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许攸本是袁绍的重要谋士,为何最后背叛袁绍而投靠曹操?

许攸本是袁绍的重要谋士,为何最后背叛袁绍而投靠曹操?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990 更新时间:2024/2/2 11:39:42

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之首。此战曹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打败了北方最大的军阀割据势力袁绍集团,为下一步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此战的突破点在于曹操偷袭了袁绍军屯粮的关键据点——乌巢,进而引起袁军一片混乱,曹操再将得胜之师进攻袁绍,袁绍仓皇逃走,最后仅带领八百余骑逃回黄河以北。

说起此战在两军进入相持阶段的关键时刻,有一个人对曹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就是许攸

一、许攸本是袁绍手下的重要谋士,为何最后要背叛袁绍、投靠曹操呢?

那只能说袁绍这个人缺乏正确的谋略与判断,手下一群谋士不是凝聚一心为主效力,而是互相攻伐内讧,弄得袁绍到底也不知该听谁的了,以至于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次被曹操算计。

问题是袁绍还不思悔改,将问题迁怒于手下谋士,结局是逢纪诋毁田丰,田丰被下狱;郭图诋毁沮授,沮授被囚禁;张郃高览在前线奋战,郭图又在背后造谣说二人已降曹,逼的张郃、高览不得不真的归顺了曹操。这样一锅粥似的阵营,不打败仗才怪呢。

袁绍的谋士许攸本来向袁绍献计轻兵袭取曹操的老巢许都,他分析曹操集全部主力在前线,许都一定空虚,袭取了许都后,就可奉迎天子再反过来讨伐曹操,那样形势就会对曹操很不利。

《汉晋春秋》:许攸说绍曰:“公无与操相攻也。急分诸军持之,而径从他道迎天子,则事立济矣。”

先不说许都能不能守得住,单说曹操若知道许都有难,就一定不会置之不理的,他会想方设法撤兵回援的。那样的话,即使袁绍打不赢曹操,也会将曹操逼回许都,短时间内,曹操也不会进攻袁绍,形势又会不同。

但是袁绍没有听从许攸的建议,自从出兵南下以来,他就没把弱小的曹操当回事,也根本也听不进其他人正确的意见。当初袁绍出兵之际,田丰就建议他“不如以久持之,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脩农战……不及二年,可坐克也。”袁绍不仅不听,还在逢纪的诋毁下将田丰关进了大牢。

在官渡袁绍与曹操相持不下时,袁绍的谋士沮授也建议袁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断曹公之钞。”可袁绍也没听从,沮授据理力争,袁绍气得将他关禁了起来。

同样,许攸在前线给袁绍积极出谋划策,袁绍更是不听。可气的是邺城的审配还以许攸的家人犯法为由把他们抓起来了,许攸知道后,一气之下投靠了曹操。

二、如果许攸不叛变,曹操会赢吗?

听说老熟人许攸深夜到来后,曹操很高兴,他连鞋子都顾不上穿就出门迎接许攸。许攸因此为曹操献上了火烧乌巢之计,曹操亲率轻骑夜袭乌巢,取得了成功。而这时,被袁绍派去攻曹操营寨的张郃、高览也被郭图谗言所逼投靠了曹操,曹操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合兵进攻袁绍,来不及组织像样的抵抗后,袁绍仓皇而逃,仅带领800余骑跑回了邺城。

可以说,正是许攸的到来为曹操提供了袁绍内部准确的情报,曹操也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冒用袁绍蒋奇的名义偷袭了乌巢,这一决定性的胜利一下子扭转了两军相持不下的局势,为曹操赢得了先机。

战场上就是这样,瞬息万变,胜负难料。曹操当初以2万兵力对抗袁绍的10万大军,他也是心里一度彷徨,几次想放弃,但是最终在他最信赖的谋士荀彧的坚持和鼓励下,曹操重拾信心,终于等到机会,并一举战胜强大的对手袁绍,扭转了局势,这与曹操的善于用兵、听取正确谋士意见和超强的军事谋略是分不开的。

当初,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之时,曹操粮草殆尽,本打算放弃官渡,退守许都,他就写信征询许都的荀彧。荀彧将眼前的形势和楚汉相争时的刘邦项羽作对比,告诉曹操要下决心继续坚守,等待时机转变,再出奇制胜。

《资治通鉴》:“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今谷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者,以为先退则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正是荀彧的鼓励坚定了曹操的决心,再加上袁绍内部集团的混乱不堪,曹操也终于等到机会一鼓作气地消灭了数倍于己的袁军,奠定了下一步统一北方的基础。

许攸的叛变是一个偶然的因素,这个也是曹操不可预料的,可以说,许攸的叛变为曹操提供了准确的情报,曹操才会大胆地制定奇袭乌巢的计划,从而取得重大胜利。没有许攸,曹操恐怕还在苦苦支撑呢,找不到有利的突击点,曹操也断不会贸然进攻的,到最后,胜负局势真是很难预料,更大可能就是曹操将会无功而返了。

