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唐灭东、西突厥之战时间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唐灭东、西突厥之战时间的过程及结局

唐灭东、西突厥之战时间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唐灭东、西突厥之战时间的过程及结局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14 更新时间:2024/2/2 7:41:23

唐灭东突厥之战发生在公元629年,唐灭西突厥之战发生在公元657年。

背景

突厥兴起

突厥是位于今蒙古国和今日中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6世纪活动于金山(今阿尔泰山)。突厥于552年完成统一,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之后,突厥汗国逐渐发展壮大,版图扩大东自辽海,西至里海,南自蒙古戈壁,北至贝加尔湖,东西长万里,南北五六千里。汗庭(首都)设在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

壮大的突厥国同北齐、北周、隋朝(581年建立)是邻国,经常发生边境冲突。其中,583年隋朝在对突厥的战役中获胜,诱发突厥内部分裂为西突厥汗国和东突厥汗国,西突厥以达头可汗和阿波可汗为可汗,而东突厥以沙钵略可汗为可汗。东突厥于585年归附于隋朝,之后隋朝曾几次联合东突厥对西突厥汗国进行军事行动。

隋末丧乱

隋炀帝杨广在位前期因为要制服连年大规模频繁寇掠边境的高句丽,在准备多年后于大业八年(612年)大业九年(613年)大业十年(614年)先后三次讨伐高句丽,其中于大业八年(612年)的第一次讨伐高句丽遭受大败,使当时社会矛盾急剧激化,农民造反不断发生,使隋朝国力逐渐衰弱,最终被叛军于618年所灭亡。民可汗之子始毕可汗趁中原内乱之机于612年隋炀帝征高句丽失败后反叛隋朝,并于615年率10万骑兵攻隋,围困隋炀帝于雁门(今山西忻州代县)一月余,后撤围退兵。次年(616年)再次进犯攻马邑(今中国山西朔州),被唐国公李渊击退。另一方面,地方割据势力同时借助突厥的力量消除敌对势力,引突厥兵入寇,如李渊向突厥称臣,刘武周、梁师都引突厥攻唐等,其间突厥对中原的袭击事件有记录的共67起。

唐与东突厥的战争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建立唐。在之前和最初的几年中,李渊为解除后顾之忧,集中精力对付中原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对突厥称臣,启于东突厥始毕可汗曰:“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唐朝马匹数量的变迁与周边事件。

尽管如此,突厥仍不断入侵,特别是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9月突厥入侵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劫掠人口数千名,标志着唐朝与东突厥战争的开始。唐朝因为中原尚未平定,通过献礼和和亲安抚突厥颉利可汗(于621年继位)。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唐军终于平定四方,统一全国,开始商议反击突厥的战争。同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顷其全部人马,入侵唐。闰七月,唐朝有人提议迁都躲避突厥入侵,李世民反对,李渊决定不迁都,并于二十一日派遣李世民出豳州道抵御突厥。八月十二日,双方在五陇阪(今陕西彬县)交锋,称五陇阪之战。李世民用反间计,联合突利可汗离间颉利可汗,使突厥退兵。这一年是唐朝正式对突厥作战的开始,因此也有人认为唐与突厥的战争开始于此时。之后,唐朝和东突厥在今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境内多次交锋,多为东突厥进攻,唐朝防守,双方互有胜负。

渭水之盟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朝发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当时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不久李渊禅位,李世民继受皇位。八月,东突厥伺机入侵,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此时唐朝政局不稳,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又赠予金帛财物,并与之结盟,突厥兵于是退去。这就是渭水之盟,唐朝对突厥的战事跌至谷底,此事也坚定了李世民反击突厥的决心。

此后不久,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而此时的唐朝政局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唐太宗也积极进行对东突厥的备战,甚至允许军士在显德殿内习武,培养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唐朝还取得了恒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内蒙古乌审旗)等进攻东突厥的基地。唐朝反击东突厥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定襄袭击战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代州(今山西代县)都督张公谨提出进攻突厥的六条有利条件,坚定了唐太宗出兵反击突厥的决心。十一月二十三日,以东突厥进扰河西(今甘肃酒泉、张掖一带)为借口,唐太宗派遣李靖、李世勣、柴绍、李道宗、卫孝节、薛万彻等统领的10余万兵马,在李靖的总节度下分6路进击突厥。唐灭东突厥之战开始了.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三千骑从马邑趁夜北进,占领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城南的重要战略据点恶阳岭。此举出乎颉利的预料,以为唐军大部队赶到:“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

