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西班牙“特鲁尔战役”爆发的背景及经过介绍

西班牙“特鲁尔战役”爆发的背景及经过介绍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晴天 访问量:2437 更新时间:2024/1/23 14:56:08

特鲁尔战役,西班牙的一次内战,外名BatalladeTeruel,发生时间是在1937年12月15日至1938年2月22日,该战役成了整场西班牙内战的转捩(liè)点。

背景

共和军对特鲁尔市的兴趣是出于几处战略重点,共和军事领导人也认为该处没有强力的把守,并积极提倡占领该地。到了1937年,国民军领地的形式使得对特鲁尔的占领,将会影响共和军与巴伦西亚海岸的联系,特鲁尔市也被共和军三面环围。此外,特鲁尔市也是国民军在阿拉贡战线军事力量的一个象征,共和军战争部长茵达莱西奥·普列托(IndalecioPrieto)认为需要一场壮观的胜利来凸显他在职务上的成就,也显示他对军队的组织能力。这场战役的胜利也会有助于共和总理胡安·格林对加泰罗尼亚工业的控制。最后,根据共产党的情报显示,佛朗哥打算自瓜达拉哈拉省对马德里于12月18日发起大规模进攻。共和军打算引开佛朗哥对马德里的进攻,于是在12月15日发起了这场战役。

战场

特鲁尔位于下阿拉贡,人口约20,000人,是属于首都边陲的贫困城市,以传说中的特鲁尔恋人为名。它在1170年成了基督教徒与摩尔人冲突的缓冲地,到了1937年也分离了萨拉戈萨的国民军与巴伦西亚的共和军。因为特鲁尔位于山区,海拔高度有3,050英尺高,通有着冬天时全西班牙最低的气温。该市也位于西班牙首都最偏远地区,有着被山壁所环绕的天然屏障,本身也位于图里亚河(Turia)和阿尔伐巴河(Alfambra)汇流处的高丘上,西边还有条卡拉塔尤德高速公路,约3英里长,整体地势的关键处之一为市西部的山脊,被称作特鲁尔之牙(LaMueladeTeruel)的地方,因为它的位置突入了共和军的领土,使其能以战壕和铁丝网大大增强它的防御能力。

士兵

朱安·萨拉维亚负责指挥共和军,他将军队重新组织过,深得所有人的信任,包括共产党指挥官恩瑞克·里斯特,里斯特所指挥的师被选为负责第一波的攻击行动。对特鲁尔的奇袭进攻将会是所有西班牙战役中,唯一没有国际纵队支援的行动。位于莱万特的共和军有着东部军队的支援,总兵力达到10万人。

多明尼哥·雷·德哈科特上校是战争开始时,位于特鲁尔的国民军指挥官,在其突出部有着部队9,500人和平民。当战斗开始后,德哈科特上校不断将部队用以防守,持续保有该城,其卫戍军人数依不同来源有不同资料,约在2,000至6,000人之间,也或许驻军的4,000人有一半为当地平民。

战斗

地图上红线为刚开始战斗的势力,紫线为12月20日前被共和军所包围的特鲁尔,绿线为战斗后的结果。请注意位于特鲁尔西部的“特鲁尔之牙”位置。

里斯特所指挥的共和军于1937年12月15日开始进攻,当天不但下雪,也缺乏空中与火炮的支援。恩斯特与恩瑞克·海瑞迪亚上校提议包围该城,并迅速的占领了“特鲁尔之牙”,于傍晚前包围了特鲁尔。德哈科特将防御阵线退到城市中,于12月17日弃守了特鲁尔之牙。国民军指挥官佛朗哥于12月23日决定支援特鲁尔的防守,他做了一个决策:绝不让任省会城市落入共和军手中,这将是政治上的一个失败,佛朗哥决定不给敌人任何谈判空间,但他才刚发起重大的瓜达拉哈拉战役,若前去救援特鲁尔就表示要放弃该行动,这招来德义盟友的不满,也表示国民军必须要分散军力,延迟发起决定性战役,将战争变成长期战,需要长时间接受外国援助。

