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官渡之战对曹操的影响有多大

官渡之战对曹操的影响有多大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098 更新时间:2023/12/8 4:12:08

提起官渡之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曹操以弱胜强击败袁绍,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但是其实,在官渡之战结束以后,曹操并没有获得多大优势,其劣势依然没有得到缓解,袁绍随时都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样说,主要是基于两个客观事实来判断的。

第一、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和袁绍所占据的地盘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官渡之战结束后,袁绍依旧占据着北方冀、青、幽、并四州,曹操依旧占据着南方兖、徐、司、豫四州。虽然是各占四州,但从整体实力判断,依然是袁绍略占优势。如果袁绍能在肃清内患的同时加强集权,谁敢说他没机会干掉曹操呢?

第二、没有任何史料表明,袁绍曾在官渡之战中负伤。

既然袁绍没有在官渡之战中负伤,那谁也不敢确定,袁绍会在官渡之战结束一年半之后去世。只要袁绍不死,袁氏集团就不会分裂成两派开始内战。如果袁氏集团不内战,曹操凭什么消灭袁氏集团呢?袁氏集团内战之后,由于袁绍的长子袁谭不敌袁绍的三子袁尚,才邀请曹操帮忙。换言之,袁氏败亡的起点,在于袁谭的邀请。

官渡之战结束后的时间线

公元200年10月,官渡之战结束;

公元204年8月,曹操攻破邺城、打败袁绍的继承人袁尚,在辛毗和崔琰的支持下,实现了对冀州的统治;

公元205年正月,曹操攻破南皮,杀死袁谭,在王修和管统的支持下,实现了对青州的统治;

公元205年3月,焦触背叛袁熙(袁绍次子),组织幽州各级军政长官集体投降曹操。在这种背景下,曹操实现了对幽州大部分地区的统治;

公元206年3月,曹操打败高干(袁绍外甥),派梁习坐镇并州,逐渐实现了对并州的统治;

公元207年,逃亡辽东的袁尚和袁熙被公孙康所杀,曹袁争霸战彻底结束。

理顺时间线之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官渡之战结束以后,曹袁两大集团依然进行着旷日持久的争霸战。

绝不是官渡战败,袁氏集团立刻烟消云散;更不是袁绍一死,袁氏集团立刻土崩瓦解。

如果不是袁绍去世,如果不是袁谭邀请,曹操想吞并北方四州,恐怕还需要更多时间,甚至鹿死谁手都无法确定。

袁绍虽然没有在官渡之战中负伤,但我们的疑问是:袁绍的去世和官渡之战是否有关呢?我认为,是有一定关联的。

很多人提起袁绍和曹操,都认为那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可实际上,袁绍的年龄应该比曹操大九岁。

史书并未详细记载袁绍的年龄,但由于袁绍字本初,所以史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袁绍是在本初年间出生的。

本初是东汉第十位皇帝汉质帝刘缵所用的年号,而这个年号只用了一年就废除了,这一年是公元146年,袁绍也在这一年出生。

曹操是哪年出生的呢?汉桓帝刘志永寿元年,公元155年。

当然了,由于袁绍的出生年无法确定,所以我们只能笼统地说他一定比曹操年长(这一点可以确定)。

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199年,此时的曹操已经四十四岁,如果袁绍比曹操大九岁,那么此时的袁绍也已经五十三岁了。

在那个年代,一个五十岁左右的人,已经可以算是老年人。在经历官渡战败的心理打击之后,因抑郁等原因导致发病,最终一病不起,这样的推论还是很合理的。

比如刘备,他也没有在夷陵之战中负伤,但在夷陵战败后一病不起,大家也没认为这不合常理。

从这个角度来看,袁绍去世与刘备去世有一些相似之处。

只要我们能大致确定袁绍的年龄,那么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的动机我们也能大致理解。

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的原因

一是自己年事已高,再不动手恐怕曹操会成气候,如果自己撒手人寰,自己的接班人断然不是曹操的对手;

二是河北四州看似强盛,实则隐患重重,袁绍希望在自己还能控制的时候率先发难,赶快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个原因上面分析过,我们接着分析第二个原因。

一个集团想要做大做强,就一定不能闭门造车,得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尽可能团结更多的人为自己所用。

关于这一点,我相信大家不会有太多疑问。可这样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在做大做强之后都会面临同一个难题:如何增强凝聚力?袁绍夺取四州的过程谈不上非常顺利,但也没有经历过重大失败,这使得袁绍内部的各大利益集团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

袁绍还活着的时候,他相信自己能在最大限度上压制各大利益集团。可一旦袁绍去世,谁敢保证各大利益集团会继续听命于袁绍的接班人呢?