李靖又利用突厥人恐慌的心理,派间谍至定襄城中游说,说服突厥将领康苏密归顺唐朝。之后,李靖又趁夜突然袭击并攻克定襄,颉利于是率军北撤。李世勣率部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截击突厥成功,大败突厥军。颉利率余众数万退驻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

夜袭阴山

由于受到唐军打击,东突厥开始同唐朝修好。二月,唐太宗派遣唐俭、安修身等作为使节前往东突厥安抚。在使节还在东突厥的时候,李靖率领1万人,仅带20天的粮草,趁夜前往东突厥驻地阴山。二月初八夜,苏定方率200骑偷袭东突厥,颉利可汗果然放松了警惕,当发现苏定方军队时,唐军距东突厥营地仅15里了。唐朝之盟友薛延陀亦向东突厥发起攻击。颉利仓促应战,被李靖等大败,损失约1万军队,李靖还俘虏了颉利可汗的儿子叠罗施和10万多突厥人。唐俭安然返回。颉利可汗在退兵途中又遇到李世勣部队的截击,被俘5万余人。颉利可汗逃脱,投奔突厥另一个部落可汗鼠尼施,其余东突厥首领纷纷投降唐朝或薛延陀。不久,鼠尼施把颉利可汗交与唐军,颉利被俘押往长安。自此,东突厥汗国在唐朝与薛延陀的联合攻击下灭亡。

至此,漠北为薛延陀所占,而唐朝则将东突厥其它领地划入自己的版图,在其上设置了顺州、裕州、化州、长州、定襄、云中等都督府。疆域由此扩大至阴山以北600里,漠南成为唐朝的势力范围。

唐与西突厥的战争

在唐同东突厥交锋的时期,西突厥控制着西域地区,并拥有如高昌、焉耆、龟兹、于田、疏勒等附属国。唐朝在薛延陀的帮助下消灭东突厥之后,这些西突厥的附属国与唐朝西部的疆域接壤,开始受到唐朝的影响,开始跟唐进行交往。

628年,西突厥发生分裂,原来有十个主要部落(称十姓部落)分裂为西南方的弩失毕五部(称南庭)和东北方的咄陆五部(称北庭),统叶护可汗在内乱中被杀死。之后双方征战不断,削弱了西突厥的实力。640年(贞观十四年),侯君集率唐军攻克高昌,至648年,唐军又陆续攻取了焉耆、龟兹等地,原西突厥的附属国都脱离西突厥转而归附于唐。西突厥为阻挠这一趋势,开始对唐发动战争。

北庭(咄陆部)乙毗咄陆可汗于642年发兵入侵大唐伊州(今新疆哈密),被郭孝恪击败。644年,继位的乙毗射匮可汗开始与唐修好,646年其下的叶护阿史那贺鲁归附唐,被封为左卫将军,征讨其他不归附唐朝的西突厥各部。651年,阿史那贺鲁击败乙毗射匮,招降其余西突厥部落,佣兵数十万,自立为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见唐太宗逝世,觉得有机可乘,于七月脱离唐并发兵攻打唐的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唐高宗李治遂派兵平定西突厥叛乱,将军梁建方和契苾何力配合失利,没有成功。655年,唐高宗又派程知节、王文度等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亦无功而返,其中只有苏定方因为能够安抚边民,被升任行军大总管(即主帅)。有观点认为高宗派程知节出兵,目的就是为了对其治罪,以瓦解长孙无忌集团,因此平乱失败是必然的。

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二十一日,唐高宗又发大兵,分南北两路讨伐西突厥,这次北路的主帅就是苏定方,南路则由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和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统领。苏定方在作战的同时还招降了许多西突厥部落,使他们为唐军作战。沙钵罗以10万突厥兵在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包围了苏定方一万余人的部队,苏定方在挫败对方三次冲锋之后率骑兵反击成功,大败突厥部队,斩获数万人。一些突厥部落归降,沙钵罗则向西逃走。苏定方部队克服恶劣天气,追击200余里,在金牙山(今中亚塔什干)大败沙钵罗,斩俘数万人。之后,苏定方恢复原西突厥领地内的生产,将钵罗掳掠的牲畜、财物归还百姓,并命萧嗣业率兵继续追击。沙钵罗逃至石国,被石国俘虏交给唐。自此,西突厥汗国亡,唐朝廷在当地设置了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大唐行政区划扩大至中亚。

后果与影响

唐朝在这一系列战争获得胜利,对其控制西域,保障丝绸之路起了积极的作用,并消除了边境的威胁,也使得其他国家在了解到唐朝实力后纷纷归附,同时促进唐人和西域的文明交流。值得一提的是,玄奘也是在这个时期去天竺取经的。