共和军的进逼与围城

12月21日,共和军进入特鲁尔。欧内斯特·海明威与2名记者(1名是纽约时报记者赫伯特·马修斯(HerbertMatthews))随共和军部队进入特鲁尔,国民军指挥官德哈科特带领他剩的守军部队返回城市南部,在该处持续抵抗。直到圣诞节当天,国民军仍占领着4个关键地点:民政府、西班牙银行、圣克拉拉修道院和神学院。共和派巴塞罗那电台宣布占领,但德哈科特仍与4000名守军持续守着占领区。双方持续交火,共和军强烈炮轰城镇,以及使用刺刀突击进攻。

国民军的救援行动

佛朗哥于12月23日取消了对瓜达拉哈拉的攻势,但前往特鲁尔的救援部队在29日前禁止攻击,他发送一讯息给德哈科特,命令他不计一切代价死守住占领区。于此同时,共和军正于恶劣天气中持续深入进攻。国民军于预定时间的29日开始攻击,由经验丰富的安东尼欧·阿然达和荷西·恩瑞库·瓦维拉指挥。兀鹰军团也加入此次攻击。跨年夜时,国民军占领了“特鲁尔之牙”,并进入该城的斗牛场与火车站,但国民军却未能守住所有的占领地。不久天气竟然转为为期4天的暴风雪,积雪达4英尺深以及气温零下18度。双方战斗因为严寒而进展缓慢,机枪和机械纷纷结冻,部队也受到严重的冻伤。国民军多人感冒,因为他们没有御寒衣物,许多人因为肢体被冻伤而截肢。

佛朗哥投入了大量人力与机械,他们的战况逐渐好转。共和军开始撤退,1938年跨年夜,修道院的守军全数阵亡。民政府也于1月3日被国民军攻击,建筑物内部持续战斗,海明威当时也在场,攻击者与防卫者纷纷在不同楼层,透过天花板与地板的破洞互相射击。防卫者现在缺乏水,仅有少量药品与食物。他们的掩体已是一堆废墟,但仍持续坚守着。国民军的攻势因为天气而受阻,德哈科特与国民军派的特鲁尔当地主教于1月8日放弃了据点,率军共和军投降。随后共和军杀害了其带领的42名战俘,包括特鲁尔的主教安色莫·波兰戈(AnselmoPolanco)。德哈科特的军队投降后,特鲁尔的民众开始撤离,共和军开始包围特鲁尔,之后特鲁尔被共和军攻下。

国民军反攻

德哈科特投降后,国民军军队开始集结接近共和军,随着天气的好转,国民军于1938年1月17日发起新的行动。共和军被逼得必须放弃付出所有代价进行战斗的顾忌,将国际纵队于19日也投入了战局中,虽然人数众多,但多为预备役军人,期间还有些政治与娱乐界人士访问军队。美国共产党歌手保罗·罗伯森(PaulRobeson),为他们演唱圣诞前夕的歌曲,包括国际歌和老人河(Ol'ManRiver)。未来的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左翼工党政治家艾伦·威金森(EllenWilkinson)和未来的工党政府官员和外交官菲利普·诺尔-巴克(PhilipNoel-Baker)还访问了其中的英国军队。双方战斗持续激烈,彼此的最高指挥官不断送出援军,虽然缓慢、但情势确立地,国民军即将占领“特鲁尔之牙”。共和军死命反击,于1月25日发起持续2天的反攻,但获得的仅是暂时性的战果。最后,国民军于2月7日对特鲁尔北部进攻,这是共和军的一大致命弱点,因为其大部分的军队都分布在特鲁尔南部。这场进攻以大规模的骑兵进行冲锋,也是在二次大战的苏军于里海的行动前,军史上最后一次的大规模骑兵冲锋了,迅速突破共和军的防御和分割了其部队。阿然达和维刚迅速挺进,取得了胜利。数千名战俘、数万吨物资和弹药落入了国民军手中,残余共和军也纷纷逃走。最后一战自2月18日开始,阿然达和维刚如同12月切断并包围了北部的共和军。2月20日,特鲁尔被切断了与巴伦西亚之间的联系,以及国民军进入了该城,朱安·萨拉维亚下令将共和军撤回。大部分军队逃走路线被切断,约14,500人被围困。共产党共和军艾伊·卡佩席诺虽然曾被围困,却突围成功逃离。2月22日,特鲁尔被国民军完全占领,战斗结束,其后国民军又发现了1万名共和军尸体于特鲁尔。

