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长勺之战的经过简介 著名战役长勺之战双方兵力对比 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分析

长勺之战的经过简介 著名战役长勺之战双方兵力对比 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分析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738 更新时间:2024/2/2 9:39:58

长勺之战的经过简介

长勺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发生的一次交战,这场战役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案例的典型。

长勺之战

在春秋时期,虽然各个诸侯国表面上尊敬周天子,但是各国都是野心勃勃,想要自己统一天下,在经过几代国君的努力下,齐国迅速发展成为春秋时期的大国。

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内发生内乱公子小白即位,就是春秋时期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公子纠逃到鲁国,鲁王公开支持公子纠争夺王权,齐桓公原先就对鲁国不满,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不顾管仲的劝说,执意要攻打鲁国。

鲁庄公得知齐国大军来犯,决定动用国家力量来和齐国抗衡,鲁庄公准备发兵的时候,曹刿自荐想要参与战争。曹刿曾经问过鲁庄公,你凭什么相信自己的部下会为您付出生命,鲁庄公说我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百姓,从不亏待他们,我尊敬神明,都有祭祀他们,我在受理案件的时候一定明察秋毫,给百姓一个交代。曹刿认为他尽到了作为君王的责任,具备了与齐国一战的资格。

两军在长勺展开决战,等到列阵完毕,鲁庄公想要击鼓出击,来个先发制人,曹刿建议鲁庄公严守阵地,以逸待劳,等待击败敌军的关键时期,鲁庄公同意了。齐国军队凭借自己的强大兵力,分外嚣张,士兵们也是急功近利,结果连连三次出击,对鲁国都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这下齐国的军队缺乏战斗经验的弊端就暴露出来,这时候的齐军开始士气低落,曹刿看到这样的情景,下令发动进攻,鲁国军队憋了好久,一听到战鼓声,士气高涨一鼓作气,给敌人重创,齐军哪里想到自己的军队这样的不堪一击,下令撤退,这仗咱不打了。

鲁庄公见时机已经成熟,想要乘胜追击,曹刿先看了敌人撤退时车轮的留下的印子是否整齐,敌军的战旗是不是整齐,再判断齐军真的是逃跑而不是战略撤退半路埋伏后,才同意鲁庄公,鲁国大胜。

齐鲁长勺之战过程介绍

齐鲁长勺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齐桓公公子小白,因为记恨鲁国拥立公子纠当帝王,率领大军进攻。虽然当时双方兵力悬殊,但是鲁国凭借曹刿的计策,在齐军气势衰落的时候大举进攻,出其不意,获得胜利。

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在自己地位巩固时候,想要讨伐鲁国,一方面给支持公子纠的鲁国一个教训,一方面想要吞并鲁国。

这鲁庄公也不是吃素的,听说齐国兵力强大,他决定动用全国上下的力量一同抗齐,鲁庄公首先将部队退到易于返工的长勺,他知道正面一定是力量不够的,那么就要抓住对手的各种空档,打他个出奇不备。

齐国的将领都认为鲁国的士兵不堪一击,一开战就展现出了想要速战速决的决心,鲁庄公好歹也是打过仗的,见对手如此嚣张,想要击鼓进军,和齐国打个你死我活。曹刿站出来劝说鲁王。

齐国现在士气高涨,我们现在打过去不是正中下怀,主公您应该稍安勿躁,以静制动,于是鲁庄公命令部下严守阵地,只命令弓箭手远程射箭,齐军像饿狼一样扑过来,但是没起到任何作用,就撤退整顿。

稍事休息后,主将又下令对鲁国展开第二次进攻,还是徒劳而返,两次进攻都颗粒无收的齐国发动了带三次冲锋。这一次鲁国终于有所行动,齐军本以为又是同样的结果,士气低落,没想到楚国那边却声势浩大,士气高昂。齐军连连退让,溃不成军。

鲁庄公见时局对自己有利,下令追击,曹刿则认为齐国是大国,我们要排除他会半路埋伏的可能,于是来到阵前,见齐军战旗倒在一边,车子撤退的痕迹也杂乱无章,断定齐国已是兵败如山倒,才下令追击。