一方面是出于对曹操迎奉汉献帝之后即将崛起的忧虑,另一方面是因内部不稳而导致的忧虑,再加上自己年事已高,有些事情不能再拖了。

袁绍决定南征,河北各大利益集团都清楚是怎么回事。田丰沮授建议缓灭曹操,就是不希望袁绍把事情搞砸,同时也想延缓袁绍借机集权的机会。

一向宽仁的袁绍,这一次难得乾纲独断:他把田丰关进监狱,同时削去沮授的兵权,目的就是希望尽可能团结所有人,一次性打垮曹操。但不幸地是,由于内部人心不齐,再加上许攸叛逃这种偶然因素,致使袁绍在官渡遭受惨败。

更多文章

  • 汉中之战为什么双方没有交战就撤兵了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中之战,曹真,司马懿,诸葛亮

    曹魏太和二年秋天,曹真精心策划的汉中之战开始了。这已经是曹魏第3次征汉中了,前两次都是曹操亲自带的队,这次曹真志在必得,共集合了约20万大军,分三路大军同时出击:第1路由他亲自率领,由长安以南入子午道,出子午谷后直取汉中的南郑;第2路由张郃率领,由郡县入褒斜道,

  • 三国时期两次汉中之战的结果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中之战

    汉中之地,无疑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张鲁割据汉中,成为一方诸侯,一度让益州牧刘璋都无可奈何,所以才邀请刘备协助自己,结果没想到引狼入室,反倒让刘备夺取了益州之地。等到刘备夺取益州之地,曹操立刻平定汉中,促使张鲁归降。在此基础上,曹操占据的汉中之

  • 六镇起义是怎么回事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是在南北朝时期发生的农民起义事件。一、六镇起义是哪六镇六镇起义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动的农民起义。二、六镇起义为什么失败杜洛周上谷起义的第二年,原怀朔镇兵鲜

  • 长平之战赵括需要负主要责任吗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平之战,赵括

    诚然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赵国一开始就准备不足,被韩国祸水东引拉入战团。而赵国的内部对于长平之战的意见也不统一,比如是联合其他国家与秦国决战,还是与秦国和谈都有争议。这样的意见也反应在是否用赵括为将上。赵国对于长平之战的准备与重视程度,比之秦国远远不如。但

  • 韩琦为什么会在好水川之战中战败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好水川之战,韩琦

    韩琦认为“昊贼据数州之地,精兵不出四五万,余皆老弱妇女,举族而行”。这是分析了当时西夏的国力和人口布局后得出的结论。但是韩琦在好水川之战中却还是战败了。三川口之战战败后,夏竦、韩琦、范仲淹于康定元年被调到陕西。韩琦向宋仁宗献上攻打西夏腹地之策

  • 顺昌之战经过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顺昌之战

    南宋历史上与金交战次数颇多,但最为经典要数顺昌之战了,此战一役南宋以两万人击败金兀术十万大军,堪称以少胜多的典范。顺昌之战是南宋军队与金军之间发生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中南宋的将领是刘锜,在这场战役中刘锜以区区两万人打败了金兀术的十万人马,堪称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 昆阳之战刘希能获胜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昆阳之战,刘希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为了改变西汉末年政治腐败的情况,获取民心,王莽推行了新的政治改革制度,改革的制度虽好,却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使得当时的人们更加怀念被王莽取代的西汉。苦难从不独行,除了制度不符,强制执行外,天灾频频爆发,各地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各

  • 古代战场如何传递战况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传递战况,战场

    古时候并没有现在这种发达的通讯系统,现在信息能够在瞬间传遍全球每个角落,但是古时候就只能用快马来跑。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

  • 五国伐齐为何没有楚国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五国伐齐,楚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韩、赵、魏五国军队攻齐。齐湣王骄傲自恃、忘乎bai所以,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及至发现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全国军队主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结果,当吴国联军进攻时,齐军一触即溃,遭到惨败。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

  • 五国伐齐谁得到利益最多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五国伐齐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灭宋国,南侵楚国,西侵三晋,齐国势到达巅峰。齐湣王意欲吞并二周,成为天子。但是,让齐国没有想到的是,随之而来的五国伐齐,会让自己跌入谷底。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三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湣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