结果

特鲁尔战役消耗了大量共和军资源,失去了无可取代的飞机与武器;另一方面,国民军集中了大部分的部队在东部,他们准备通过阿拉贡进攻加泰罗尼亚和莱万特。国民军占领了有效运行的巴斯克工业区边境,然而共和军不得不离开由无政府主义者控制的加泰罗尼亚军工业区。一名无政府主义者的观察员报告说:“尽管浪费如此多的金钱,我们的工业组织仍无法完成单一规格的步枪、机枪和火炮....”佛朗哥占领了特鲁尔的结果对共和军来说是一个痛苦的打击,不但粉碎了共和军对该城占领的高度期待,该行动也扫除了国民军进攻地中海的最后一道障碍。

佛朗哥没有浪费太多的时间,他于1938年3月7日发起了阿拉贡攻势,进攻阿拉贡。共和军于2月22日撤回了精锐部队,重建在特鲁尔损伤的军队,但成效不彰,受到的重创还是影响着军队。国民军迅速攻下阿拉贡直至地中海,并于1938年4月19日占领了40英里长的地中海海岸线,将共和军对一分为二。

英国诗人、作家劳里·(LaurieLee)曾参加国际纵队,根据他对特鲁尔战役的叙述:“圣诞节特鲁尔的礼物对于共和军来说,莫过于一个毒玩具,也表示国民军这场将会改变战争结果的胜利,成了共和军战败的象征”

伤亡

特鲁尔战役的正确伤亡人数难以估计,国民军救援部队约14,000人死亡、16,000人受伤、17,000人生病,而原本的守军9,500人则几乎全数阵亡或被俘,全数相加国民军就总伤亡56,500人,而共和军伤亡人数则可能比国民军还要高出50%,约84,750人,还损失了大量的战俘。将双方死伤者统计后,共有超过14万人阵亡、受伤或患疾,为西班牙内战中伤亡极大的一役。

特鲁尔的名人

马休斯、海明威、罗伯森和英国政治家们等人已在前述中提到,此战争吸引了许多国际人士前往关注。其中一位是英国间谍金·菲尔(KimPhilby),他伪装成国民军派的泰晤士报特派记者。显然他在西班牙的行动受命于莫斯科,但他仍热情地写着关于佛朗哥的报告。1937年12月时,特鲁尔附近的一枚炮弹击中一辆汽车,乘坐的菲尔比和其他三名记者:布拉迪希·杰森(BradishJohnson)、艾迪·奈尔(EddieNeil)和恩斯特·希普斯内克(ErnestSheepshanks)中仅有菲尔比幸存,对此佛朗哥还亲自授勋给他。

标签: 特鲁尔战役

更多文章

  • 西班牙“阿拉贡攻势”爆发的背景及经过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阿拉贡攻势

    阿拉贡攻势,西班牙内战中,西班牙国民军对共和军发起的一系列进攻,外文名西班牙语叫做:OfensivadeAragón,战争时间1938年3月7日1938年4月19日。背景1937年12月国民军所发起的特鲁尔战役消耗了共和军许多资源,但国民军于此时开始将大量士兵东移,准备前往阿拉贡,进攻

