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靖难之役的间接作战

靖难之役的间接作战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317 更新时间:2024/1/14 4:40:29

夹河、藳城之战再次使南军损失惨重,正面战场战事稍缓和。南军改为通过谈判、反间、袭击后方等方式间接作战。击败平安后,燕军南下,先后经过顺德、广平、大名,并驻扎于大名。诸郡县望风而降。

《明通鉴》卷十二:己酉,燕师掠顺德。辛亥,掠广平。癸丑,次大名。诸郡县皆望风降燕。

朱棣听说齐泰黄子澄被贬,上书和谈,表示“奸臣窜逐而其计实行,不敢撤兵”。《明通鉴》卷十二:王闻罢齐、黄以为缓兵之计,复上书曰:“比闻奸臣窜逐,臣亦将休兵就藩。而吴杰、平安、盛庸之众,犹聚境上,是奸臣虽出而其计实行,臣不敢奉诏。”

朱允炆得书,与方孝孺讨论,方孝孺表示可以借此机会遣使回报,拖延时间,并懈怠其军心;同时令辽东等军队攻其后方,以备夹攻。于是(四月)建文帝令大理寺少卿薛嵓去见朱棣,传诏并秘密在军中散布相关消息。

《明太宗实录》卷八:书至,建文君以示方孝孺。孝孺观毕,曰:“我方将怠之,此奏之来正宜。今各处兵已多集,独云南兵来至,燕军久驻大名,暑雨为沴,不战将自困。今调辽东兵攻永平,德州扰北平,根本受敌,彼必归援,我大军蹑其后,有必擒之势矣。今辜遣人报之,往复一二月,吾师必集矣。”建文君善其策,遂命孝孺草诏,宣言欲罢兵。……遂令大理少卿薛嵓赍至军中密散之,以懈我将士心。

薛嵓见朱棣,说“朝廷言殿下旦释甲,暮即旋师。”朱棣表示这连三尺小儿也骗不过。薛嵓无言以对。《明通鉴》卷十二:嵓至见燕王,王问:“上意云何?”嵓曰:“朝廷言殿下旦释甲,暮即旋师。”王曰:“此不可绐三尺儿”。嵓惶惧不能对。

五月初一,盛庸、吴杰、平安等分兵骚扰燕军饷道。《明太宗实录》卷八:五月己丑朔,吴杰、平安、盛庸俱发兵扰我饷道。

朱棣遣使者进京表示盛庸等不肯罢兵,必有主使。建文帝听从方孝孺的意见,将其下狱(一说诛杀),和谈破裂。朱棣见和谈破裂,决定袭击南军饷道,以使德州南军陷入困境,遂令都指挥李远率兵六千,换穿南军甲胄,从济宁南下;六月十五日,燕军瞒过南军到达沛县,成功焚烧大量南军粮船,河中鱼鳖尽死。南军损失粮食数百万石,京师大震,德州陷入窘境。

《明太宗实录》卷八:辛酉,获其谍者,言武胜等已下狱。上谓诸将曰:“我驻军于此三月,以俟息兵之命。武胜既执,则其志不可转矣,我岂能块然坐此,为人所擒哉?彼军萃德州,资粮皆通徐、沛来,但调轻骑数千邀而毁之,德州无所仰给,必困,纵欲求战,我严师待之,以逸击劳,以饱击饿,有必胜之道,胜之而后求息兵,或冀能从。”

诸将皆曰:“善。”遂遣李远等率骑兵六千扰其饷道,上令远军皆易彼甲胄,使遥见不疑,又恐临战相杂难辨,令各插柳枝一握于背为识。……壬申,李远等如上旨,至济甯谷亭沙河,沛县敌望之,皆不觉。我军焚其粮舟数百艘,粮数百万石,军资器械不可胜计,河水尽热,鱼鳖皆浮死,其运粮军士尽散走。京师大震,而德州兵气稍索矣。

七月,燕军进攻彰德,林县投降。七月初十,平安自真定趁虚攻北平,扰其耕牧。朱高炽固守。朱棣分兵回援;九月十八日,平安与战不利,退回真定。 由于河北战事不利,方孝孺想出了反间计,利用朱高炽(长子)和朱高煦(次子)的矛盾,先写一封信给守北平的高炽,令其归顺朝廷,许以燕王之位;然后派人告诉朱棣和高煦(随军)世子密通朝廷,以使燕军北还。

但朱高炽得到信后,根本没有拆开,将朝廷使者连人带信一起送往朱棣处。反间计失败。七月十五日,盛庸令大同守将房昭入紫荆关威胁保定,据易州西水寨以窥北平。朱棣见状,只得回兵救援。朱棣分兵守保定,并包围房昭的山寨。十月初二,燕军与真定援兵和房昭军决战,朱棣令勇士悄悄登山,在敌后大张旗帜。南军山寨见状大乱,与真定援兵一齐崩溃。房昭退回大同。十月二十四日,燕军回到北平。之后又击败了袭永平的辽东敌军。