最终鲁国以少胜多战胜齐国。

长勺之战发生在哪两个国家介绍

长勺之战发生在齐国和鲁国之间,交战双方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国,齐国是当时的大国,拥有绝对的实力,鲁国自古以来就是周天子的领地,历史渊源深,虽然比不上齐国,但是鲁庄公取信于民,树立威信,鲁国实力也不弱。

鲁庄公和曹刿

从古至今两国渊源不断,因为国土相邻,纷争时有发生,当年齐桓公公子小白即位的时候,鲁庄公更是公开反对,他拥立公子纠,齐桓公从此和他结下怨气。

要知道这公子小白可差点命丧公子纠的谋士管仲之手,好在鲍叔牙机智营救,小白抢先回到首都临淄,才让公子纠的计划没有得逞,自己当了皇帝。

即位后的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有名的齐桓公,对鲁国更是痛狠,在鲁庄公送公子纠返国的时候,狠狠教训了他一顿,鲁庄公将鲁国的大旗插在将领车上,才捡回一条命。

鲁庄公回国后,认识到自己与齐国的差距,他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加强自己的国力,树立自己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长勺之战中,齐国大军压制,手下曹刿冷静判断,准确的把握了战机,在齐军士气低落的时候,吹响反攻的号角,在判断齐军没有埋伏后,乘胜追击,彻底摧垮齐军的自信心,为鲁庄公报仇,维护鲁国的安危。

这也是齐桓公当时为数不多的败仗,不得不说鲁国的确是有勇有谋的国家,鲁庄公采取的一些措施确是起到了有效作用。

长勺之战齐国主将的资料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巩固了自己的君主地位后,开始对曾经自己的敌人展开讨伐,而鲁国就是他眼中钉的一个。

齐桓公

齐桓公用人不避嫌,管仲曾经是自己的死敌公子纠的部下,管仲还曾经差点将齐桓公刺杀,后来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就没地方去了。但是听说管仲要来,齐桓公表示欢迎,这体现了一代君王的大度,也许管仲也正是因为看重了齐桓公的这一点。

所以在齐桓公执意要攻打鲁国的时候,管仲念在这份情谊,曾经劝说过齐桓公不要盲目开战,但是齐桓公不听,或许是他又想起了当初管仲刺自己的那一剑。

齐国对于这一战的定义是志在必得,部下进攻的步伐也是势如破竹,但让齐桓公没有想到的是,面对毫无胜算的大军压制,鲁国为什么这么能沉得住气,齐军先后两次鸣鼓进军,都被鲁国用弓箭手挡了下来。

不仅颗粒无收,士兵也渐渐失去了先前的斗志,再拖下去必定对齐军不利,在犹豫要不要撤军的时候,鲁国开始还手了,这时候,齐国的士兵将领都失去了战斗的欲望,作战靠的是勇气,现在齐国的士兵看到鲁国的士兵逃都来不及,还哪有功夫去战斗。

这会不撤退都不行,因为准备不充分,齐军在撤退的时候,毫无规章,这正给鲁国乘胜追击的好机会,长勺之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是确是对齐国扩张的一次打击,对鲁国实力的一次证明,给鲁庄公积极为民的肯定。

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分析

长勺之战中鲁国以少胜多的案例成为后世军事家研究的典范,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促成了这一结局呢?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战时把握了有利的战机,战后能准确的说出胜利的原因,这三点充分说明鲁国的胜利是可预见的。

标签: 长勺之战

更多文章

  • 十字军东征将领都是谁呢 十字军东征路线是怎样的 十字军东征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十字军

    十字军东征将领都是谁呢十字军东征是一次打着正义的旗号发起的侵略战争,战争一直打了二百年才结束,十字军东征并没有一次完成,总共分了八次,由不同的将领带领,但都是西方的基督教国家,他们为了基督徒眼中的圣地耶路撒冷,为了让其他宗教教徒臣服。那么十字军东征将领是谁?有的领导人是教皇,有的是王子,甚至有多次东

  • 10倍兵力的印度为何输了中印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印之战

    导读:在中国和美苏闹僵之后,印度已经成了美苏的座上客,如果能从中国身上刷出一场胜利来,自己就可以当第三世界的领袖了。印度看明白自己占了天时,很快,在1962年10月20日,战争打响了。印军派了一个军来爬墙头,后面调动的二三线部队更是多达-在中国和美苏闹僵之后,印度已经成了美苏的座上客,如果能从中国

