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八路军抗击日寇的枪支弹药从哪里来!

八路军抗击日寇的枪支弹药从哪里来!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923 更新时间:2024/1/24 3:29:35

导读:八路军在全面抗战初期迅速扩兵,随之产生了枪支弹药严重短缺的问题。那么,这一困难究竟是如何解决的?自产:抗战前五年,军工部仅生产了不足一万支步枪概括而言

-

八路军在全面抗战初期迅速扩兵,随之产生了枪支弹药严重短缺的问题。那么,这一困难究竟是如何解决的?

自产:抗战前五年,军工部仅生产了不足一万支步枪

概括而言,抗战期间,中共部队武器的主要来源有四:自产、缴获、收编与拨付。至于何者所占比例最高,目前尚无法判断。

这四种来源中,数据统计较为确切的是自产,但因其大小兵工厂繁多八路军总部设有军工部,各部队、各根据地也大都设有兵工厂,如120师在1942年有7个兵工厂,太行区有兵工厂4个,晋察冀边区有兵工厂12个要统计出所有兵工厂在抗战期间的武器生产数量,存在极大的困难。不过,从部分的统计数据中,仍不难管窥当时中共部队的整体武器自产能力。

军工部所直辖的兵工厂,是八路军最大的武器自产基地。据其年度总结报告,1940年全年,军工部共生产步枪3360支,另有手榴弹7.4万余枚,子弹12万余颗,燃烧弹200个,地雷95个。1941年,因为日军的扫荡,生产能力骤降,全年只生产步枪1736支,另有炮800门,子弹41万颗,炸弹6万枚,刺刀1.2万把,炮弹4万发,地雷2358颗。1943年,全年共生产步枪400支,掷弹筒350支,屈枪1432支,掷弹筒弹4883个,迫击炮弹4253个,子弹68万余颗,手榴弹4万余颗。

另据刘鼎的统计,截至1943年7月,军工部的生产成绩如下:“五年来,数量上:近万数的步枪和掷弹筒,足够十万发炮弹、几十万发地雷和炸弹,将近百万发步枪子弹和很多匹马力的机器。……质量上:a、步枪、迫击炮弹、无烟药和炸药一般的可与现代大工厂出品一样。B、掷弹筒及掷弹筒弹、步枪子弹经过最后的改进,能够为我们所用。C、其他如手榴弹、地雷和机器等,还是很勉强的。”

主力部队的生产能力,以120师为例1940年5月,贺龙等人曾向毛泽东等人报告,乐观预计,120师的兵工厂,“有材料月可出步枪二百支”,手榴弹厂“两个月后每月可出三千颗”。但实际上,整个1941年,120师的所有兵工厂,只生产了10挺轻机枪,292支步枪,31483颗手榴弹。根据地的生产能力,以晋察冀边区为例截止1942年2月,共生产步枪1056支,手枪186支,手榴弹308157颗,步枪弹594997颗。

根据上述数据,不难揣度:整个抗战八年,中共部队的自产武器,就步枪及掷弹筒而言,至多不过数万支,显然远不足以满足其军队迅速扩大的需要1944年6月22日,朱德叶剑英等曾在延安对中外记者披露,中共主力部队(不包括地方武装及群众武装)已有四十七万四千人。

1937年,八路军在平型关

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武器匮乏和恶劣到想象不到的程度!

我们拿1940年初期的武器弹药的配备和供应来作个分析。八路军这时总兵力约40万,有步枪9万,另有手枪近5000支,轻机枪680挺,重机枪195挺,掷弹筒108架,迫击炮156座,其他各种炮47门,但步枪子弹平均每枪不足20粒,手枪子弹平均每枪23粒,轻机枪子弹平均每枪30粒,掷弹筒和迫击炮平均都只有3颗炮弹。而这时日本华北方面军人数比八路军少将近4万人,但步枪超过八路军2万余支,轻机枪为八路军的8.5倍,重机枪为八路军的7.4倍,掷弹筒为八路军的67倍,迫击炮为八路军的23倍,各种炮为八路军的24倍,且弹药充足,还有大批坦克、飞机等重型装备。

据朱德和彭德怀这时的有关报告,八路军这时拥有的轻武器“百分之八十使用过度,来复线已磨平,口径已松,射击已失效”,而“自动火器(轻重机枪)平均每连不及一挺”

缴获:“与日寇作战,弹药消耗很大,而缴获则较少”

