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宁远之战:真正打败努尔哈赤的为何不是袁崇焕?

宁远之战:真正打败努尔哈赤的为何不是袁崇焕?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751 更新时间:2024/1/28 5:25:31

努尔哈赤自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以来,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以及征伐蒙古、明朝的战役中,几乎所向披靡,无往而不利,创造了一个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话。

但是,在他对明的最后一战中,其44年的戎马生涯遭到了最严重的挑战。宁远之役,不仅使金兵伤亡惨重,更使努尔哈赤极端骄傲的心理受到重创,并在不久之后郁郁而终。

明军守将袁崇焕,因为宁远大捷而威名远扬,为金军征明的第一大敌。此次战役获胜,有“肯守之人”和“必守之心”当然是第一位的。但要论真正让金兵感到胆寒畏惧,使明军在军事技术和战术上明显高出对手一个档次,从而打败打败努尔哈赤的,却是11门西洋大炮。

这种西洋大炮于明天初经澳门输入中国。因其来自红发红须的荷兰人之手,故也称“红夷大炮”。据说这种大炮前后共输入30门,除18门留在京师,1门试放时炸死,余皆调往宁远。

当时宁远的明军把这种西洋大炮巧妙地纳入宁远的城防体系。宁远城的建筑基本是正方形,城的四角各有一方形敌台。它三面伸出城外,一面与城郭连接。大炮架于台上,可以三面射击,即使敌人冲到城脚之下,门角两台攒对横击。也不会出现火力死角。

明军利用这种新战术完全剥夺了金兵昔日平野奔驰、疾不可当的优势。在作战时,金兵照旧蜂拥推进,恰好给西洋大炮的轰击提供了集团目标,每炮必中,糜烂可数里,可见其威力之大。守城军民惊叹:“似兹火器,真所谓不饷之兵、不秣之马,无敌于天下之神物也!”

正因为如此,宁远战役后,明熹宗朱由校在对参战之人慷慨赏赐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有功之器的褒奖,特封西洋大炮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大将军”。

袁崇焕战后向朝廷提出的奏折中,也指出:“辽左之坏,虽人心不固,亦缘失有形之险,无以固人心。兵不利野战,只有凭城用大炮一策。”

可见,红衣大炮这种新式武器在明金战争后期已经成为决定双方胜负的一个要素。

宁远之战对长期以来傲视中原的满洲贵族也是一副清醒剂,大炮的厉害迫使他们开始向自己的对手学习。皇太极即位后,特别重视在战争中夺取明军的火炮。

当时明军的做法是将这些火器列于战阵之前,战斗打响首先施放火炮杀伤冲击之敌,然后再进入短兵相接的格斗。

但后来金兵很快便发现了明军布阵上的弱点。他们发挥铁骑冲突如风如电的优点,以快速抵近战术超越明军的火炮射击线;或者利用其火炮两次点火燃放的间隙发起冲锋,席卷而来。

如此,明军的火炮有时甚至还未来得及发挥作用,便成了敌人骑兵的战利品。

除了缴获明军火炮外,皇太极更是决心自己仿造西洋大炮。天聪四年(1630),他谕令汉官仿造红衣大炮。次年,第一批炮成,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

从此,战场上的优劣形势又发生了新逆转,大型火炮成了金军攻坚的利器,金军如虎添翼,以炮守城的明军越来越不敌以炮攻城的金军。

天聪五年八月,皇太极用红衣大炮围攻大凌河城,作为炮成后的第一次试验,大炮所向,尽显神威,很快攻陷大凌河城,并迫使明将祖大寿降清。

宁远之役虽然使金兵蒙受奇耻大辱,但皇太极等人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适时对战略方针做出调整,毫不犹豫地吸纳先进的军事技术,转不利为有利,这种善于学习的民族性格,下是满族能够成功入主中原的关键要素之一。

