战争就是早就结束了。,但现在是反恐战争。黎以冲突现在还没结束。我说楼上的你怎么没写反恐战争呢。这可是世界的战争。还连马岛战争也没啊。复制也要复制全啊。很多感情,都是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淡;经得起聚散,却经不起时间考验。时间会冲淡
暹罗战争(1765年—1767年)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当时应该是缅甸贡榜王朝的第三代国王辛标信(孟驳)在位期间。这场缅甸暹罗战争(1765年—1767年),又称第二次阿瑜陀耶陷落之战指的是缅甸贡榜王朝与泰国大城王朝之间发生的第二次战争。这场战争开始于1765年,以1767年大城王朝首都阿瑜陀耶的陷落为终结的标志。但随即缅甸为了应付清朝的入侵而将大军撤回
在古代打战要具备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由于史前时代的人类是群居生活,以几十人或几百人的部落,而且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流还不太多,所以当时发生的战争都是十分小规模,与近代的战争相比,简直是天渊之别。而且当时人类除了木材和石块外,还不懂得如何擅用其他存在于地球上的各种物质,以致史前战争使用的武器十分落后,所以很多时候就只是使用木棍和石斧来作战
中国古代哪些伟大的友谊最令人敬仰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最著名、最伟大的友谊莫过于以下八个金兰典故:一、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二、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三、知音之交伯牙和子期;四、刎颈之交廉颇和蔺相如;五、舍命之交角哀与伯桃;六、胶膝之交陈重与雷义;七、鸡黍之交元伯与巨卿;八、管鲍之交管仲与鲍叔牙。1.官渡之战交战双方:曹操、袁绍地点:
二战苏联是怎么解决后勤问题的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德军进入俄罗斯中部时可以说是寸步难行,每天前行不到6公里的速度,让希特勒有些坐不住,他们有时行军20多天不见一个村庄,见到一个村庄也什么没有,因为俄国呼吁人民把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全部毁掉,不给德军留任何东西。用他们的话说,到了俄国中部,就像他们开始狩猎一样。俄国对自己的地形非常了解,自然后勤不成问题
1840年~1952年爱国人物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致远好致远好产检成像金旗舰,抗日战争彭总指挥百团大战,杨靖宇将近领导抗日民主联军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人物的故事很多很多,我们要继承先辈的精神,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最大的贡献的话,做出最大的贡献1、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爱国战争故事194
中国抗日战争小故事关于钱学森的?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飞机对上海狂轰滥炸。目睹着天空中肆虐的日军飞机,钱学森做出人生的第二次选择:改学航空工程,学造飞机。他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航空方面的书,还发表了多篇关于航空的文章。钱学森最终考取了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公费生,专业是航空工程。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