自产如此,那么缴获又如何呢?虽然流行的说法是“这个时期是以缴获敌人的武器为主”,但至少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延安高层并没有这样的设想。1937年10月22日,毛泽东等人代表中央军委,致电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人,要求“我们必须在一年内增加步枪一万支”时,所指示的“主要方法”,不是缴获,而是“自己造枪。”

直至1941年,中央军委仍在给各根据地的指示中,一再反复强调对日作战,消耗与缴获的不成比例:“在与日寇战斗中,枪械弹药之缴获较少,而国民党不会再发弹药”,“敌后抗战的武器补充日益困难:国民党已两年未发一颗子弹,将来发给的可能也很少;与日寇作战,弹药消耗很大,而缴获则较少,这与国内战争大不相同”,要求各根据地重视兵工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军委据此指示:“兵工建设应以弹药为主,枪械为副”,要集中力量“修理枪械、翻造子弹、特别是大量生产手榴弹、地雷等”,并警告各主力部队及各根据地:“假若……集中力量于制造步枪、机枪、炮等进步武器,则将来一定会吃大亏的。”

至于在对日作战过程中,中共部队的缴获与损失的总体数据,迄今未见统计材料。不过,也有一些具体的战报可供参考。譬如,“太岳纵队”曾参加百团大战之“榆辽战役”,其战报显示,此役,该纵队共缴获敌军步枪21支,迫击炮1门,八音手枪1支,步马枪子弹1240颗;共损失步枪45支,手枪1支,驳壳枪1支,消耗步马枪弹21236颗,驳壳弹1130颗,轻机枪弹14971颗,重机枪弹6727颗,手枪弹1002颗,迫击炮弹58颗。损失的枪支,是缴获的两倍,而损失的弹药,则是缴获的30余倍。

然而,另外一些数据显示,八年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在武器弹药的缴获方面,似乎确实相当可观。譬如,有统计称,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八年间,八路军共缴获步骑手枪20.7万余支,炮955门,机枪1106挺,炮弹1.68万发,步枪手榴弹369.77万余颗。如果承认该数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那么,这些缴获,很可能更多地是来自于对伪军的打击,以及与国民党“顽军”的摩擦。

此外,前引中央军委的指示,反对集中力量制造步枪、机枪、炮等武器,相反,要求各根据地和主力部队的兵工建设,以翻造子弹、生产手榴弹为主要工作。何以如此?129师的一份抗战前四年战斗损耗比较统计表,部分提供了答案。据该统计表:在枪支方面,自1937年至1940年,缴获与损失比,依次是:3/1、8/1、5/1、1/1。而在弹药方面,其缴获与损失比,则依次是:1/3、4/1、1/8、1/4。除1940年因日军扫荡而而导致枪支缴获与损失入不敷出外,其余三年,枪支的缴获,一直远大于损失;而弹药则恰恰相反,除1938年外,其余年份,弹药的缴获,远远跟不上消耗。这大约也正是中央军委在1941年前后,要求各兵工厂将主要精力用于翻造子弹的缘故之一。

1938年秋季反围攻,青纱帐里的八路军骑兵团

收编:山西新军起义,一次性带来“好枪约二万五千支”

在抗战初期,收编曾一度是八路军扩军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其相当重要的武器来源。最初是收编民间武装,如在冀鲁豫边区,“首先争取与动员有武装的农民或土匪,改变为脱离生产不脱离地方的游击队。……此种发展方式,尚带勉强性质,所以发展容易巩固难。不过由于他们来时带枪,洗刷或逃亡时‘人走枪在,‘退人不退枪,于我武器扩大无损失。”再如“平西抗日游击队”,最初乃是青年党人赵侗所领导,地下党组织打进去后,“党员和青年学生基本上抓住营连两级”,最终使得赵侗不得不放弃前往太原投靠国军的念头,而将部队带至八路军根据地进行改编。

不过,民间武装及枪支终究有限。八路军所收编的最大一笔枪支,是在1940年,来自阎锡山所部“新军”据徐永昌日记,“黄树芬来(山西省党委),述牺盟会此次叛变,去精锐部队约三四万,好枪约二万五千支。”当时,“八路军自言有官兵二十二万、枪九万五千支、轻重机枪一千五百挺、山炮三十六门(山西造)、平射及迫击炮一百五十门。”这两万多支枪,所占的比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战壕里的八路军“读报会”