  • 五代十国时期“柏乡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柏乡之战的经过与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柏乡之战

    柏乡之战,是在后梁开平四年(910)十二月至次年正月,河东晋王李存勖援助成德节度使赵王王镕,在柏乡(今属河北)地区抗击后梁的作战。此消彼长在晋国取得潞州之战的胜利后,后梁对山西的攻势暂时中断,双方都在等待下一次决战的时机。李存勖在潞州大捷后不久,就对晋国军队做了较大调整。之前作为核心的沙陀骑兵虽然骁

  • 唐朝吐蕃战争爆发了几次?唐朝吐蕃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吐蕃

    唐朝吐蕃战争,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朝在河西、陇右、关中和西域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的长期作战。太宗时期松州之战松赞干布于贞观八年(634年)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贞观十年(636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唐朝不允。与此同时,在634年

  • 元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元日战争中元朝为什么失败了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元日战争

    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两次侵略在日本合称“元寇”或“蒙古袭来”。战争背景蒙古帝国消灭金朝以后,负责漠南汉地事务的忽必烈于1260年在中原即位称帝。同年,高丽元宗向其称臣,高丽成为其东藩

  • 唐朝与契丹奚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

    唐朝与奚、契丹(两蕃)的战争,是7世纪到9世纪唐朝和奚、契丹的一系列战争。太宗、高宗年间契丹、奚、室韦等,均为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牧部族。追逐水草而居,以畜牧、射猎为主要生活来源,善骑射。在唐朝刚刚建立时,名义上依附于东突厥汗国。随着唐朝击败东突厥,建立东亚地区新秩序,奚和契丹在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

  • 唐与高句丽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高句丽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是公元7世纪发生在高句丽和唐朝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由于唐朝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战和高句丽内部纷争与自然灾害,668年高句丽灭亡。第一次战争(644年-645年)隋朝在征高句丽时屡次遭遇惨败,加上隋炀帝的横征暴敛,导致国内爆发大规模的民变,隋朝也因此灭亡。在隋朝灭亡后,唐朝经过多年的征战

  • 分倍河原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分倍河原之战的过程及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分倍河原之战

    分倍河原之战(日语汉字:分倍河原の戦い,假名:ぶばいがわらのたたかい,罗马字:Bubaigawaranotatakai)是在武藏国多摩郡分倍河原(现今东京都府中市)进行的合战,在历史记录上曾发生过2次。别称分倍河原合战。背景元弘3年(1333年)5月8日,新田义贞为了打倒镰仓幕府而在上野国生品神社举

  • 唐灭东、西突厥之战时间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唐灭东、西突厥之战时间的过程及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西突厥

    唐灭东突厥之战发生在公元629年,唐灭西突厥之战发生在公元657年。背景突厥兴起突厥是位于今蒙古国和今日中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6世纪活动于金山(今阿尔泰山)。突厥于552年完成统一,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之后,突厥汗国逐渐发展壮大,版图扩大东自辽海,西至里海,南自蒙古戈壁,北至贝加尔湖,东西长

  • 隋灭陈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隋灭陈之战的过程及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隋灭陈之战

    隋灭陈之战是南北朝末期的统一战争,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316年东晋南渡,南北朝并立,到隋朝建立(581年),天下分裂的局面已经持续了265年。套用一句已经被用滥了的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隋朝建立之前,事实上

  • 南北朝江陵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江陵之战的过程及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江陵之战

    江陵之战是南北朝时期西魏与南梁的一场战役。背景侯景之乱时,梁武帝萧衍死后,侯景在建康称帝。萧绎即帝位之前,萧纪已称帝于益州;萧纪出兵讨伐侯景,得知侯景已灭,就转为讨伐萧绎。萧绎便派兵迎战,写信讲和,同时也请求西魏出兵袭取益州。萧纪因此遭受重创,向萧绎求和,萧绎回信拒绝称兄弟情断,最终全歼萧纪势力,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