不过在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突厥酋长阿史那骨咄禄反叛,建立“后突厥汗国”,突厥得以复国,并不断袭扰唐朝边境,直到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才在唐朝与回纥的夹击下,被消灭。

标签: 西突厥

更多文章

  • 隋灭陈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隋灭陈之战的过程及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隋灭陈之战

    隋灭陈之战是南北朝末期的统一战争,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316年东晋南渡,南北朝并立,到隋朝建立(581年),天下分裂的局面已经持续了265年。套用一句已经被用滥了的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隋朝建立之前,事实上

  • 南北朝江陵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江陵之战的过程及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江陵之战

    江陵之战是南北朝时期西魏与南梁的一场战役。背景侯景之乱时,梁武帝萧衍死后,侯景在建康称帝。萧绎即帝位之前,萧纪已称帝于益州;萧纪出兵讨伐侯景,得知侯景已灭,就转为讨伐萧绎。萧绎便派兵迎战,写信讲和,同时也请求西魏出兵袭取益州。萧纪因此遭受重创,向萧绎求和,萧绎回信拒绝称兄弟情断,最终全歼萧纪势力,但

  • 钟离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钟离之战的过程及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钟离之战

    钟离之战,中国南朝梁天监六年(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7年),梁军在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战胜北魏军的一场防御作战。背景梁武帝即位之初,北魏内部正处于动荡之中,不仅政治腐败,又因自迁都后连年对南朝发动战事,人民不堪负荷沉重的赋税及徭役,各地民变纷起,梁武帝认为这是北伐反攻的良机,便命其弟临川王萧宏担任

  • 晋灭吴之战经历了多长时间?司马炎派出了哪些大将?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马炎

    公元279年十一月至280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东吴末帝孙皓投降,轰轰烈烈的三国大幕就此落下,天下重归一统。自公元190年关东联军起兵讨董,至公元280年天下一统,持续近100年的乱世终于画上了句号。晋灭吴之战,表面上看只有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司马炎派出六路大军,共20万人水陆并

  • 后燕灭西燕之战时间 后燕灭西燕之战双方兵力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后燕

    后燕灭西燕之战,指的是公元394年2月,后燕慕容垂发司、冀、青、兖兵,分三路进攻西燕。背景西燕及后燕的统治者都是鲜卑慕容部的贵族,还都是因为前秦淝水之战大败而叛秦建国。不过,后燕是在慕容垂领导下在河北前燕故土起兵,而西燕则是关中一带的慕容氏子弟起兵。386年,慕容垂称帝,是为后燕成武帝。后燕建立后控

  • 前秦灭代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前秦灭代之战的结局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前秦

    前秦灭代之战,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十月,匈奴刘卫辰为代王什翼犍所逼,求救于前秦,前秦出兵灭代之战。背景秦灭燕后,次年(公元371年)灭仇池氐杨氏。公元373年,当时的前秦皇帝苻坚遣将攻取东晋的梁州(今陕西汉中地区)、益州(今四川重庆大部地区)。当时相对独立的西南夷邛笮、夜郎皆附于秦。公元376

  • 淝水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淝水之战的结局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公元383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一场战争,同时也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向南方东晋发起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将当时看似即将一统的局面推成了彻底的南北对峙时期。淝水之战与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局面相仿,都对于战后一个世纪南北局势产生了关键性影响。那么,淝水

  • 吕光攻龟兹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吕光攻龟兹之战的结局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吕光

    吕光攻龟兹之战是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至次年,前秦骁骑将军吕光率军攻西域龟兹获胜的作战。吕光远征西域的胜利为尔后建立后凉政权奠定了基础。背景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九月,车师前部王弥窴、鄯善王休密驮到前秦国都长安(今西安西北),朝见前秦皇帝苻坚,请前秦像汉朝一样设立都护统治西域。他们还请求

  • 晋灭吴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晋灭吴之战的结果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晋灭吴之战

    晋灭吴之战(公元279年11月-280年3月15日),是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东吴,实现统一的战争。战争背景晋吴对峙的新局面晋、吴两国对峙局面(266)魏景元四年(263元,蜀炎兴元年,吴永安六年)八月,曹魏在权臣司马昭的带领下,成功迫使蜀汉投降。司马氏的势力也因此在曹

  • 汉中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汉中之战结局及历史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217年-219年),发生于汉末三国时期,是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持续近两年之久。背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进攻占据汉中的张鲁,不久张鲁就投降曹操。刘备知道消息后,立即和正争夺荆州的孙权议和,回到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