拨付:国民政府发给甚少;苏联的秘密援助数量仍是谜团

所谓拨付,一是指国民政府的发给;二是指苏联的秘密援助。前者,1938年曾由中央拨发了120挺轻机枪和6门机关炮;其余枪支弹药,主要由阎锡山所主持的第二战区拨发,具体数目不详,但不会超出国民政府规定的八路军员额;余者,如军费、军衣裤、军帽等用品,1937-1940年间,也都是按既定员额发放,显然不能满足迅速扩军的需要。

至于苏联提供的秘密援助,限于档案,目前尚难窥全豹。据王明回忆,1937年12月他回延安,曾转达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的承诺:“将从苏联支援中国国民革命军的武器中抽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关于这一点,早已与蒋介石达成了协议。”但该协议是否真的存在,尚是谜团;即便存在,事实上也未得到执行。1938年4月,当任弼时向苏联提出武器援助要求时,季米特洛夫的回应是:“假若援助了,这可能不是帮了你们,而是害了你们。”考虑到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关系,苏联并不愿意公开给予延安武器支援。

不过,秘密援助仍然是有的。抗战初期,苏联通过新疆到兰州的公路援助国民政府。这条公路线,1937-1939年间,几乎完全掌控在苏联手中,所以,这段时期,八路军驻新疆和兰州的办事处,就顺利承担了秘密接收、转运苏联武器的重任。譬如,1937年12月21日,有“苏俄军车五辆,载纸张、白糖、步枪十五箱、子弹三十一箱,交八路军办事处收转”;1938年2月16日,“有军车十六辆,全系步枪、轻机关枪、炮弹、手榴弹等”;1938年5月30日,“苏俄军车二十五辆,武器弹药、货物、食品等交八路军办事处转”……

1938年下半年,国民政府开始强化监视苏联军运车队,并管制对延安的公路交通,秘密武器援助的纪录开始变少,但仍未断绝。1940年11月27日,季米特洛夫曾致电毛泽东:“如果您能保证你们地区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间的交通安全,我们可以向你们提供大量武器。请尽快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并告之你们的想法和具体意见”;12月18日,毛泽东回电,提供了三种方案:1、从绥远游击区秘密派遣小股骑兵队,去蒙古边界接收武器。优点是不易被发现,缺点是每次只能接收少量装备。2、准备数万人的队伍,渗透到平绥铁路线以北的游击区,派1000匹马左右的骑兵队伍来往于中、蒙两国境内接收装备。缺点是易被发现,进而招来日军的打击和国民政府的外交抗议,优点是可以大量接收。3、收买在绥远活动的傅作义。缺点是要向傅作义提供装备或资金,优点是秘密、安全、能大量接收。毛泽东建议苏联采取第三种方案。

傅作义的部队当时与八路军关系密切,有“七路半”的绰号。但傅是否被收买,目前并无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唯国民政府的情报部门报告,曾发现苏俄通过蒙古边境“用汽车密送物资至延安”;苏联红军驾驶员依·戈·明卡也回忆称:“1939年或者是1940年,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我们接受了运送武器到内蒙的任务。这些武器是送给中国红军的,有机关枪、步枪、子弹、手榴弹以及飞机油。”略言之,零星的档案资料显示,这种秘密的武器弹药援助,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至于其具体数量及流向,则迄今仍是谜团。

1942年,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部队

标签: 八路军

更多文章

  • 抗战中八路军番号何时正式启用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八路军

    导读:八路军是我党领导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但是关于八路军及其所辖各师、旅的番号何时正式启用的问题,很多人并不清楚。比如,有的文章称:八路军115师343旅番-八路军是我党领导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但是关于八路军及其所辖各师、旅的番号何时正式启用的问题,很多人并不清楚。比如,有的文章称:八路军115师

  • 明朝与清朝最后对决——松锦大战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松锦大战

    导读:松锦大战是明朝与清朝的最后一次大决战,也是清朝奠定帝国基业的关键一战。后来的清兵入关,与清兵作战的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而不是明王朝了。明朝与清(后金)在辽东多年的纠缠搅杀中,数战数败,丧师往往以数万计。松锦大战后,明朝在辽东再也组建-松锦大战是明朝与清朝的最后一次大决战,也是清朝奠定帝国基业的

