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北伐战争蒋介石是如何打败强大的北洋军阀?

北伐战争蒋介石是如何打败强大的北洋军阀?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058 更新时间:2024/1/23 16:02:37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挥师北伐。当时国内态势:北伐军有8个军10万之众,同时在绥远有冯玉祥残部约3万人做战略呼应。作为北伐的对象:吴佩孚占据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拥兵20万;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踞有江苏、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拥兵20万;张作霖雄据东北,有30万军队。在国内其他地方,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军阀,这些军阀中除了河北、山东两省的褚玉璞、张宗昌外,其他都是骑墙派。

北伐战争

北伐军的劣势是敌方多,势力大,在北伐过程中侧后极易受到另一军阀的攻击。三大军阀的劣势是内部矛盾重重,不易形成合力,较大的可能是在本方未受到直接威胁时采取观望态度。因此,北伐军确定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长驱直入的战略,先击破吴佩孚,再消灭孙传芳,最后讨伐张作霖。

对吴佩孚的作战

北伐军首先集中主力进军两湖战场,讨伐吴佩孚,同时为了保卫广东后方,在粤、赣、闽边界地区部署了1万余人监视福建、江西之敌。吴佩孚虽有20万军队,但在湖南境内只有10万战斗力较低的偏师。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吴佩孚的主力当时正在北方对付冯玉祥部,必欲灭之而后快;二是北洋军阀对孙中山的历次北伐,向来视为乌合之众,因而此次北伐,吴佩孚开始时亦未重视,及至湖南守军惨败,武汉形势告急,吴佩孚始仓促率主力南下。北伐军占领长沙后决定,第2、第3军集结于醴陵地区警戒江西(醴陵、萍乡历来为江西进入湖南的要道),防止被孙传芳侧击;主力直取武汉。经汀泗桥、贺胜桥、武昌三战后,吴佩孚的主力被消灭,北伐军实现了首先消灭吴佩孚的战略目标。在北伐军讨伐吴佩孚的过程中,北伐军两次分兵监视孙传芳部,在坚持主要任务的同时没有忽略次要方向的威胁。反观北洋三派,首先是吴佩孚战略判断错误,主次不明。主力在北方逗留过长,直到北伐军占领全湘后才进入战场。

其次是孙传芳有自己的打算。孙传芳虽掌握苏、皖、浙、闽、赣五省地盘和二十几万军队,但形成这一集团为时不过一年,地位并不巩固。孙传芳与张作霖虽然都是北伐的对象,但双方一年前还是兵戎相见的对手,彼此互相戒备。因而在北伐战争初期,他并不想过早投入战斗,同时也怕吴佩孚吞并他,于是采取旁观的态度。当北伐军入湘及至攻下岳阳之前,吴佩孚即迭次电促孙出兵湖南,孙均婉拒。孙传芳如果及时进攻广东,或者由宜春、萍乡一线进攻湖南,势必对北伐军造成极大压力。直到吴佩孚失败在即,孙传芳才决定参战,但这时吴佩孚已无法给他支援,孙传芳就必须独自面对北伐军的压力。再次是张作霖,一是因为地盘与两湖隔得远;二是侧后受到冯玉祥部威胁,山西阎锡山态度一直不明;三是张作霖和孙传芳两派直到北伐军即将攻占武汉前夕才达成和平协定。所以奉系30万军队在北伐第一阶段不光在观望,客观上还牵制了友军力量。

对孙传芳的作战

北伐军占领两湖、消灭吴佩孚后,南北力量有了极大变化。首先是北伐军主体通过收编、扩军后实力大增;二是北方冯玉祥部固甘援陕,使陕甘绥三省连成一片,所部也迅速发展到20万人;三是西南各省的小军阀在局势逐渐明朗后,大多投奔革命,如贵州周西成、袁祖铭、王天培、彭汉章、贺龙;四川杨森刘湘赖心辉、刘成勋、刘文辉、邓锡侯、田颂;云南龙云和胡若愚。由此西南基本为国民革命控制,进一步稳定了后方,消除了侧后威胁。

北伐战争

北伐军占领两湖后,孙传芳在江西集中了主力10万人,试图夺取两湖。针对当前态势,北伐军转移兵力,将主战场转到江西。不光主力由武汉一带东下,原来部署在粤东、醴陵地区监视孙部的两部分兵力也同时进攻当前之敌。在江西战场,北伐军经两个月的苦战,终于获得胜利。江西战场的胜利是北伐军的一次重大胜利,这不仅粉碎了孙传芳夺取两湖,进窥两广的企图,巩固了北伐军在两湖的胜利,而且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孙在东南五省的统治,这对于北伐军平定东南,西进川黔、及至北伐奉军,都具有战略意义。在福建战场,兵力占劣势的北伐军也进展顺利,最终攻下八闽之地。