更多文章

  • 彭城之战的详细战争经过 彭城之战刘邦为何失败?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中国楚汉战争中,项羽击败刘邦于彭城的一次奔袭战。秦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为争夺天下,刘邦乘项羽攻打齐、赵之机,击败章邯、董翳、司马欣三王,夺占关中。汉王二年三月,刘邦联络诸侯,在洛阳声讨项羽,揭开了楚汉战争序幕。四月,刘邦率诸侯联军56万长驱东进,一

  • 镇南关之战背景资料介绍 镇南关之战结局 镇南关之战双方兵力部署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镇南关之战

    镇南关大捷是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3月,在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者取得重大胜利的著名战役。镇南关之战1883年法国军队进攻越南顺化,强迫越南订立法安《顺化条约》,意使越南脱离中国的藩属地位,成为法国的保护国,引起中国清朝政府朝野大哗,慈禧太后大为震怒,下诏向越南派兵

  • 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如何消灭20万明军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努尔哈赤,萨尔浒之战

    在古今战例上,一般大兵团作战,都喜欢“四面合围”或者“分进合击”的方式,然而,作为兵力较弱的一方,也会利用地形,机动作战,钻进敌人各部之间的空隙,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发生在明朝后期的萨尔浒之战,就是这方面的经典战例。萨尔浒之战在明朝万历后期,大明与后金

  • 半小时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马江海战失败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马江海战

    马江海战是1884年8月23日发生在福建马江一带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交战双方是清政府的福建水师和孤拔率领的法国舰队,这次交战仓促应战的福建水师与法国舰队仅仅战斗了半个小时就全军覆没,福建水师的舰船全部被击沉、击毁,水师官兵大部分战死沙场,下面就说一下马江海战中为国英勇捐躯的管带。马江海战马江海战中为

  • 安庆保卫战死了多少人 李秀成为何不救援安庆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安庆保卫战,李秀成

    安庆保卫战安庆保卫战是太平天国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太平军投入数十万兵力,而湘军的兵力也有六七万,数据显示,此战中光是太平军伤亡人数就达到了32000多人。安庆对太平天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陈玉成死守不成被俘虏,而很多人就好奇,当时刘秀成为何不救援安庆呢?安庆保卫战死了多少人安庆保卫战是曾国藩领导

  • 安庆保卫战的失误 安庆保卫战太平军战败的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安庆保卫战

    安庆保卫战安庆是天京的西大门,安庆失守后,天京的西面完全暴露在清军的面前,天京岌岌可危。安庆保卫战中太平军之所以战败不仅仅是因为其对手湘军的强悍,还因为太平军在这场战役中犯下的不少失误,这才致使数十万太平军被六七万湘军打得落花流水。安庆保卫战的失败,有多方面原因。客观上讲,太平天国的对手湘军是在镇压

  • 安庆保卫战时间 安庆保卫战中与湘军大战的太平天国将领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安庆保卫战

    陈玉成安庆保卫战发生于1859年夏,由于安庆的重要战略地位,清军死攻,太平军死守,两军伤亡极大,尸骨成山、血流成河。安庆保卫战中与湘军大战的太平天国将领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陈玉成。与湘军大战后败走的陈玉成被手下出卖成为清军的俘虏,但他至死不降,最后被残忍地凌迟而死。安庆保卫战时间安庆是1853年

  • 昆阳之战胜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评价昆阳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胜败的原因是什么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四十二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过二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这决不是偶然的。归结其要旨,大约有这么几条: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统治,符合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 昆阳之战指的是什么 昆阳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指的是什么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

  • 什么是马邑之围 马邑之围发生背景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马邑之围

    什么是马邑之围马邑之谋一般指马邑之围,马邑之围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谋,是公元前133年,西汉在马邑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军臣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亲率10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1],就在匈奴单于快要进入汉朝的埋伏圈时,守卫烽火台的亭尉,向匈奴单于透露了汉军包围计划,致使匈奴军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