标签: 历史许攸袁绍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汉献帝是如何失去亲政的机会的?真相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汉献帝刘协,汉朝

    汉献帝刘协,汉灵帝第三子,汉朝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220年在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君臣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倘若皇权过盛,国家容易陷入专制统治阶段,倘若臣子的权力过大,则皇帝容易被架空,成为傀儡。一般而言,到了一个朝代的末期之时,皇帝们都会成为权势滔天的大臣手中

  • 貂蝉作为一个美女 王允就没有将貂蝉占为己有吗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王允,貂蝉

    对貂蝉和王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貂蝉那么美,王允为何不占为己有?王允占有貂蝉时还能让你看见了!貂蝉是演义种虚构的人物,在正史中不见记载。根据小说中的设定,她是当时天下第一美人,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美人虽柔弱似水,但运用得当,就是一把杀人的最佳利剑,很多时候能办

  • 安化擂茶文化非常浓郁,在现代的制作方法有怎样的讲究?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安化擂茶,现代

    安化擂茶是湖南省传统的地方名点,属于湘菜系。该小吃起于汉、盛于明清的地方擂茶至今在湖南中部以北的安化一带传袭。其色味、功效、制作方法,以及饮茶习俗等,无不让途经于此的人感受到山乡古朴浓郁的擂茶文化。俗话说,五里一音,十里一俗。安化县虽然和桃江县唇齿相依,也同样喜欢喝擂茶,但是,其擂茶的制作方法与味道

  • 于都客家擂茶世代相传,它在现代有什么特殊制作方法?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于都擂茶,现代

    昔日的于都民间,家家户户都有个擂茶钵,吃擂茶之风极盛。无论贫家富户,不分男女老幼,每每工余课后,总要喝上几碗浓郁香醇的擂茶。要是亲朋登门,更少不了以擂茶殷勤相待。平日,你不论走到那里,几乎都可以闻到从庭院里飘滋出来的芬芳扑鼻的擂茶香和“吮恍”作响的擂茶声。民间有歌谣唱道:“家家擂茶声,户户茶飘香;擂

  • 揭西擂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在现代是什么制作方法?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揭西擂茶,现代

    南关城就是后来的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擂茶至今都还是那一带的主食。揭西擂茶具有咸、香、甜、苦、甘等多种味道,喝之觉得喉咙清爽,荡气回肠,别有一番韵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揭西的客家人素有煮擂茶的习俗,夏秋季节,天气酷暑,人们劳作之后,经常不大想吃饭,往往以擂茶为午餐。中

  • 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盐商是鲁国的哪位商人?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盐商,鲁国

    秦汉时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因黄河流经山西省西南境,山西却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代称为河东。古人从河东盐池中引水至旁边的耕地,每当仲夏时节,遇到刮大南风时,一天一夜耕地中就长满了盐花,当地人把这叫“种盐”,盐的品质非常好。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吕氏春秋·本味篇》

  • 从春秋战国齐国开始,盐专卖制度在是如何发展的?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盐专卖制度,中国

    封建社会的盐专卖制度,使其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财政收入工具,为其封建统治掠取民众财富,赚取巨额利润。在盐专卖的实施过程中,统治阶级为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制度执行成本。降低了制度运行效率,减少了盐专卖净利润收入;另一方面,因为官吏的腐败,各级官吏贿赂已成风气,严重损害了统治集团在人

  • 在古代龙袍最早出现于何时?是如何清洗的?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龙袍,清朝

    龙袍是中国古代皇帝参加劳师、受俘、赐宴、祝寿等一般庆典活动时所穿的礼服,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无论是从电视还是电影中,只要是有皇帝这个角色的存在,那么就一定会有龙袍的出场,可以说龙袍就是皇帝尊贵身份的象征,而全国上下也只有皇帝一个人才能穿他,地位崇高可见一斑,而这龙袍皇帝每天都穿,这么

  • 按照明代“纲盐制”,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多少个纲?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明代,纲盐制

    按明代的“纲盐制”,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或银六钱四厘,称为“窝本”,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以“圣德超千古,皇风廓九围”命名,未入纲者,无权经营盐业。《明史·盐政议》指出,当时的盐业内资本非常集中,“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

  • 高湜:北齐神武帝高欢第十一子,滑稽多智,不守礼法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

    高湜(538-560年),字须达,勃海蓨人也。北齐宗室大臣,神武帝高欢第十一子,文襄帝高澄异母弟,母为游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天保元年,封为高阳王。天保十年,迁尚书令。滑稽多智,不守礼法,颇受宠信。乾明二年,文宣帝高洋病逝后,兼任司徒,负责送葬事宜,大违礼度。武明太后娄昭