在北伐军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一直在打酱油的奉系军阀才取消“中立”,决定出兵援孙援吴。1926年11月,张作霖、张宗昌、孙传芳在天津召开联合会议,决定组成“安国军”,张作霖就任总司令,张宗昌、孙传芳为副司令。制定了反攻计划:孙传芳驻守浙江前线,由浙江反攻江西;张宗昌率直鲁军继后援孙,担任苏北、皖北防务,然后分兵进攻鄂东和江西;张学良率奉军沿京汉路援助吴佩孚。三大北洋军阀到此时才真正联合,但此时吴、孙两系主力尽失,各自只剩下5万余残兵败将,内部也不稳定。名义上是联合,实际上是奉系的独角戏了。而随着北伐的顺利进行,冯玉祥部东出潼关;山西阎锡山态度逐渐明朗,北伐军的实力已占据优势。奉系军阀的出路只有退出关外了。

结语

虽然北洋军阀在北伐前占据绝对兵力优势,但因为自身的决策失误,这种优势至始至终都没有显露出来无论是全局的还是局部的。北洋军阀一直在采取“添油”战术,使自己在“多打少”的前提下变成了“少打多”。北伐军则主次分明,同时连续作战,不给北洋军阀喘息联合之机,最终获得全局胜利。

标签: 蒋介石

更多文章

  • 岳家军中原大捷的郾城和颍昌之战的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颍昌之战

    “连结河朔,直捣中原”郾城、颍昌之战是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重要战役之一。由著名抗金将领岳飞指挥岳家军于1140年七月先后在郾城、颍昌大破金军,取得了直捣中原、收复河朔计划的关键性胜利。此战是岳飞生前最后一次与金军主力决战,不久,岳飞奉命班师,使抗金的有利形势废于一旦。图片来

  • 苏芬战争苏联为什么会牺牲近百万人?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苏芬战争

    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拥有巨大的军事实力:军队人数多达500万,以及包括空军的强大的各军种部队,看起来似乎是不可战胜的。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使得苏联可以在波罗的海地区大干一场。在尽力迫使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妥协(这是将它们吞并到苏联的前奏)以后,苏联将目光

  • 蒙古军队真的战无不胜吗?蒙古军队行军布阵方式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蒙古

    蒙古军队到底有多厉害?这是世界历史学家们十分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传统的观点认为,蒙古军队最善于的就是以战养战,屠城增加物资。当然,在这里边他们的行军布阵也是战力凝聚的重要方式。蒙古军队蒙古士兵的装备情况,也是历史学家热衷于讨论的问题。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其中一种认为,蒙古兵的装备与10至11世纪的辽国

  • 宋元战争的结局改变了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元战争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的确,按中国传统对王朝的评

  • 樊城之战徐晃对战关羽是怎么赢的?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樊城之战,徐晃,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时,关羽围攻樊城,借着汉水暴涨。关羽水淹七军,让曹魏的兵马几乎全军覆没。关羽围困樊城,曹仁岌岌可危之际,曹操派了徐晃前去协助曹仁对抗关羽。这一战徐晃在对上关羽时打赢了,那么徐晃是怎么赢了关羽的呢?关羽樊城是曹魏在荆州的重要据点,一旦樊城失守,那么由此以北的广袤平原无险可守,曹魏只得退回宛

  • 函谷关之战为什么秦攻五国而齐不救?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函谷关之战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在合纵攻秦之战中,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进攻秦军的作战。函谷关之战秦国的东向扩张和张仪的连横策略,严重威胁到东方各国。二年,在齐、楚、燕、赵、韩等国支持下,魏王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行“合纵”之策。次年,在公孙衍

  • 东魏西魏间的沙苑之役过程介绍 沙苑之役的结果及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沙苑之役

    沙苑之役,发生于东魏天平四年,也即公元537年,当时处于南北朝时期的东魏西魏之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沙苑之役的参战双方分别是东魏丞相高欢亲率的二十万军队,西魏宇文泰领兵的不足万人的轻骑军队,双方在沙苑一带展开激战,西魏宇文泰一举得胜,大败东魏高欢率领的二十万大军,高欢公带随从数骑逃脱。沙苑之役 路

  • 官渡之战曹操赢袁绍的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官渡之战,曹操,袁绍

    简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

  • 马拉松战役的胜利对希腊的意义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马拉松战役

    马拉松战役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雅典以微小的代价战胜了十倍于己的敌人。对希腊联军来说,马拉松战役具有积极的战役战略意义:首先马拉松战役中希腊联军取得了胜利,这为希腊的反抗战争树立了信心,带来了希望;其次,马拉松战役结束后希腊人民更加团结,提高了希腊人民的凝聚力;最后这场战役为希腊人民提供了一个打败波

  • 长平之战如果赵括没有代替廉颇结局会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参战人数赵军45万人,秦军保守估计也在百万以上。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