  • 突尼斯战役的德意联军和英美联军的兵力对比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突尼斯战役

    导读:突尼斯战役的真相就是包括海空军在内的100万英美联军,50万以上的地面部队,30万以上的地面部队的作战部队,和最多20万的德意联军作战,最后因为海空优势以及补给优势,再加上HTL和墨索里尼愚蠢的不允许撤退,最后打出来一个俘虏德意联-突尼斯战役的真相就是包括海空军在内的100万英美联军,50万

  • 八路军抗击日寇的枪支弹药从哪里来!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八路军

    导读:八路军在全面抗战初期迅速扩兵,随之产生了枪支弹药严重短缺的问题。那么,这一困难究竟是如何解决的?自产:抗战前五年,军工部仅生产了不足一万支步枪概括而言-八路军在全面抗战初期迅速扩兵,随之产生了枪支弹药严重短缺的问题。那么,这一困难究竟是如何解决的?自产:抗战前五年,军工部仅生产了不足一万支步

  • 抗战中八路军番号何时正式启用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八路军

    导读:八路军是我党领导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但是关于八路军及其所辖各师、旅的番号何时正式启用的问题,很多人并不清楚。比如,有的文章称:八路军115师343旅番-八路军是我党领导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但是关于八路军及其所辖各师、旅的番号何时正式启用的问题,很多人并不清楚。比如,有的文章称:八路军115师

  • 明朝与清朝最后对决——松锦大战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松锦大战

    导读:松锦大战是明朝与清朝的最后一次大决战,也是清朝奠定帝国基业的关键一战。后来的清兵入关,与清兵作战的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而不是明王朝了。明朝与清(后金)在辽东多年的纠缠搅杀中,数战数败,丧师往往以数万计。松锦大战后,明朝在辽东再也组建-松锦大战是明朝与清朝的最后一次大决战,也是清朝奠定帝国基业的

  • 明万历时的平播之役:影响中国西南版图的一战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平播之役

    导读:中世纪军事城堡遵义海龙囤中国的历史总是跳跃于治乱、盛衰、分合的两端。当我们至今仍称道的唐王朝翻过了几篇盛世的书页,在轻歌曼舞中奏完最后的“霓裳羽衣-中世纪军事城堡遵义海龙囤中国的历史总是跳跃于治乱、盛衰、分合的两端。当我们至今仍称道的唐王朝翻过了几篇盛世的书页,在轻歌曼舞中奏完最

  • 决定楚汉战争最后胜败 竟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决定,楚汉,战争,最后,胜败,竟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楚汉

    在楚汉战争中,九江王英布的向背,是刘邦、项羽孰胜孰败的关键,就好比擂台上两个僵持的力士,谁也摔不倒谁,旁边一小个子,他的砝码加之于谁,谁就能将对方打倒取得决定性胜利一样,英布无疑就是两个力士边上的那位小个子。然而,谁能说动英布决定他最后的向背呢?有人,他就是谒者随何。何谓谒者?《辞海》载:“谒者,官

  • 三国英雄:与乱世格格不入的悲剧英雄臧洪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英雄,乱世,格格不入,悲剧,臧洪,三国志-魏书,三十

    《三国志-魏书》共三十卷,记录汉末晋初这段时间内几百人的事迹,每个人在篇幅上大受限制。除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个皇帝人外,其他人都是多人合为一传,动辄三四个乃至十几个人“挤”在一起。其中,汉末在群雄中董卓、袁绍、袁术、刘表四人合为一传,公孙瓒、公孙度、陶谦、张杨、张绣、张燕、张鲁这七人合为一传,这还算

  • 南宋北伐为何不得人心:穷人被重税压着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宋,北伐,为何,不得人心,穷人,重税,压着,说到,南宋,时

    说到南宋时期的北伐,我们往往会想起陆游临终前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起李清照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亦或是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但这些其实都只是文人们一厢情愿的爱国情怀,并不代表当时大多数民众的意愿。南宋立足的江浙地区自古号称东南膏腴之地,“天下赋税,尽出其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