  • 明万历时的平播之役:影响中国西南版图的一战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平播之役

    导读:中世纪军事城堡遵义海龙囤中国的历史总是跳跃于治乱、盛衰、分合的两端。当我们至今仍称道的唐王朝翻过了几篇盛世的书页,在轻歌曼舞中奏完最后的“霓裳羽衣-中世纪军事城堡遵义海龙囤中国的历史总是跳跃于治乱、盛衰、分合的两端。当我们至今仍称道的唐王朝翻过了几篇盛世的书页,在轻歌曼舞中奏完最

  • 决定楚汉战争最后胜败 竟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决定,楚汉,战争,最后,胜败,竟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楚汉

    在楚汉战争中,九江王英布的向背,是刘邦、项羽孰胜孰败的关键,就好比擂台上两个僵持的力士,谁也摔不倒谁,旁边一小个子,他的砝码加之于谁,谁就能将对方打倒取得决定性胜利一样,英布无疑就是两个力士边上的那位小个子。然而,谁能说动英布决定他最后的向背呢?有人,他就是谒者随何。何谓谒者?《辞海》载:“谒者,官

  • 三国英雄:与乱世格格不入的悲剧英雄臧洪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英雄,乱世,格格不入,悲剧,臧洪,三国志-魏书,三十

    《三国志-魏书》共三十卷,记录汉末晋初这段时间内几百人的事迹,每个人在篇幅上大受限制。除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个皇帝人外,其他人都是多人合为一传,动辄三四个乃至十几个人“挤”在一起。其中,汉末在群雄中董卓、袁绍、袁术、刘表四人合为一传,公孙瓒、公孙度、陶谦、张杨、张绣、张燕、张鲁这七人合为一传,这还算

  • 南宋北伐为何不得人心:穷人被重税压着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宋,北伐,为何,不得人心,穷人,重税,压着,说到,南宋,时

    说到南宋时期的北伐,我们往往会想起陆游临终前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起李清照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亦或是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但这些其实都只是文人们一厢情愿的爱国情怀,并不代表当时大多数民众的意愿。南宋立足的江浙地区自古号称东南膏腴之地,“天下赋税,尽出其半”,

  • 袁绍70万大军为何败曹操7万军力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袁绍,70万,大军,为何,曹操,7万,军力,袁绍,手下,大将

    袁绍手下大将袁绍能够拿下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四大州的广袤土地,自然是他麾下有着一帮能征善战的骁勇将军了。不过袁绍手下的将军,基本上都是能打,但是性子比较急,没有多少智谋的人,荀彧就评价多为匹夫之勇。文丑袁绍的大将最有名的自然是被时常并提的颜良、文丑。在后来的演义小说《三国演义》里,二人都是被关羽斩

  • 身经百战的大将 为何会在决定性战役中自投罗网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身经百战,大将,为何,决定性,战役,自投罗网,汉王,四年,2

    汉王四年(前203)十月,齐王田广烹了郦生后,自己也未能逃脱丢城弃地的命运,韩信马鞭一指,齐都临淄城不几天就破了。齐王田广逃往高密,齐相田横逃往博阳,从此君臣离散,国将不国。韩信攻下临淄后,先安民,再整军,接着便率军东出,向田广逃跑的方向奋起直追。田广刚到高密,惊魂未定,就听说韩信追击而来,那感觉无

  • 战史风云 30万大军如为何会死于蒙古刀下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战史,风云,30万,大军,为何,死于,蒙古,刀下,公元,14

    公元1449年7月,23岁的明英宗亲征蒙古瓦剌部落。虽然这场亲征的行动显得草率,但明王朝的禁卫军毕竟是经营了70年的王者之师,这场亲征无异于是对禁卫军的一场总的实战考核。事实是无情的。这场亲征的结果是,明王朝的禁卫军败得一塌涂地。虽然明军是主动出征,但每一场交兵都是被动挨打,一路落败,30万大军有去

  • 此人是水浒第一位好汉 却惊鸿一现留下三大谜团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此人,水浒,第一位,好汉,惊鸿,一现,留下,三大,谜团,王进

    王进,京师八十万禁军教头,父亲王升也是京师的一名都军教头,祖父是江湖上使棒卖药的艺人,是个武术世家,有一身的好本领。留宿史家庄时,偶见以少年在习武,一语道破少年的棍棒好看不实用,因而惹恼少年,硬要与之比试。王进只是笑,不肯动手,原因是“恐冲撞了令郎时,须不好看”。经太公再三央求,王进仅一棒,便打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