至此,燕军靖难已有两年多。虽然屡战屡胜,但因兵力不足,无法巩固并扩张胜利,往往放弃新取之地;仅能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

标签: 靖难之役间接作战

更多文章

  • 靖难之役燕军南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燕军南下

    建文三年(1401年)冬,朱棣决定直接率兵南下,临江一决。道衍亦支持不再与盛庸、平安等纠缠,直趋京师。《明鉴纲目》卷二:有以中官奉使侵暴为言者,诏所在有司系治,于是中官密遣人赴燕,具言京师空虚可取状。《明鉴纲目》卷二:会诏有司系治中官奉使之不法者,先后奔燕,具言京师空虚可取状,王乃慨然曰:“频年用兵

  • 靖难之役的灵壁之战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灵壁之战

    徐州坚守不出,朱棣遂不再理会,继续南下。三月初一,燕军进逼安徽宿州。三月初九,抵达涡河(今安徽蚌埠市怀远县以北)。 《明通鉴》卷十三:三月,甲申,燕师趋宿州。壬辰,次涡河。平安见到燕军一路南下,带兵来追;但三月十四日在淝河中了朱棣所设的伏兵,只得退回宿州。《明通鉴》卷十三:丁酉,平安率步骑四万蹑燕军

  • 靖难之役燕军渡江进京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靖难之役,渡江,燕王

    灵璧之战后,燕军向东南方向直线前进。五月初七下泗州,朱棣谒祖陵。《明通鉴》卷十三:己丑,燕师下泗州。王谒祖陵,赐父老牛酒。盛庸在淮河设下防线阻碍燕军渡河,朱棣在尝试取道淮安、凤阳受阻后,遣朱能、丘福率士兵数百人绕道上游乘渔船渡河,五月初九从后方突袭盛庸,盛庸败走。燕军遂克盱眙。 《明太宗实录》卷九上

  • 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去哪了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靖难之役,金川门之变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抵金陵。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

  •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南军为什么会全军覆没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靖难之役,建文帝,南军

    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役。无论历史对这次叛乱记载的多么冠冕堂皇,其实质就是一场策划已久的谋权篡位。其实靖难之役爆发前,中山王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就已经跟建文帝提过醒,说朱棣会谋反。但建文帝就是不听,结果这位皇太孙的龙椅还没有坐热呢,朱棣果然率大军打了过来。靖难之役初期,

  • 靖难之役时没有造反的藩王在干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靖难之役,藩王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对于朱标的死深感悲痛,可他还是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允炆本身并没有帝王的那股狠劲,在关键的时候不痛下杀手,在可以缓缓做的时候却又太过着急,这点在打仗和削藩上我们就能够看出来。朱允炆甚至在与朱棣打仗的时候下过“莫伤我叔叔”这个命令,这个令下属束手束脚的命令也下得出,真是令

  • 靖难之役有四十万大军的梅殷为什么按兵不动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靖难之役,朱允炆,朱棣,梅殷

    朱元璋历经千辛万苦才扫平四方,并且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明朝政权。为了稳固明朝的统治,他将自己的儿孙分封为藩王,分别驻守在北部边境和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皇室。并且这些藩王有讨伐朝中奸臣,举兵清君侧的权力。朱元璋原本有一个德才兼备的太子朱标,奈何朱标在朱元璋之前就病死了。朱元璋无

  • 靖难之役后朱标子女结局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靖难之役,朱标

    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早在9岁时就被立为世子。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标被立为太子。朱元璋对这个儿子不仅悉心教导,还请宋濂等名儒授其经学。朱标从很早时候就开始跟着皇帝老爹处理日常政务,十几年的经验,这不是儿子朱允炆,也不是四弟朱棣能比的。朱标不仅有能力,而且在朝野上下深得民心。每当老爸举刀砍人

  • 诸葛亮设空城计的时候为什么让士兵在城门口扫地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空城计

    三国这段前后长达100年的历史除了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比如刘关张,吕布,曹操,周瑜等等人物之外最精彩的就是一场又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了。比如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曹操可以凭借手上5万大军击败袁绍30万大军后鲸吞河北,成为天下间最强大的诸侯;比如赤壁之战时刘孙联军可以凭借一把火把曹操的八十万大军烧成灰烬

  • 古代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为什么都是胜少败多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御驾亲征

    战争,是从古到今每个国家都会面临的事关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虽然说起来人人都了解“兵凶战危”,但国与国之间永无停歇的疆域土地之争、资源利益之争、乃至国家内部的皇位之争,都会引爆一场局部或大规模战争,怎样更好地保家卫国,击退敌军侵犯,是每个皇帝都不敢掉以轻心的大问题。古代皇帝们组织进行一场大规模战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